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歷史復盤:英國都鐸王朝

2021-02-07 蘭森環遊世界

Tudor Dynasty, 1485至1603年統治英國的朝代,一共五任。

第一位是(頭像到處可見)

利用在位英王理查三世的民望低迷,亨利很快成功登陸英格蘭,並於1485年在波斯沃平原之役(Battle of Bosworth Field)打敗理查三世,隨即稱王即位,是為英王亨利七世。

在經歷了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War)和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的動蕩之後,英國人普遍渴望和平,希望國家統一,亨利七世巧妙地利用了這種情緒,通過迎娶理查三世的侄女,平息了對其繼位合法性的爭論,更以這場敵對家族之間的聯姻結束了薔薇戰爭,並以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室結後的後代,開創一個新的王朝,並將蘭開斯特的紅玫瑰

和約克的白玫瑰

合併組成都鐸王朝的王徽,紅白「都鐸玫瑰」

都鐸君主繼續遏制貴族勢力(歐洲的皇帝就是這麼慘,常常畢生就是幹這個,兩大原因,1是政制不像中國這麼大一統,2是這片土地的人心就是更追求自由,反抗意識較強,沒中國百姓這麼綿羊,所以貴族勢力才怎麼壓都始終存在),到都鐸王朝終結,英國竟然沒有一個公爵。

歐洲是這樣,皇帝,貴族,教廷,三大勢力(中國大部分時間只有皇權,貴族,即地方割據也只是偶然才有,所以古代中國才能比歐洲領先這麼多,因為內部沒這麼多折騰)。

剩下的民眾、農民、中產,是被統治階級。亨利選擇了和平民,中產合作(把議會搞得紅紅火火),去遏制其他兩大勢力,比較成功。整個都鐸王朝,皇帝和議會的關係都挺好,議會也感激皇帝的扶植之恩,所以互相合作,共同獲得利益(如後面亨利8世搞一系列立法,議會就基本一路開綠燈)

皇帝+議會的模式,明顯比舊的三種勢力錯綜複雜好得多。以前,地方官以及多種司法機構、教會機構等都各有所屬,處於彼此的較量之中,相互間的關係是分離或對抗的,不成為統一的權威或國家體系。

改革後英國已經是歐洲組織得最好的國家,然而「以任何現代的標準看,還是令人震驚的無序」,相比之下當時中國的體制就先進很多了。

七世去了之後,就是他兒子繼位:

這位的故事就多了,先後娶了6任老婆(放在中國皇帝身上其實不算多了),而且還因為娶老婆的事情產生動力,跟天主教決裂(不給他再婚)

亨利跟第一任生不出兒子(只有一個女兒瑪麗),著急,於是跟她的侍女安妮發生關係,然後就想離婚娶安妮,於是就寫信去羅馬教廷申請離婚(當時還沒新教改革,還得聽天主教廷的)

這給教皇克勉七世出了大難題,因為之前1527年他曾在羅馬之劫中被西班牙軍俘虜,不想再得罪勢力強大的西班牙帝國(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是凱薩琳的侄子),況且此一婚姻是前任教皇親自批准的。

為了成功離婚,掀起了新教改革的浪潮,亨利決定自立門戶,自己立一個教派,這樣他離婚就不用經過誰誰誰批准了,當個皇帝當成這樣真夠憋屈,他想。

1533年,英國國會立法脫離羅馬教廷,安妮·博林加冕為王后。三個月後,安妮·博林生下一個女兒,日後的伊莉莎白一世。

由於天主教深入人心上千年,要剷除它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難,後面無數的護教者前赴後繼地反對新教,當然其中有一些聰明的是為自己利益考慮,但也有一些愚忠的,根本沒想過自己為什麼信,反正他的世界觀裡從小就有,突然你讓他不準信天主,他是接受不了的),使得自己創的「新教」更鞏固,自然要進行一番形象宣傳。

亨利派他的重臣,在國會咔咔咔立一堆法,試圖用「法」的角度讓人們改變固化的想法,把粉絲吸過來。這一步很正確,因為群眾其實都是盲從權威的,千年來羅馬教廷把自己打造成權威,一家獨大。

好比大家覺得LV是奢侈品,現在來一個Gucci想和它競爭,平起平坐,所以就要拼命宣傳,「我家的逼格跟LV可是一樣高的」。這就是亨利咔咔立法的目的。

隨便舉幾個例子,看看立了什麼法來抵制天主教廷:

