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重肥胖到內臟肥胖,肥而不胖的肥胖風險

2020-12-11 西安發布

不管社會對形體的要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肥胖正名也好,以瘦為美也好,我們都已走進一個瘋狂製造肥胖的時代。過去幾十年裡,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肥胖人群的比例都處於持續增長狀態,在發展中國家情況尤為嚴重。2016年英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的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經超過瘦子。中國目前已經超越美國,肥胖人口已近9000萬,其中男性4320萬,女性4640萬,成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北京大學公共健康中心的一項研究也指出,至2030年,每4個孩子中,就將有一個是超重的。即時,中國將有5000萬兒童的體重被列為超重或肥胖。走過饑荒年代的人們,如今為何又面臨肥胖的困局?在社會對形體要求愈發嚴格的當下,我們又如何面對肥胖?

幾重肥胖幾多風險對於肥胖的討論離不開身體質量指數(BMI)這一概念。身體質量指數(BMI),也就是一個人的體重(kg)除以其身高(m)的平方的結果(kg/m2)。不管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科研中,當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都是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也是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標。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標準,25≤BMI≤29.9為超重,BMI≥30則為肥胖。在多數情況下,BMI表現良好。事實上,研究者已經使用BMI發現,肥胖(包括超重)是死亡和很多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例如心血管病、內分泌及代謝紊亂、惡性腫瘤、骨關節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等。比如,肥胖會造成胰島素抵抗,降低胰島素敏感性,這也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一個人體內的胰島素抵抗過高時,胰島要分泌遠遠超過正常劑量的胰島素才能控制好血糖,而胰島也會因為長期處在超負荷工作的狀態下變得衰竭。當胰島細胞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也就形成了2型糖尿病。研究顯示,肥胖人群二型糖尿病發病率比平常人要高4倍。此外,BMI為22-23時,二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遠遠低於23-31的時候發病風險;而BMI為35時,女性發生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甚至高達93.2%。除了導致心血管疾病和增加糖尿病風險外,肥胖還影響著人類壽命。據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的研究顯示,在成年早期(25歲)和中年(44歲)之間體重的變化,可能對過早死亡風險產生重要影響。來自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對美國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以評估體重指數(BMI)變化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共覆蓋24205名平均年齡為54歲的受試者,其中男性12588名(51.0%),女性11617名(49.0%)。研究人員正是根據BMI將受試者的體重分為3類:健康(18.5<BMI<24.9)、超重(25.0<BMI<29.9)和肥胖(BMI≥30.0)。根據從成年早期到中年時期BMI的變化,受試者被分為3大組、9小組:體重維持組(健康組、超重組和肥胖組)、體重增加組(健康至超重、健康至肥胖和超重至肥胖)和體重減輕組(超重至健康、肥胖至健康和肥胖至超重)。在平均10年多的隨訪期間,共發生5846例死亡,死亡率為20.3例/1000人-年。同時,38.5%的受試者維持健康體重,12.1%維持超重,5.6%維持肥胖。只有1.3%的受試者由超重至健康體重;0.8%由肥胖至超重;0.2%由肥胖至健康體重。結果顯示,相比於BMI維持在健康範圍的受試者,BMI維持在超重和肥胖的受試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15%和117%;健康至肥胖和超重至肥胖受試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32%和47%。而相比於BMI維持在肥胖的受試者,從成年早期到中年時期,BMI由肥胖至超重的受試者,死亡風險降低了54%。

