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賈母的行為,明白了孔子的一句話:老而不死是為賊

2020-12-27 騰訊網

《論語·憲問》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通「遜」)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有一個叫原壤的人,是孔子的老相識,算是從小就認識,現在都到了老年。這一天,兩人相見,原壤隨意蹲在地上等待孔子。孔子的一生都在維護禮法,即便是老友相見,也不能廢了禮節。因此,當他看到原壤不顧禮儀蹲在地上的樣子,非常生氣,於是罵了很難聽的話:「你這個人,從小就不傲慢不知禮,長大了也沒做出什麼可拿出來說的成績。現在老了,行為還是如此放蕩不羈,傷風敗俗,其危害形同賊寇了。」說完,孔子用拐杖擊打原壤的小腿,提醒他不要作出這樣的舉動。

以前每讀到此,總覺得孔子未免小題大做了,為老不尊而已,性質有那麼嚴重嗎?怎麼就形同賊寇了?

直到我讀懂了《紅樓夢》中的賈母,看清楚賈母的言行對賈氏一族所帶來的危害,才突然明白,孔子所說,一點都不為過。如果為老不尊,所言所行違背禮法,其危害確實形同賊寇,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什麼一個人對禮法的違背,只有在老年時才會帶來形同賊寇的危害呢?我們可以從賈母身上找到答案。

以孝為先的社會,活到老年,便享有了在兒孫中至高無上的權威。

原壤的一生都在違背禮法中度過,幼時不遜弟,長大無功績,其危害主要在自身,對別人的影響小。但他到了老年依然如此,就會在後輩中造成負面影響,成為負面榜樣。

如果原壤有兒孫,危害就更大了,因為他在兒孫中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尤其是上面無約束(父母故去)的情況下,就完全達到了隨心所欲的人生階段。

賈母在紅樓中所體現出來的人生,就是達到了隨心所欲且至高無上的階段。

只要關起門來,賈府就是一座獨立王國,賈母是這個王國裡的君王,擁有一言九鼎的權威。

這種權威,是雙面的,善用權威,則能用以約束後輩,規引入正;濫用權威,則會開逾禮之風氣,把全族人都引向違背禮法

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警幻轉達寧榮二公之言,其中提到:「遺之子孫雖多,竟無可以繼業。其中惟嫡孫寶玉一人,稟性乖張,生性怪譎,雖聰明靈慧,略可望成,無奈吾家運數合終,恐無人規引入正。」一句「無人規引入正」,就為賈母定了性。整個賈府的風氣,都由賈母所引領,她引領著全族人走向奢靡而不務正。寶玉自然也找不到榜樣人物來追隨,只能融入到奢靡享受的大環境中。

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約,既指節約,又指約束,一個人如果生活節儉且又時常自我約束,那麼犯錯的機率就非常之小

賈母既不節約,又缺乏自我約束,所以對家族犯了不可饒恕的錯,危害非常之大。

君子之澤,三世而衰,五世而斬,賈府的衰敗,也是從第三代「文」字輩開始的,而其主要責任則在第二代,尤其在賈母身上。

那個時代,女人的主要職責是相夫教子,從賈赦賈政二人的表現來看,賈母在教子上是失職的,沒能教育出承先啟後的好兒子來

很多讀者認為賈政的表現優於賈赦,這其實是一種觀念上的誤解。賈赦和賈政兄弟,都受到了賈母奢靡享受的影響,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賈赦的奢靡,主要表現在不停納妾和收藏古董上,而賈政的奢靡,則表現在養清客和追求風雅上。

辭典上對「清客」一詞是這樣解釋的:「舊時陪伴主人清談取樂的人。」

養清客並不容易,除了包吃住,還要付工資,以保障這些清客們能養家。這是一種長期的花費,每天都在支出,所耗費的錢財,不會少於賈赦納妾和收藏古董的費用。

而且,從作者曹雪芹賦予這些清客的名字來看,「詹光(沾光)」、「單聘仁(善騙人)」來看,賈政這是在引狼入室,就像把賈雨村這個奸惡之人引入賈府,賈政所養的這些清客,都會成為賈府的隱患。

賈母罵賈赦「官也不好好做」,其實賈政也一樣,所以才會在一個從五品的職位上一呆就十多年,而且多年官場生涯,竟然還是「不慣俗務」。這足以證明,他並沒有好好做官履行崗位職責以求政績,用孔子的「長而無述」來形容毫不為過。

