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是項艱苦的運動,而犯錯誤也是難免的。刻苦訓練當然是必要的,但有時聰明地訓練往往事半功倍。這裡介紹5個馬拉松訓練中常見的錯誤,引以為鑑,會讓你提高更快!
1.不重視長距離訓練
大多數優秀的馬拉松運動員(精英選手),他們每周會安排跑一次長距離。長距離跑步能提高跑步的效率,跑步1個半小時~2小時,還能在肌肉中產生更多的線粒體(細胞的「能量工廠」)來建立有氧和肌肉耐力。
但大多數馬拉松運動員每周跑不了很長的距離。相反,大家每隔一周跑一次長距離,或每月大幅度縮短到只跑一次長距離。這大概是馬拉松選手最大的錯誤了。如果長跑是馬拉松運動員最重要的跑步,為什麼要對我們的訓練打折扣呢?
在馬拉松賽前的3~4個月內,跑步者必須逐漸增加每周的長跑,慢慢達到30km左右,我們的訓練計劃要優先考慮完成長距離訓練,確保我們準備好了比賽日的42.195km。
2.訓練時間太過倉促
大多數的跑步者都傾向於「高效」,總想速成,希望在10~12周內就能訓練好馬拉松。但這遠遠不夠,通常我們要有半年以上的基礎訓練期,這段時間旨在培養跑步習慣,培養基礎的有氧能力。然後是賽前11~15周的專項訓練,強度和量逐漸進一步增加,專項訓練時間不能設計過長,人的興奮度會降低,這將影響訓練質量。
當跑步者試圖只花幾個月訓練馬拉松時,其初始的長跑量太少,訓練的進程必然設計得很快,而跑量增加過快,時間倉促的訓練極易造成運動損傷,最終欲速不達。
3.「空著肚子」比賽
有的跑者在比賽中不吃任何東西,這會有問題的。比賽取得好成績,關鍵一點是在賽前2~3天以及比賽過程中適當補充能量。補碳水化合物是一個很常見的做法。吸收進入體內的糖原儲存在我們的肌肉、血液和肝臟中,在比賽中需要更多糖原這樣高能的燃料。
在比賽中專門補充糖原(指能量膠、麵包、香蕉等,並非運動飲料裡含有的少量糖原)是一個挑戰。跑步時吃東西很困難,所以在最後2~3次長距離訓練中應該練習這種跑步中補充能量方式,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在跑步時調整到處理卡路裡的狀態。
4.訓練失衡
馬拉松比賽既需要速度,也考驗耐力。所以在平時訓練中,跑者必須進行平衡訓練,不能只注重某一項。速度訓練、力量訓練、節奏跑、長跑等多種訓練方式,跑者都要兼顧平衡,這樣才能從整體上得到提升,而不會出現訓練失衡的現象,這樣才能為最終的成績奠定基礎。
5.身體很強,但心理很弱
擁有充沛的體能不代表你能很好地完賽。有時,臨場心理狀態可能比體能狀態還重要。沒做好應對困難的準備,很可能就會在最後關頭掉鏈子。心智不夠堅強會連累身體狀態無法發揮。因此良好的心理狀態在比賽中很重要,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輕鬆的心理狀態更容易出PB。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