從體重肥胖到內臟肥胖儘管BMI是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標,並且正如上所述,BMI標準下的肥胖顯而易見,給人體健康帶來了巨大負擔,不論是慢性病風險的增長還是對預期壽命的影響。但BMI依然不是評判肥胖的絕對依據,這需要我們進一步理解肥胖,而更全面的理解也將令我們建立對健康更深刻的認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界定,肥胖指的是可能損害健康的異常或過多的脂肪堆積。當體內脂肪過多,會引發代謝紊亂和炎症反應,進而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因此,肥胖既是獨立的疾病,又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不難看出,肥胖與脂肪相關。事實上,BMI作為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標,仍更多地與體重相關。而人體的質量構成則分為兩大陣營:脂肪自成一派,稱為脂肪質量;其他所有成一派,稱為瘦體質量。如果只看體重來判斷肥胖,就相當於將脂肪質量和瘦體質量混為一談,這也是為什麼BMI會出現失靈的原因所在。顯然,肌肉發達的運動員肌肉組織質量更高,BMI會高估其脂肪質量。水腫的患者組織液質量升高,BMI也會高估其肥胖水平。而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肌肉組織的減少多於脂肪組織,所以BMI會低估老年人的肥胖水平。此外,BMI難以區分脂肪的分布。脂肪堆積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健康影響也不同。例如,內臟脂肪就與肥胖相關性疾病有更強的關聯。內臟脂肪是指圍繞在內臟周圍的脂肪,主要堆積在腹部,表現為蘋果形身材(中心性肥胖)。在BMI不太高的人群中,腹部脂肪增加更是獨立的危險因素。肥而不胖的內臟肥胖甚至將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在近期的NEJM雜誌上,就刊登了這一影響的薈萃分析結論。研究者對72項前瞻性隊列研究進行了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每項研究均報導了向心性肥胖的至少三項指標及其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向心性肥胖的所有指標(如腰圍和腰臀比)均與較高的全因早亡風險呈顯著正相關。許多指標的關聯呈非線性(即呈J形或U形),但大多數指標均有明顯分界點,超過該分界點後,死亡風險持續增加。比如,腰圍分別大於90 cm和80 cm的男性和女性的死亡風險幾乎呈線性增加。而另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的薈萃分析,篩選了98745項研究,跨越了2528297名參與者,更細緻地量化了中心性肥胖指標與在一般人群中全因死亡率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腰圍每增加10cm,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11%有關,男性和女性風險分別升高8%和12%;腰臀比比值每增加0.1,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20%有關,而且這種關聯在女性中更明顯;腰高比比值每增加0.1,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24%有關;腰腿比比值每增加0.1,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21%有關。

肥胖非罪但也並不健康當然,不論是BMI近似估計一個人的肥胖程度,還是細分到中心性肥胖,一個已經被證實的事實,就是肥胖對人體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這與社會的現代化卻有著緊密聯繫。根據1985-2014對中國學生身體健康的調查,中國的孩子在80年代初,肥胖率幾乎為零。但是到了80年代後半期,肥胖學生數量開始以迅猛的速度直線增加。當人們走過饑荒年代,進入技術化的物質豐裕的現代社會時,肥胖也隨之而來。如今,肥胖早已不是個體現象,而成為了一種「現代病」。在這個充斥著垃圾食品、健康成本越來越高的時代,擁有健康、勻稱的身體不再是常態。當人們在責怪胖子不努力時,卻常常忽略了: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一個健康的身體,需要付出比曾經大得多的努力。保質期幾個月的速食包,代替了過去需要花費時間才能獲得的新鮮食物;經過各種工業加工的產品,代替了曾經天然的原味。效率當道的時代裡,人們似乎沒有理由拒絕這洶湧而來的便捷。於是,食品工業的巨大浪潮中,「便捷」幫我們節省了時間、精力、甚至金錢,而也帶走了人們的健康。另一方面,在食物稀缺的年代,吃飯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因為來之不易,所以吃飯時,總是會認認真真。而數位技術、移動媒體時代降臨時,因為過於豐富的產品,人們的精力也得以分散,我們很難再專注於吃飯本身。吃飯看劇,吃飯刷手機,早已成了現代人生活的常態。來自伯明罕大學的研究表明,飢餓感不僅取決於我們吃了多少食物,更和人的記憶、注意力有關。一般情況下,人在吃完飯後的20分鐘,大腦才會接收到「飽了」的信息。而如果在吃飯時做著其它讓你分心的事,大腦就更不容易接收到飽腹的信息,容易「吃多」。或許,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在宣揚著「形體自由」的當下,在「寬容肥胖」的同時,我們也要更多地了解肥胖。肥胖非罪但肥胖也不是健康,了解肥胖,才能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形體自由」。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陳根:從體重肥胖到內臟肥胖,肥而不胖的肥胖風險
    根據從成年早期到中年時期BMI的變化,受試者被分為3大組、9小組:體重維持組(健康組、超重組和肥胖組)、體重增加組(健康至超重、健康至肥胖和超重至肥胖)和體重減輕組(超重至健康、肥胖至健康和肥胖至超重)。在平均10年多的隨訪期間,共發生5846例死亡,死亡率為20.3例/1000人-年。
  • 每胖10斤,死亡風險增11%,再胖下去真的會胖死|肥胖|英國醫學雜誌
    成年人每胖10斤,死亡風險就會增加11%。——《歐洲臨床營養學雜誌》近期刊發一項涉及109萬人的研究顯示體重每多增加10斤且體重指數(BMI)超過23,與男性和女性晚年全因死亡風險升高9%和14%相關。
  • 最新中國肥胖地圖出爐,看看哪的人最胖?
