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後起修(六)

2021-02-08 帶頭學習

六、用心如鏡、過化存神

  各位能夠做到以上十八個字,自然就會完成法身的熔鑄,自然就證入「有餘涅槃」。為什麼叫「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是沒有習氣,非常的圓滿;我們拖著這個肉體——緣生之舟,這是個臭皮囊(袋),餓了不吃東西不行,冷了不加衣服不行……,有這個肉體就不得自由,還有習氣在,所以叫「有餘」。但是我們可以做到「用心如鏡」,可以做到「過化存神」,過著一種既具象又抽象、既存在又超越的生活。所謂「存在」,敦倫盡分,不牴觸、不破壞人際的關係和秩序,也不觸犯人們公認的價值標準,這就是「存在」。所謂「超越」,我們用原本的心、用宇宙的心來過活這現象界的生活,以無量的心過活這有限的人生。

  不管境遇如何,我們的心絕不動搖;不管時代如何,我們一定要活得安祥自在。

  不管有事、無事,我們的心一定要不受外在的幹擾,一定要活在自覺自在、秒秒安祥裡。

  修行的基本著眼就在「求心安」,凡是讓心不安的事斷然不可做;否則,心既不安,災禍、煩惱、痛苦就會因此而產生。安就是吉祥,不安就不吉祥,所以安祥不僅是解脫的無上法門,也是趨向幸福人生的基礎。

  悟,是怎麼回事,我再補充說明一下:

  開悟,既不是領會了什麼道理,也不是得了什麼知識。開悟,只是悟「吾心」,只是心靈的變化。悟了的心境,古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難得的覺受,在座的各位都已經體驗到了「悟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想念、沒有昏睡、似幻似真、若虛若實。

  悟的同時,會產生正受和正見。

  正受,是修學佛法真正的受用,是一種最正確的感受。在未悟以前的感受都不正確,譬如在《列子》一書裡有個故事:

  有一個樵夫,他砍柴的斧頭丟了,他懷疑是鄰人偷的,於是他看到那個鄰人就像個賊,賊頭賊腦,全身上下無一不像是賊。過了幾個月以後,樵夫的斧頭在一個山洞裡找到了,斧頭把子都爛掉了,從此再看那個鄰居,怎麼看都不像是賊了。這就是錯覺——錯誤的覺受,佛教有個名稱叫「惡覺受」。未開悟的人,活在錯誤中,日常大多像這樵夫一樣感受不正確。

  第二個是正見。正見並不一定像《證道歌》所講的「了了見,無一物……」,他講的「了了見……」,是用心眼見。修行人要「五眼圓明」,成佛不捨棄肉眼,「過者化、存者神」——看過去就沒有了,不執著一切,這叫「正見」。

  什麼叫「邪見」?執著,說這個是真的,那個是實在的。其實,什麼東西都是原子的堆積,原子也不是真實的,把質子、中子、電子分開,什麼也不存在。每個物體都是原子的堆積,有數不清的電子、原子在轉動,你不能說某些事物是靜止的。靠我們的肉眼,便常常被我們的眼睛所欺騙,只有開悟了的人,才不受肉眼的蒙蔽、欺騙,才不會對周遭的一切起執著。

  我今天為什麼跟各位講這些話呢?因為我認識各位,多的已有六七年,有時候看各位跟開悟的人沒有兩樣,有的時候又退轉,煩惱垢重,開悟了又不敢承認,不自肯,不敢承當。所以我講這段廢話的目的,就是使開悟的人當他開悟時,知道「悟」是怎麼一回事,不會當面錯過;使開悟以後的人知道如何保任、如何修行、如何淨化、如何擴大、如何使本心完全出頭,使虛偽的假我由君變臣、由主成僕,不可以讓虛偽的六塵所累積的假我,埋葬永恆不變的真我。

  「悟後起修」這個問題,就講到這裡為止,大家珍重。

悟後起修(五)

悟後起修(四)

悟後起修(三)

悟後起修(二)

悟後起修(一)

信願行證(五)

信願行證(四)

信願行證(三)

信願行證(二)

信願行證(一)

安分守己(五)

安分守己(四)

安分守己(三)

安分守己(二)

安分守己(一)

無漏行(六)

無漏行(五)

無漏行(四)

無漏行(三)

無漏行(二)

無漏行(一)

不二法門(四)

不二法門(三)

不二法門(二)

不二法門(一)

邁向生命的圓滿(四)

邁向生命的圓滿(三)

邁向生命的圓滿(二)

邁向生命的圓滿(一)

杜漏

修心訣(三)

修心訣(二)

修心訣(一)

幸福之道(4)

幸福之道(3)

幸福之道(2)

幸福之道(1)

佛法在世間(四)

佛法在世間(三)

佛法在世間(二)

佛法在世間(一)

安祥之美(三)

安祥之美(二)

安祥之美(一)

