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超1998年同期,詳解南方暴雨之猛

2020-12-17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6月以來,我國南方迎來持續強降雨,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等特點。7月4日至10日,重慶、貴州至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今年以來最強降雨過程。從6月2日至7月12日6時,中央氣象臺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13日,中國氣象局組織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研究員黃磊、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翟建青等專家,多角度詳解近期南方強降雨之兇猛。

新京報:近期南方暴雨有多暴烈?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汛以來,截至7月10日,我國南方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其中,自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帶北抬至長江中下遊一帶,多雨中心位於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計降水量超過800毫米。

多地日雨量突破歷史極值。比如在7月4日至10日的強降雨過程中,湖北黃梅、浠水,江西吉安、峽江,湖南隆回等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日雨量突破極值。

6月1日至7月9日,湖北、安徽、江蘇、貴州、浙江、重慶、湖南、江西、上海、廣西、四川等省份共計85站累計降水量超過年降水量的一半。

暴雨給長江流域防汛帶來了壓力,6月1日至7月9日,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達到369.9毫米,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資料)以來歷史同期最多。

新京報:近期雨情與1998年同期相比如何?

7月12日零時,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內,湖水漫過一道紅色標記——「1998年洪水位22.52M」,這標誌著我國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極值。6月1日至7月9日,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超過了1998年同期。

翟建青說,綜合考慮範圍、持續時間和雨量發現,6月27日以來(截至7月9日)的我國南方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綜合強度為1961年來第五強(1998年第一)。

與1998年洪水相比,今年6月27日至7月9日的南方區域性暴雨天氣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等特點。

從區域上來看,1998年暴雨過程覆蓋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超過250毫米區域集中在江南北部及廣西東部等地;而今年暴雨過程位置偏北,集中在江淮、江漢東部、江南大部及重慶、貴州等地,超過250毫米區域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東南部、江西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部等地。

新京報:近期南方暴雨為何陷入「車輪戰」?

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頻繁出現強降雨過程。其頻繁性不僅體現在強降雨過程多,而且強降雨一輪接一輪,間歇期非常短。

馬學款解釋,這主要與今年6月以來的大氣環流形勢有關。

對我國影響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是一個穩定而少動的暖性深厚天氣系統。其外圍西北側的西南氣流恰恰是向暴雨區輸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具體來說,今年6月以來,副高比往年同期勢力偏強,其外圍的西南氣流將來自孟加拉灣或我國南部海區的充沛水汽輸送到我國南方;同時,北方的冷空氣活動也比較頻繁,造成了冷暖空氣在南方地區持續交匯的局面,由此導致強降雨過程頻繁而持續發生。

新京報:是否梅雨在作怪?

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增多,氣候似乎越來越反常,那麼此次持續強降水背後是異常的氣候在作怪嗎?

王永光介紹,引發此次強降水過程的是一隻「怪獸」——梅雨。具體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鋒偏強,是長江中下遊梅汛期降雨異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區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而梅雨的「主戰場」——長江中下遊地區在6月9日就已經入梅。原來,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時間偏早,並且6月中上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線位置偏北,二者共同導致長江中下遊地區入梅偏早。

此外,這隻「怪獸」還從其他地方獲取能量,導致梅雨鋒偏強。2019年秋季發生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導致副高顯著偏強。

與此同時,中高緯度經向環流發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在向長江中下遊地區移動過程中爆發偏強。由此,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遊交匯,致使梅雨鋒偏強,長江中下遊地區降水也明顯偏多。

新京報:未來雨帶如何移動,防汛壓力會否減輕?