連賈母最為欣賞的次子都是這副德行,可見賈府第三代不但後繼乏力,而且深受賈母奢靡的影響,成為了享樂一代。

賈母的「老而不死」,嚴重阻礙了第四代賈寶玉的崛起。

老而不死是為賊」,很多人把孔子的這句話曲解為責怪老人長壽,這當然不是孔子的本意。

孔子的本意是,越是活到老年,越要懂得自己所處的位置有多重要,要時刻警醒自己對後輩是否造成了阻礙,千萬不要用權威阻礙了後輩的正常發展

上天其實對賈府特別厚待,賜給了賈府王夫人這個第三代媳婦,以及由她所生養的三個優質兒女。

在賈府這個集體沉浸於奢靡享受的大環境裡,王夫人是個特殊的存在,她沒有被這個大環境同化。身為當家夫人,她生活儉樸,對那些奢靡的生活毫無興趣。她把全部精力,用來相夫教子,不但保障了後院的安寧,而且在對兒女的教育上,成績相當出色:兒子賈珠十四歲進學,讀書、娶妻、生子,良性發展;女兒元春成了貴妃,為賈府帶來了新的榮耀。就連庶女探春,都被養成了能獨當一面的女中豪傑。

可惜賈珠和元春這一對優秀的兒女都命不長,或者說,是承受不起中興賈府的重負而崩潰。

最後的希望,放在了寶玉身上,而且,以寶玉的資質,完全擔得起中興的重任,否則,寧榮二公就不會託付警幻「規引入正」了。

然而,正因為賈母的「老而不死」,用權威溺愛寶玉,剝奪了王夫人對寶玉的管教權,使得王夫人看著寶玉一步步走向墮落而無能為力。

黛玉初進賈府,王夫人便告誡她遠離寶玉,她用了一個詞來形容寶玉:「孽根禍胎!」是怎樣的心痛無奈,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自己唯一的親生兒子?因此,脂批在這裡強調:「四字是血淚盈面,不得已、無奈何而下。

這種血淚盈面的不得已、無奈何,把王夫人的痛心疾首表達得極為深刻,怪不得脂批說「四字是作者痛哭」。

可想而知,如果沒有賈母的強行幹涉,王夫人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教育寶玉,正如她對襲人所說:「我何曾不知道管兒子,先時你珠大爺在,我是怎麼樣管他,難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兒子了?

按照管教賈珠的方式來管教寶玉,寶玉便可成長為寧榮二公所預言的「略可望成」,即使不能恢復賈府往日的輝煌,也不至於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下場。

一邊是對賈母的孝順不敢有半點違逆,一切順著婆婆的心意,「老太太怎麼想著好, 就是怎麼樣行。」一邊卻是寶玉被賈母養成了廢物,不但「一技無成」,而且奢靡成性,完全繼承了賈母豪擲千金的思想意識。

讀者只看到王夫人孤獨成性不愛熱鬧,看不到她是因內心焦灼找不到解決之道,只能寄情於神佛。

因此,當王夫人發現了襲人和她一樣關心寶玉的未來,頓時視為知己,拉起襲人的手喊起「我的兒」來。

為了對寶玉的教育起到一些彌補的作用,王夫人不得不用暗升的方式,對襲人委以重任:「我就把他交給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

試想想,誰家母親教育親生兒子,還需要如此花心思?一方面要顧慮賈母的感受,「老太太寶貝似的,若管緊了他,倘或再有個好歹,或是老太太氣壞了,那時上下不安,豈不倒壞了」;一方面又望子成龍,希望兒子有出息。

這真是兩難的境地!

另外,如果沒有賈母,後院完全由王夫人當家,以王夫人節儉之性,定會一改奢靡之風,像史家和薛家一樣,一方面在吃穿用度上儘量簡化,一方面主僕們都行動起來,操持家務。便可以一改人浮於事、閒人太多的局面,大量裁員以節省開支。

可別小看了裁員這件事,不但能節省大量開支,還能讓繁雜的管理變得簡單,那些此起彼伏的矛盾糾紛也會少了很多,也不至於把王熙鳳累成「血山崩」。

這樣一改革,賈府便不會這麼快因入不敷出而到處騰挪轉借,極有可能撐到幾年後寶玉春風得意地進入官場,為賈府羸來轉機。

然而,這一切都因賈母的「老而不死」無法實現,有賈母在一日,寶玉就一日不會上進讀書,王夫人和王熙鳳姑侄就不得不為賈母的奢靡排場苦苦支撐。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話放在賈母身上,一點都不為過,她的「老而不死」對賈府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無異於被賊盜掏空

人人都希望長壽,長壽同時希望能安享晚年,但安享的同時,一定要記得「隨心所欲不逾矩」,正如《易經頤卦.》中所說:「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要想頤養天年,必須懂得節制,節制飲食、節制言行、節制權力,最好能將權力完全下放。

人到老年,容易心智糊塗,這種糊塗的心智,便成了後輩發展的巨大阻力。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的這句話,實在是對賈母極為恰當的評判。

