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陳是南北朝時期南方最後的一個政權,也是疆域最小,國力最弱的朝代,陳霸先雖然成為了南梁侯景之亂已發的亂局最終勝利者,但是在南梁廢墟之上建立的南陳,已經失去了和北方王朝抗衡的實力,不過即便如此,在南陳宣帝時期,南陳最後的輝煌,也就是太建北伐,陳軍先後與北齊北周交戰,南陳先勝後敗,淮南之地得而復失,最重要的是,南陳精銳部隊被北周所殲滅,南陳就徹底無力抵抗北方了。
說到太建北伐,就必須提一下南陳和前朝的不同,可以說侯景這個人,憑一己之力改變了南北朝對峙的局勢,南北朝最大的變局就是侯景這個叛臣引起的,侯景之亂令早已有隱患,只剩下表面上強悍的南梁土崩瓦解,原本富庶的江南之地,經歷了動亂後,「千裡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同時在動亂時期,南朝還發生了大規模饑荒,「時江南大飢,江、揚彌甚,旱蝗相系,年穀不登,百姓流亡,死者塗地」,南梁積攢多年的國力幾乎毀於一旦,人口流失嚴重,這造成了南陳國力的衰弱,侯景之亂距離太建北伐大約20年的時間,可是即便南陳經歷了前幾任帝王的休養國策,已然無力恢復國力,正是侯景之亂透支了南朝的國力,為北朝統一奠定了基礎。
南朝在疆域上也是大幅縮水,和南梁相比,失去了川蜀漢中之地以及淮南之地,大體上和三國時期的吳國差不多,可以說南方政權賴以生存的兩大關鍵防區都不在自己手裡,北周搶佔了川蜀和漢中,北齊搶佔了淮南之地,南陳的國都建康與北齊疆域幾乎是由一條長江劃分,可以說,如果北周和北齊聯合的話,滅陳毫無懸念。
侯景之亂除了造成南陳國力的衰弱之外,另一大問題就是,改變了傳統的權力結構,當初五胡亂華,北方士族大量南遷,成為支撐南朝朝局的核心勢力集團,南方本土士族以及各方豪強一直是被打壓的,可是侯景是個狠人。
《南史.賊臣.侯景傳》梁末之災沴,群兇競起,郡邑巖穴之長,村屯鄔壁之豪,資剽掠以致強,恣陵侮而為大。
侯景攻入建康後,屠戮了滿朝文武,幾乎殺盡了南方由北方南遷而來的士族集團,這直接導致了,南方本土士族和豪強的崛起,在南陳立國後,就存在著利益分配的問題,在這個局面下,南陳的革新之政,想要休養民力也就沒那麼容易,畢竟南陳朝廷需要重新梳理和新崛起的士族豪強分配權力利益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北方的北齊和北周要比南陳更加具備統一的實力,但是南陳在武帝、文帝、宣帝三代都在執行輕徭薄賦,休養民力的國策,這裡提一下,宣帝上位方式是廢掉了自己的侄子陳伯宗,也就是文帝的兒子,之後自己上位,但對於南陳來說,他還算是一個有位的君主。
太建北伐也正是發生在宣帝一朝的,其軍事目標在於淮南淮北之地,太建五年,也就是公元573年,陳宣帝抓住了北齊國力衰微之際,命吳明徹率10萬陳軍北上,奪得了淮南之地,也就是今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安徽江蘇區域,當時的北齊在位的是好色昏庸之主高緯,要知道第一次太建北伐的4年後,也就是577年,北齊就被滅了。
《北齊書.後主本紀》(武平二年)陳遣使連和,謀伐周,朝議弗許。
