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逍遙遊」?北大教授解析啥是至人、真人、神人、聖人

2020-12-26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一個世紀以來,研究《莊子》的學者絕大多數將「遊」與「自由」一詞進行連結,以現代漢語「自由」一詞來闡釋《莊子》「遊」的意涵和思想。實際上,現代漢語「自由」是英文「freedom」的翻譯,其中含有濃重的啟蒙運動的思想觀念色彩。「自由」概念的啟蒙思想色彩,與《莊子》「遊」的概念和思想,可謂風馬牛不相及,是對莊子思想的一種極大誤解。

名人專家分享活動,一向是天府書展的一大亮點。10月16日下午3點,一場名為「章啟群講《莊子》——什麼是逍遙遊」的分享會,在金牛區圖書館進行。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美學教研室主任章啟群教授擔任主講人,為成都的讀者朋友們帶來了一場關於莊子「逍遙遊」的文化盛宴。

章教授首先對《莊子·逍遙遊》中的「遊」字做了詳細的辨析。「遊」是《莊子》中可與「道」、「氣」概念歸為一類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僅篇名就有「逍遙遊」、「知北遊」,而且「逍遙遊」更是作為《莊子》的開篇之作,足見「逍遙遊」對於《莊子》的重要性。

章啟群教授將《莊子》中出現的數十處「遊」字進行了詳細分析,得出《莊子》中的「遊」字,幾乎都與行氣修煉相關的結論。從《逍遙遊》篇即可知,列子只是「御風而行」,故不為逍遙。而真正的「逍遙」則是「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可見「遊」是行氣修煉達到高級階段的一種情狀。

接下來,章教授分別論證了《莊子》中至人、真人、神人、聖人之「遊」即是一種行氣的高妙境界,以及他們與修鍊氣的功法的密切關係。

「至人」就是極致之人。與普通人比,至人是可望不可即者,關鍵在於「神氣」不同。「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是至人的神功。這種神功與下文「遊逍遙之虛」名異而實同,實質上就是修鍊氣的功法所達到的境界。

「真人」即獲得真道之人。道教中的神仙也被尊為「真人」,真人的神通也是「入水不濡,入火不熱」,還能夠「登假」而遊仙。從「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可以看出,真人無疑與修鍊氣的功法相關。

《莊子》中所謂的「神人」與神仙一類義近,但不完全相同。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可見神人也是在修鍊氣的功法。其中「吸風飲露」就是呼吸吐納的同義語。而「乘雲氣,御飛龍」之「遊」,也證實了上文關於「遊」與修鍊氣的功法相關的論斷。

《莊子》中出現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聖人」。由於《莊子》文本的複雜性,不對於所有這些「聖人」進行甄別,然後簡單歸類,是難以得出嚴肅、科學的結論的。根據《莊子》的基本思想,大致認為《莊子》所謂的「聖人」不同於儒家的聖人。聖人也「遊乎塵垢之外」。

章教授還道出了他所理解的「逍遙遊」的核心所在,即「無待」,「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為比喻「無待」狀況。至人、神人、聖人皆為無待而遊無窮者。「無己」「無功」「無名」可以理解為互文,即至人、神人、聖人其行為和結果皆無己、無功、無名。此處關鍵詞「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表明至人、神人、聖人皆有行氣吐納之法,「遊」則是這一功法的本質特徵。

最後,章教授對《莊子》的思想做了簡略的評述,他指出:莊子的思想來自於對鮮活的現實生活的反思,也旨在回答現實中最重大、最尖銳的問題。在當時醫學水平醫療手段極為低下的情況之下,人們如何進行防治疾病、保健養生,這其實是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關乎從最高統治者到最底層的百姓生命攸關的問題。

