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壇左翼聲音越來越弱 自身有不足難制衡右翼

2021-01-14 中國新聞網

  從日本參議院選舉看——

  日本左翼聲音為何越來越弱?

7月17日上午,安倍訪問石垣島,乘坐石垣號進行視察。 賈文婷攝(人民網)

  7月21日,日本參議院選舉將正式進行投票。日本《朝日新聞》民調顯示,希望自民黨、公明黨獲參院過半議席的佔50%,支持民主黨的僅有7%。有分析擔憂,這會進一步助長日本右翼的氣焰。與此相伴隨的,則是左翼聲音的退潮。

  現實:左翼已失聲

  「左翼和右翼在日本戰後政治中是一直存在的。」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楊伯江介紹說。他同時指出,左翼無論是作為一種思潮還是一種現實力量已經退潮。

  在目前的日本眾議院,社民黨僅有2席,日本共產黨只有8席,左翼力量十分微弱。要知道,社民黨的前身社會黨曾與自民黨長期相抗衡。相反地,右翼大行其道,極右勢力的代表日本維新會甚至以54席成為第三大黨。

  日本左翼在國會中遭冷落,其社會影響力也「與時俱退」。上世紀90年代,日本共產黨曾擁有50萬黨員,而現在只有31萬。

  今年5月,由社民黨黨首和日共委員長參加的反對修憲的遊行,僅有3500位民眾聚集。此前,有日本媒體調查,認為應修憲的高達56%,而選擇維持現狀的只有28%。可以想見,左翼在輿論界的一呼百應已風光不再。

  外界聽得見石原的釣魚島謬論、橋下徹的「慰安婦」厥詞,看得見安倍戴頭盔穿軍裝登坦克、高舉雙臂呼萬歲等等政治秀,而社民黨、未來黨等議員的反對聲卻不見迴響。

  左翼失聲,政治右傾,這就是日本當前的圖景。很多人對此深感憂慮,日本《朝日新聞》10日發表題為《放狠話解決不了問題》的社論,連日本媒體都懂得日本需要理性的聲音。

  反思:自身有不足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曾為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日本右轉是虛弱之象。左翼的失聲也可以說是日本「虛弱」的表徵。有分析認為,日本政治中左翼勢力已經消失。這未免極端,卻恰恰能引起反思:日本左翼為何掩不住右翼聲音的甚囂塵上?

  楊伯江指出,日本左翼的退潮,有著廣泛的國際背景。「冷戰結束之後,國際共運陷入低潮,日本國內也發生變化,作為革新勢力的社會黨迅速削弱。」

  一個巴掌拍不響,除卻大環境的不利,恐怕最應該反省的正是左翼自身。

  「日本左翼在重大問題上並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以及符合日本國情的政策。」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一語道破日本左翼的缺陷所在。

  日本右翼人氣「爆棚」,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大打領土牌。在劉江永看來,右翼勢力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擇手段地挑戰中國,而左翼勢力只是說可以擱置、討論,他們之間只是方法上的不同。左翼勢力的曖昧顯然既博不了眼球,也贏不得正義力量的聲援。

  此外,如今的日本很迷失。楊伯江在描述日本現狀時表示:「日本經濟社會處在結構調整轉型的歷史時期,但是還沒有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框架構想。」在這樣的日本,需要的是更廣闊的視野和胸懷,誰能給日本指明方向,誰的聲音就會被傾聽。

  最新民調顯示,日本民眾對景氣和就業、社會保障以及消費稅的關注度達68%。顯然,經濟民生才是日本最核心的話題。在這方面,左翼政黨表現如何呢?看看去年眾議院選舉時日本共產黨「有提案,有行動」的宣傳口號就可窺一斑了。

  正如劉江永所言:「當前日本經濟下滑,處於比較動蕩時期,民眾對左翼能不能承擔起執政的責任,是很懷疑的。」拿不出符合民眾期待的政綱,是左翼力量揮不去的硬傷。

  未來:難以制衡右翼

  如果將日本政治比作一架天平,那麼左翼和右翼就分別是兩端的砝碼,保持著天平自身的平衡。然而,現在情況已然發生了改變。

  左翼的聲音小了,右翼的調門自然就高了,日本這臺天平很難再保持平衡。

  據日媒報導,安倍日前不僅明確表達了修憲擴軍的意願,而且登上距離釣魚島最近的石垣島,以彰顯對外的強硬。如果安倍在參院選舉中獲勝,他就更將「春風得意馬蹄疾」了。

  對於這種前景,劉江永認為:「日本左翼不會完全消失,但也不會對右翼勢力構成有力的制約。」不過他同時指出,這一切都要看安倍以什麼樣的態勢獲勝。

  左翼制衡作用的削弱確實值得警惕。此前韓國《朝鮮日報》援引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報告稱,安倍等政客的右傾化對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合作構成重大障礙。