    2004年,中國首次慢性病和危險因素監測數據顯示,全國成人一般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30 kg/m2)流行率為3.3%,腹部肥胖(即啤酒肚,男性腰圍≥90釐米,女性腰圍≥80釐米)流行率為25.9%。而到了2017年,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的關於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的報告顯示,中國肥胖人數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胖子最多的國家。
  • 肥胖指南發布:減腰圍比減體重更重要
    ,鑑於內臟脂肪會增加心臟代謝風險,所以減腰圍比減體重更重要!與肥胖患者溝通時,要告知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加強其對肥胖的認識。2. 評估患者減肥動機,建議最佳減重量,囑其適度瘦身有益健康(如減重3%~5%)。3. 在對患者心理進行評估時,對於存在飲食失調、睡眠障礙、抑鬱等情況時要積極給予治療。
  • 掌握體重管理,慢病肥胖患者如何飲食減脂
    •2016年,超過3.4億名5-19歲兒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 胖。 •世界多數人口所居住的國家,死於超重和肥胖的人 數大於死於體重不足的人數。 •根據2014年的數據,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肥 胖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不是很意外,沒想到肥胖的人居然這麼多了,但其實只要你仔細觀察身邊,你會發現確實越來越都的人已經屬於超重肥胖了!
  • 我BMI正常,為什麼被診斷為肥胖?
    剛剛開始減肥的胖友們,肯定有聽過BMI。BMI(身體質量指數)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國際統一使用的肥胖判斷方法,計算方式為:BMI=體重(kg)/ 身高(m)²,WHO的評價標準為:BMI≥25為超重,BMI≥30為肥胖。但是,我體重和BMI都在正常值,看起來也不胖,怎麼就被診斷為肥胖了呢?
  • 不知道肥胖的根源,減肥之路必定南轅北轍
    在今天的中國,有四個億的超重肥胖大軍,不僅大人胖,孩子也跟著胖,所以減肥是近20年來健康領域經久不衰的經典話題。為何經久不衰?因為要減肥的人越來越多。即使你現在不胖,你可能也有過減肥的經歷,還曾經努力地嘗試過各種各樣的減肥方法。
  • 從BMI說起體重與肥胖
    作為判斷肥胖的標準之一,BMI在使用時並沒有特別的前提條件,在不考慮適用人群時,測試時飲食、排便這兩個因素對測試數據的影響大小有待確認。BMI最大的商業使用在於減肥市場,但由於信息不對稱或知識缺失原因,減肥在許多消費者眼裡等於減重。人體的體重包括肌肉、骨骼、脂肪、內臟等組織器官的重量,簡單而言其實就是水份和生物組織的共同質量。
  • 不會吧不會吧 不會真的還有人不知道體重超標≠肥胖吧
    胖不胖 別光看體重減肥=減體重?然而事實上 體重≠身材胖瘦,體重超標也並不一定代表肥胖有句話說得好:「你不一定是胖,有可能是壯。」想要特別準確地知道自己的體脂率,也可以到醫院通過專業的儀器進行測量。2、基本成分分析包括身體總水分、蛋白質、無機鹽、體脂肪、肌肉量、去脂體重和體重7個指標。綜合這些指標,當出現體脂肪高於標準時,提示存在營養過剩型營養不良,容易引發肥胖相關慢病;當出現無機鹽低值時,尤其是絕經後女性,就要警惕骨質疏鬆了。
  • 我到底是超重還是肥胖?哪些因素與肥胖有關?
    重度肥胖:BMI≥35kg/m2腰圍是另一個被用來反映肥胖程度的指標,該指標和腹部內臟脂肪堆積的相關性優於腰臀比。對於亞太地區和中國地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作為肥胖的標準。但是國內也有研究顯示,對於中國女性來說,腰圍>85cm可能是一個更為合適的標準。此外,還可以使用腰身高比值(腰身比)來反映內臟脂肪堆積,當腰身比>0.52時,提示存在中心性肥胖,說明今後發生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
  • 控制體重,拒絕三高——五種不同肥胖類型應該怎麼辦
    減脂減重不僅要注意飲食,也需要運動前兩天我的一位朋友斬釘截鐵地告訴我:「運動減不了肥!」我當時就很驚訝,因為公認運動是減脂減重的最好方法之一。詢問她原因,朋友說:她每天控制飲食,跟著keep鍛鍊了有兩個月,體重不降反升。於是我又詢問她具體練了哪些項目隨後發現她選擇的運動項目根本鍛鍊不了她需要減脂的部位,自然就減不了脂。
  • 全國肥胖地圖出爐!為啥這些人更胖?
