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獅陣武術傳承走進美江小學

2021-01-09 閩南網

  3月15日下午,一群學生在操場上疾行繞陣,虎虎有聲,正有模有樣地跟著教練練「獅陣套路」!寒風凜冽也擋不住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這群「武林小子」就是美江小學第一批獅陣武術興趣班的學員。

  「沙美村獅陣武術館自2012年成立以來,利用寒暑假期間,免費為村中青少年培訓獅陣武術。」據沙美村負責人介紹,2015年秋季沙美獅陣武術館成員開始進入校園免費為學生傳授獅陣武術。為繼承獅陣武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發揚獅陣武術的精神,美江小學與沙美獅陣武術館達成協議,決定在本學期將獅陣武術作為校本課程,經過精心準備,獅陣武術興趣班終於在3月15日正式開課了。本次興趣班,學員近70人,教學內容主要是武術基礎和獅陣套路,每周二下午時間上課。

  「石獅獅陣武術2008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校開設獅陣武術興趣班不僅是為了傳承傳統文化,也希望更好地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增強學生體質。」美江小學黃校長表示,希望通過興趣班讓獅陣武術融入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薪火相傳,更好地保護傳承獅陣武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 佔婷)

相關焦點

  • 石獅東園循序漸進將獅陣發展壯大
    ­  據悉,鴻山鎮東園村,是石獅為數不多相對完整傳承刣獅技藝的村落之一,「東園獅陣」是東園人祖祖輩輩重要的文化傳承。時至今日,如何將前輩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傳承久遠、發揚光大,這個任務落在了以東園獅陣武術團團員為首的東園人的身上。而東園村民也沒有停止過重振獅陣的步伐。
  • 【古早味晉江體育】晉江獅陣——傳承百年的民間技藝
    晉江的宮廟、宗祠、豪門都立有石獅,群眾亦以舞獅納吉迎瑞,相沿成俗。獅陣又名刣獅,「刣」在閩南語中是指「殺」的意思,意為舞獅、弄獅、殺獅之意。晉江獅陣表演是舊時官兵操練、少林武術和民間防衛技術融合一體的表現形式,表演套路由排陣、武術套路表演和刣獅三部分組成,表演時磅礴霸氣,威武有力。
  • 獅陣不應止於入選非遺……
    日前,記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看到,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布並進入為期20天的公示期,以盧厝獅陣為代表的泉州刣獅榜上有名。這是石獅繼蚶江海上潑水節之後第二個獲得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
  • 石獅東園農民拍微電影《東園獅陣》 講述獅陣傳奇
    ­  近段時間,每到周末,鴻山鎮東園村活動廣場上,都有不少盛裝少年,拿著刀槍棍棒,或扎馬步、或耍花槍……這不是孩童玩鬧,而是農民微電影《東園獅陣》的拍攝現場。王祖德撰寫的腳本分別有《比幹印》《108將篇》《兵器篇》《擺陣篇》等,體現了團結友愛、寓兵於農、團隊協作等主題,採取3至5分鐘短視頻形式,力求依託手機微信等便捷傳播方式,擴大東園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腳本撰寫到村民積極參與,再到分鏡頭拍攝……劇中角色全部由毫無表演經驗的村民飾演,目前已經拍攝了兩部。­  據悉,鴻山鎮東園村是石獅為數不多相對完整傳承刣獅技藝的村落之一。
  • 【本土】盧厝獅陣——咱厝人的百年武術傳奇
    在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縣域活動暨「文化之都•時尚石獅」文化周活動期間,「魅力獅陣武術傳承」獅陣藝術專場表演展現了咱石獅人獨特的百年武術傳奇。  盧厝獅陣,作為中國武術之鄉——石獅的一朵武術「奇葩」,在2008年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後,逐漸從曾經的傳奇進入人們的視野。
  • 下山後秤仔花獅陣獨一無二 已傳承600多年
    獅陣第二十一代傳人陳垂統告訴記者,「這個陣也是其他地方沒有的,下山後獨一無二的獅陣。」  跨越600多年,這個叫秤仔花古陣的獅陣,至今依然在下山後村一遍遍上演著。  陳垂統說,晉江獅陣創建於明朝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
  • 邵武市獲評全國武術之鄉,福建這些縣市武術震驚全國
    2014年10月,向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遞交了申報報告,期間相繼組織舉辦、承辦全省乃至全國的武術賽事,進行傳統武術挖掘、武術人才庫創建、場館陣地建設等工作。近年來,石獅市委、市政府積極開展「全國武術之鄉」創建活動,打響「石獅武術品牌」,普及石獅城鄉武術活動。敢為天下先的石獅人,在武術天地裡也同樣顯示出進取創新的精神。2007年,由石獅五祖拳組成的泉州南少林五祖拳、由石獅獅陣組成的泉州刣獅,雙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泉州南少林五祖拳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盧厝獅陣文化園即將完工
