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紅軍軍服的大別山幹部學院學員組織活動時,常常引來當地群眾關注的目光。這所學院位於大別山腹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河南省信陽市新縣,2013年9月經河南省編辦批准成立,是中央組織部備案的64家幹部黨性教育基地之一。(照片由大別山幹部學院提供)
河南省新縣,一方紅色的熱土。這裡鍾靈毓秀、英才輩出,5.5萬名英雄兒女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孕育了「28年紅旗不倒」的大別山精神。代代傳承的紅色基因,讓老區兒女與人民軍隊血濃於水的親情歷久彌深,在新時代煥發出新光彩。
8月21日,擬命名的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名單在全國各大媒體公示,新縣再次榜上有名,有望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縣)」三連冠。
我們現地踏訪發現,新縣連續上榜的奧秘之一,是這片紅色土地的廣大軍民,用真心唱響了雙擁「一二三四」歌。
一處遺址一所課堂
「八一」建軍節前夕,位於新縣英雄山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內,遊客絡繹不絕。在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架飛機「列寧號」前,來自大別山幹部學院的學員們身穿紅軍軍服,正在認真聆聽講解員的生動講述。
作為革命戰爭年代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新縣紅色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有15處國家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和365處革命遺址。如何將這些紅色資源利用好、宣傳好?新縣黨政領導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每一處革命遺址都是一座鮮活的紅色基因庫,把紅色資源建成生動的國防教育大課堂,是做好新時代雙擁工作的一個有效抓手。」縣委書記呂旅說。
近年來新縣大力投資修繕、維護革命遺址,並利用多媒體技術生動展示戰爭年代的艱苦歷程。走進鄂豫皖分局舊址廣場,首先看到的是「八月桂花遍地開」雕像;進入紀念館,首先聽到的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曲……全縣5個景區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兩個景區被納入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三期工程,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3年經上級批准,新縣建成大別山幹部學院。學院以傳承弘揚大別山精神為主題,按照「一堂紅色黨課、一個紅色外景」的標準化模式,建成體驗式教學點39個,累計培訓學員23萬多人次,全國100多個黨政機關、部隊院校在新縣掛牌命名教育基地,每年150多萬人次來新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革命戰爭年代,人口不足10萬的新縣,累計有5.5萬餘人犧牲,為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新縣的雙擁工作,根植紅色沃土,傳承紅色基因,必將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兩筆細帳穩定人心
「走上水泥路,想到人武部。」新縣人武部與田鋪鄉陶衝村結成幫扶對子後,援建「八一愛民學校」,幫村裡架起信號塔,引來自來水,修通村公路。提起這一樁樁感人事,村支部書記程厚華感慨地說:「戰爭年代的『愛民工作隊』又回來啦!」
在脫貧攻堅中,縣人武部開展「一兵帶一戶,一排帶一組,一連帶一村」活動,110戶貧困戶如今全部脫貧。
「在新縣,沒有人對雙擁工作討價還價,人人心中都有兩筆明白帳:算經濟帳,促進地方生產力;算國防帳,提升軍隊戰鬥力。」縣長夏明夫這番話,在新縣已成為廣大軍民的自覺行動。
2019年,140名優秀新縣兒女奔赴軍營,其中大學生徵集比例達74.2%,再居信陽市第一。新縣籍戰士李宗楠勇奪「陸軍槍王」榮譽稱號,「新縣兵」已成老區的一張名片。
「視人民為父母,把駐地當故鄉」,駐新縣部隊官兵堅持把老區人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搶險救災、產業發展等工作,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2016年7月那場百年不遇的洪災中,駐軍子弟兵火速馳援地方,哪裡最緊急,就奮戰在哪裡;哪裡最危險,就堅守在哪裡;哪裡最需要,就出現在哪裡,幫老區群眾打通了一條條「救援線」「生命線」「民生線」。
近年來,駐軍部隊累計出動6900人次,完成森林滅火、抗雪除冰等任務150餘次,挽回經濟損失4600多萬元。
三項保障溫暖人心
新縣陳店鄉鬍子石村村民張長葉的大兒子參軍入伍後,鄉裡先是幫他解決了低保,接著又為他安排公益性崗位,每月有750元工資。「我很知足!」張長葉說。「我不再過多擔心父母了!」張長葉的大兒子致電縣人武部,表達感謝之情。
2020年新縣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提高國防動員和雙擁工作水平,完善退役軍人服務體系。」據悉,新縣連續多年將雙擁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堅持系統發力,調動各方力量,做強「三項保障」,確保了轄區內駐軍和新縣籍官兵「後代」無憂、「後路」不愁、「後院」安寧。
駐軍部隊子女入託入學一路綠燈,優質教育資源向烈士子女和符合條件的優撫對象子女重點傾斜。
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成立後,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全縣2373名符合條件的退役士兵全部安置到位。他們還依託信陽市涉外職業技術學院,為退役士兵提供免費就業技能培訓,380名退役軍人和軍人家屬實現穩定就業。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新縣率先選拔優秀退役軍人到村裡任職,114名退役軍人進入村「兩委」班子。新縣還率先將城鄉義務兵家屬優待金列入縣財政預算,實行城鄉同一標準。
四個故事凝聚人心
「一進新縣就有種『到家了』的感覺!」談及新縣擁軍工作,換防到此的某部官兵感慨良深。自部隊換防以來,縣領導多次到該部現場辦公,能當場解決的問題當場予以解決,當場無法敲定的則籤訂責任清單,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在營區建設和重大演訓活動等方面及時開闢「綠色通道」。
這得益於新縣雙擁工作特別重視「講好四個故事」: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通過「講好四個故事」,廣大軍民進一步弄清楚了「三個怎麼來的」: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新中國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廣大軍民的雙擁熱情由此激發,雙擁創新由此激活,雙擁實踐由此深入。
近年來,全縣相繼劃撥土地91.85畝,支援駐軍部隊和縣人武部正規化建設,助力高標準建設營房駐地、訓練場地。「只要部隊有需要,縣委、縣政府從來都不打折扣!」縣人武部政委張安武介紹,雙擁工作在新縣切實做到了「五個納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駐軍部隊建設的規劃方案,納入年度工作目標,納入財政預算保障,納入軍地互辦實事範疇,納入全民國防教育範圍。這樣做,實現了雙擁工作在發展、推進、謀劃、安排、組織上的「五個統籌」。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