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用心如鏡、過化存神
各位能夠做到以上十八個字,自然就會完成法身的熔鑄,自然就證入「有餘涅槃」。為什麼叫「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是沒有習氣,非常的圓滿;我們拖著這個肉體——緣生之舟,這是個臭皮囊(袋),餓了不吃東西不行,冷了不加衣服不行……,有這個肉體就不得自由,還有習氣在,所以叫「有餘」。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用心如鏡」,可以做到「過化存神」,過著一種既具象又抽象、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所謂「存在」,敦倫盡分,不牴觸、不破壞人際的關係和秩序,也不觸犯人們公認的價值標準,這就是「存在」。所謂「超越」,我們用原本的心、用宇宙的心來過活這現象界的生活,以無量的心過活這有限的人生。
不管境遇如何,我們的心絕不動搖;不管時代如何,我們一定要活得安祥自在。
不管有事、無事,我們的心一定要不受外在的幹擾,一定要活在自覺自在、秒秒安祥裡。
修行的基本著眼就在「求心安」,凡是讓心不安的事斷然不可做;否則,心既不安,災禍、煩惱、痛苦就會因此而產生。安就是吉祥,不安就不吉祥,所以安祥不僅是解脫的無上法門,也是趨向幸福人生的基礎。
悟,是怎麼回事,我再補充說明一下:
開悟,既不是領會了什麼道理,也不是得了什麼知識。開悟,只是悟「吾心」,只是心靈的變化。悟了的心境,古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難得的覺受,在座的各位都已經體驗到了「悟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想念、沒有昏睡、似幻似真、若虛若實。
悟的同時,會產生正受和正見。
正受,是修學佛法真正的受用,是一種最正確的感受。在未悟以前的感受都不正確,譬如在《列子》一書裡有個故事:
有一個樵夫,他砍柴的斧頭丟了,他懷疑是鄰人偷的,於是他看到那個鄰人就像個賊,賊頭賊腦,全身上下無一不像是賊。過了幾個月以後,樵夫的斧頭在一個山洞裡找到了,斧頭把子都爛掉了,從此再看那個鄰居,怎麼看都不像是賊了。這就是錯覺——錯誤的覺受,佛教有個名稱叫「惡覺受」。未開悟的人,活在錯誤中,日常大多像這樵夫一樣感受不正確。
第二個是正見。正見並不一定像《證道歌》所講的「了了見,無一物……」,他講的「了了見……」,是用心眼見。修行人要「五眼圓明」,成佛不捨棄肉眼,「過者化、存者神」——看過去就沒有了,不執著一切,這叫「正見」。
什麼叫「邪見」?執著,說這個是真的,那個是實在的。其實,什麼東西都是原子的堆積,原子也不是真實的,把質子、中子、電子分開,什麼也不存在。每個物體都是原子的堆積,有數不清的電子、原子在轉動,你不能說某些事物是靜止的。靠我們的肉眼,便常常被我們的眼睛所欺騙,只有開悟了的人,才不受肉眼的蒙蔽、欺騙,才不會對周遭的一切起執著。
我今天為什麼跟各位講這些話呢?因為我認識各位,多的已有六七年,有時候看各位跟開悟的人沒有兩樣,有的時候又退轉,煩惱垢重,開悟了又不敢承認,不自肯,不敢承當。所以我講這段廢話的目的,就是使開悟的人當他開悟時,知道「悟」是怎麼一回事,不會當面錯過;使開悟以後的人知道如何保任、如何修行、如何淨化、如何擴大、如何使本心完全出頭,使虛偽的假我由君變臣、由主成僕,不可以讓虛偽的六塵所累積的假我,埋葬永恆不變的真我。
「悟後起修」這個問題,就講到這裡為止,大家珍重。
悟後起修(五)
悟後起修(四)
悟後起修(三)
悟後起修(二)
悟後起修(一)
信願行證(五)
信願行證(四)
信願行證(三)
信願行證(二)
信願行證(一)
安分守己(五)
安分守己(四)
安分守己(三)
安分守己(二)
安分守己(一)
無漏行(六)
無漏行(五)
無漏行(四)
無漏行(三)
無漏行(二)
無漏行(一)
不二法門(四)
不二法門(三)
不二法門(二)
不二法門(一)
邁向生命的圓滿(四)
邁向生命的圓滿(三)
邁向生命的圓滿(二)
邁向生命的圓滿(一)
杜漏
修心訣(三)
修心訣(二)
修心訣(一)
幸福之道(4)
幸福之道(3)
幸福之道(2)
幸福之道(1)
佛法在世間(四)
佛法在世間(三)
佛法在世間(二)
佛法在世間(一)
安祥之美(三)
安祥之美(二)
安祥之美(一)
《悟後起修》幸福生活 感悟人生
(搜索「帶頭學習」或者「daitouxuexi」,
或掃描二維碼、長按二維碼都可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