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一句罵人的話,說出了年輕人的心聲

2020-12-14 奇有此理

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誰也無法找到確切答案。當今社會,碰瓷兒、佔座、猥褻婦女這些違法犯罪行徑,屢屢見諸媒體報端,影響之巨、反響之大,不一而足。雖然是極個別行為,但是,卻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老年人這個群體的看法和認知。 怎樣重新定義老年人這個群體?我們不妨看看孔老夫子是怎麼說的吧。

中國是禮儀之邦,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五常,孔子更是首推仁、義、禮三個字。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教導我們要尊老愛幼、兄弟和睦、鄰裡和諧。孝敬老人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更是維持家庭和諧、社會安定、民族延續、國家繁榮的根本。但是在《論語》中,孔子,這個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卻一反常態地罵出了「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近乎於詛咒的話,其中原因或許可以反映出當前年輕一輩對極個別為老不尊的老年人的心聲。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近乎於罵街,近乎於詛咒。根據論語記載,孔子處事多以循循善誘為主,少有慷慨激烈之辭。老人家一輩子只罵過三句話,而獨以「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最為激烈。字面意思是:人老了,年紀大了,如果還不去死,就是個十足的敗類。是什麼契機激發了孔子這個和藹可親的教育家不惜自毀形象,在大庭廣眾之下直抒胸臆,快意人生?我們不妨看一看下面這個故事。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原文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大概意思是:有一天,原壤這個人見到孔子這個比自己年長的長輩之後,叉開雙腿,蹲著兩腳不坐不起,一副玩世不恭、吊兒郎當的樣子,就這樣等著孔子。孔子看到這種情況,怒罵:「你年幼時,不守孝道、不遵兄弟之禮。年長了,又沒有一點成就來教導後輩。只是那樣老而不死,你這等人就如同敗類一般。」說完之後,拿著手中拐杖狠狠地照著原壤的小腿踝關節砸去。孔老夫子如此這般大動肝火,是有原因的。先秦時期極重禮法,親疏有別,長幼有序的制度已然成形,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黎民百姓,在會客時即使不起身作揖,也要彎曲雙腿跪坐在草蓆上表示對來客的敬重,叉開雙腿是極不尊重的行為,就像現在豎中指的手勢。

孔子本身就主張「不學禮,無以立」,那麼一個注重禮節的人,看到原壤那一副狂妄自大的熊樣,內心便起波瀾,無名業火噴薄而出,立馬開啟怒懟模式。毫不留情地說道:「你小時候就不懂孝順尊重長、輩愛護兄弟,長大了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不給年輕人做一個好榜樣,現在老了還不死,簡直就是一個禍害。」能讓孔子大動肝火而且絲毫不給情面的破口大罵簡直是讓人難以置信。其實,量變形成質變,孔子對原壤這麼一副爛泥扶不上牆的咬牙切齒的模樣是有原因的,那孔子和原壤是什麼關係呢?

孔子和原壤的關係,在《禮記·檀弓下》中有記載:「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這段記錄說的是原壤和孔子打小就認識,可以稱得上老相識,原壤的母親去世時,孔子還幫助他打點喪事。在喪禮上,原壤居然敲著他母親的棺木載歌載舞。孔子礙於情面沒有當場發作,只好拂袖而去,但是作為一個極度推崇禮節尤其是孝道的人,內心肯定對這個老朋友失望至極甚至感到羞恥。所以後來性情率真的孔子又碰上了這個坐沒坐相的老朋友,況且這個老朋友深得呼吸吐納之術,偏偏老而不死,盛怒之下就直接罵上繼而幹起仗來。

所以,老而不死,就是害人蟲嗎?這句話是否有不尊重老年人之嫌?「老而不死是為賊」意思是「老而不死,真是害人精」, 有違儒家「尊老敬長」的孝悌思想。為什麼人老了就應該去死,不死就是害人蟲?何況孔子比原壤更老,豈不是說自己更該死嗎?所以這決不是孔子說此話的本意。孔子說「老而不死」是針對到具體的個人的,這個人就是不遵守公序良俗的原壤,而不是指老年人這個大的群體。「老而不死是為賊」是有前提基礎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 」,也就是從小不講仁義道德,長大了還沒什麼作為,老了也沒有長者風範,不能給年輕人做出好的示範和表率的人,可不就是浪費國家資源、禍害社會的害人精嗎?