其實在南陳北伐前兩年,也就是北齊武平二年,即571年,南陳本來是打算聯合北齊攻打北周的,畢竟相對來說,立足關中有掌握川蜀之地的北周實力最強,北周掌握了秦朝統一前掌握的核心區域,按理說,北齊應該接受,但是結果竟然是被拒絕了。
可以說如果兩國聯軍,滅北周可能太過誇張,但是遏制北周的發展還是能做到的,若是局勢對兩國有利,讓南陳拿下了川蜀或者北齊攻入關中,都可以改變三國割據的格局,但北齊沒有接受南陳的建議,只能說亂世中,各國之間都在猜忌吧,畢竟要是南陳假意聯合北齊,挑起北齊和北周的戰端,之後坐山觀虎鬥,或者趁機攻略淮南之地怎麼辦?這份顧慮難以被化解,應該是北齊拒絕南陳的主要原因,但不管怎麼說,兩國聯手對付北周的確是唯一活路,只是難以實現。
既然無法聯手,那麼南陳就必須要做出決斷了,南陳想要又足夠的軍事保障,就一定要奪回川蜀和淮南之地,不然三國時期吳國是怎麼滅的就不用多說了,晉軍水路兩軍配合,吳國毫無抵抗之力,南陳也面臨這個局面,尤其是國都建康可以說就是在前線了,一道長江給予不了足夠的防護,所以說奪取淮南之地成為了南陳的首要戰略目標。
《北齊書.斛律光傳》光至,引入涼風堂,劉桃枝自後拉而殺之,時年五十八。於是下詔稱光謀反,今已伏法,其餘家口並不須問。尋而發詔,盡滅其族......自結髮從戎,未嘗失律,深為鄰敵所懾憚。罪既不彰,一旦屠滅,朝野痛惜之。
同時,在第一次太建北伐前一年,也就是572年,北齊名將斛律光被高緯所忌憚,曾經令北周聞風喪當的斛律光被高緯所誘殺,並且被滅了族,一時間朝野震動,可以說高緯此舉傷痛了北齊文武的心,尤其是武將的心,是個聰明人就明白了,自己再怎麼忠心,打再多的勝仗也難逃和斛律光類似的命運,這必然極大的打擊北齊將士的作戰能力。
在北齊被滅後,北周武帝滅齊後,就說過一句話,「此人若在,朕豈能至鄴!」這也是對斛律光的最高評價了,所以可以說高緯自斷一臂,幫了南陳的忙,不然南陳名將吳明徹未必是斛律光的對手。
再者在南陳太建五年的四月至十月間,南陳大規模北伐時期,不理朝政的高緯在誅殺斛律光後,引起的一系列反應,削弱了北齊軍隊的戰力,而且在吳明徹北伐時期,高緯的反應也堪稱是妥妥的亡國之君啊。
《北齊書.後主本紀》六月,明徹進軍圍壽陽。壬子,幸南苑,從官暍死者六十人......丙辰,詔開府王師羅使於周。九月,校獵於鄴東。冬十月,陳將吳明徹陷壽陽。
看到這位君王的奇葩操作了嗎?南方戰事正濃,這位帝王還有心情溜達,跟從的人因中暑死了60人,「暍」就是中暑意思(我第一次看到時,還以為是喝酒喝死的意思,尷尬了),在九月,正是陳軍圍攻重鎮壽陽的階段,但是人家有心情打獵,似乎對於正在發生的戰事毫不關心,就像是南陳在和北周打一樣。
北齊整體反應的遲緩更加有利於陳軍的北上,而北齊朝廷因為一個奇葩帝王的拖累,能夠給予南線戰事的幫助不多,也讓吳明徹得以打了一場巔峰之戰。
《陳書.吳明徹傳》進逼壽陽,齊遣王琳將兵拒守......明徹令軍中益修治攻具,又迮肥水以灌城。城中苦溼,多腹疾,手足皆腫,死者十六七。會齊遣大將軍皮景和率兵數十萬來援,去壽春三十裡,頓軍不進......於是躬擐甲冑,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生禽王琳、王貴顯、扶風王可硃渾孝裕、尚書廬潛、左丞李騊駼,送京師。景和惶懼遁走,盡收其駝馬輜重。
