大師集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2021-02-19 老莊智慧精選

  第六種人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這是第六種人,這個了不起了。道家講列子是莊子的老師,但是也另有不同的說法,不管孔子也好,老子也好,管你孫子、老子,莊子一概把他們包括在這種人之內了。歷史上講列子御風而行,自己會飛起來,成仙了,到達了地仙之分。

神仙分五等,大羅金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地仙就是不要走路,可以在地球上飛。所以列子是會飛的,也像大鵬鳥一樣,不過沒有大鵬鳥飛那麼高。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冷」字三點水,不能讀成冷氣機的「冷」。「冷」字是雨點,多加一點讀作「零」。這個泠是什麼?人在高空裡飛,像畫上飛的天女,因為有功夫不怕冷,風吹來涼快。其實也不是涼快,是冷氣機剛剛打開時那個感覺,開久了就是冷!剛剛打開時「泠泠然」很舒服。杭州有個「西泠印社」,就是這個「泠」。如果不懂讀成西冷,老一輩子就鬍子一摸,看看你這個年輕人,就講,這個傢伙肚子裡頭沒有墨水,就那麼罵了。現在無所謂,冷也好,泠也好,反正這個字是形容詞。

列子在空中飛,那個空中的泠風吹到他,泠然,好舒服!「善也」就是好舒服。在空中飛多久呢?飛了十五天,旬就是十天,一旬加五天就是半個月。如果我們寫文章,說飛了半個月就完了嘛!但是這樣說一點意思都沒有。莊子的文章把它變成詩境了,偏不那麼寫,而寫成「旬有五日」,這不是彆扭嗎?十天又加五日,分明是半個月;這就叫文藝,文字加上寫作的技巧,懂了吧!所以你們懂了這個,應該就會寫文章了。列子飛呀飛!「旬有五日而後反」,他飛了半個月又飛回來。這個味道多好!人修到這個地仙之分,也活得蠻有趣味了。

莊子又說:「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你們一般人,天天要吃素啊!拜拜求福啊!上帝保佑我啊!菩薩保佑我啊!天天求福報,你求得到這個境界嗎?你總求不到飛起來吧!你不相信,去拜一萬年看看,看能不能拜得你會飛起來。但是莊子下面結論來了:會飛,這沒有什麼了不起。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所謂飛得起來,不過是不要走路!但是還需要靠另外的東西。沒有風你飛不起來,沒有空氣你飛不起來,同鳥一樣,同滑翔機一樣,沒有風就有問題了。所以,他說列子啊!雖然「免乎行」,免掉了走路,但是還是要飛,還要一個東西幫忙你,要風來幫忙,要空氣來幫忙。這就是道家、佛家所講的小乘境界;雖然看起來好像得道了,修到了神通具足會飛了,仍是小乘境界,不是大乘,沒有什麼了不起。小乘境界被莊子看到了,馬上把你拉下來,他說你有什麼了不起啊!這還是有條件的。

有些人說,打坐能夠空得了,才有這樣的境界,如果你空不了呢?坐在那裡五心煩躁而已。普通講盤腿打坐是五心朝天,兩個手底心,兩個腳底心,加上一個心都朝天。實際上,你空不了的時候是五心煩躁。所以說,這個沒有什麼,這第六種人也不算什麼了不起。現在第七種人來了。

  第七種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嚇!這一種人沒有見過!不過滿地都是。他說這種人是什麼?他走的是大乘,乘的什麼?天地的正氣。這個氣字是我們加上的啊!莊子沒有講這個氣字。

「乘天地之正」,什麼是天地之正呢?照禪宗話說,那就要參了,什麼叫正?我們坐著也很正啊!並不歪啊!我們也算乘天地之正嗎?這個正是什麼東西?勉強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叫浩然之氣,那算是天地之正氣。他說這一類人也不要飛,也不去作怪,普普通通乘這個天地的正氣。「而御六氣之辯」,這六種氣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中國醫學的說法,風、寒、熱、溼、燥、火。像我們臺灣這個天氣,常常叫同學們小心啊!頂著太陽回來,或有些人鼻子敏感,容易感冒的(夏天的感冒是熱傷風),要戴口罩,騎摩託車的,都要小心!