7月以來,我國主雨帶維持在西南地區東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7月11日至12日,主雨帶階段性北抬。

短暫的間歇期之後,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7月13日至16日,主雨帶又將南落至長江中下遊地區。在此期間,主要強降雨區域會出現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重慶東部、貴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還將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馬學款提醒說,這與4日至7日強降雨雨帶有較大的重合度,需要關注降水的疊加影響。

即使7月中下旬雨帶東段北抬,長江流域防汛的壓力並不會減輕,長江中上遊地區的明顯降水依然會給水位高位運行的江河庫湖帶來威脅。

新京報: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會愈加頻發嗎?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21世紀全球部分地區的高溫和暴雨事件將趨多,乾旱程度將加劇,威脅各國糧食、水資源和能源安全。

黃磊介紹,雖然目前很難將單獨的一次天氣氣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歸因於全球氣候變暖,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確實在增多增強。

事實上,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都呈顯著升高的趨勢,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強度更強、發生更加頻繁、持續時間更長的特點。

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未來全球範圍內一些極端事件的出現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都將顯著增加,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因此,進一步增強我國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已經迫在眉睫,需要將應對極端災害作為適應氣候變化的核心內容,強化極端災害的風險防範措施,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開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強化生態和環境氣象服務,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機制。

新京報記者 鄧琦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危卓

相關焦點

  • 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位
    據央視新聞消息,近期,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持續強降雨,據中央氣象臺統計:從今年6月1日至7月7日,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6次強降雨過程,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46.9毫米,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位,超過1998年同期數據。
  • 中央氣象臺: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位
    央視新聞7月9日消息,近期,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持續強降雨,據中央氣象臺統計:從今年6月1日至7月7日,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6次強降雨過程,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46.9毫米,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位,超過1998年同期數據。
  • 每經16點丨中央氣象臺:長江流域6月以來平均降水量超過1998年同期...
    每經編輯:周宇翔1丨中央氣象臺: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位據央視新聞,近期,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持續強降雨,據中央氣象臺統計:從今年6月1日至7月7日,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6次強降雨過程,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46.9毫米,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位,超過1998年同期數據。
  • 南方多地為啥雨下個沒完?與1998年相比有啥異同?權威解讀來了
    政策加持,水利板塊個股大漲水利部的最新監測顯示,受近日持續降雨影響,南方多地水位持續超警。當前洪澇情況,對上市公司影響幾何?面對惡劣天氣情況,公司應該如何應對?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做好防汛救災工作、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防汛信息化進入加速期,水利板塊個股今日紛紛大漲。1.近期南方強降雨有多猛?
  • 往年「譁啦啦」,今年「轟隆隆」,南方暴雨為何這麼猛?
