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亂:不僅讓梁武帝失去帝王榮耀,也讓南朝從此衰弱於北朝

2020-12-11 小記者說歷史

公元548年,在南朝梁武帝蕭衍的正確國策引領下(在全國推行節約政令,以崇尚佛教對國家、社會、百姓加強思想建設),南朝很快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此時,北方的政權依然各陷紛爭局面,南朝梁如同亂世之中的一個似要統一的王朝曙光一樣。同時,作為東魏創立者的高歡也對蕭衍治下的國家社會稱讚有加。

但是,晚年的梁武帝蕭衍卻做了一件非常不利國家的事情,這便是接應投降南朝梁的東魏權臣侯景。其不僅讓他先前建立的豐功偉業化為烏有,甚至讓整個南朝梁社會也由此陷入衰落和動蕩不安當中。

這也就是大家在歷史上比較熟知的「侯景之亂」,那麼侯景之亂的前因後果到底是怎樣的?侯景之亂給南朝梁或者那個混亂的時代又帶來了何種影響。

今天,我將重新把侯景之亂再梳理一遍,讓大家回到那個風起雲湧,金戈鐵馬、明爭暗鬥的南北朝社會。

其實,在梁武帝蕭衍的統治後期,北朝的東魏宮廷內發生了一場悄無聲息的權力轉移,作為北齊權臣、東魏創立者的高歡病逝,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其兒子高澄很快登上了東魏的權力巔峰。

但是,侯景和這位新任皇帝有著不小的矛盾,侯景害怕自己的勢力或者生命都會受到嚴重的威脅,他便在腦海中湧現出投降南朝梁的想法。

其實,叛逃在南北朝時代是非常常見的,畢竟在當時不穩定的社會狀態下,也很難有穩定官僚或者武將階層。例如,在晉元帝時期,王敦發兵打敗晉元帝後,其寵臣劉隗遂北投降後趙石勒。

所以,侯景在高澄登基不久後,便率領麾下軍隊向南投降梁朝。對於梁武帝蕭衍來說,他沒有理由拒絕侯景的投降請求。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還是要考慮到侯景個人的社會地位。

其實,在侯景叛逃前,其官位已經達至太傅、大將軍等多個軍政要職,其轄地甚至包括荊、襄在內的13個州落。

有意思的是,侯景的部分轄區又剛好是當時南北朝的主要戰略重心,如果侯景將轄區全部供給梁朝,那麼梁朝便會擁有向北進攻的經濟或者軍事戰略縱深。

簡單來說,只要梁武帝蕭衍能夠成功從侯景手中拿到這片機動區域,那麼將勢必提高梁朝在南北戰爭中的戰略主動權。所以說,這對於梁朝來說似乎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買賣,梁武帝蕭衍確實沒有理由拒絕。

最終,梁武帝蕭衍同意了侯景的投降請求,甚至還給侯景允諾河南王的身份特權,但是這也是梁朝噩夢的開始。

當侯景率領部分親信軍隊從東魏都城離開,直接向南奔襲前進時,卻遭到東魏軍隊的追擊。侯景心裡明白,南方的梁朝軍隊還沒有成功接應,如果和東魏軍隊硬拼,損失會非常慘重。

所以,他決定轉嫁權力矛盾。他隨即率軍向西魏政權求援,並且答應將靠近西魏政權的周邊河南地區無條件贈送給西魏,但是條件就是幫助他抵擋東魏軍隊,護送他安全到達梁朝國內。

雖然說,侯景為了活命,將一個轄區領土供給兩個國家,似乎有一點不厚道。但是,當時的侯景別無選擇,梁武帝蕭衍也還是接受這種分割領土的方法,並且還派出軍隊接應侯景安全到達梁朝。

不過,相比較梁武帝蕭衍的仁義,西魏政權就顯得十分狡詐了。當時,西魏政權拿到從侯景手中分割的土地後,卻並沒有遵守承諾,反而欲和東魏聯合攻擊侯景。

雖然說,當時梁朝的接應軍隊已經和侯景匯合了,但是卻遭到高澄派出的精銳部隊的攔截,侯景所在的轄區土地大多被東魏攻佔。好在梁朝軍隊的殊死配合,侯景才勉強逃回梁朝。

此時,對於梁朝來說,他們不僅沒有從侯景手上得到曾經允諾的土地,甚至還損失了部分兵力,到頭來不過是給自己惹了一身麻煩,這有點像當時韓國獻上黨郡給趙國,卻引發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0萬大軍的場景有點類似。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過,侯景也實在是不老實,他為了保障自己的勢力,肆意攻取了梁朝的壽陽,並想以此作為自己的軍事基地。這就好比在梁朝國內安放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給梁朝帶來嚴重的後果。