《上訴法》宣布:「英吉利是一個帝國,它已被全世界所承認……由一個至高無上的國王統治。國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禁止教會不經英王允許發布規章。

「教職任命法案」規定教會必須根據英王指定的候選人推選主教;

「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唯一最高權威;

《叛逆法》的規定,蓄意侵犯國王的尊嚴和稱號,否認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認為國王是異教徒、教會分裂者或暴君者,均屬叛逆,將處以極刑。

任何從羅馬偷運十字架、宗教繪畫,或其他「迷信物什」的人及住址,對不參加國教聖事的人進行罰款,搜查教皇書籍,將不從國教者驅離教區等。

搞這麼多,其實就是從此時開始,對全英國民眾洗腦一個新概念:皇權才是最高的,貴族、教廷的權力從此以後靠邊站,你們識相的就別站過去,否則被炮火打到就怪自己站錯邊吧。

新教改革雖然初衷是方便皇帝離婚,但也迎合了民眾需求。

15、16世紀之交,英國人的民族意識已相當強,對羅馬天主教會的幹預和控制十分不滿,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教會佔有大量土地,苛稅繁重,謀取暴利(教會土地最多時超過全國土地50%)。

第二,教會法庭濫用司法權,引起社會的普遍反感。(而且還毫無邏輯道理,動不動就是潑婦罵街式的判罰)

這位在任太短,是個幼帝,十幾歲就去了,就略過。

是愛德華同父異母的姐姐(男嗣的繼承權優先),這位不知發什麼神經,非常沉迷天主教,所以上位後就要推翻他爸亨利八世所做的新教改革的措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生出來的小孩將來會信什麼,走什麼路,有可能完全不在你預料範圍之內)

由於她一直受到父親和繼母安妮冷酷無情的對待(她是亨利與第一位皇后凱薩琳所生),這些悽慘的遭遇,直接造成瑪麗公主日後兇殘無情且陰狠毒辣的個性。

剔除他爸的改革措施的過程中,她下令燒死約300名新教人士,所以身後得名「血腥瑪麗」(其實皇帝殺300人,哪個皇帝沒幹過呢,只不過英國最終還是成了新教國家,所以政治正確是新教,你瑪麗支持天主教,殺新教的馬仔,當然要給你個負面的稱號寫進歷史了)

用如今的視角看來,500年前他們因為宗教而爭論的那些話題,完全就是nonsense,仿佛就像上帝在看著一群猴子在爭論一樣。但500年前的人類整體智力水平就在那擺著,他們作為井裡的蛙,也只能在那個框框裡蹦躂了。

瑪麗在位時這些短暫的反彈,使得日後的英國人民更加擁抱新教去了。

然後就是被評為「英國最受歡迎的君主」的伊莉莎白一世的時代來臨了(大多英國的歷史書都拿她的頭像當封面,你就知道她在人們心中地位)。

她的主要功績:

內政方面,建立一個新教的英格蘭教會,新教從此以後站穩腳跟,登上英國正統了。

外交方面,1588年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這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勝利之一。

文化方面,她的時代出了莎士比亞,光這一位就夠英國人念叨幾百年。

形象方面,終身未婚,所以宣傳自己為「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處女這個概念直到現在還這麼受人們的執迷(看看知乎那些吹噓處女多重要的話題),更別說幾百年前了,光著一個標籤就足夠讓英國人謳歌她(其實邏輯上是不通的,處不處女和道德高不高完全irrelevant,更何況她只是不結婚,情人還是有的)

另外一個重點是她顏值高。

這玩意真是,人類幾千年都沒有進步過,顏值高即正義。再對比一下她姐血腥瑪麗的肖像,就明白為什麼人們不喜歡。

不婚的理由

主要是當時英國尚弱,而對面的法國和西班牙強盛。

當時歐洲都是各國皇室之間互相聯姻的,誰都是誰的遠房親戚。國內是沒人選了,因為你已經是女皇,沒有人地位跟你平起平坐;國外的話跟哪個國的皇族聯姻都會弄不好失去平衡(英國想韜光養晦,坐山觀虎)

