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一個世紀以來,研究《莊子》的學者絕大多數將「遊」與「自由」一詞進行連結,以現代漢語「自由」一詞來闡釋《莊子》「遊」的意涵和思想。實際上,現代漢語「自由」是英文「freedom」的翻譯,其中含有濃重的啟蒙運動的思想觀念色彩。「自由」概念的啟蒙思想色彩,與《莊子》「遊」的概念和思想,可謂風馬牛不相及,是對莊子思想的一種極大誤解。
名人專家分享活動,一向是天府書展的一大亮點。10月16日下午3點,一場名為「章啟群講《莊子》——什麼是逍遙遊」的分享會,在金牛區圖書館進行。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美學教研室主任章啟群教授擔任主講人,為成都的讀者朋友們帶來了一場關於莊子「逍遙遊」的文化盛宴。
章教授首先對《莊子·逍遙遊》中的「遊」字做了詳細的辨析。「遊」是《莊子》中可與「道」、「氣」概念歸為一類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僅篇名就有「逍遙遊」、「知北遊」,而且「逍遙遊」更是作為《莊子》的開篇之作,足見「逍遙遊」對於《莊子》的重要性。
章啟群教授將《莊子》中出現的數十處「遊」字進行了詳細分析,得出《莊子》中的「遊」字,幾乎都與行氣修煉相關的結論。從《逍遙遊》篇即可知,列子只是「御風而行」,故不為逍遙。而真正的「逍遙」則是「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可見「遊」是行氣修煉達到高級階段的一種情狀。
接下來,章教授分別論證了《莊子》中至人、真人、神人、聖人之「遊」即是一種行氣的高妙境界,以及他們與修鍊氣的功法的密切關係。
「至人」就是極致之人。與普通人比,至人是可望不可即者,關鍵在於「神氣」不同。「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是至人的神功。這種神功與下文「遊逍遙之虛」名異而實同,實質上就是修鍊氣的功法所達到的境界。
「真人」即獲得真道之人。道教中的神仙也被尊為「真人」,真人的神通也是「入水不濡,入火不熱」,還能夠「登假」而遊仙。從「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可以看出,真人無疑與修鍊氣的功法相關。
《莊子》中所謂的「神人」與神仙一類義近,但不完全相同。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可見神人也是在修鍊氣的功法。其中「吸風飲露」就是呼吸吐納的同義語。而「乘雲氣,御飛龍」之「遊」,也證實了上文關於「遊」與修鍊氣的功法相關的論斷。
《莊子》中出現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聖人」。由於《莊子》文本的複雜性,不對於所有這些「聖人」進行甄別,然後簡單歸類,是難以得出嚴肅、科學的結論的。根據《莊子》的基本思想,大致認為《莊子》所謂的「聖人」不同於儒家的聖人。聖人也「遊乎塵垢之外」。
章教授還道出了他所理解的「逍遙遊」的核心所在,即「無待」,「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為比喻「無待」狀況。至人、神人、聖人皆為無待而遊無窮者。「無己」「無功」「無名」可以理解為互文,即至人、神人、聖人其行為和結果皆無己、無功、無名。此處關鍵詞「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表明至人、神人、聖人皆有行氣吐納之法,「遊」則是這一功法的本質特徵。
最後,章教授對《莊子》的思想做了簡略的評述,他指出:莊子的思想來自於對鮮活的現實生活的反思,也旨在回答現實中最重大、最尖銳的問題。在當時醫學水平醫療手段極為低下的情況之下,人們如何進行防治疾病、保健養生,這其實是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關乎從最高統治者到最底層的百姓生命攸關的問題。
對這樣一個關係每個社會成員的國計民生重大問題,作為大哲學家的《莊子》自然要將自己的思考提交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