相關焦點

  • 《紅樓夢》與《論語》結合: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不是你理解的那樣
    孔子曾經說到一個詞,叫做「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個故事來源於他的朋友——原壤。原壤與孔子年齡相仿,一直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在他們已經白髮蒼蒼,將要老去的時候,約定彼此見一面。原壤比孔子早到達了約定地點,所以閒來無事,就蹲在地上等待孔子。沒過多久,孔子來了,當孔子看到蹲在地上的原壤,心裡十分生氣,他覺得原壤不修邊幅,就狠狠責怪了原壤,說他歲數大了,罔顧禮法。
  •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孔子,作為聖賢之師。其一言一行,被編撰為《論語》傳至今天,乃是真正的聖賢書。不過,隨著「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越來越少,讀得也越來越囫圇吞棗,對書中的諸多句子也開始斷章取義。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單看這句話,似乎牽扯到了「老人」這個群體。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罵的啥意思?
    對於孔子的話,由於語境不一樣,就不可斷章取義。另外,古今漢語的詞義也有變化。所以,大家對「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有些誤解,是十分正常的。中國歷來有尊老的傳統在《論語》中,孔子訓斥了貓在地上(箕踞)的原壤。你看看這個原壤的名字就知道,他保持原始本色(質),但不開化(文),所以才會不成體統。
  • 孔子曾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有何含義?是不尊重老人嗎?
    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語錄,大多數都被記到《論語》當中,很多人對孔老的形象就是和藹可親,脾氣一定很好,而且也不會訓斥弟子,所以才能擔得起聖人的稱號,可是不管後人如何升華孔子形象,他無非也是個有七情六慾的人,並非是神仙,有人就有脾氣,他也會生氣,就比如他之前說過:老而不死是為賊
  • 孔子:老而不死是為賊也!
    作為三國的霸主之一,孫權早期的能力並不弱,赤壁之戰敗曹操,夷陵之戰敗劉備,不僅保住了父兄留下的江東基業,更是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且相對於曹操和劉備,孫權更年輕力壯,壽命也更長。他不僅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連司馬懿都比他早死一年,蜀漢的劉備、諸葛亮也都沒熬過他。
  • 孔子自己活了73歲,為何還會惡罵他人「老而不死是為賊」?
    孔子活了73歲,為何還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講求仁者愛人的孔子,為何如此歧視女性? 此外,孔子還說了一句狠話:「老而不死是為賊。」按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的意思就是「老了還不死,就是一種罪過」,孔子這樣說,是對老人的大大不敬。
  • 「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一句罵人的話,說出了年輕人的心聲
    但是在《論語》中,孔子,這個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卻一反常態地罵出了「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近乎於詛咒的話,其中原因或許可以反映出當前年輕一輩對極個別為老不尊的老年人的心聲。「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近乎於罵街,近乎於詛咒。根據論語記載,孔子處事多以循循善誘為主,少有慷慨激烈之辭。
  • 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了不做「賊」,怎麼才能過好我們的老年生活呢
    導語:「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不是說人歲數大了卻總是活著不死,就變成了賊。而是說如果一個人老了還給別人做壞榜樣卻不去死,就是個苟且偷生的害人賊。孔子說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人老了更應該給別人做個好榜樣。有一次孔子家鄉的老熟人原壤在等待孔子的時候岔開雙腿姿態很不禮貌,孔子見了非常生氣毫不留情地說他:「你小時候就不懂孝順尊重長輩愛護兄弟,長大了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就,現在老了還不死,簡直是禍害!」然後就拿起手杖敲打他的腿。原壤這個人在孔子看來屬於吊兒郎當那種吧。
  • 儒家講究孝道,為何孔子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和你想的一樣麼
    有些古裝劇中,老年人會被罵「老而不死是為賊」。那麼,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呢?它真的就是在罵所有的老者麼?如果你要是這樣理解,那可真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孔子之口。孔子說這話的時候,年紀也已經不小了。如果單純是罵老年人的話,那豈不是把孔子自己也帶進去了?
  • 孔子的『老而不死是為賊』,你看出什麼意思了嗎?(智慧寶庫)
    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都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孔夫子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若是你將將聽說,那麼你一定會感到詫異,但切莫急著表態。其實老夫子的這句話完全是後人的斷章取義,而其通句是取自《論語·憲問》裡: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大意是孔子去見一位自己年長的故友,因其故友叉著雙腿坐等著孔子,所以引起了孔子的反感,便斥責其故友道:年少的時候不知道尊重長輩、友愛兄弟,成年後又沒有可稱道的事業,等到老了又這般的不知規矩,這樣的人還不死豈不是敗壞民風?
