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種人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這是第六種人,這個了不起了。道家講列子是莊子的老師,但是也另有不同的說法,不管孔子也好,老子也好,管你孫子、老子,莊子一概把他們包括在這種人之內了。歷史上講列子御風而行,自己會飛起來,成仙了,到達了地仙之分。
神仙分五等,大羅金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地仙就是不要走路,可以在地球上飛。所以列子是會飛的,也像大鵬鳥一樣,不過沒有大鵬鳥飛那麼高。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冷」字三點水,不能讀成冷氣機的「冷」。「冷」字是雨點,多加一點讀作「零」。這個泠是什麼?人在高空裡飛,像畫上飛的天女,因為有功夫不怕冷,風吹來涼快。其實也不是涼快,是冷氣機剛剛打開時那個感覺,開久了就是冷!剛剛打開時「泠泠然」很舒服。杭州有個「西泠印社」,就是這個「泠」。如果不懂讀成西冷,老一輩子就鬍子一摸,看看你這個年輕人,就講,這個傢伙肚子裡頭沒有墨水,就那麼罵了。現在無所謂,冷也好,泠也好,反正這個字是形容詞。
列子在空中飛,那個空中的泠風吹到他,泠然,好舒服!「善也」就是好舒服。在空中飛多久呢?飛了十五天,旬就是十天,一旬加五天就是半個月。如果我們寫文章,說飛了半個月就完了嘛!但是這樣說一點意思都沒有。莊子的文章把它變成詩境了,偏不那麼寫,而寫成「旬有五日」,這不是彆扭嗎?十天又加五日,分明是半個月;這就叫文藝,文字加上寫作的技巧,懂了吧!所以你們懂了這個,應該就會寫文章了。列子飛呀飛!「旬有五日而後反」,他飛了半個月又飛回來。這個味道多好!人修到這個地仙之分,也活得蠻有趣味了。
莊子又說:「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你們一般人,天天要吃素啊!拜拜求福啊!上帝保佑我啊!菩薩保佑我啊!天天求福報,你求得到這個境界嗎?你總求不到飛起來吧!你不相信,去拜一萬年看看,看能不能拜得你會飛起來。但是莊子下面結論來了:會飛,這沒有什麼了不起。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所謂飛得起來,不過是不要走路!但是還需要靠另外的東西。沒有風你飛不起來,沒有空氣你飛不起來,同鳥一樣,同滑翔機一樣,沒有風就有問題了。所以,他說列子啊!雖然「免乎行」,免掉了走路,但是還是要飛,還要一個東西幫忙你,要風來幫忙,要空氣來幫忙。這就是道家、佛家所講的小乘境界;雖然看起來好像得道了,修到了神通具足會飛了,仍是小乘境界,不是大乘,沒有什麼了不起。小乘境界被莊子看到了,馬上把你拉下來,他說你有什麼了不起啊!這還是有條件的。
有些人說,打坐能夠空得了,才有這樣的境界,如果你空不了呢?坐在那裡五心煩躁而已。普通講盤腿打坐是五心朝天,兩個手底心,兩個腳底心,加上一個心都朝天。實際上,你空不了的時候是五心煩躁。所以說,這個沒有什麼,這第六種人也不算什麼了不起。現在第七種人來了。
第七種人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嚇!這一種人沒有見過!不過滿地都是。他說這種人是什麼?他走的是大乘,乘的什麼?天地的正氣。這個氣字是我們加上的啊!莊子沒有講這個氣字。
「乘天地之正」,什麼是天地之正呢?照禪宗話說,那就要參了,什麼叫正?我們坐著也很正啊!並不歪啊!我們也算乘天地之正嗎?這個正是什麼東西?勉強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叫浩然之氣,那算是天地之正氣。他說這一類人也不要飛,也不去作怪,普普通通乘這個天地的正氣。「而御六氣之辯」,這六種氣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中國醫學的說法,風、寒、熱、溼、燥、火。像我們臺灣這個天氣,常常叫同學們小心啊!頂著太陽回來,或有些人鼻子敏感,容易感冒的(夏天的感冒是熱傷風),要戴口罩,騎摩託車的,都要小心!
另一種說法與《易經》的十二闢卦有關。一年十二個月,六個月陰、六個月陽,是由乾、坤兩卦變化的。一年十二個月,五天是一候,三個候是一氣,六個候是一節,所以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節氣變化都不同,影響我們的生命。
我們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受這個空氣、大地、天地的環境影響。天有陰、陽、風、雨、晦、明六氣,所以人有生、老、病、死。如果有一種修養的人,懂得了修行,可以達到一種不再受物理世界支配的境界,反而能支配物理世界。所以「御六氣之辯」,是說可以適應天地間六氣的變化,氣候什麼時候變化,他看得很清楚,這個物理世界起什麼變化,他的身心都有準備,因為他有一套修養功夫,不受物理世界的侵害。但是本身首先要養成正氣,他說這一類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駕御就是不受物理世界的影響,反而能把握了物理世界,他的生命就有這樣偉大!