對這樣一個關係每個社會成員的國計民生重大問題,作為大哲學家的《莊子》自然要將自己的思考提交出來。

相關焦點

  •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你能分得清麼?
    但是有誰能弄明白什麼叫「真人」?還有我們經常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那麼什麼叫「聖人、賢人」?還有至人,在莊子《逍遙遊》,莊子就有關至人之說,那麼什麼「至人」?在《黃帝內經》,有專門對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論述。
  • 《逍遙遊》裡說逍遙
    所以,從某種程度而言莊子和老子何其相似,都是心中包藏萬物,一生探尋宇宙終極之道,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哲學大師,一來便給人以當頭棒喝,突出一個高雅格調,簡直遠甩當今UC標題黨之流何止十萬八千裡,實令人膜拜。而拍完馬屁之後,也該進入咱們今天的正題了,《逍遙遊》裡說逍遙。
  • 《莊子》中的「至人神人聖人」的到底是什麼人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 莊子最終追求的是人精神層面的升華,是絕對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而他文中的「至人神人聖人」其實就是能夠達到「逍遙遊」狀態的人。 在前文的比喻中,鯤鵬能夠乘風起,遨遊萬裡,憑藉的是風,而列子能凌空而行,憑藉的是氣,就是說,他們這都還不能算理想的「逍遙遊」狀態。
  •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莊子最終追求的是人精神層面的升華,是絕對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而他文中的「至人神人聖人」其實就是能夠達到「逍遙遊」狀態的人。在前文的比喻中,鯤鵬能夠乘風起,遨遊萬裡,憑藉的是風,而列子能凌空而行,憑藉的是氣,就是說,他們這都還不能算理想的「逍遙遊」狀態。
  • 大師集 |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以遊無窮者」,他活在世界上很好玩,一切在遊戲三昧中,什麼都是好玩的,什麼也都是玩,悠哉遊哉,那才是真的遊了。遊什麼呢?遊到無窮。因為無量無邊的空間時間不能控制他,他已經超越了物質世界。「彼且惡乎待哉!」人生到達這個樣子,這個生命,已經自己升華到這樣一個境界,才是絕對超然而獨立。「惡乎!待哉!」沒有相對的。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莊子意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
    【編者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立華做客北大博雅講壇直播間,圍繞《莊子》內、外、雜篇哪一部分是莊子本人所作,莊子為什麼要用編造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寫作等問題,講述了莊子如何將「至德者」的不可言說,利用「聞道者」和「問道者」的對話將其中最根本的真知表達出來,給後世人以啟迪。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 《逍遙遊》沒有想像中的難,一個寓言而已,3種方法助你學習理解
    《逍遙遊》(節選.人教版)是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是莊子思想的重要代表。讀懂了《逍遙遊》,也許懂了一點點莊子。這篇課文,一直如神一般的存在,可望不可即。《逍遙遊》是莊子說的一個寓言而已,我嘗試運用3種方法助你理解。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將遊於世界之外稱為逍遙遊,也就是絕對自由自在的遊戲。他描述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的行為,而藉此突顯逍遙遊的自由特性。 世界對於莊子來說並非一個自由之地,人生在世是生存於各種枷鎖之中。它們就是人們前天具有和後天設定的各種關係,如父子關係和君臣關係等。它們無時不在地束縛了人的天性。
  • 《黃帝內經》養生: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分別有什麼養生方法
    早在數千年前的時候,中醫就已經根據不同人的養生原則與方式對其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分別為真人、至人、聖人及賢人。那麼它們具體有怎樣的養生特點呢? 1.真人 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即指真人可與天地相統一,把握了世間陰陽運動變化之規律,調整自身呼吸精氣運動與天地一致
  • 莊子:逍遙遊,遊心於無窮