但是,壽陽作為梁朝的北方邊地,也不是久留之地,侯景要想保命,必須建立一個新的小國家來鞏固自己的軍事實力。

最終,他選擇向南進攻梁朝腹地,也就是都城建康一帶。畢竟,相比較北方的東魏,南方的梁朝似乎更容易侵略成功,這本以為是侯景的天方夜譚,卻最終讓他實現了。

建康

公元548年8月,天還帶著小雨,侯景隨即率領麾下軍隊向這個當時龐大的南方帝國開戰,這是一場實力非常懸殊的戰役。

當時,按照梁武帝蕭衍的命令,梁軍分四路合圍侯景的軍事大本營—壽陽,而侯景也當即玩了一計「調虎離山」。正當梁朝四路大軍奔進壽陽時,侯景卻率領軍隊從採石直搗建康,並迅速攻破建康,而梁武帝蕭衍也被侯景囚禁,最終暴死在淨居殿。

不過,侯景最後的結局也很悲慘,在起兵後不久便遭受到來自廣州和荊州兩支軍隊的圍攻,他隨即分兵應戰,卻消耗了為數不多的機動精銳部隊。隨後,侯景在巴陵一戰中戰敗,他退出建康後,在江東一帶混戰了許久,最終還是被殺,這也匆匆結束了他一生的傳奇歷史。

不過,侯景之亂卻使本應社會穩定發展的梁朝進入混亂局面。叛亂結束後不久,位居江陵的湘東王蕭繹和位居成都的武陵王蕭紀分別稱帝。

西魏政權借著幫助湘東王的統一旗號,在攻佔四川後,揮兵直接佔據江陵,消滅了湘東王。由此,梁朝北方的長江中遊防線也徹底崩潰,建康也再也沒有實質的軍事防線進行抵禦了。

簡單來說,侯景之亂對於南朝來說絕非一次簡單的叛亂,而是損耗了南朝的戰略地理空間,侯景之亂後,南朝的領土大幅度縮小,原有的戰略要塞也大多丟失,以至於南朝根本沒有足夠的戰略空間進行統一戰爭,而是只能偏安一隅。

公元557年,陳霸先率領軍隊消滅梁朝後,建立起唯一姓氏王朝—陳朝。但是,由於侯景之亂的前期影響,陳朝的版圖也大多是延續了梁朝,活動空間甚至積壓在長江以南地區到洞庭湖周邊的狹長地域空間內,繼續統治著部分南方疆域。

最終,歷史也給了我們正確的答案。公元589年,即北方取代北周建立後的隋朝,在歷經8年厲兵秣馬後成功滅掉了割據南方的陳朝。

沒錯,一個小小的侯景之亂,卻影響了南朝(以梁和陳為主)政權後幾十年的歷史進程,這也是歷史對於戰爭或者王朝鏈條的合理反饋!