「以遊無窮者」,他活在世界上很好玩,一切在遊戲三昧中,什麼都是好玩的,什麼也都是玩,悠哉遊哉,那才是真的遊了。遊什麼呢?遊到無窮。因為無量無邊的空間時間不能控制他,他已經超越了物質世界。
「彼且惡乎待哉!」人生到達這個樣子,這個生命,已經自己升華到這樣一個境界,才是絕對超然而獨立。「惡乎!待哉!」沒有相對的。這等於佛家那個教主釋迦牟尼生下來所講的兩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絕對的。釋迦並不是講這個普通的「我」啊!他講的是我們生命中那個超然獨立的我,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我。
莊子呢?另外一個說法,「惡乎待哉!」絕對不要相對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個物質世界宇宙之間,一切都是相對的,人要超越這個宇宙,才是達到了那個真正的絕對。那要怎麼樣做到呢?下面莊子的文章就要點題了。文章到了這裡,我們可以先給他安個名目,就是莊子所講的大乘境界。
大乘境界是什麼道理呢?真俗不二。拿佛學的名詞來說,「真」就是出世,「俗」是世間,真俗就是所謂的真諦與俗諦。不二是不二法門,不二就是沒有兩樣,並不是一,因為有一就有二。怎麼樣做得到呢?
至人 神人 聖人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三句話是點題啊!那也就是老子所講真正的無為。不過呢,老子講原則原理,莊子卻建立了真俗不二;就是一個普通凡人升華了,成為一個非凡的人。
莊子在這裡提出幾個名詞,第一個名詞是「至人」,至者到也,人達到了;換句話說,達到稱為一個人的標準了。如果我們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不算人,至少不算至人。人要能達到把握自己的生命,才叫做至人,做人做到了頭。「至人無己」,達到至人境界就無我,沒有我自己,這個難了,人生到達無我,太不容易。我們坐在這裡,誰能做到無我啊?只有睡覺的時候無我,但那是昏頭不是無我。還有民權東路關帝廟旁邊,那些進去了的朋友,他才無我,可是他死亡了。要活著做到無我才算,這個無我不是理論,而是工夫。什麼工夫呢?能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樣才能做到「至人無己」。
至人還有程度的不同,等於後世道家講神仙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大羅金仙五種,這種觀念也是脫胎於老莊。至人是最高的,另外一種人在中間,是超人、神人。墨子也提到神人這個名稱。什麼叫「神人無功」呢?好在後世印度佛學過來,我們可以有一個參考了。
佛學講,一個人修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薩位,叫做無功用地,一切無所用功,那就是老子所講的「無為」。換句話說,這種神人,上帝也好,菩薩也好,他救世界,救了世界的人類,人類看不到他的功勞,他也不需要人類跪下來禱告,拜拜,感謝他!那是你感謝自己,同他毫無關係。真正到了神、菩薩境界,他是無功的,無功之功是為大功。他像天地一樣,像太陽一樣,永遠給你光明,他不需要你感謝他,所以「神人無功」。這類人,也可以勉強給他一個名稱,叫他為聖人。
「聖人無名」,叫他聖人是假號、代號,說這個叫聖人,那個叫聖人,像我也是聖人啊!什麼聖人啊!算帳算下來那個剩餘的剩。剩人是多餘的人,活著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死了也沒有什麼損失的剩人,同音不同字。真正的聖人無名,他不需要名。所以世界上聖人、菩薩、神人很多啊!我經常發現社會上很多人,很普通的人,他們做了好事,做了很了不起的事,誰都不知道。所以我常常看到聖人,那些才是真聖人。
莊子這個地方提出來第七種超人的真正榜樣,比那些神仙還要高。但是在哪裡呢?他告訴你,在最平凡的當中,越是這樣的人,越是最平凡。所以神仙、神人,了不起的人在哪裡找?就在這個現實世界,最平凡的世界中去找。因為「聖人無名」!他是個菩薩,是個神人,絕不會掛一個招牌;如果掛了招牌,那是廣告公司的事情,同他沒有關係。
如果我們要研究中國的學術思想,人人都知道在春秋戰國階段,都說是百家爭鳴的時期;例如和莊子先後同時代的孟子,也有一段話,是對所謂聖人和神人之間的說明,幾乎是同一個規範。孟子對於這個問題,界定為六個步驟,他說:「可欲之謂善(一),有諸己之謂信(二),充實之謂美(三),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四),大而化之之謂聖(五),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六)」。明白了這個道理,可知中國文化在秦漢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統稱為一個「道」的內涵。
《逍遙遊》這一篇,前面講過物化、人化、氣化,現在正講到第四個重點,就是神化。關於神化,他提出來三個原則,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在聖人無名這個觀念上,我們看到老子、莊子學術思想的合流,我們由此也就了解到,老子所講,「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了。一般粗心的人把這句話隨便讀了過去,都認為老子是罵聖人。不錯,老子是在罵聖人,是罵一般標榜自己是聖人的假聖人。真正的聖人非常平凡,自己也不會承認是聖人;如果覺得自己有道,是個聖人,這已經不是聖人了。所以老子是罵那些假聖人,那些只有標語、口號的聖人,那些聖人是假設的,是沒有用的。
現在莊子這一句「聖人無名」,正是對老子思想的說明,聖人無名,更無所謂聖人不聖人。換句話說,最偉大的人是在最平凡裡頭,能夠做到真正的平凡,就是無己、無我、無功。就算已經功蓋天下,自己也覺得很平凡;就算道德到達聖人境界,自己仍覺得很平常。下面他舉出一個事實,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一件傳聞。
未完待續... ...
個人學習為用的公眾號不定期更新,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