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後起修

2021-02-08 禪法心要

見到本地風光以後,並不是說修行就結束了,還需要綿密地做悟後起修的功夫。如溈山靈祐禪師講:「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可見,淨除無始曠劫之習氣,乃悟後起修的重要內容。另外,達磨祖師的「二入四行觀」中的「四行」,實際上也是對悟後起修的描述。

圓悟克勤禪師在他的開示中,把悟後起修的內容講得非常清楚。下面這段文字,既談到了悟前的功夫,也談到了悟後之起修,可算是一篇綱領性的開示,尤其值得讀者注意:

然此段大緣人人具足,但向己求,勿從它覓。蓋自己心無相、虛閒靜密,鎮長印定六根四大、光吞群象。若心境雙寂雙忘,絕知見,離解會,直下透徹,即是佛心,此外更無一法。是故祖師西來,只言「直指人心,教外別行,單傳正印,不立文字語句」,要人當下休歇去。若生心動念、認物認見、弄精魂、著窠窟,即沒交涉也。石霜道:「休去,歇去,直教唇皮上醭生去,一條白練去,一念萬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裡香爐去。」但信此語,依而行之,放教身心如土木、如石塊,到不覺、不知、不變動處,靠教絕氣息、絕籠羅,一念不生,驀地歡喜,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四大五蘊輕安、似去重擔,身心豁然明白,照了諸相猶如空花、了不可得。此「本來面目」現本地風光、露一道清虛,便是自己放身捨命、安閒無為、快樂之地。千經萬論只說此,前聖后聖作用方便妙門只指此。如將鑰匙開寶藏鎖,門既得開,觸目遇緣、萬別千差,無非是自己本分合有底珍奇,信手拈來皆可受用,謂之一得永得。盡未來際,於無得而得;得亦非得,乃真得也。若不如是,便落有證、有得、相似般若中,卻不究竟也。既豁然達得此根本分明,然後起力作用,正好修行。二六時中孜孜履踐,不取一法、不舍一法,當處圓融,處處是三昧、塵塵是祖師,而不留勝解之心,專行無人、無我、平等一相大道。奉戒持齋,精修三業,令純淨無染、滴水滴凍,乃至六度萬行一一圓通,發大機、啟大用,輾轉令一切人信此、參此、悟此。須行解相應,慎勿作撥無因果、漭漭蕩蕩魔邪見解;才作此,即謗般若,卻招惡報去!所以佛祖垂教,謂之「清淨明誨」,當須依此正因,然後當證妙果,所有一生力量正要透脫死生。若一念圓證、念念修行,以「無修而修、無作而作」煉磨將去,於一切境不執不著,不被善惡業緣縛,得大解脫。到百年後,翛然獨脫,前程明朗,劫劫生生不迷自己,便是千了百當。(《佛果克勤禪師心要》(以下簡稱《心要》)——示魏學士)

縱觀圓悟克勤禪師的開示,我們可以看出,他所強調的悟後起修之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

1、盡除煩惱習氣和思維分別習氣,繼續做「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功夫,掀翻第八識,破俱生法執,證理事無礙一心,趨於無為、無心、無事之境界。

因福德因緣之差異,在明心見性這件事情上,每個人的情形不盡相同。有的人在開悟見性之前,經過了漫長艱苦的打磨過程,其功夫已經趨於事一心不亂,故一旦見到本地風光,其力用非常強大。有的人則因慧根猛利,在某種特殊的因緣下,突然觸著「母生面孔」,但是,此前並沒有做過綿密的打磨功夫,煩惱習氣很重,所以雖然見性了,但其般若正念的力用非常有限。因此,面對無始以來養成的強大煩惱習氣和思維分別習氣,還需要繼續做保任的功夫。也就是說,要通過休去歇去,強化定慧等持的穿透力量,不斷地掃蕩煩惱、文字習氣,徹底打破第八阿賴耶識這個生死窠穴,在事上體證空性。前面所言本地風光,僅指在理體上證空性,即「理一心」,只破俱生我執;在事上證空性,則要求達到「理事無礙」的境界。