另一種說法與《易經》的十二闢卦有關。一年十二個月,六個月陰、六個月陽,是由乾、坤兩卦變化的。一年十二個月,五天是一候,三個候是一氣,六個候是一節,所以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節氣變化都不同,影響我們的生命。

我們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受這個空氣、大地、天地的環境影響。天有陰、陽、風、雨、晦、明六氣,所以人有生、老、病、死。如果有一種修養的人,懂得了修行,可以達到一種不再受物理世界支配的境界,反而能支配物理世界。所以「御六氣之辯」,是說可以適應天地間六氣的變化,氣候什麼時候變化,他看得很清楚,這個物理世界起什麼變化,他的身心都有準備,因為他有一套修養功夫,不受物理世界的侵害。但是本身首先要養成正氣,他說這一類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駕御就是不受物理世界的影響,反而能把握了物理世界,他的生命就有這樣偉大!

「以遊無窮者」,他活在世界上很好玩,一切在遊戲三昧中,什麼都是好玩的,什麼也都是玩,悠哉遊哉,那才是真的遊了。遊什麼呢?遊到無窮。因為無量無邊的空間時間不能控制他,他已經超越了物質世界。

「彼且惡乎待哉!」人生到達這個樣子,這個生命,已經自己升華到這樣一個境界,才是絕對超然而獨立。「惡乎!待哉!」沒有相對的。這等於佛家那個教主釋迦牟尼生下來所講的兩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絕對的。釋迦並不是講這個普通的「我」啊!他講的是我們生命中那個超然獨立的我,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我。

莊子呢?另外一個說法,「惡乎待哉!」絕對不要相對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個物質世界宇宙之間,一切都是相對的,人要超越這個宇宙,才是達到了那個真正的絕對。那要怎麼樣做到呢?下面莊子的文章就要點題了。文章到了這裡,我們可以先給他安個名目,就是莊子所講的大乘境界。

大乘境界是什麼道理呢?真俗不二。拿佛學的名詞來說,「真」就是出世,「俗」是世間,真俗就是所謂的真諦與俗諦。不二是不二法門,不二就是沒有兩樣,並不是一,因為有一就有二。怎麼樣做得到呢?

  至人  神人  聖人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三句話是點題啊!那也就是老子所講真正的無為。不過呢,老子講原則原理,莊子卻建立了真俗不二;就是一個普通凡人升華了,成為一個非凡的人。

莊子在這裡提出幾個名詞,第一個名詞是「至人」,至者到也,人達到了;換句話說,達到稱為一個人的標準了。如果我們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不算人,至少不算至人。人要能達到把握自己的生命,才叫做至人,做人做到了頭。「至人無己」,達到至人境界就無我,沒有我自己,這個難了,人生到達無我,太不容易。我們坐在這裡,誰能做到無我啊?只有睡覺的時候無我,但那是昏頭不是無我。還有民權東路關帝廟旁邊,那些進去了的朋友,他才無我,可是他死亡了。要活著做到無我才算,這個無我不是理論,而是工夫。什麼工夫呢?能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樣才能做到「至人無己」。

至人還有程度的不同,等於後世道家講神仙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大羅金仙五種,這種觀念也是脫胎於老莊。至人是最高的,另外一種人在中間,是超人、神人。墨子也提到神人這個名稱。什麼叫「神人無功」呢?好在後世印度佛學過來,我們可以有一個參考了。

佛學講,一個人修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薩位,叫做無功用地,一切無所用功,那就是老子所講的「無為」。換句話說,這種神人,上帝也好,菩薩也好,他救世界,救了世界的人類,人類看不到他的功勞,他也不需要人類跪下來禱告,拜拜,感謝他!那是你感謝自己,同他毫無關係。真正到了神、菩薩境界,他是無功的,無功之功是為大功。他像天地一樣,像太陽一樣,永遠給你光明,他不需要你感謝他,所以「神人無功」。這類人,也可以勉強給他一個名稱,叫他為聖人。