壽陽即今安徽壽縣,吳明徹率大軍圍攻壽陽,王琳被屢次擊敗,只能困守城池,而來援的皮景和有遲遲不敢與陳軍交戰,吳明徹抓住戰機,拿下壽陽城,皮景和率部倉皇而逃,丟棄了大量輜重。
與吳明徹同期北伐的還有黃法氍、蕭摩訶等人,第一次太建北伐也是基本上讓南陳拿下了淮南之地,可以說讓南陳達到了暫時的鼎盛時期,在東線,南陳也擁有了相對足夠的防禦縱深,但是接下來的幾年間,南陳的攻勢就減弱了,有人說南陳是小富即安的心態,得到淮南之地就滿足了,個人認為,南陳是已經到達擴張的極限了。
《陳書.宣帝本紀》(太建七年)三月辛未,詔豫、二兗、譙、徐、合、霍、南司、定九州及南豫、江、郢所部在江北諸郡置雲旗義士,往大軍及諸鎮備防......閏九月壬辰,都督吳明徹大破齊軍於呂梁。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太建北伐後,陳宣帝在策略上就開始了守成策略,這個沒有錯的,打下淮南之地不代表這塊地就是你的了,你需要調集兵力駐防,也需要調配資源經營淮南,這都需要時間,不能因為戰事順力就以為可以一舉滅了北齊,所以在奪下淮南之地後,南陳的首要任務是守護著這塊地盤,同時吳明徹也是率部攻入了淮北之地,兵鋒一度直至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徐州東南方向有呂梁山區,吳明徹曾在此擊敗了齊軍,但顯然陳軍沒能在此立足,不然在後來和北周的對峙中,吳明徹應該是守呂梁而是打呂梁。
南陳因為國力限制,加上陳軍大多為步兵,缺乏騎兵,在平原地帶和北方騎兵相遇必然處於下風,所以在取得第一階段勝利後,沒有繼續北上也是合理的,要是真的大舉北伐,想要沒了北齊,那才是傻子呢?且不說你能不能沒了北齊,西邊的北周一定樂觀其成,等待時機一舉滅兩國了。
局勢到了南陳太建九年,也就是577年再度發生變化,北周滅北齊,這讓南陳必須搏一把了,畢竟之前北周北齊並立,南陳還有存活的空間,北周若實現北方統一,那麼滅南陳也就是時間問題了,南陳沒有前幾個南朝的國力和疆土,就無法抗衡北方政權,所以陳宣帝只能趁機北伐。
要注意的是,第二次太建北伐和第一次相比,最大的差別就是,第二次有點臨時起意的意思,之前我說了,南陳需要時間經營淮南,也沒想到北齊會那麼容易就被北周滅了,南陳缺乏大規模北上的準備,但是既然北齊已忘,那麼南陳也就沒有選擇了,只能繼續向淮北擴展,以獲取足夠的戰略縱深,來拱衛建康,也可以避免北周在東西兩線都實現對南陳的擠壓。
但問題是南陳對北齊取得勝利是在於北齊國力衰弱,加上一個亂搞的高緯,但是北周正處於國力上升期,不是南陳可以獨自面對的,尤其是南陳主要是步兵,缺乏騎兵,如此情況下,缺乏準備的陳軍北伐,結果可想而知,在呂梁,陳軍擊敗周將梁士彥又能如何,依然沒能前進一步。
《陳書.吳明徹傳》明徹軍至呂梁,周徐州總管梁士彥率眾拒戰,明徹頻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復敢出。明徹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環列舟艦於城下,攻之甚急。周遣上大將軍王軌將兵救之。軌輕行自清水入淮口,橫流豎木,以鐵鎖貫車輪,遏斷船路。