    王先謙《莊子集解》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方是《逍遙遊》一篇綱要。」鯤化鵬飛寓言之後,莊子有一段使用了論說方式來申訴《逍遙遊》的主題思想,那就是從「知效一官」到「至人無己」這一段,由有所待寫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其思路層層遞進,由有我之境達到無我之境:「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一官」「一鄉」「一君」「一國」都是像學鳩一樣自得於一方的人。
  • 【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什麼是大,什麼是小?.png134.18kb
    【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什麼是大,什麼是小?.png134.18kb130.【時間的智慧】芒種:收穫幸福,種下希望.mp318.24M130.【時間的智慧】芒種:收穫幸福,種下希望.png320.38kb131.【逍遙遊】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無用才是大用.png376.72kb131.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從《逍遙遊》看莊子的人生智慧:真逍遙,順自然,成敗之心莫太重
    讀罷莊子的《逍遙遊》會讓人生出一種:「扶搖而上九萬裡」的豪邁氣勢,從此便想擁有那樣一番灑脫自在的逍遙人生!殊不知,這樣的想法一旦產生就已和「逍遙」二字沾不上邊了。這也正體現了莊子的人生智慧,即真正的逍遙不是我們世俗意義理解的那樣,而是一種內心的逍遙自在,順自然。莊子的逍遙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這種狀態具體如何呢?
  • 美文佳作——有所待之逍遙遊
    落日壓下了山頭,許多人不明白莊子為何願意「曳尾於塗中」,但能肯定的是濮水的魚不會比宮廷裡的盛宴美味。因為,他不想通過世俗的權力來馳騁天下,也不想為自己建立一個烏託邦,雖然他也是有所待者,但他更願意逍遙遊,「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魚上鉤了,還算肥美,今晚不用再餓肚子了。
  • 莊子:無情無心無所待,才是通向逍遙的正確道路
    在道家哲學家莊子看來,逍遙是人的心靈所能實現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了與天地合一的境界,是無所依賴的境界,是無心無情的境界,是只有那些聖人、神人和至人才能達到的境界。要懂得如何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我們要先看看莊子的名篇逍遙遊。在逍遙遊中,莊子講了三段,基本上是三個故事。大鵬鳥那叫一個牛,翅膀伸開來能覆蓋太空,一下子就能升上九霄,一下子就能從北冥飛到南海。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在本節莊子將會講到人的問題,人如何才能達到逍遙之境?莊子首先講了人世間的四種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如此。莊子說,那些智慧能勝任一官之職的人;那些在品行上能夠服眾團結一鄉之人的人;那些其道德品性能夠投合一國之君的人;那些才能上可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這些人,有的位高權重,有的聲名遠揚,他們又如何呢?
  • 莊子:想要達到逍遙遊的境界,要做到——無己,無名,無功
    莊子所說的逍遙遊是什麼境界呢?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無所待以遊無窮。看透宇宙的大道,實現物質與精神上的相對自由。莊子在《逍遙遊》這一篇章裡面寫了三個篇段,第一個片段是書寫鯤鵬騰飛九萬裡,比較小鳥的無知,淺薄何為大何為小。
  • 莊子的《逍遙遊》繼承了老子哪些思想
    《逍遙遊》是《莊子》一書中的第一篇,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都在其中。莊子在《逍遙遊》中,通過幾個故事或例子來說明他的哲學思想。《逍遙遊》中講,北方的海中有一隻大魚叫做鯤,它的身體長達幾千裡。它變化成鳥後叫做鵬。當大風吹動海面的時候,大鵬要飛向南方的大海。當大鵬飛到天上時,它張開的翅膀就像一大片雲。它飛行六個月才能飛到南方的大海。但是,這個巨大的大鵬鳥也必須依靠身下的風託浮它,才能完成遙遠的飛行。
  • 皓然講《莊子.逍遙遊》學員現場感悟大觀!
    通過莊子的逍遙遊,也能充分地展示出,道家是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礎,給後來佛家的傳入和發揚光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營養基。所幸遇到了皓然老師,通過莊子逍遙遊一章的講解,老師用他的語言、他的動作、他的思想,藉助虛空道場的能量,在我們每位聽課人的泥胎上戳了一個微小的孔!通過這個小孔讓我們的真我道胎窺到了一絲光明,察覺到宇宙大道的一絲玄妙,在我們的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