  • 「老而不死,是為賊」竟是這般理解,終於懂了!
    因為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很多人理解古文都會按照現代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又或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斷章取義,譬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孟子·盡心上》),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這裡的「為」是動詞,句意為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而並非討伐人類的趨利性。
  • 「老而不死是為賊」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誤解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真的是孔子說的嗎?答:的確是孔子他老人家所說,但這句話被世人所誤解,斷章取義了。這句話是有具體語境的,並非是孔夫子在「口吐芬芳"。話說,孔子有個老相識,名叫原壤。有一天, 原壤的母親死了,孔子聽說了,就帶著弟子前去探望。孔子去時,原壤幹坐在家裡等孔子,以「葛優癱」的姿勢躺在家裡,一動不動。孔子見狀,心裡有些疑惑,問道:你母親的棺槨呢?
  • 「老而不死是為賊」的意思有正反兩面,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孔子雕像生活在距今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的大聖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可以說是一位遵道重德的模範,他在語錄體散文著作《論語》中,有許多關於倫理道德的言論,這些言論流傳到現在,依然指導著中華民族所有人的行為規範
  • 賈母不死,黛玉必嫁!秘密藏在林黛玉貼身丫環的一句話裡!
    這句話對於林黛玉來說,還可以引申一下,除了父母不能選擇之外,還有一個不能選擇的就是她的姥姥——賈母不能選擇。 作為林黛玉最親的親人,賈母在她失去父母的時候,給她伸出了溫暖之手,但奇怪的是,賈母能為林黛玉提供最好生活條件,有能力改變林黛玉的生活際遇,卻最終沒能成全林黛玉和賈寶玉的婚姻大事,不合情理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 賈母罵林家死絕了,薛姨媽順勢而為,做出的陰毒事讓黛玉徹底崩潰
    賈母罵林家死絕了,薛姨媽順勢而為,做出的陰毒事讓黛玉徹底崩潰魯迅先生認為《紅樓夢》是一本為人處世的智慧奇書,詩綠鳳從人情世故的視角,與你分享紅樓精華。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再者,既說是世宦書香大家小姐都知禮讀書,連夫人都知書識禮,便是告老還家,自然這樣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環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麼這些書上,凡有這樣的事,就只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環?
  • 【俗語】「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古人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該聽過「老而不死是賊」。事實上這句俗語的出處非常高雅,因為《論語·憲問》中曾言:「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從這句可以看到,「老而不死是為賊」是孔子的名言。這段話的大意為一個名為原壤的人,劈腿而坐等待孔子的教誨。孔子看到他這副模樣非常生氣,於是對他說你的年幼的時候就不懂得孝順,長大之後也沒有做出什麼成就。成為一個垂垂老矣的白頭翁時,就變成了一個老不死的害人蟲。在說完這番話之後,孔子用竹杖敲打原壤的小腿。
  • 賈母是背鍋俠,賈府敗落的鍋,男人不背,卻讓風燭殘年的賈母背
    以賈母為例,出嫁前,她是保齡侯尚書令的女兒,侯府千金小姐。嫁給榮國府賈代善為妻。賈代善襲榮國公爵位後,賈母獲封超品誥命夫人。賈母兒子的爵位和職位都低,如果她兒子獲得更高的爵位,賈母的誥命品級,還會再提高一些。
  • 薛寶釵口無遮攔,一句話惹惱賈母,難怪賈母說她「離了格」
    賈寶玉知道林黛玉的氣沒有消,也不敢去參加薛蟠的生日宴。王熙鳳奉賈母之命來調和林黛玉和賈寶玉,一番插科打諢,將林黛玉和賈寶玉都帶到了賈母的房裡。此時,賈母的房裡,也並非只有老太太一個人,薛寶釵也在這裡。賈寶玉便有些不好意思,搭訕著和薛寶釵說:「大哥哥好日子,偏生我又不好了,沒別的禮送,連個頭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道我病,倒像我懶,推故不去的,倘或明兒惱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辨。」其實,賈寶玉哪裡又有什麼病?明明就是因為和林黛玉鬧彆扭,心裡不痛快在裝病。薛寶釵何等聰明?怎麼可能不明白。不過這也不是什麼大事,薛寶釵也沒必要戳破。
  • 孔子是如何對待發小的?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廣州好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陳昌文解讀:原壤是孔子小時候的朋友,也就是我們說的髮小。原壤夷俟,有一天孔子要去見原壤,原壤就等孔子,如何等的呢?像個野人一樣等,野人怎麼等?
  •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一、「老而不死是賊」的核心思想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該聽過「老而不死是賊」。事實上這句俗語的出處非常高雅,因為《論語·憲問》中曾言:「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