《悟後起修》

幸福生活   感悟人生


(搜索「帶頭學習」或者「daitouxuexi」,

或掃描二維碼、長按二維碼都可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悟後起修
    見到本地風光以後,並不是說修行就結束了,還需要綿密地做悟後起修的功夫。如溈山靈祐禪師講:「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
  • 【悟後起修】守心的功夫
    所謂守心,守的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者,清淨本然,不屬造作,無形無相,非空非有,無依倚,無能所。守此本然天真自性之心,謂之守心。守心者,亦名念佛,亦名念實相,亦名真懺悔,亦名保任,亦名悟起修,種種名字,說法不一,其理一也。 守心不是以能守所,不立能所,無能無所,守此無二之心,是謂守心。
  • 佛教:什麼叫做「悟後起修」?
    好吧,今天就說說「悟後起修」的事。悟起碼有兩個方面:01悟無我,萬法皆空沒有誰不是從煩惱起修的,因為活在世上,人人皆有煩惱痛苦,區別只在於有人得意02悟無法,因果不昧「空」為法,自己認的那個理也是法,要悟得個無法,可是修行又不得不依法而行,這到底怎麼回事?難道我們尊存的錯了嗎?
  • 天台宗六妙門實修法(下)
    用持咒法破障後,心境已較為平穩,出現不同於前的一種寧靜,但偶爾還有妄念生起,此時應用制心正法,即在妄念起時,立即以「斷」、「放下」等微細覺照心制其妄念,令歸清淨。此時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經常練習,然後在坐中方能得力。
  • 漸修來講,修種種方便法門,所謂悟,就是悟到我們這念心是本具的
    所謂悟,就是悟到我們這念心是本具的。大眾聽法這念心是本具的,任何人都有,悟就是悟到這個道理。所以悟,並沒有什麼稀奇;最後要達到「一切不留」,才是功夫。如果悟了以後,心當中還留了什麼東西,這一生還是不能了生死。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釋迦大約涅槃六百年後,在公元初,印度佛教出現了最早的大乘經典,系列般若經。般若經典的出世,標誌著印度佛法進入了大乘佛法期。實相般若,是學人證入涅槃後,由本源真如的先天智,與證達者的後天智,二智結合而形成的完整智慧,即是三世諸佛的智慧。圓滿的般若,就是果地佛智,就是究竟涅槃,就是無上菩提。所以,嚴格上說真正的修行,是在學人徹悟親證佛地以後,修的是自親證的實相般若,目的是圓滿般若。而學人未徹悟親證前,都是盲修瞎練,因未體悟到真如佛性,未親證到佛地的眾生,是根本不知道般若是怎樣的,更不會知修般若如何修。
  • 《大乘無我觀-悟前與悟後別說》下
    九地滿心後,不久就會進入十地,進入十地可就漂亮了、莊嚴了;怎麼說呢?當你到了十地的時候,把你在九地之前所修的一切福德、一切的功德來作回向,回向的結果,你就在色究竟天宮完成了一個大寶蓮花王寶殿。二乘的無我觀是依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人我,去觀察這蘊、處、界是無常,是緣起緣滅;但是菩薩的無我觀是從真如的恆不生滅、真如的無我性的現觀境界,然後再來返觀二乘人依蘊處界所作的無我觀,也現前觀察所化現的一切化身與萬法,都是無我性,這就是悟後所應該走的路--大乘的無我觀,這只是其一。
  • 華揚聯眾攜廣州悟修投資北京新畫幅推進文旅相關衍生品開發
    華揚聯眾(603825)(603825.SH)發布公告,公司與關聯方廣州悟修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廣州悟修」)分別擬以0元為對價受讓關聯方王進所持有的北京新畫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簡稱「北京新畫幅」)28.183%的股權(未實繳,對應註冊資本人民幣344.45萬元),同時以0元為對價受讓鄭偉所持有的北京新畫幅
  • 元音老人開示六字大明咒修持法
    如果你把六字大明咒當作快樂與痛苦時的皈依處,那麼觀世音菩薩將一直與你同在,你將不假造作地愈來愈虔誠,自然升起對大乘之道的所有了悟。注意:必須認真學習以下:(元音上師示1-9要訣)坐下觀照正行,九章全部內容,才可以按指導如法修持以上坐修儀軌,切記!切記!①.凡夫與佛,本體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故覺在後,覺在果地,並有始終不覺者。只要一覺,即是彼岸,故宜用一字訣曰阿。言心有所起時,此在因地動念,常常先自凜覺,想我今日如是因,將來必得如是果,則恐懼而勿入矣。久久純熟,不致誤入。
  • 佛法:迷悟只在一念之間,但就是這一念,多少學佛人卻修不來
    所以他在《壇經》的般若品中,告訴聞法大眾說:「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即眾生是佛」,簡單明了徹底的告訴大眾如何去尋找自己那永恆不變的佛性真如,讓眾生在自己的心中便可覓得解脫的無上菩提之心。網圖覺悟到在那一念之間所生起的緣起法,也就是覺悟到眾生不是心外的眾生,世界不是心外的世界,宇宙萬有與我皆是一體,萬物都是一而不二的存在,都是彼此相互關係的存在,亦即「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華揚聯眾(603825.SH)攜廣州悟修投資北京新畫幅推進文旅相關衍生品...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訊,華揚聯眾(603825.SH)發布公告,公司與關聯方廣州悟修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廣州悟修」)分別擬以0元為對價受讓關聯方王進所持有的北京新畫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簡稱「北京新畫幅」)28.183%