相關焦點

  •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和北朝,哪個是正統
    這又有兩層含義,一是政治上的先後相承,一是文化上的先後相承,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南朝和北朝的正統性。 一、從政治上看南朝和北朝的正統性 如果從政治上的先後相承來看南朝和北朝,就比較容易定義了,南朝比北朝有著明顯政治上的正統性。
  • 河谷南朝,三角洲北朝,古埃及地理佔優的北朝為何「鬥不過」南朝?
    從前王朝時期的涅迦達中晚期,南朝和北朝的國家政權正式建立開始,到公元前三百四十三年被波斯帝國徹底滅亡為止,漫長的三千多年時間裡,南朝和北朝之間發生過三次較大規模的對立,而這三次均是以南朝的勝利而告終,讓人不由得懷疑這中間是不是有什麼特殊因素。
  • 侯景之亂:一場奴婢解放運動,南朝士族門閥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東魏降將侯景以清君側的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史稱侯景之亂,又稱太清之難。一時間,東起三吳,西至郢州,北抵壽陽,南達豫章,南朝大好河山陷入戰亂之中。這場叛亂持續了四年,對當時的南朝梁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中國歷史帝王列表之南北朝,北朝的北魏篇下
    中國歷史帝王列表之南北朝,北朝的北魏篇下上期小編給大家介紹了北魏時期的四位皇帝,個個都有功勞,這期小編再給大家介紹北魏的其他皇帝。北魏第七位皇帝就是拓跋宏,他即位時年僅四歲他在公元490年才親政,親政後他進一步的進行了改革他在495年將都城由平城搬到了洛陽並在同年取消了鮮卑族的姓氏改姓漢姓,改自己的名字為元宏,他還鼓勵鮮卑族和漢族通婚,參照南朝的規章制度來制定自己國家的官職朝儀。促進了各族人民的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公元499年元宏因病去世。
  • 南朝和北朝的樂府民歌有什麼不同?
    南朝樂府民歌與北朝樂府民歌雖然是同一時期的民間創作,但由於地區不同,所產生的環境不同,所以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南朝樂府民歌共四百多首,多屬清商曲中的吳聲歌曲和西曲歌。吳聲歌曲產生於南京一帶;西曲歌產生於長江中遊與漢水兩岸的商業城市。
  • 南朝宋齊梁地盤很大,為何到了陳朝變得很小?
    經歷過侯景之亂後,南朝由盛轉衰,所以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陳朝版圖狹小,國力衰微。劉宋、蕭梁、蕭齊、南陳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南朝,這四個朝代曾先後統治中國南方地區,時間長達169年之久。因為四個王朝的首都均在建康城(南京),而且統治區域在南方,所以史稱為南朝時代(宋齊梁陳)。南朝的開創者就是宋武帝劉裕。劉裕原本是東晉的大將,曾在東晉後期兩次北伐,從胡人手中收復了關中和河南,一度與北魏隔著黃河對峙。
  • 南北朝時期,為什麼南朝的實力沒有北朝強大?這一戰起了關鍵作用
    因此,人們把南朝和北朝合稱為南北朝。這其中,南朝包括四個政權:劉宋、南齊、南梁和南陳;而北朝則包括了五個政權,分別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晉書》奉北朝共為正統,司馬光《資治通鑑》則奉南朝為正統。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一時期,南北政權實力的此消彼長。
  • 琅琊王家族,南朝風雅遇上北朝豪雄
    西晉建立後,司馬懿的第三個兒子司馬伷(音同咒)被封琅琊王,他的孫子司馬睿15歲時依例襲爵,「八王之亂」後衣冠南渡,在建康稱帝,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晉元帝。自司馬懿奪得曹家天下起,司馬王朝始終伴隨著動蕩和離亂,「八王之亂」之後是「五胡亂華」,痛失中原疆土的司馬氏倉皇南渡,才算獲得一片偏安的樂土。展覽的第一部分,呈現的即是司馬金龍的父輩、祖輩們在江南建康的金粉生活:一座陶製牛車,生動精緻。魏晉的士人們沉迷玄學,享受慢節奏的閒適生活,坐著沉著穩健的牛車出行,漸漸成為一種時尚。
  • 日本北朝的建立者足利尊氏為什麼要向日本南朝的敵人投降?