既得旨之後,綿綿相續管帶,令無間斷,長養聖胎,縱逢境界惡緣,能以正知見定力融攝之,使成一片,則生死大變不足動,自己胸次養得歲深,成個無為無事大解脫人,豈不是能事已辦、行腳事畢耶?(《心要》——示實禪老)古人得旨之後,向深山茆茨石室,折腳鐺子煮飯吃,十年、二十年,大忘人世,永謝塵寰。今時不敢望如此,但只韜名晦跡,守本分,作個骨律錐老衲,以自所契所證,隨己力量受用,消遣舊業,融通宿習。或有餘力,推以及人,結般若緣,煉磨自己,腳跟純熟,譬如閒荒草裡,撥剔一個半個同知有,共脫生死,轉益未來,以報佛祖深恩。(《心要》——示華藏明首座)得底人心機泯絕,照體已忘,渾無領覽,只守閒閒地,而諸天捧花無路、魔外潛覷不見,深深海底行,漏盡意解,所作平常,似三家村裡無以異,直下放懷。養到恁麼處,亦未肯住在。才有纖毫,便覺如泰山似礙塞人,便即擺撥。雖純是理地,亦無可取;若取著,即是見刺。所以道「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豈肯自眩我是得底人?原他深不欲人知,喚作「絕學無為」、「與古為儔」,真道人也。(《心要》——示華藏明首座)古人為此大法,捐軀捨命,歷無邊無量辛勤,及至洞明奧旨,鄭重如至寶,保護如眼睛,造次動轉,不令輕觸,才起一毫勝解知見,即若雲翳青天、塵昏鏡面。故趙州道:「我在南方三十年,除粥飯二時是雜用心處。」曹山指人:「保任此事,如經蠱毒之鄉,水也不得沾他一滴始得。」以忘心絕照,踐履到如如實際,無事於心、於心無事,平澹無為、超然獨運。自既腳踏實地,方可為人解去黏縛,度盡一切人、實無人可度,直須用取最後句,物物頭頭有出身之地也。(《心要》——示湧道者(尼))但於一切時令常在,勿使走作,湛湛澄澄,吞爍群象,四大六根皆家具爾!況知見、語言、解會耶?一時到底放下,到至實平常大安穩處,了無纖芥可得;只恁隨處輕安,真無心道人也。保任此無心,究竟佛亦不存,喚甚作眾生?菩提亦不立,喚甚作煩惱?翛然永脫,應時納佑,遇飯吃飯,遇茶吃茶,縱處闤闠如山林,初無二種見。假使致之蓮華座上,亦不生忻;抑之九泉之下,亦不起厭。隨處建立,又是贏得邊事,何有於我哉?(《心要》——示祖禪人)

2、以無住的心廣行六度,成就度生之大用,圓滿後得智。

證理一心和理事無礙一心,可得平等性智和空觀智,屬於自受用境界。但是,要實現廣度有情的菩提大願,僅靠空觀智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後得智。所以,悟道之後還要廣修六度萬行,這既是一個開啟後得智、圓滿功德的過程,也是一個無盡的度生過程。這個過程,用《金剛經》中的話來說,就是「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行一切善法」的過程。

是故古德道:「如人學射,久久方中。」悟則剎那,履踐功夫須資長遠,如鵓鳩兒出生下來,赤骨地,養來餧去,日久時深,羽毛既就,便解高飛遠舉。所以悟明透徹正要調伏,只如諸塵境界,常流於中窒礙,到得的人分上無不虛通,全是自家大解脫門。終日作為、未嘗作為,了無欣厭、亦無倦怠,度盡一切、而無能所,況生厭墮耶?苟性質偏枯,尤當增益所不能,放教圓通,以謳和攝化、開權俯仰應接,俾高低遠邇略無差誤。行常不輕行,學忍辱仙人,遵先佛軌儀,成就三十七品助道法,堅固四攝行。到大用現前,喧寂一致,如下水船不勞篙棹,混融含攝,圓證普賢行願,乃世出世間大善知識也。(《心要》——示圓首座)大凡為善知識,當慈悲、柔和、善順接物,以平等無諍自處。彼以惡來,以惡聲名色加我,非理相干,訕謗毀辱,但退步自照,於己無歉,一切勿與較量,亦不動念嗔恨,只與直下坐斷,如初不聞不見,久久魔孽自消。爾若與之較,則惡聲相反,豈有了期?又不表顯自己力量,與常流何以異?切力行之,自然無思不服。(《心要》——示圓首座)古人十年二十年只要參透,一透之後,便解作活計。如今豈是欠缺?但不要起情,不生執著,隨力遇緣靡不通徹。唯貴專一純靜,雖幹事緣,亦非外物,攝歸自己,即為妙用,八萬塵勞實時化作八萬波羅蜜,更不須別參知識。於日用中度無量數眾生,成就無量數佛事,歷涉無量數法門,皆從自己胸中流出,豈有他哉!所謂「百尺竿頭須進步,大千沙界現全身。」(《心要》——示升禪人)

