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本地風光以後,並不是說修行就結束了,還需要綿密地做悟後起修的功夫。如溈山靈祐禪師講:「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可見,淨除無始曠劫之習氣,乃悟後起修的重要內容。另外,達磨祖師的「二入四行觀」中的「四行」,實際上也是對悟後起修的描述。
圓悟克勤禪師在他的開示中,把悟後起修的內容講得非常清楚。下面這段文字,既談到了悟前的功夫,也談到了悟後之起修,可算是一篇綱領性的開示,尤其值得讀者注意:
然此段大緣人人具足,但向己求,勿從它覓。蓋自己心無相、虛閒靜密,鎮長印定六根四大、光吞群象。若心境雙寂雙忘,絕知見,離解會,直下透徹,即是佛心,此外更無一法。是故祖師西來,只言「直指人心,教外別行,單傳正印,不立文字語句」,要人當下休歇去。若生心動念、認物認見、弄精魂、著窠窟,即沒交涉也。石霜道:「休去,歇去,直教唇皮上醭生去,一條白練去,一念萬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裡香爐去。」但信此語,依而行之,放教身心如土木、如石塊,到不覺、不知、不變動處,靠教絕氣息、絕籠羅,一念不生,驀地歡喜,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四大五蘊輕安、似去重擔,身心豁然明白,照了諸相猶如空花、了不可得。此「本來面目」現本地風光、露一道清虛,便是自己放身捨命、安閒無為、快樂之地。千經萬論只說此,前聖后聖作用方便妙門只指此。如將鑰匙開寶藏鎖,門既得開,觸目遇緣、萬別千差,無非是自己本分合有底珍奇,信手拈來皆可受用,謂之一得永得。盡未來際,於無得而得;得亦非得,乃真得也。若不如是,便落有證、有得、相似般若中,卻不究竟也。既豁然達得此根本分明,然後起力作用,正好修行。二六時中孜孜履踐,不取一法、不舍一法,當處圓融,處處是三昧、塵塵是祖師,而不留勝解之心,專行無人、無我、平等一相大道。奉戒持齋,精修三業,令純淨無染、滴水滴凍,乃至六度萬行一一圓通,發大機、啟大用,輾轉令一切人信此、參此、悟此。須行解相應,慎勿作撥無因果、漭漭蕩蕩魔邪見解;才作此,即謗般若,卻招惡報去!所以佛祖垂教,謂之「清淨明誨」,當須依此正因,然後當證妙果,所有一生力量正要透脫死生。若一念圓證、念念修行,以「無修而修、無作而作」煉磨將去,於一切境不執不著,不被善惡業緣縛,得大解脫。到百年後,翛然獨脫,前程明朗,劫劫生生不迷自己,便是千了百當。(《佛果克勤禪師心要》(以下簡稱《心要》)——示魏學士)縱觀圓悟克勤禪師的開示,我們可以看出,他所強調的悟後起修之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
1、盡除煩惱習氣和思維分別習氣,繼續做「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功夫,掀翻第八識,破俱生法執,證理事無礙一心,趨於無為、無心、無事之境界。
因福德因緣之差異,在明心見性這件事情上,每個人的情形不盡相同。有的人在開悟見性之前,經過了漫長艱苦的打磨過程,其功夫已經趨於事一心不亂,故一旦見到本地風光,其力用非常強大。有的人則因慧根猛利,在某種特殊的因緣下,突然觸著「母生面孔」,但是,此前並沒有做過綿密的打磨功夫,煩惱習氣很重,所以雖然見性了,但其般若正念的力用非常有限。因此,面對無始以來養成的強大煩惱習氣和思維分別習氣,還需要繼續做保任的功夫。也就是說,要通過休去歇去,強化定慧等持的穿透力量,不斷地掃蕩煩惱、文字習氣,徹底打破第八阿賴耶識這個生死窠穴,在事上體證空性。前面所言本地風光,僅指在理體上證空性,即「理一心」,只破俱生我執;在事上證空性,則要求達到「理事無礙」的境界。