    01、區域分布上:北方人更胖整體看來,超重和肥胖率南北差異明顯,東北、西北地區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率高於東南地區。①具體到各省份:平均體重指數:天津最高(25.4kg/㎡),海南最低(22.2kg/㎡);超重率:北京最高(40.9%),廣西最低(14.6%);肥胖率:天津最高(12.2%),
  • 改變「肥胖基因」的6種運動,體重下降不費勁
    讓人發胖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喜歡吃糖、暴飲暴食、熬夜、水腫等但是這些都和自身的行為有關只要有意識的改變這些壞習慣體重也就沒有那麼容易暴漲了>這類人本身就攜帶著「肥胖因子」別人吃根冰淇淋長2兩肉,有肥胖基/因的人就可能長一斤實在是讓人痛苦據研究顯示,有80%的肥胖兒童是因為遺傳導致父母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率為40%父母雙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率為60%-80%如果父母本身也是因為遺傳導致的肥胖子女的肥胖率也會提升
  • 李湘最近胖到136斤,肥胖危及健康,減肥是所有肥胖者的必選題
    之前我寫的一篇文章,講的是程瀟上節目《哎呀好身材》測量身體數據,她是屬於最近「胖瘦子」的類型,看著不胖,但是體脂率很高,肌肉量低,還是需要減肥的。然後我反過來推算,已知身高和體脂率來算體重,體重=(40.1+5.4-0.23×44)×1.645²÷1.2=79.78kg,也就是160斤左右。比上面的數據大了22斤左右,就算有點誤差,這誤差也有點大。
  • 肥胖紋是瘦了還是胖了 肥胖紋瘦了會消失嗎
    人在肥胖時脂肪沉積使皮膚擴張,肌膚彈性纖維因此斷裂,當減肥後,擴張的皮膚萎縮,肌膚從而出現一些花紋,即肥胖紋。肥胖紋是瘦了還是胖了?肥胖紋瘦了會消失嗎?肥胖紋一旦出現,很難自動消失,後期也會隨著時間慢慢的加重為銀白色,但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得以去除。
  • 肥胖的危害 肥胖對人體具體有哪些危害
    肥胖的危害據統計肥胖者並發腦栓塞與心衰的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一倍,患冠心病比正常體重者多二倍,高血壓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多二~六倍,合併糖尿病者較正常人約增高4倍,合併膽石症者較正常人高四~六倍,更為嚴重的是肥胖者的壽命將明顯縮短。據報導超重10%的45歲男性,其壽命比正常體重者要縮短4年,具日本統計資料表明標準死亡率為百分100%,肥胖者死亡率為127.9%。
  • 腹型肥胖危害大,教你一招,快速判斷自己的內臟脂肪高不高
    ,影響的不光是身材提到肥胖,一般分為2種,第一種是全身型肥胖,肥肉主要集中在臀部以及大腿部位,也就是下身較上身胖,狀似梨形,也叫「梨形肥胖」。第二種是中心性肥胖,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重點,以腹部為中心肥胖,就像是蘋果,也叫「蘋果」型肥胖。腹型肥胖,影響的不光是身材,說它的危害甚至大於全身型肥胖的原因在於,其肥肉的沉積不光是肚皮以下,更多的是腹腔內的重要臟器周圍,如肝臟、胃腸道、胰腺、大網膜等。
  • 世界防治肥胖日:你的BMI是多少?達到這個值你就進入「微胖界」
    如今,大家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體重也隨之急速飆升,「水桶腰」、「將軍肚」隨處可見。不少人都念叨著要減肥,可有時越減越肥,到底該怎麼辦呢?今天(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我們聽聽專家怎麼說。「一胖毀所有」,到底怎樣才算是肥胖呢?
  • 疫情之後你是胖了還是瘦了?溫醫大附一院專家剖析肥胖的危害
    然而有些人體重不重,卻腆著一個「大肚子」,這種叫腹型肥胖。我國定義腹型肥胖的標準是:男性腰圍大於90釐米,女性腰圍大於85釐米,腰臀比(腰圍/臀圍)男性大於0.9,女性大於0.8。腹型肥胖又稱中心型肥胖,主要是指內臟脂肪明顯增多,這種類型的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的風險最相關。
  • 五種不同肥胖類型應該怎麼辦
    減脂減重不僅要注意飲食,也需要運動前兩天我的一位朋友斬釘截鐵地告訴我:「運動減不了肥!」我當時就很驚訝,因為公認運動是減脂減重的最好方法之一。詢問她原因,朋友說:她每天控制飲食,跟著keep鍛鍊了有兩個月,體重不降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