她用「拖」的辦法為自己,也為英國贏得最寶貴的時間,使其得以集中精力先解決最棘手的國內問題。

伊莉莎白王位穩定後,又有多國的君主、王位繼承人或貴族顯要向她求婚,其中包括瑞典的王儲、法王的御弟、德意志的皇子等,但鑑於歐洲的宗教紛爭激烈,戰事頻繁,伊莉莎白一一拒絕了這些請求,以避免英國捲入戰爭。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結婚易,離婚難,而且女生主動提離婚,更加沒可能。像她表侄女就是前車之鑑,結婚後發現老公太廢,離婚離不成,最後只能用火燒暗殺了自己老公的辦法,還導致輿論倒向死者。如果能痛快離,又何必用到殺人這一步。

既然結婚風險這麼大,那還不如不結。皇位更重要。

國外形勢

1562-1598年的36年間,法國發生了八次內戰;而1618-1648年涉及全歐的「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War),幾乎消滅了中歐地區將近一半的人口。

伊莉莎白自登位之日起直到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被擊潰,始終處於國內外政治漩渦的中心,隨時都有可能被推翻。對於英吉利民族而言,沒有女王的平安就沒有國家的安全,因此女王的安全及其婚姻和王位問題,遂成為政府和議會關注的焦點。

教皇格雷戈裡十三世(Pope Gregory XⅢ)還下明令,誰能暗殺伊莉莎白,重重有賞。

其實教皇也是蠢,第一,人家常年呆在皇宮裡受到保護,你遠在梵蒂岡宣布暗殺令,有人殺得了她嘛;第二反倒激起了英國民眾上下一心,擁有新教,牴觸天主教。

跟瑪麗撕逼了一輩子

瑪麗一世是蘇格蘭女王,由於伊莉莎白終身不嫁,沒有後代,按照族譜,很可能會傳給瑪麗。

但這個女人太沒腦子,先是火燒了自己親夫,逃亡到英格蘭,又口無遮攔說自己應該繼承大統(這不是犯所有皇帝的大忌嘛,你憑什麼來決定),而且她信的還是天主教,這點最致命,幾十年來羅馬天主教廷那邊很多暗殺伊莉莎白的行動,很多都借著瑪麗的名頭,口口聲聲說要幹掉伊莉莎白後,扶正瑪麗,英國就可以變回天主教國家。

即便是這些刺殺和瑪麗本人沒半毛錢關係,但你這塊招牌在這活著,多麼礙眼。

伊莉莎白把她囚禁在英格蘭內陸的各種城堡和莊園裡。經過十八年半的監禁,瑪麗被判在1568年密謀暗殺伊莉莎白,並於翌年被斬首。

能拖18年沒死,只是因為伊莉莎白不願意背上處死一位女王的惡名,她才能夠在英國生存了18年。但是直到1586年,當安全首腦沃爾辛厄姆(Sir Francis Walsingham)再一次破獲刺殺伊莉莎白的陰謀,並繳獲了瑪麗直接參與的證據時,瑪麗的末日才到來。在議會及民間的強大壓力下,伊莉莎白幾經猶豫,最後籤署了處決瑪麗的命令。

繼承人

很離奇的是,伊莉莎白去後,她卻給了瑪麗的兒子來繼承大統。

雖然事後證明是個錯誤,一個親媽被處決之時,也只是裝裝樣子,口頭上抗議伊莉莎白處死他母親,當他從英國政府那裡拿到每年4000英鎊撫恤金時,就默不作聲了。這樣的「精緻利己者」,還能是什麼為國為民的好人。