(本文引自明堯老師的《圓悟心要校注》代序)

相關焦點

  • 悟後起修(六)
    悟,是怎麼回事,我再補充說明一下:  開悟,既不是領會了什麼道理,也不是得了什麼知識。開悟,只是悟「吾心」,只是心靈的變化。悟了的心境,古人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難得的覺受,在座的各位都已經體驗到了「悟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想念、沒有昏睡、似幻似真、若虛若實。  悟的同時,會產生正受和正見。
  • 【悟後起修】守心的功夫
    所謂守心,守的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者,清淨本然,不屬造作,無形無相,非空非有,無依倚,無能所。守此本然天真自性之心,謂之守心。守心者,亦名念佛,亦名念實相,亦名真懺悔,亦名保任,亦名悟起修,種種名字,說法不一,其理一也。 守心不是以能守所,不立能所,無能無所,守此無二之心,是謂守心。
  • 佛教:什麼叫做「悟後起修」?
    好吧,今天就說說「悟後起修」的事。悟起碼有兩個方面:01悟無我,萬法皆空沒有誰不是從煩惱起修的,因為活在世上,人人皆有煩惱痛苦,區別只在於有人得意02悟無法,因果不昧「空」為法,自己認的那個理也是法,要悟得個無法,可是修行又不得不依法而行,這到底怎麼回事?難道我們尊存的錯了嗎?
  • 漸修來講,修種種方便法門,所謂悟,就是悟到我們這念心是本具的
    所謂悟,就是悟到我們這念心是本具的。大眾聽法這念心是本具的,任何人都有,悟就是悟到這個道理。所以悟,並沒有什麼稀奇;最後要達到「一切不留」,才是功夫。如果悟了以後,心當中還留了什麼東西,這一生還是不能了生死。
  • 華揚聯眾攜廣州悟修投資北京新畫幅推進文旅相關衍生品開發
    華揚聯眾(603825)(603825.SH)發布公告,公司與關聯方廣州悟修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廣州悟修」)分別擬以0元為對價受讓關聯方王進所持有的北京新畫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簡稱「北京新畫幅」)28.183%的股權(未實繳,對應註冊資本人民幣344.45萬元),同時以0元為對價受讓鄭偉所持有的北京新畫幅
  • 佛法:迷悟只在一念之間,但就是這一念,多少學佛人卻修不來
    所以他在《壇經》的般若品中,告訴聞法大眾說:「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即眾生是佛」,簡單明了徹底的告訴大眾如何去尋找自己那永恆不變的佛性真如,讓眾生在自己的心中便可覓得解脫的無上菩提之心。網圖覺悟到在那一念之間所生起的緣起法,也就是覺悟到眾生不是心外的眾生,世界不是心外的世界,宇宙萬有與我皆是一體,萬物都是一而不二的存在,都是彼此相互關係的存在,亦即「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華揚聯眾(603825.SH)攜廣州悟修投資北京新畫幅推進文旅相關衍生品...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訊,華揚聯眾(603825.SH)發布公告,公司與關聯方廣州悟修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廣州悟修」)分別擬以0元為對價受讓關聯方王進所持有的北京新畫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簡稱「北京新畫幅」)28.183%
  • 大圓滿則是通過修上師瑜伽,依靠上師的特殊加持而證悟(索達吉堪布)
    大圓滿則是通過修上師瑜伽,依靠上師的特殊加持而證悟,跟禪宗比較相似。所以,修顯宗的人最好不要放棄密宗的一些特殊修法。如果有信心,最好去實地修持;如果沒有信心,對不了解的法也不要妄自誹謗。否則就像莎士比亞說的,「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我也經常引用這句話。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釋迦大約涅槃六百年後,在公元初,印度佛教出現了最早的大乘經典,系列般若經。般若經典的出世,標誌著印度佛法進入了大乘佛法期。實相般若,是學人證入涅槃後,由本源真如的先天智,與證達者的後天智,二智結合而形成的完整智慧,即是三世諸佛的智慧。圓滿的般若,就是果地佛智,就是究竟涅槃,就是無上菩提。所以,嚴格上說真正的修行,是在學人徹悟親證佛地以後,修的是自親證的實相般若,目的是圓滿般若。而學人未徹悟親證前,都是盲修瞎練,因未體悟到真如佛性,未親證到佛地的眾生,是根本不知道般若是怎樣的,更不會知修般若如何修。
  • 《大乘無我觀-悟前與悟後別說》下
    九地滿心後,不久就會進入十地,進入十地可就漂亮了、莊嚴了;怎麼說呢?當你到了十地的時候,把你在九地之前所修的一切福德、一切的功德來作回向,回向的結果,你就在色究竟天宮完成了一個大寶蓮花王寶殿。二乘的無我觀是依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人我,去觀察這蘊、處、界是無常,是緣起緣滅;但是菩薩的無我觀是從真如的恆不生滅、真如的無我性的現觀境界,然後再來返觀二乘人依蘊處界所作的無我觀,也現前觀察所化現的一切化身與萬法,都是無我性,這就是悟後所應該走的路--大乘的無我觀,這只是其一。