「聖人無名」,叫他聖人是假號、代號,說這個叫聖人,那個叫聖人,像我也是聖人啊!什麼聖人啊!算帳算下來那個剩餘的剩。剩人是多餘的人,活著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死了也沒有什麼損失的剩人,同音不同字。真正的聖人無名,他不需要名。所以世界上聖人、菩薩、神人很多啊!我經常發現社會上很多人,很普通的人,他們做了好事,做了很了不起的事,誰都不知道。所以我常常看到聖人,那些才是真聖人。

莊子這個地方提出來第七種超人的真正榜樣,比那些神仙還要高。但是在哪裡呢?他告訴你,在最平凡的當中,越是這樣的人,越是最平凡。所以神仙、神人,了不起的人在哪裡找?就在這個現實世界,最平凡的世界中去找。因為「聖人無名」!他是個菩薩,是個神人,絕不會掛一個招牌;如果掛了招牌,那是廣告公司的事情,同他沒有關係。

如果我們要研究中國的學術思想,人人都知道在春秋戰國階段,都說是百家爭鳴的時期;例如和莊子先後同時代的孟子,也有一段話,是對所謂聖人和神人之間的說明,幾乎是同一個規範。孟子對於這個問題,界定為六個步驟,他說:「可欲之謂善(一),有諸己之謂信(二),充實之謂美(三),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四),大而化之之謂聖(五),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六)」。明白了這個道理,可知中國文化在秦漢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統稱為一個「道」的內涵。

《逍遙遊》這一篇,前面講過物化、人化、氣化,現在正講到第四個重點,就是神化。關於神化,他提出來三個原則,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在聖人無名這個觀念上,我們看到老子、莊子學術思想的合流,我們由此也就了解到,老子所講,「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了。一般粗心的人把這句話隨便讀了過去,都認為老子是罵聖人。不錯,老子是在罵聖人,是罵一般標榜自己是聖人的假聖人。真正的聖人非常平凡,自己也不會承認是聖人;如果覺得自己有道,是個聖人,這已經不是聖人了。所以老子是罵那些假聖人,那些只有標語、口號的聖人,那些聖人是假設的,是沒有用的。

現在莊子這一句「聖人無名」,正是對老子思想的說明,聖人無名,更無所謂聖人不聖人。換句話說,最偉大的人是在最平凡裡頭,能夠做到真正的平凡,就是無己、無我、無功。就算已經功蓋天下,自己也覺得很平凡;就算道德到達聖人境界,自己仍覺得很平常。下面他舉出一個事實,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一件傳聞。

未完待續... ...

個人學習為用的公眾號不定期更新,見諒!