  正如楊伯江所指出的:「左翼退潮意味著反面勢力的壯大,意味著日本政黨政壇的右傾化在不斷向前發展,這對日本的對外政策,包括安全政策,對東亞地區的整個的安全環境都會起到一個負面作用。」(鄭 興 曹德超)

相關焦點

  • 日本的左翼和右翼是什麼意思?
    原標題:日本的左翼和右翼是什麼意思? 左翼和右翼指的是政治立場、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對於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施政的主張和觀點。其並非日本獨有,只要是涉及到政黨政治國家和地區,那麼就必然會有左翼和右翼政黨。
  • 日本左翼與右翼之源流
    三島說:「對於諸君表現出的與戰後日本之欺瞞現狀作戰的決心,我深表共鳴。只要你們能說一句『天皇萬歲』,我就願意與你們一起戰鬥,至死方休。」由此可以看出,三島對於激進程度超過共產黨、社會黨等舊左翼勢力的「新左翼」全共鬥運動,似乎充滿了同情。據此觀之,對於「左翼等於進步革新,右翼等於保守反動」這一單純的公式,顯然還需要進一步的考量。
  • 閻洪:日本沒有左翼 日本整個民族就是右翼
    中國民間激起了批評河村甚至反日的「海嘯」,日本方面則有相當部分贊成或支持河村的言論。而面對中日兩國從政府到民間的批評聲音,河村隆之並沒有歉意,反而表示拒絕收回言論。鳳凰衛視3月3日《環球人物周刊》,以下為文字實錄:解說:他否認南京大屠殺,荒謬言論影響中日關係。現場觀眾:對中國人民就是一種情感上的侮辱。
  • 中東歐多國左翼政黨選舉獲勝 經濟危機致右翼失勢
    原題:多國左翼政黨選舉獲勝中東歐集體向左轉國際在線報導(記者趙遠方):今年是部分中東歐國家的選舉年。在本月9日舉行的羅馬尼亞議會大選中,中左翼的社會自由聯盟以約60%的得票率遙遙領先於其他對手,輕鬆贏得大選。今年舉行的斯洛伐克和立陶宛議會選舉中,左翼政黨也全部獲勝。在匈牙利、捷克,左翼政黨的支持率不斷攀升,都有望在下屆議會選舉中擊敗目前執政的右翼政黨。
  • 美國混亂現狀:自私自利的左翼和自我矛盾的右翼
    正因為如此,即使在冷戰時期的美國、歐洲和日本,共產主義以及其他反對資本主義的左翼思想受到人們的追捧支持與同情,不少人在工會的指揮下敢於團結起來與資本主義鬥爭。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從6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程度開始降低,經濟脫實向虛向金融業發展,讓工廠變得越來越少,工人們大量下崗流離失所,工業區也變成了鐵鏽帶,讓左翼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榮光。
  • 淺析日本右翼思想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左翼右翼是議會中議長的左膀右臂。當時把位置居於議長左側的議員稱為左翼。這些左翼者在言論主張上帶有急進主義色彩,提倡社會主義,並將共產主義作為奮鬥目標,因而這些內容順理成章地就成為左翼概念所具有的內涵了。
  • 左派,右派,左翼,右翼,現在終於明白了!
    我想大家在看電視的時候都有聽到看到過說到左右派,左右翼這些名稱,是否很容易將他們混淆,歸為一類去談論呢?有些人可能還不知道他們具體說明的是什麼?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在西方國家裡,一般情況下,趨向於社會主義思想、追求社會財富公平分配、講究民主和人的個性化差異、認為人人平等的社會思想的人群,基本上就會被認為是左翼思想。
  • 西班牙中左翼政黨贏得大選,反歐洲極右翼崛起?
    極右翼政党進入議會引憂慮除傳統兩大政黨——工人社會黨與人民黨的表現外,極右翼政黨「聲音黨」的表現也備受關注。事實上,西班牙自民主化以來長期屬於兩黨制國家,中左翼工人社會黨與中右翼人民黨輪流執政。但在2012年人民黨主席拉霍伊擔任首相之後,「我們可以黨」、「公民黨」、「聲音黨」等新興黨派逐漸興起,在西班牙政壇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在日本唱《義勇軍進行曲》:松山芭蕾舞團與日本左翼文藝
    日本學者森哲郎在研究中國抗戰漫畫時就發現,戰時中國的文化生產中,有不少以日本的無產階級為受眾的漫畫作品,顯然在日本依然存在著和國人抗戰類似的訴求,尤其是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反軍國主義、反法西斯主義的聲音在日本並未斷絕。
  • 德國右翼政黨大會遭到上萬左翼以及反右翼人士抗議
    德國右翼政黨大會遭到上萬左翼以及反右翼人士抗議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德國《圖片報》23日報導稱,德國右翼民粹政黨德國選擇黨22日和23日在科隆舉行黨代會,遭到上萬左翼以及反右翼人士的抗議。
  • 「拉美最受歡迎的左翼總統」穆希卡因新冠疫情退出政壇