    記者了解到,該文化園佔地面積為1400平方米,從8月初開始動工,依託村居斜長的地勢,打造一處集黨建、文化、傳承、健身為一體的微型文化園,通過文化牆、彩色牆繪、宣傳欄等方式,講述盧厝獅陣傳承發展的過程中與紅色革命的淵源,展示盧厝獅陣的陣法、武術以及武器的使用等,讓獅陣文化融入群眾的娛樂生活中。「練拳頭顧自己,練獅陣顧鄉裡。」
  • 市武術協會走進濮塘中心小學
    11月19日下午,市武術協會走進了濮塘中心小學,市武術協會會長谷和永為該校四至六年級學生上了一堂摔跤課。 「用手抓住對方的手肘上部。」「要這樣發力,身體不要著急轉動。」據悉,日後,該校將定期開展武術興趣班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傳統體育的樂趣,不僅能夠鍛鍊學生強健的身體,更能磨練學生堅毅的品格。(徐奕璇 審核人:方榮華) 【來源:市教育局】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傳承文化強體魄 蔡甸區省級非遺「楊氏洪門拳」走進東方小學
    12月16日,寒氣襲人,可在蔡甸區大集街東方小學,室內洋溢著孩子們讀書的童音,室外賓朋滿座,省級非遺「楊氏洪門拳」走進該校舉行開班儀式,為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注入活力。據了解,楊氏洪門拳,是民間拳師楊香庭傳承改編的洪門拳套路體系。洪門拳其源流系明末遺老們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洪武的「洪」字立門。此門拳術風格有南北兩派之分,楊氏洪門拳屬於南派。楊氏洪門拳講求神、氣、力三者合一,以力致勝,硬打直取,剛勁威猛,蓄氣發聲,以氣催力。
  • 小學武術師資隊伍建設的現實意義
    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武術教師,專業的武術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教學指導,也能夠從專業角度進行小學武術課程建設。武術運動能夠得到廣泛的重視和開展,離不開政府部門對武術運動的支持,但想要讓武術運動得到更長遠的發展,需要在青少年中進行武術教學,實現武術的持續傳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在校園內進行的武術教學。通過武術課程的開展、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夠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學習武術,奠定廣泛的群眾基礎,為武術運動及文化的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
  • 【尋找老字號】楊錫光獅舞:剛勇威武今勝昔
    而在揭陽榕城,每年石獅橋鬧元宵,楊錫光的醒獅表演都是這一活動的重頭戲。從傳統的地面獅到今天的高樁獅表演,楊錫光獅舞的精彩程度總是讓人期待,獅舞與武術步法配合,把獅子喜則碎步歡挪,怒則威風八面,戲則輕鬆和諧,樂則搔首弄姿表達得淋漓盡致,觀眾更是看得賞心悅目。
  • 苗族武術傳承人士走進苗疆腹地黔東南丹寨縣揚頌村祀祭戰神蚩尤始祖.用功夫獻禮!請看來自苗族武功傳播的現場報導.
    關注苗族武功傳播,您才會收到更多關於苗族武功傳承的文章。
  • 傳承與發展中國武術文化
    中國武術是一個豐盈飽滿的文化載體,在一招一式中折射著中華智慧,在一拳一路中體現著中華精神,在一技一理中內隱著中華文明。新時代,傳承與發展好中國武術文化,應成為一種社會責任。 遵循發展規律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穿越古今福澤華夏人民,博大精深育化廣大民眾。當前,中國武術的發展緊緊圍繞著「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目標,被強力地發掘、傳承與傳播。
  • 舞龍舞獅武術融入大課間
    特色 龍獅項目興趣課堂一席難求說起「一校一品」之舞龍舞獅,廣州市越秀區瑤臺小學聲名顯赫,該校融入了洪拳武術操、嶺南醒獅基礎動作等的大課間不僅在評比中遙遙領先,更重要的是,每個學生都會舞獅的武術動作,套個獅子頭就能有模有樣地舞上兩把,學生要經過選拔才能進入學校龍獅隊,入選之後要參與嚴格的訓練,而龍獅項目在
  • 華夏本無獅, 中國獅文化如何興起?
    在陝北的綏德、洛川、米脂及關中的富平、澄城縣城鄉,流傳著一种放在炕上的拴孩子石獅,形狀不大,最大的不過30多釐米高,小的僅2至3釐米。這種炕頭石獅與當地群眾世代相傳的「保鎖孩子」的習俗結合在一起,小孩生下百日後,都要用這種炕頭石獅「拴」起來,小獅子可以鎮住邪氣,保佑孩子平安。形體較大的石獅,又有「穩」住孩子的作用,防止摔到地下。
  • 女排前國手現身石獅!講述一家三代排球人故事
    10月18日上午,石獅市第五實驗小學舉辦了一場名為「弘揚女排精神,爭做新時代好隊員」的主題團隊活動,前中國女排功勳球員蘇彩霞、何雲舒母女現身五小
  • 南安市江崎獅陣武術館正式揭牌成立
    2日,南安市江崎獅陣武術館正式揭牌成立。當天,南安市文體新局還授予江崎獅陣武術館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牌匾。  江崎獅陣武術館館長吳康文表示,江崎獅陣由來已久,但因一些歷史原因沒有開展大型集訓,面臨斷層之危。江崎獅陣武術館的成立,旨在搭建平臺,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江崎獅陣得以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