詹姆斯的繼位,也標誌都鐸王朝正式斷了,由斯圖亞特王朝續上。這就留在之後的文章繼續講了。

相關焦點

  • 英國歷史最後一個君主專制朝代——都鐸王朝歷代國王畫像
    英國歷史由組成英國的四個部分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斯的歷史構成,大約9世紀開始,英國歷史不斷改朝換代。17世紀前的英國歷史朝代實行君主專制,1689年《權利法案》實施,把君主專制改成君主立憲,是世界第一個君主立憲國家,當時統治英國的是斯圖亞特王朝,所以在它之前的都鐸王朝是英國歷史最後一個君主專制朝代。都鐸王朝1485年建立,1603年滅亡,歷6代君主,享國118年。圖為都鐸王朝王室徽章。
  •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都鐸王朝變革對英國民族國家確立的影響 潘榮成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摘 要:都鐸王朝在英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英國歷史:都鐸王朝——王在議會及議會至上原則的萌芽(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英國歷史:都鐸王朝——「王在議會」及「議會至上」原則的萌芽。亨利八世、伊莉莎白女皇英國議會始終在發展演變著。而都鐸時代議會的變化不僅有形式上的,而且還有性質上的,其發展速度和程度明顯超過以往各個朝代。比較突出的是都鐸議會性質的變化。
  • 英國都鐸王朝最愛的五種體育運動
    英國的都鐸王朝當時的人都是運動的狂熱愛好者,他們喜歡的體育包括數百人踢得的足球比賽,還有更固定的打碗遊戲。但是整個十六世紀最受歡迎的運動是什麼呢?足球足球在英國得都鐸王朝時期非常流行,當時的踢足球方法和我們今天知道得的足球運動截然不同。當時得足球比賽是再鄉村之間的空曠地方上進行,和我們現在看到得不足球場不同。踢足球的目的是為了拿到球,並將球帶回您自己的村莊,儘管您可以想像,裁判員在跟上球時候回有問題!
  • 都鐸王朝:宗教、內政改革,促進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都鐸王朝對英國從中世紀邁入近代,邁向大英帝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都鐸王朝經歷五代君主,直到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無嗣而終,都鐸王朝才最終結束統治,在這百餘年的歷史中,都鐸王朝的君主們通過宗教改革驅逐羅馬教廷對英國宗教事務的幹涉,通過內政改革,收攏地方貴族的權力,將中央的法治和憲政滲透進地方統治中,又依靠武力粘合了英格蘭、愛爾蘭和威爾斯,這些改革激發了國民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意識。
  • 英國民族意識的覺醒:都鐸王朝的宗教改革產生了哪些影響?
    文/楊柳文史  都鐸王朝是英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王朝,在這個王朝的統治期間英國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轉變,也就是從封建王朝轉變成為了一個近代民主國家。為這個轉變做出突出貢獻的就是都鐸王朝的一系列變革.
  • 英國都鐸王朝:其實有兩個伊莉莎白公主,傻傻分不清?
    前段時間看了部英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名字叫做《白公主》。一開始以為是講都鐸王朝的那位「童貞女王」,也就是瑪麗一世的妹妹,那位伊莉莎白女王的。結果看了劇才發現,這位伊莉莎白並非彼伊莉莎白,而是約克家族的伊莉莎白,她是亨利七世的妻子,也是都鐸王朝的第一位王后——伊莉莎白王后。嚴格來說,這位只是都鐸王朝的王后。
  • 世界史:伊莉莎白一世登基,都鐸王朝達到鼎盛,英國成為西歐強國
    世界史:伊莉莎白一世登基,都鐸王朝達到鼎盛,英國成為西歐強國大家好,小編今天就帶來世界歷史的故事,歡迎大家的閱讀。1547年,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去世。他在繼承人問題上倒是有些遠見,為了防止王位問題引起內亂,他生前就做好了安排。
  • 說不盡的都鐸,寫不完的故事——英國現代性的起點
    都鐸王朝作為英國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王朝,始終是英國史家關注的熱點之一,說不盡的都鐸,寫不完的故事,既有講不清的神秘宮廷,又有道不明的瑰麗史詩,偉大與血腥並存,總能激發無限的聯想;盛世與陰謀共在,不斷引致無盡的遐思。
  • 英國歷史只有「王朝」,沒有朝代。英國人說:朝代起名沒必要一樣
    中國的朝代是以國號命名,英國的「朝代」則是以家族起源地名和首位皇帝的姓氏命名居多。比如,諾曼第王朝的創立者威廉一世老家是諾曼第地區;都鐸王朝來自亨利·都鐸的姓氏;金雀花王朝是由安茹伯爵若弗魯瓦帽子上的勳章命名。
  • 玫瑰戰爭後的曲折,金雀花後的鼎盛:坎坷中綻放的英國都鐸時代