    | 西班牙《國家報》據西班牙《國家報》報導,現年85歲的烏拉圭前總統何塞·佩佩·穆希卡於本周二正式辭去參議院席位,並就此退出政壇。報導稱,新冠疫情在烏拉圭的流行是穆希卡辭職的主要原因,穆本人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危人群,因此選擇離開政壇。
  • 港媒:日本右翼黑幫互相「撐場」
    10月15日電 香港《文匯報》15日刊文《日本縱黑遣害世界》說,日本對二戰歷史缺乏反思,一再縱容、容許與右翼同流合汙的黑幫合法存在。由於日本右翼人士多出自黑幫組織,兩者關係千絲萬縷,有研究發現,大部分活躍右翼組織都屬於「暴力團體」。有德國評論員指出,對於邪惡勢力,社會和政府決不能姑息養奸。  文章摘編如下:  日本右翼分子在釣魚島爭議上態度猖狂,歐洲極右勢力亦有復興之勢,德國、奧地利、俄羅斯和捷克等國的新納粹分子屢挑事端甚至殺害平民。
  • 波特蘭:俄勒岡州左翼和右翼抗議者之間爆發暴力衝突
    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左翼和右翼抗議者之間爆發了暴力衝突,促使當局迫使他們離開聯邦大樓附近的一個廣場。 該地區是最近多次抗議活動的發生地,有縣建築也有聯邦建築。 針對警察暴行和種族主義的抗議活動幾個月前就開始了,以回應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明尼阿波利斯被殺。
  • 張文宗:美國青年「覺醒」帶來左翼衝擊
    但是,不久前結束的美國中期選舉似乎迎來一個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美國年輕人開始「覺醒」,走向投票站給政治立場上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投下一票。「青年浪潮」席捲美國中期選舉後,29歲的拉美裔民主黨人奧卡西奧·科爾特斯當選聯邦眾議員,將在新一屆國會召開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國會女議員。
  • 勒龐只是法國的「春江鴨」,難成「黑天鵝」
    筆者認為勒龐只是法國「春江水暖鴨先知」中的「春江鴨」,難成「黑天鵝」;倘若政體不改,法國也不可能和美國一樣飛出只「黑天鵝」來。勒龐是法國的「春江鴨」,是法國政壇乃至法國社會,尤其是法國經濟的「晴雨表」。從之前的「老勒龐」( 瑪麗娜·勒龐之父),到今日的「女勒龐」,筆者目睹了這幾十年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極右翼勢力一步一步從小做大、從弱做強。
  • 大選初步結果顯示:右翼黨派領先中左翼「蟬聯」議會第一大黨
    ■李偉建根據以色列中央選舉委員會18日對99%選票的統計,總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議會選舉中贏得120個議席中的29席,領先中左翼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5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此前有不少分析認為,如果內塔尼亞胡繼續執政,新政府可能會更加右傾,以巴關係會更加緊張,以色列和歐巴馬政府的關係也將難有改善。
  • 李零|當左翼,不容易
    奧威爾是左翼 欲知民主,先知左右。傳統意義上的右翼是西方議會中的保守派,左翼是西方議會中的民主派和激進派。右翼多半和遺老遺少、王公貴族和宗教勢力有關,而左翼則代表新興勢力,如各種民主派、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
  • 【世事】日本華裔逆襲之謎,蓮舫緣何讓唐家璇驕傲
    另外她在很多政策上與目前主流的,支持率高達62%的安倍相反。安倍否認歷史,推出否認武器三原則的安全保障法案,有意修改《憲法》。而蓮舫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並主張日本承認侵華歷史,呼籲日本社會加強歷史教育,打算就安全保障相關法的廢除法案與其它在野黨合作,並將積極參與修憲討論謹慎應對過於急躁的論點梳理工作。9月 15日一當選蓮舫就放言需樹立與安倍政府界限分明的政策觀點。
  • 靜觀歐洲|科爾賓「逆襲」難掩歐洲左翼政黨的窘境
    有牛津大學教授批評梅是「機會主義者」,存在道義問題,而且一意孤行,聽不進意見,所以儘管他知道科爾賓不適合當首相,也不願給梅投票。科爾賓領導工黨在大選中有所斬獲,可以說是歐洲左翼的一次重要勝利,但整體上仍難改變歐洲左翼之頹勢。環顧歐洲諸國,在近期的法國總統大選中,社會黨候選人阿蒙在第一輪只拿到約6%的選票,鎩羽而歸。
  • 印度實現同性戀非罪化:右翼保守派為何支持同性戀平權?
    近年來,印度不少省份相繼推出禁止屠牛的法令,民間的激進印度教人士攻擊乃至殺死被懷疑殺牛、販牛的穆斯林或其他人士;在文化上,印度教右翼推廣的「印度教特性」(Hindutva)認同成為公共空間中越來越醒目的詞彙,而2016年從尼赫魯大學開始,政府通過削減經費、減少錄取名額乃至裁撤院系等方式進行了一系列對大學社會科學學科及左翼學生組織的側翼攻勢,更是讓保守右翼和印度教民族主義成為當前政府的一大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