既得旨之後,綿綿相續管帶,令無間斷,長養聖胎,縱逢境界惡緣,能以正知見定力融攝之,使成一片,則生死大變不足動,自己胸次養得歲深,成個無為無事大解脫人,豈不是能事已辦、行腳事畢耶?(《心要》——示實禪老)古人得旨之後,向深山茆茨石室,折腳鐺子煮飯吃,十年、二十年,大忘人世,永謝塵寰。今時不敢望如此,但只韜名晦跡,守本分,作個骨律錐老衲,以自所契所證,隨己力量受用,消遣舊業,融通宿習。或有餘力,推以及人,結般若緣,煉磨自己,腳跟純熟,譬如閒荒草裡,撥剔一個半個同知有,共脫生死,轉益未來,以報佛祖深恩。(《心要》——示華藏明首座)得底人心機泯絕,照體已忘,渾無領覽,只守閒閒地,而諸天捧花無路、魔外潛覷不見,深深海底行,漏盡意解,所作平常,似三家村裡無以異,直下放懷。養到恁麼處,亦未肯住在。才有纖毫,便覺如泰山似礙塞人,便即擺撥。雖純是理地,亦無可取;若取著,即是見刺。所以道「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豈肯自眩我是得底人?原他深不欲人知,喚作「絕學無為」、「與古為儔」,真道人也。(《心要》——示華藏明首座)古人為此大法,捐軀捨命,歷無邊無量辛勤,及至洞明奧旨,鄭重如至寶,保護如眼睛,造次動轉,不令輕觸,才起一毫勝解知見,即若雲翳青天、塵昏鏡面。故趙州道:「我在南方三十年,除粥飯二時是雜用心處。」曹山指人:「保任此事,如經蠱毒之鄉,水也不得沾他一滴始得。」以忘心絕照,踐履到如如實際,無事於心、於心無事,平澹無為、超然獨運。自既腳踏實地,方可為人解去黏縛,度盡一切人、實無人可度,直須用取最後句,物物頭頭有出身之地也。(《心要》——示湧道者(尼))但於一切時令常在,勿使走作,湛湛澄澄,吞爍群象,四大六根皆家具爾!況知見、語言、解會耶?一時到底放下,到至實平常大安穩處,了無纖芥可得;只恁隨處輕安,真無心道人也。保任此無心,究竟佛亦不存,喚甚作眾生?菩提亦不立,喚甚作煩惱?翛然永脫,應時納佑,遇飯吃飯,遇茶吃茶,縱處闤闠如山林,初無二種見。假使致之蓮華座上,亦不生忻;抑之九泉之下,亦不起厭。隨處建立,又是贏得邊事,何有於我哉?(《心要》——示祖禪人)2、以無住的心廣行六度,成就度生之大用,圓滿後得智。
證理一心和理事無礙一心,可得平等性智和空觀智,屬於自受用境界。但是,要實現廣度有情的菩提大願,僅靠空觀智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後得智。所以,悟道之後還要廣修六度萬行,這既是一個開啟後得智、圓滿功德的過程,也是一個無盡的度生過程。這個過程,用《金剛經》中的話來說,就是「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行一切善法」的過程。
是故古德道:「如人學射,久久方中。」悟則剎那,履踐功夫須資長遠,如鵓鳩兒出生下來,赤骨地,養來餧去,日久時深,羽毛既就,便解高飛遠舉。所以悟明透徹正要調伏,只如諸塵境界,常流於中窒礙,到得的人分上無不虛通,全是自家大解脫門。終日作為、未嘗作為,了無欣厭、亦無倦怠,度盡一切、而無能所,況生厭墮耶?苟性質偏枯,尤當增益所不能,放教圓通,以謳和攝化、開權俯仰應接,俾高低遠邇略無差誤。行常不輕行,學忍辱仙人,遵先佛軌儀,成就三十七品助道法,堅固四攝行。到大用現前,喧寂一致,如下水船不勞篙棹,混融含攝,圓證普賢行願,乃世出世間大善知識也。(《心要》——示圓首座)大凡為善知識,當慈悲、柔和、善順接物,以平等無諍自處。彼以惡來,以惡聲名色加我,非理相干,訕謗毀辱,但退步自照,於己無歉,一切勿與較量,亦不動念嗔恨,只與直下坐斷,如初不聞不見,久久魔孽自消。爾若與之較,則惡聲相反,豈有了期?又不表顯自己力量,與常流何以異?切力行之,自然無思不服。(《心要》——示圓首座)古人十年二十年只要參透,一透之後,便解作活計。如今豈是欠缺?但不要起情,不生執著,隨力遇緣靡不通徹。唯貴專一純靜,雖幹事緣,亦非外物,攝歸自己,即為妙用,八萬塵勞實時化作八萬波羅蜜,更不須別參知識。於日用中度無量數眾生,成就無量數佛事,歷涉無量數法門,皆從自己胸中流出,豈有他哉!所謂「百尺竿頭須進步,大千沙界現全身。」(《心要》——示升禪人)(本文引自明堯老師的《圓悟心要校注》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