    北朝雖然名義上有個天皇,但實際建立者和掌權者是足利尊氏。歷應元年(1338年),足利尊氏出任徵夷大將軍,正式建立了室町幕府。於是南北朝的戰爭就成為室町幕府與天皇掌權的南朝之間的戰爭。但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日本北朝的實際建立者、室町幕府的初代大將軍足利尊氏卻在觀應二年(南朝正平六年、1351年)公開歸順了南朝天皇,南北朝短暫統一,史稱「正平一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歷代帝王之最
    這些帝王也創建了很多的歷史之最。 帝王最多的朝代是商代,從商湯到商紂,一共經歷了30位帝王。 帝王最少的是王莽的新朝、北朝的東魏,均僅歷1帝,新朝就王莽自己,而東魏只經歷了一位皇帝元善見。
  • 侯景之亂與南北朝後期局勢
    侯景叛北歸南,並未結束侯景的野心,且南朝的虛弱反而暴露在了擁有豐富軍政經驗的侯景面前,侯景亂梁便無法遏制地爆發了。侯景亂梁所擾攘的,既包括南朝揚州江防的戰略緩衝區:淮南,又包括南朝割據政權立國的經濟基礎:江南,更包括唯一一個曾經維持過南朝高層長期穩定局面的「和稀泥皇帝」蕭衍,以及源溯於魏晉政治的南朝世家政治本身。
  • 陶揚鴻:關於隋朝革除北朝胡樂,定華夏正聲,音樂的華夷之辨
    北朝之漢化,實乃胡漢雜糅。於隋朝之革除北朝胡音,而取南朝華夏正音可見矣!隋文帝以漢人取代北周,在民族上是恢復漢家政統,從文化上,也去除北朝的胡風胡制,雖樂有胡音,猶將革之。仔細閱讀史書,隋朝與明朝皆為中國民族與文化之復興也。        五胡亂華,對中華民族,中華的政治經濟傷害是深重的,對中華文化的破壞也是巨大的。
  • 古代越南人的帝國夢,將北宋當作「北朝」,將自己當作「南朝」
    接著衛滿朝鮮和趙佗南越都被漢朝滅掉,之後都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存在,各自經歷幾百上千年才找了個機會獨立,獨立後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又各自經歷千把年後,因為中國衰弱分別被法國日本佔領淪為殖民地。
  • 南朝宋,一個盛產神經病皇帝的朝代
    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宋、齊、梁、陳;北朝依次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下面要說的南朝的宋朝,一個在南朝四個朝代存在時間最久的(共60年)王朝。劉駿奪取帝位後,劉宋王朝從此走向衰落,他是一個荒淫腐敗的昏君,在位期間擔心各兄弟藩王會對自己不利,便不惜骨肉相殘,劉氏宗室慘遭此大劫,劉宋勢力更加削弱。劉駿生性好淫,凡是閨房之內不論尊卑長幼,只要略具二三分姿色,看見合意的就引她入宮侍寢,免不了被劉駿強逼成歡。劉駿與自己的母親路太后有染,《魏書》載:「駿淫亂無度,蒸其母路氏,穢汙之聲,布於歐越。」
  • 足利義滿時代,一度攻陷南朝的天野行宮,統一的曙光終於降臨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日本古代史,日本也有南北朝之亂,日本的南北朝之亂,並不僅僅是吉野(南朝)和京方(北朝)之間的爭鬥,吉野朝內部、京方內部,亦皆拉黨分派、鏖戰不休。最終的結果,是莊園經濟的沒落、守護經濟的抬頭,為其後諸侯割據的戰國亂世拉開了序幕。足利直義重整旗鼓後,於正平六年十一月殺回關東老家,奪取了鎌倉府。
  • 李四龍:以北朝解經重評「南義北禪」
    以玄奘為標誌,始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玄奘西行求法歸來,歷經高宗、武則天時期,直到玄宗朝「安史之亂」(755年12月至763年2月),長安、洛陽佛學始終處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在長安的這兩次義學高峰之間,學術界長期關注的是南朝佛教的義學發展,主要集中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從晉宋之際的佛學繁榮到梁武帝(502-549年在位)時期臻於鼎盛。
  • 從南朝政權迎合名門重文輕武入手,分析南朝軍事不斷下滑的原因
    中國歷史上,門閥政治是一種短暫存在的特殊政治形態,其主要影響的朝代為東晉以及之後的南朝諸國。在侯景之亂後,建康城中的士族幾乎被屠戮殆盡,其餘分散於各地的門第們也逐漸退出了政治舞臺,南方中國的門閥政治才逐漸被中央集權所取代。
  • 太建北伐,淮南之地得而復失,喪師失地的南陳失去抗衡北周的能力
    南陳是南北朝時期南方最後的一個政權,也是疆域最小,國力最弱的朝代,陳霸先雖然成為了南梁侯景之亂已發的亂局最終勝利者,但是在南梁廢墟之上建立的南陳,已經失去了和北方王朝抗衡的實力,不過即便如此,在南陳宣帝時期,南陳最後的輝煌,也就是太建北伐,陳軍先後與北齊北周交戰,南陳先勝後敗,淮南之地得而復失,最重要的是,南陳精銳部隊被北周所殲滅,南陳就徹底無力抵抗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