其實吳明徹這個南陳名將的稱號,在他的個人履歷中也打過幾次敗仗,最主要的是,他善用水勢,也可以說他是一個偏「水屬性」的將領,攻城戰也是讓他打成了水戰,曾經打壽陽的時候,不也是引水灌城嗎?可是到了呂梁,吳明徹沒能成功,而且周將王軌率軍來援救,而且王軌很有戰略眼光,直接偷襲了陳軍後方,阻斷了陳軍從水上撤軍的歸路。
清水也就是泗水,泗水至睢陵縣 (今江蘇盱眙縣西北)南入淮,也就說王軌在陳軍南撤的必經之路上,設置了障礙,阻斷陳軍順利南撤的路線,而當吳明徹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沒有良策以對了。
《陳書.吳明徹傳》諸將聞之,甚惶恐,議欲破堰拔軍,以舫載馬。馬主裴子烈議曰:若決堰下船,船必傾倒,豈可得乎?不如前遣馬出,於事為允。」適會明徹苦背疾甚篤,知事不濟,遂從之,乃遣蕭摩訶帥馬軍數千前還。
《南史.蕭摩訶傳》摩訶謂明徹曰:「聞軌始鎖下流,其兩頭築城,今尚未立,公若見遣擊之,彼必不敢相拒。彼城若立,則吾屬虜矣。」明徹奮髯曰:「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摩訶失色而退。
歷史中關於這段的記載是不同的,一個是說吳明徹身患重疾無力處理局勢,只能聽從手下幾個人商議出的決策,一個是說吳明徹在關鍵時刻否決了悍將蕭摩訶的建議,沒有趁王軌立足未穩之機突襲,以此打開被圍困的局面。
個人覺得兩種情況可能都有,吳明徹在此戰被俘獲後不久就死在長安了,再者他當時已經是年近70歲的人了,的確存在身體狀況難以支持其指揮作戰的能力,而且當時他指揮的是南陳的精銳部隊,不排除他想像壽陽之戰時那樣,趁敵軍尚未對自己形成合圍,集中全力拿下呂梁,那樣的話也可以擺脫被圍困的局面,只是結果不盡如人意,陳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局面。
所以吳明徹最終做出了騎兵先行的命令,為的是給南陳保留本就不足的騎兵部隊,而他自己作為主帥,帶著步兵踏上戰船,掘開了攔河壩,想要趁著水勢南撤,可是結果到了清口,水勢弱了,南陳的戰船被王軌事先準備的陷阱所困,數萬陳軍被周軍圍困,全軍覆沒,吳明徹也被擒了。
《隋書.梁士彥傳》與烏丸軌擒陳將吳明徹、裴忌於呂梁,別破黃陵,略定淮南地。
《周書.王軌傳》明徹及將士三萬餘人,並器械輜重,並就俘獲。陳之銳卒,於是殲焉。
此戰對南陳打擊極大,不僅失去了想要用心經營的淮南之地,同時被吳明徹帶去的精銳步卒也被北周殲滅,喪師失地的南陳徹底失去了和北周抗衡的能力。
總的來說,太建北伐失去,南陳對北齊戰事的勝利,是建立在南陳在國力恢復期,而北齊處於內亂期,高緯作死般秀操作,誅殺大將,自己又貪圖享樂,不關心前線戰事,陳軍在名將吳明徹的帶領下攻佔淮南之地,南陳疆域達到了鼎盛,而在幾年後,想要趁北周滅北齊,奪取淮北之地的南陳,國力上無法和北周相抗,而且戰前準備不足,吳明徹還是善於打水戰,在平原地帶打攻城戰並不擅長,最終被北周擊敗,南陳因此丟了南淮,折損了精銳將士,多年來的努力都變成徒勞了。
參考資料《陳書.宣帝本紀》《陳書.吳明徹傳》《周書.王軌傳》《北齊書.後主本紀》《北齊書.斛律光傳》《南史.蕭摩訶傳》《南史.賊臣.侯景傳》《隋書.梁士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