因此,我們現在用這句話來形容任意一個老年人,是非常不恰當、不禮貌的,但是那些帶壞社會風氣的老年人可以除外。

你怎麼認為呢,請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讀史隨筆」禮節篇 「老而不死是為賊」,究竟是不是罵人的話?
    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雖是個講禮的人,但他也曾罵過人。事見《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注家將「夷」解釋為「踞」,即蹲、坐的意思。古漢語有一個名詞叫做「箕踞」,指人在坐著的時候將兩腿分開,呈八字形。這屬於失禮的舉止。俟,就是等待的意思。
  • 儒家講究孝道,為何孔子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和你想的一樣麼
    有些古裝劇中,老年人會被罵「老而不死是為賊」。那麼,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呢?它真的就是在罵所有的老者麼?如果你要是這樣理解,那可真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孔子之口。孔子說這話的時候,年紀也已經不小了。如果單純是罵老年人的話,那豈不是把孔子自己也帶進去了?
  •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有一句傳承了三千多年的俗語,一直被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所誤解。這句俗語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如果但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可以發現一句侮辱人的話。指的是一個人活得太久而且年齡很大,但是對社會卻沒有任何貢獻,這樣的人就應該被稱作賊。
  • 孔子自己活了73歲,為何還會惡罵他人「老而不死是為賊」?
    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講求仁者愛人的孔子,為何如此歧視女性? 此外,孔子還說了一句狠話:「老而不死是為賊。」按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的意思就是「老了還不死,就是一種罪過」,孔子這樣說,是對老人的大大不敬。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你是怎麼理解「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呢?
    「老而不死是為賊!」不知道多少人知道這句話呢?這是出自孔子的《論語·憲問》一段話,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提起孔子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這位偉人為什麼會說出「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呢?
  • 【俗語】「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古人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這句俗語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如果但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可以發現一句侮辱人的話。指的是一個人活得太久而且年齡很大,但是對社會卻沒有任何貢獻,這樣的人就應該被稱作賊。從這句可以看到,「老而不死是為賊」是孔子的名言。這段話的大意為一個名為原壤的人,劈腿而坐等待孔子的教誨。孔子看到他這副模樣非常生氣,於是對他說你的年幼的時候就不懂得孝順,長大之後也沒有做出什麼成就。成為一個垂垂老矣的白頭翁時,就變成了一個老不死的害人蟲。在說完這番話之後,孔子用竹杖敲打原壤的小腿。
  • 「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誤解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真的是孔子說的嗎?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以上這是《禮記》中的說法,而《論語》中孔子對原壤的表現卻是另外一種反應。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這便是「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出處!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罵的啥意思?
    對於孔子的話,由於語境不一樣,就不可斷章取義。另外,古今漢語的詞義也有變化。所以,大家對「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有些誤解,是十分正常的。中國歷來有尊老的傳統在《論語》中,孔子訓斥了貓在地上(箕踞)的原壤。你看看這個原壤的名字就知道,他保持原始本色(質),但不開化(文),所以才會不成體統。
  • 孔子的『老而不死是為賊』,你看出什麼意思了嗎?(智慧寶庫)