    12個太湖的水量落在了湖北按照中央氣象臺的分析,今年汛期雨情具有三個特點:暴雨覆蓋範圍廣、雨量大、極端性強。今年汛期的降雨量之大,從數據中可見一斑,近六分之一國土雨量超200毫米。據統計,全國6月平均降水量達110.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2%,為1961年以來第九多(1998年為歷史同期第一多)。如果按省份排個名的話,湖北降水量為歷史同期最多,江蘇、黑龍江均為歷史同期次多。多到什麼程度?以湖北省為例,把降雨換算成體積水約為530億立方米,相當於12個太湖,0.5個青海湖!
  • 六問近期南方強降雨為什麼持續這麼久,強度這麼猛?
    記者就此專訪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研究員黃磊、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翟建青等專家,多角度詳解近期南方強降雨之兇猛。一問:近期南方暴雨有多暴烈?從6月2日至7月12日6時,中央氣象臺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近期南方暴雨之強可見一斑。
  • 釋新聞|南方暴雨為何陷「車輪戰」?強度與98年相比如何?
    新華社 圖近期南方暴雨有多暴烈?從6月2日至7月12日6時,中央氣象臺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近期南方暴雨之強可見一斑。氣象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汛以來,截至7月10日,我國南方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
  • 1998年特大洪水會再現嗎?
    類似1998年的情形會重現嗎?多地降雨突破歷史極值!6月2日至7月12日,中央氣象臺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我國開展暴雨預警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6月以來,75個縣(市)日降水量突破極值。其中,長江流域降水量最為集中,明顯偏多於常年。
  • 是什麼導致了最近南方的暴雨?氣象學家的詳細解釋
    綜合強度不及1998年同期;梅雨是本輪強降水重要誘因;警惕北方「七下八上」汛情 氣象專家詳解近期南方暴雨 南方的雨還在下!南方的暴雨會持續多久?即將到來的「七降八升」北方主汛期會帶來什麼挑戰?《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相關專家。 近期暴雨雖猛,但綜合強度仍不及1998年同期 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自汛期以來,中國南方已經發生了15次大範圍暴雨過程。
  • 長江流域汛情地圖出爐 一圖看清未來哪裡防汛形勢最嚴峻
    中國天氣網訊 漢口超警、九江超警、鄱陽湖告急……長江流域汛情牽動人心。目前,長江中下遊水位緩退,但是今天(14日)至16日,新一輪強降雨來襲,今天早上中斷了僅一天的暴雨預警再次上線。中國天氣網獨家推出長江流域汛情地圖,詳解強降雨落區,看哪裡防汛要再次迎來考驗。
  • 氣象專家解讀 今年河南淮河流域暴雨咋恁強
    高嵩攝  □河南日報記者 李若凡 河南日報通訊員 周愛春  入汛以來,淮河流域主雨帶南北擺動,降雨過程多、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累計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出現了多年罕見的淮河流域洪水。今年我省淮河流域暴雨為什麼這麼強?有哪些特徵?7月25日,我們就此採訪了相關氣象專家。
  • 1998年特大洪水會不會重現?我國的防洪搶險能力如何?
    數據顯示,6月以來現在全國433條河流發生了超警戒以上的洪水,其中109條已經超了保證水位,還有33條已經是超過了歷史的最高水位,目前長江幹流監利以下河段以及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仍超警。那麼,今年洪災和1998年相比,究竟哪次更大?22年過去了,我國的防汛抗洪能力有了哪些變化?武漢洪峰過去是否就意味著安全了?
  • 暴雨為啥偏愛長江中下遊?這雨究竟得下到什麼時候?聽聽專家怎麼說
    我國貴州、重慶至長江中下遊地區迎來新一輪強降雨天氣,天像是漏了一樣,在長江流域等地瘋狂地「潑水」,多地降水量破紀錄,河流超警、水情嚴峻。7月7日高考首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遭遇50年一遇的洪澇災害,縣城多處洪水上路、嚴重積水、道路受阻。當地高考語文、數學兩門科目不得不延期舉行。7月8日9時,浙江新安江水庫9個洩洪閘孔全開洩洪,這是自1959年9月該水庫建成以來的首次。
  • 南方暴雨,農產品價格要漲?1998年大洪水,當年歷史最高產量
    中新社記者 張浩鉞 攝 6月以來,南方地區發生入汛以來最強降雨,與常年同期相比,今年南方降雨持續時間長、強度大,降雨量偏多1~2倍,局部地區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多地農作物受災。 南方暴雨是否會使農產品價格上漲?
  • 汛情嚴重,多難興邦,多地水位突破1998年極值
    這幾天,南方地區出現連續強降雨天氣,多地水位突破1998年極值,多地遭受洪澇災害侵襲。總體汛情情況7月4日以來到12日止,212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9條超歷史記錄,太湖、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超警戒線。
  • 長江西江均現第一號洪水 今年汛情為何這麼急?
    受持續強降雨影響,7月2日,湖南、廣西、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已有60多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水位洪水,其中湖南沅江中遊、資水,廣西桂江上遊等地有16條河流先後發生超保證水位洪水,湘江下遊發生超歷史水位洪水。3日西江發生2017年第一號洪水。長江此前也已出現今年第一號洪水。7月3日,南方的強降雨還在持續,但暴雨範圍已有所減小,強度也有所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