  • 太極拳「三分拳架,七分悟」
    ,不是一般事物,非有「悟」,難以參透,就像一道無形的門檻,跨越不過,就不能入室登堂。 既是內家拳,內裡的東西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那就必須在習練的實踐中用心去體「悟」,別無他法。據筆者的體會,可以說是「三分拳架,七分悟」,離開「悟」,成不了太極。吾師李雅軒先生特別強調「悟」,說:「太極,是聰明人練的拳!」「要打出意思來!」「意思」,說的就是內裡的東西。「悟」,悟什麼?前面說過,太極屬「精空玄妙之研究」,就是要往「精深玄妙」裡悟。
  • 知與悟,福報與功德 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知≠悟,福報≠功德,別搞錯了。六祖壇經說,達摩祖師想度化梁武帝,梁武帝問祖師,我建了這麼多的寺廟,有功德嗎?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而功德,我們只能通過「悟」,「悟」是通過「心」來實現,「悟」無所得。比如,我們知道平等是德,我們可以表面做到對萬事萬物都平等,但這還只是「知」,修的是福報。如果我們內心深處真正能感受到萬事萬物平等,內心深處不低看、也不高看任何事物,這才是悟。
  • 如何理解「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修慧不修福 羅漢託空缽修福不修慧 大象披瓔珞福慧具足佛是:福慧兩足尊,亦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覺者。法華經雲『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知見』。佛成道之時,夜睹明星[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皆得現前]。可見….大地眾生皆得成佛,是佛出現於世的本懷。學佛的目的乃為成佛,學佛當以佛之所學為學,以佛之所行為行,為學習最高目標。
  •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各種因緣頓契佛性,再看禪宗公案庭前柏樹子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本來正教」指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正教,指的是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由是代代相傳,一直傳到達摩祖師,一直傳到六祖大師的正教。正跟邪是相對的,正教實際上是什麼?就是真如之教、真心之教,就是本來自性清淨心、涅槃妙心之教。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全文)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 《金剛經》裡的六大名句,悟透福報無量!
    此經自傳入後,從東晉到唐代,共經歷六次翻譯,其中以姚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唐代玄奘法師和義淨法師所翻譯的版本,可以作為前者的補充。禪宗慧能祖師有言:「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金剛經》的許多名句,可謂婦孺皆知,另外經中直言,能夠信受誦持此經,並為他人解說,便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下面這六大名句,若能悟透,福報無量。
  • 天台宗六妙門實修法(下)
    用持咒法破障後,心境已較為平穩,出現不同於前的一種寧靜,但偶爾還有妄念生起,此時應用制心正法,即在妄念起時,立即以「斷」、「放下」等微細覺照心制其妄念,令歸清淨。此時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經常練習,然後在坐中方能得力。
  • 找尋並依止善知識是修學的入門
    既便是你在自修中有一些法理的解悟,但因理可頓悟、事需漸除,你依然很難將所悟用於解決實際問題,而得到真正的受益。你應該首先找到一個可依止的善知識和一個好的共修環境,從基礎開始,全面、系統、次第的修學,才有可能進入見性自修的環節,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的說法由來。但許多人總會以有家庭、事業為由,認為去寺廟聽法、與他人共修很不現實。
  • 人人身上都一寶,內找內修悟本來
    內修內找慢慢圓灋中悟道灋中性智慧精進灋緣牽攜手同歸天宇庭2020.11.15一寶緣灋聚今朝英雄輩出還正氣內找內修悟本來回歸大穹真我醒2020.11.16感謝您得閱讀,如果您喜歡可隨意打賞,算是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