    它,就是英國。對於它,相信很多朋友都不陌生,我們知道他們的君主立憲制,知道他們四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倫敦,知道他們著名的大本鐘伊莉莎白塔。在英國的歷史上有這麼兩段輝煌時期,一個是金雀花王朝時期,一個是都鐸時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都鐸時代。
  • 都鐸王朝渣男國王,娶了多位王后,子女都是英國君主,女兒最強!
    都鐸王朝渣男國王,娶了多位王后,子女都是英國君主,女兒最強!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然而諸侯、城邦林立,因此具有滋生間諜活動及陰謀的肥沃土壤,波吉亞家族便在這樣的環境下破土而出。波吉亞家族,都鐸王朝是筆者看過的最為動容的英劇,風流豔婦是同為都鐸王朝女主角的娜塔莉多默爾主演的電影。其中的情節輾轉迂迴,無論是其中淡淡的傷感還是強烈的悲情,現今憶起來還是令筆者感覺酸酸的。亨利八世是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亨利七世和伊莉莎白王后所生的孩子。
  • 英國 | 王朝編年史
    都鐸王朝的由來   亨利·都鐸是威爾斯古時的德赫巴斯國統治者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朝的後裔,在玫瑰戰爭中獲得蘭開斯特宿敵——約克王室的支持而漸漸得勢,並與約克的伊莉莎白聯姻取得英格蘭的王位繼承權。  歷史上總共有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超過一個世紀。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後裔。
  • ...步都如履薄冰,選擇嫁給英格蘭的童貞女王,都鐸王朝之伊莉莎白一世
    之前說亨利八世是萬惡之源,半點也沒錯,我承認他在集中王權上的突出表現,但他對都鐸王朝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或者說都鐸王朝的結束由他而來。說子嗣稀少或者愛德華六世身體不健康是亨利八世的問題,那也沒什麼證據。畢竟亨八是有一個健康的私生子存在的。但是他的瘋狂求子,不斷的結婚離婚,對他的子嗣來說是一種無法承受的壓迫。
  • 都鐸王朝:英格蘭歷史上最混亂的一家人,三個兒女全當了皇帝
    導語:都鐸王朝,一個由英王亨利七世在結束了青史聞名的玫瑰戰爭後建立的王朝。而從亨利七世的繼承人人選發生劇變後,這個王朝開啟了100多年洋洋灑灑的狗血劇連播,成為英格蘭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家族之一。可以說,都鐸家族生孩子,也像是上帝擲硬幣,不是極度聰慧,就是極度瘋狂。
  • 英國歷史十個冷知識,歷史書不會教任何一個,讀過英國歷史才知道
    ,變成了威塞克斯王朝,視為英國歷史第一個朝代,這個朝代第一個國王就是統一英格蘭的愛格伯特。威塞克斯王國變成了威塞克斯王朝情況,與中國歷史秦國統一中國後,變成了秦王朝是同樣情況,而且當威塞克斯王國把國號改成英格蘭王國後,統治英格蘭王國的第一個朝代就是威塞克斯王朝,也就是英國歷史第一個朝代。
  • 英國都鐸政府貧困治理政策的演變
    都鐸王朝是英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期間小農的土地和勞動權利都發生了深刻變革,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社會貧困與社會問題。本文試圖以小農土地和勞動權利消退所引發的貧困與都鐸政府貧困治理實踐為線索,對都鐸政府社會職能的形成及其價值進行初步梳理。
  • 都鐸王朝之母瑪格麗特如何幫兒子登上王位?
    這個問題涉及的人物關係和事件比較複雜,需要了解當時英格蘭歷史的大背景,我們來梳理一下整個過程:瑪格麗特·博福特( Margaret Beaufort)是第一代薩默塞特公爵約翰·博福特的女兒,約翰·博福特是金雀花王朝君主愛德華三世的曾孫,即愛德華三世的兒子「岡特的約翰」的孫子,岡特的約翰是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
  • 英國歷史上的各種[王朝]是什麼?這些圖表幫你理清英國王朝歷史!
    不同的王朝就是不同的統治家族,與中國王朝不同之處在於英國的君主權力有限,比如金雀花王朝的約翰王,被大貴族逼著籤訂了《大憲章》(時間相當於中國的宋代),國王的權利被明確限制在一定範圍內。雖然是不同的貴族家族上臺,但和中國古代的改朝換代不一樣的是:英國的王朝不會破除前朝的人事和制度從頭建立,而是不斷繼承和完善統治制度。
  • 《權力的遊戲》《都鐸王朝》背後的《空王冠》
    經歷了近兩個半世紀的統治,金雀花王朝終結於1399年。此後,亨利四世開創了蘭開斯特王朝。《金雀花王朝》的結語說:「英格蘭王政的一個新時代拉開了帷幕。」丹·瓊斯分析了亨利四世篡位的歷史影響——並不具有優先繼承權的他繼位就好比愷撒跨過盧比孔河,打亂了固有的秩序,其成功讓那些有野心、有實力的大貴族蠢蠢欲動,紛紛打算效仿,從而埋下了英國15世紀中下葉那場慘烈內戰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