    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都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孔夫子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若是你將將聽說,那麼你一定會感到詫異,但切莫急著表態。其實老夫子的這句話完全是後人的斷章取義,而其通句是取自《論語·憲問》裡: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大意是孔子去見一位自己年長的故友,因其故友叉著雙腿坐等著孔子,所以引起了孔子的反感,便斥責其故友道:年少的時候不知道尊重長輩、友愛兄弟,成年後又沒有可稱道的事業,等到老了又這般的不知規矩,這樣的人還不死豈不是敗壞民風?
  • 「老而不死是為賊」,是當下35歲+中青年的職業寫照
    「老而不死是為賊」雖然是一句被誤解的儒家經典,但卻反映了現代工業社會下,殘酷的職場甚至人生競爭法則。在資本逐利和不斷融入的年輕人的壓力之下,35歲成為了不少國人職業生命的分水嶺,不但建築、流水線等體力工作,招收人員的標準要求35歲以下,就連運營、管理、銷售以及其他文職工作,也是35歲以上莫入。
  •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文·段宏剛知書明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是男女老幼,還是達官貴人,抑或是平民百姓,在對待道理、禮節、禮儀等展現自我修養的問題上,都要求以道德服人,以道理贏人,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人見人愛。
  • 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了不做「賊」,怎麼才能過好我們的老年生活呢
    導語:「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不是說人歲數大了卻總是活著不死,就變成了賊。而是說如果一個人老了還給別人做壞榜樣卻不去死,就是個苟且偷生的害人賊。孔子說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人老了更應該給別人做個好榜樣。有一次孔子家鄉的老熟人原壤在等待孔子的時候岔開雙腿姿態很不禮貌,孔子見了非常生氣毫不留情地說他:「你小時候就不懂孝順尊重長輩愛護兄弟,長大了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現在老了還不死,簡直是禍害!」然後就拿起手杖敲打他的腿。原壤這個人在孔子看來屬於吊兒郎當那種吧。
  • 孔子說了兩句經典的「髒話」,罵人不帶一個髒字,如今已家喻戶曉
    中國歷史上的孔老夫子,也被稱之為聖人,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在面對如此之多的弟子時,即便是聖人,也會有發火的時候。孔子在這方面也不例外,只不過孔子終究還是大文學家,他說了兩句經典的「髒話」,但在其中看不到一個罵人的字,不得不豎起大拇指,衷心的佩服。 第一句是這樣說的:「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這後半句可能略顯生疏,但前半句確實是成為了眾人的口頭禪了,特別是很多老師在恨鐵不成鋼時,就會說出「朽木不可雕也」來表達此時此刻內心的不滿。
  •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孔子,作為聖賢之師。其一言一行,被編撰為《論語》傳至今天,乃是真正的聖賢書。不過,隨著「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越來越少,讀得也越來越囫圇吞棗,對書中的諸多句子也開始斷章取義。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單看這句話,似乎牽扯到了「老人」這個群體。
  • 從賈母的行為,明白了孔子的一句話:老而不死是為賊
    子曰:『幼而不孫(通「遜」)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有一個叫原壤的人,是孔子的老相識,算是從小就認識,現在都到了老年。這一天,兩人相見,原壤隨意蹲在地上等待孔子。孔子的一生都在維護禮法,即便是老友相見,也不能廢了禮節。
  • 史上有名的6句「髒話」,罵人不帶一個髒字,別誤認為是在誇你!
    後來,人們直接將用於形容瞭然的「禿奴」表達為「禿驢」,是對不守規章的和尚的一種諷刺,簡直是罵人不帶髒字。在我國歷史上,還有6句罵人不帶髒字的金句,雖然沒有直接將其含義表現出來,但也足以令人印象深刻和無可反駁。 一、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一句是來自於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的花蕊夫人徐氏所寫的《述國亡詩》。
  • 史上最有名的6句「髒話」,罵人都不帶一個髒字,別誤以為是在誇你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狗啃河上骨,水流東坡詩。」論起罵人不帶髒字,這兩句話最為經典。蘇東坡與自己的好朋友佛印對罵的時候,蘇東坡吐出了「狗啃和尚骨」,佛印和尚也不妥協,用「水流東坡詩」來回懟。
  • 史上有名的6句「髒話」,罵人不帶一個髒字,你可別誤認為在誇你
    在這首詩裡面有一句經典,「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平心而論,以前聽到這首詩的時候,還以為是一首歌頌亡國之時,國民為國奮戰的英勇。因為單從這一句來看,實在是讓人有一種錯覺,14萬女子為國戰鬥,可見壯觀程度。
  • 孔子是如何對待發小的?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廣州好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陳昌文解讀:原壤是孔子小時候的朋友,也就是我們說的髮小。原壤夷俟,有一天孔子要去見原壤,原壤就等孔子,如何等的呢?像個野人一樣等,野人怎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