相關焦點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彭壯說社群:聖人無己,神人無功,至人無名
    我們越是看不起的,越是易忽略的人,反正更易成為神。他們只做自己該做的事兒,不該做的事兒,絕對不浪費精力。相反,我們這些看似聰明的人,總以為精力無限,智力無限,反而走了很多彎路,成了貨真價實的小傻瓜……聖人無己,神人無功,至人無名。
  • 大字的魅力:無己、無功、無名
    文章這樣的描述,容易瞞人,一般的人只看到一個荒誕不羈的故事,猶如《山海經》,但我們看,從開頭一直到下一個結論: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其實,這麼長的描述,都是為了這十二字作的註解。單純看這幾個字,什麼至人、神人、聖人,被繞暈了,也不知道什麼是至人,什麼是神人,什麼是聖人,大概都是高人一等的人物吧。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在本節莊子將會講到人的問題,人如何才能達到逍遙之境?莊子首先講了人世間的四種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如此。莊子說,那些智慧能勝任一官之職的人;那些在品行上能夠服眾團結一鄉之人的人;那些其道德品性能夠投合一國之君的人;那些才能上可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這些人,有的位高權重,有的聲名遠揚,他們又如何呢?
  • 《莊子》中的「至人神人聖人」的到底是什麼人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 《莊子·逍遙遊》最後一段,是「至人神人聖人」的出處: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
  • 【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什麼是大,什麼是小?.png134.18kb
    【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什麼是大,什麼是小?.png134.18kb130.【時間的智慧】芒種:收穫幸福,種下希望.mp318.24M130.【時間的智慧】芒種:收穫幸福,種下希望.png320.38kb131.【逍遙遊】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無用才是大用.png376.72kb131.
  •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莊子·逍遙遊》最後一段,是「至人神人聖人」的出處: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
  • 北大教授解析啥是至人、真人、神人、聖人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美學教研室主任章啟群教授擔任主講人,為成都的讀者朋友們帶來了一場關於莊子「逍遙遊」的文化盛宴。章教授首先對《莊子·逍遙遊》中的「遊」字做了詳細的辨析。「遊」是《莊子》中可與「道」、「氣」概念歸為一類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僅篇名就有「逍遙遊」、「知北遊」,而且「逍遙遊」更是作為《莊子》的開篇之作,足見「逍遙遊」對於《莊子》的重要性。
  • 與斷髮紋身的越人又有什麼關係
    而且神通廣大、水火不侵,這都是因為神女的德行至高至大的緣故,就連神女身上掉下的塵垢,都可以成為人間的堯舜。《莊子》讀到這裡,無疑都會對姑射山的神女憧憬不已,如果能碰到這樣的神女,那真是太好了。但是,讀完這一段令人神往的描寫,人們也不禁會想,這個姑射山神女的故事,是連叔聽肩吾說的,肩吾又是聽接輿說的,那姑射山上到底有沒有神女啊?
  • 莊子: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無喜無悲,無所待才是逍遙之人
    他講大鵬高飛萬裡與小鳥林間跳躍的故事,是說明境界越遠大,心靈越開闊,越能看到美麗的風景,雖然在莊子看來,大鵬和小鳥都擺脫不了有所待的困境,而無法逍遙;他講不以俗世榮辱是非為念的宋榮子和御風飄然而行的列禦寇無法逍遙,是說明人類只有放棄一切有所待,達到無所待,才能走向逍遙之境;他講隱士許由拒絕接受堯禪讓天下的故事,是講人一旦擺脫人間的名利權勢地位的最大誘惑,實現「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就能走向逍遙之道
  • 《莊子》感悟:莊子之逍遙——言無拘,意無窮,思無邊,人無己
    我們覺得莊子是聖人,但他早已忘掉了自己,他只有逍遙於天地之間的自在靈魂。我們不是莊子,也不具「濠水之辯」之才,但若真要是給莊子戴上「天才」的帽子,那我們就需要看到他步入意境的超脫——「逍遙」。一、言無拘莊子不願被言語綁架思想,如老子一樣,莊子其實也覺得「道」不可道,他留下的傳世著作很有限,僅一部,且為他的弟子所記錄,而非他刻意想留下點什麼。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半句才是精華!
    莊子寫的《逍遙遊》裡面有這樣的一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就是真正完美的人,心中是完全沒有自己的,什麼功名利祿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但是世界上真正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才會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承認別人比我們更厲害,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 包裝設計分享|確定過眼神,我遇見對的人;商品包裝亦是如此!
    最近林俊傑的一首《醉赤壁》在抖音很火,其中有句歌詞是:確認過眼神 我遇上對的人;我揮劍轉身 而鮮血如紅唇;前朝記憶渡紅塵 傷人的不是刀刃;是你轉世而來的魂;確認過眼神 我遇上對的人;我策馬出徵 馬蹄聲如淚奔;青石板上的月光照進這山城;為什麼這首歌會這麼火,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我們需要遇見對的,
  • 歷史上有八聖,其中七聖無人不曉,為啥劍聖卻籍籍無名?他是何人
    古人也有美稱,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一般對有學問的人的美稱就是「子」。那時候能夠被人稱作「子」,對於遊學的士人階層來說,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比如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等。不過,只是對於一般人的美稱,如果是更高級一些的,那就要換稱呼了。《莊子》寫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