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於科技的發展,智慧型手機現在可以說是人手一部。而乘著這股東風,自媒體也越來越盛行,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有適合自己的平臺去創作或生動有趣,或發人深省的內容。對於熱愛創作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大好的時代。
同時各類即時通訊軟體也大大方便了人們彼此的聯絡。文字、語音及視頻等各種通訊方式自由選擇,再也不用擔心失去聯繫。人們的關係變得更緊密,更貼近。
但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首先暴露的就是人們的文化水平,尤其是語文水平,可以說是良莠不齊。無論日常聊天還是看別人寫的文章,一鳴總能發現很多語病和錯別字。
嚴謹(或者可以說是強迫症)的一鳴看著大家樂此不疲地把這些錯誤用法傳播開去,實在難以忍受。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到底有哪些常見的語病和錯別字。
常見語病
1、「還沒……之前」句式
例:在我還沒上大學之前,是典型的乖寶寶。
「還沒上大學」已經表示上大學這事兒還沒發生,「上大學之前」也表示同樣的意思,所以「還沒/上大學/之前」犯了重複語病。正確用法應該是「在我還沒上大學的時候」,或者「在我上大學之前」。
2、「這就是為什麼……的原因」句式
例: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喜歡吃甜食的原因。
同樣是重複語病。「這就是為什麼」已經對事件作出了解釋,再在後面加上「的原因」就是畫蛇添足。正確用法應該是「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喜歡吃甜食」,或者「這就是我不喜歡吃甜食的原因」。
3、「……了……了」句式
例:我已經喝了十瓶啤酒了!
嚴格說起來這個算不上語病,但仍然會讓這句話聽起來怪怪的。如果去掉其中任意一個「了」,變成「我已經喝了十瓶啤酒」,或者「我已經喝十瓶啤酒了」,就會好很多。
常見錯別字
1、「的」、「地」、「得」混用
可以說是最常見的錯別字了。「的」用途最廣泛,除了必須要用「地」和「得」的地方,其他都可以用「的」。但也正是因為這樣,許多人直接忽略了後面兩個,一律用「的」代替。
但下面這些語境是不能用「的」的:
A:動詞前面的形容詞後面要用「地」。有點繞,看個例句就懂了:他溫柔地撫摸她的頭髮。「撫摸」是動詞,前面的「溫柔」是形容詞,所以中間用「地」。類似的例句還有很多,她輕輕地嘆了口氣/她認真地做著筆記/他生氣地瞪著眼睛,等等。
B:動詞後面用「得」。例:他跑得好快/她長得好好看/這蛋糕做得太甜了,等等。
當然,這裡舉的例子只是少部分,更多用法還要看具體語境,也還要多多學習才能弄清楚。
2、「竟然」、「既然」、「盡然」混用
這是一鳴最匪夷所思的一類錯別字。這三個詞語是完全不同的意思。「竟然」表示出乎意料,如「這個詞竟然都會用錯」;「既然」則是表因果關係,例如「既然你喜歡這件衣服,就給你買下好了」;至於「盡然」,本是「全部如此」的意思,但實際上很少會單獨用,通常是以「不盡然」形式出現,表否定,如「你以為聰明的人就一定學習好嗎?我看不盡然」。
3、「在」和「再」混用
一鳴覺得這兩個字應該是不容易用錯的,但實際上用錯的大有人在!「在」作為介詞,一般表方位和時間,比如「在哪裡」「在今天」等等;而「再」著重強調重複,如「再見」、「再一次」「再來」等等。怎麼能混用呢?
4、「卷」當「券」用
「卷」一般指捲起來的東西,如滷肉卷、花卷等;而「券」通常是體積比較小的紙張一類的東西,如票券、證券等等。每次看到很多人把「優惠券」打成「優惠卷」,一鳴真是哭笑不得,無言以對。
5、「那」當「哪」用
也是非常常見的錯誤!「那」通常指既定的事物,如「那裡」、「那天」,都是確定的;而「哪」是不確定的,通常用於疑問語境。如果在古文裡兩者通用,還有可能是通假字之類,而現在當然是不能亂用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