  • 成佛:老僧修六十年閉口禪,一朝開口天崩地裂,害死無數人,竟立地成佛
    無念對老禪師雙手合十,低頭退出屋門,自此後再未發過一言,日日在房中與青燈古佛相伴,修習佛法,不問世事,烏飛兔走,歲月如梭,一晃六十年已過,無念也由一黃口小兒變為一暮年老僧,佛法雖然精深,卻始終不能得證佛果,領悟菩提真諦,苦惱不已。而老禪師已是一百三十餘歲高齡,風燭殘年,人之將死,他將無念叫到身旁,說道:「你修閉口禪已有六十載,可有所收穫?」
  • 六妙門修法 【一】
    第一章 六妙門修法 六妙門屬於天台宗圓教的不定止觀,不同根性的人在修法時可獲得不同的果證。本通於世出世法,但據圓人修法無法不圓之意,故謹就向上圓門論此止觀。「六」即數、隨、止、觀、還、淨的六法,「妙」是涅槃的果證,「門」為能通;以此六法能通涅槃,故稱為六妙門。
  • 珍 藏 版|元音老人視頻開示六字大明咒修持法 !
    六字大明咒為觀音菩薩微妙心印,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為十方諸佛所讚嘆。注意:必須認真學習以下:(元音上師示1-9要訣)坐下觀照正行,九章全部內容,才可以按指導如法修持以上坐修儀軌,切記!切記!①.凡夫與佛,本體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故覺在後,覺在果地,並有始終不覺者。只要一覺,即是彼岸,故宜用一字訣曰阿。言心有所起時,此在因地動念,常常先自凜覺,想我今日如是因,將來必得如是果,則恐懼而勿入矣。久久純熟,不致誤入。
  • 珍藏版|元音上師開示六字大明咒修持法【包含稀有視頻】
    如果你把六字大明咒當作快樂與痛苦時的皈依處,那麼觀世音菩薩將一直與你同在,你將不假造作地愈來愈虔誠,自然升起對大乘之道的所有了悟。注意:必須認真學習以下:(元音上師示1-9要訣)坐下觀照正行,九章全部內容,才可以按指導如法修持以上坐修儀軌,切記!切記!①.凡夫與佛,本體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故覺在後,覺在果地,並有始終不覺者。只要一覺,即是彼岸,故宜用一字訣曰阿。言心有所起時,此在因地動念,常常先自凜覺,想我今日如是因,將來必得如是果,則恐懼而勿入矣。久久純熟,不致誤入。
  • 《金剛經》裡的六大名句,悟透福報無量!
    此經自傳入後,從東晉到唐代,共經歷六次翻譯,其中以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唐代玄奘法師和義淨法師所翻譯的版本,可以作為前者的補充。禪宗慧能祖師有言:「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金剛經》的許多名句,可謂婦孺皆知,另外經中直言,能夠信受誦持此經,並為他人解說,便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下面這六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報無量。
  • 【佛教故事】佛陀的修學歷程
    出家後,我清淨地守護著自己的身、口、意,首先來到大家尊稱為『仙人』的阿羅羅迦摩羅處修學。阿羅羅告訴我,他已修得了超越『一切識處』的『無所有處』禪定境界。我心想,阿羅羅能,我也能。於是精進修行,過了不久,我也體證了『無所有處』的境界。阿羅羅知道了,對我極為恭敬,與我平起平坐,且邀請我與他一同領眾弘法。然而,我心知『無所有處』之境界,仍不離情愛,不得解脫涅槃。
  • 【佛法真義】十修歌
    一般佛教徒,為了求得證悟佛道,有的人參禪,到處打禪七;有的人一心念佛,希望將來往生極樂淨土;有的人熱中聞法,到處聽人講經開示;有的人喜歡法會唱誦,到各個寺院道場參加法會;也有的人勤於朝山,不畏奔波之苦,到處巡禮參訪。佛教裡種種修行的方法很多,最終的目的就是想要"修行成佛",但卻很少聽到有人講"修行做人"。
  • 太極拳「三分拳架,七分悟」
    ,不是一般事物,非有「悟」,難以參透,就像一道無形的門檻,跨越不過,就不能入室登堂。 既是內家拳,內裡的東西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那就必須在習練的實踐中用心去體「悟」,別無他法。據筆者的體會,可以說是「三分拳架,七分悟」,離開「悟」,成不了太極。吾師李雅軒先生特別強調「悟」,說:「太極,是聰明人練的拳!」「要打出意思來!」「意思」,說的就是內裡的東西。「悟」,悟什麼?前面說過,太極屬「精空玄妙之研究」,就是要往「精深玄妙」裡悟。
  • 一個人一世能修成佛嗎?佛陀告訴你答案!
    按照佛經中的論述,一個人從發願到修成佛位,要經過三大阿僧衹劫,這個過程要經過52個階次,而這個還是最快的速度,如果中途發生心生轉退,還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且一個成佛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經歷的時間更是無法計量。修成佛需要如此漫長的時間,聽起來也是駭人聽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