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本無獅, 中國獅文化如何興起?

2021-02-11 國際儒學聯合會

  在正月裡,舞獅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

  除了舞獅這樣的表演藝術,在我國民間建築、造型藝術、娛樂乃至文學中,獅文化已經滲透到方方面面,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說來有些奇怪,自古華夏本無獅,獅子是域外傳來的一種異獸,卻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世界獨有的獅文化?

  獅子的原產地在歐洲中部。200多萬年前的更新世時期,在德國南部、奧地利、匈牙利、前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巴爾幹半島及多瑙河流域的河谷地帶,都曾經是獅的家園。在距今大約5.5萬年到20萬年的時候,它們的分布區向東南方向擴展,首先進入亞洲,然後分成兩支:一支向西通過埃及進入非洲,再穿過赤道地區,蹤跡遍及整個非洲大陸,進化成為現代的非洲獅各亞種;向東的一支則通過敘利亞、波斯,穿過中東,再進入印度,成為今天亞洲獅的祖先。

  華夏這片土地上,自古並沒有獅子的蹤影,獅子是被人為引進的。最早引進獅子,還是要追溯到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的那次著名事件。在我國史籍中,最早出現獅子的記載是《漢書·西域傳贊》,那裡說到,獅子是張騫通西域之後作為「殊方異物」傳入中國的。

  張騫通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繫。東漢順帝時,疏勒國王派使者到洛陽,向東漢朝廷贈送禮品,其中就有獅子。順帝見到這巨大而兇猛的野獸,頗感新奇,就命人把獅子安置在御苑內,加固鐵籠,還讓大臣們一起來觀賞。

  漢代以後,獅子雖然通過人為途徑傳入中國,但多半作為貢品,數量極其有限,而且大多飼養在帝王宮苑之內,一般的平民百姓就只有耳聞,難得一見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祥獸文化,比如龍、鳳、麒麟等等。它們多半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被人們綜合現實世界中各種動物的形象,加以想像創作,成為一種吉祥的符號。獅子傳入中國以後,一方面有現實存在的影子,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難以見到,加上它本身威武的形象很具權勢的象徵,於是成了祥獸最佳的摹本。

  獅子作為祥獸被人們加以藝術創作、表現,也是自東漢時期就開始了。我國早期的石獅往往設置在貴族墓前的神道兩側,用以驅逐邪惡、保護墓地。

  從一開始,獅子作為一種祥獸符號,它的形象就加了很多想像的成分。有的在獅子的肩上增添一雙飛翔的翅膀,有的在獅子的頭上飾以單角或雙角,有的在獅身上飾以雲紋和火焰紋。對這種以獅子為模本的祥獸,稱呼上也各有不同,有稱麒麟的,有稱闢邪的,有稱天祿的,有稱扶拔的,特別是南北朝時期,這種神瑞化的裝飾更為突出。

  而隨著漢代以來印度佛教的傳入,更把獅子神化起來。佛經故事中記載:「釋迦牟尼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惟我獨尊,做獅子吼,群獸懾服。」獅子凌駕於百獸之上,具有了闢邪護法作用。

  建築上的獅子多半是帝王、官宦和豪富們權勢的象徵。不過,既然成了祥獸,獅子也不可能只為權貴專有。宋代以來,獅子在世俗化、程式化過程中,逐漸深入到民間,並多半以玩具的形式出現,為百姓們喜聞樂見。

  陝西鳳翔的泥塑玩具獅是當地民間藝人按照自己的觀察和欣賞習慣,將傳說中的獸中之王與狗、貓的具體形象相結合,使獅子形象憨態可掬。這種獅子的造型誇張了獅子的大頭和眼睛,突出了一排大而白的牙齒。山東臨沂、濰坊的民間布制玩具獅子,頭部做得與身體一樣大,眼睛、耳朵、尾巴都做了充分的誇張。把一頭兇猛的獅子變成憨態可掬、稚氣橫溢的可愛形象。

  北京的棕獅用泥塊做頭,用布片、排須做成耳朵和身軀,再施以彩繪,成為活脫脫民間舞蹈獅子的縮影。

  廣東和福建的民間彩扎獅子,用彩色的布料、毛絨剪貼拼制,通體用金銀線刺繡,絨球點綴著獅頭,整個形象顯得色彩俏麗,活潑生動。

  在陝北的綏德、洛川、米脂及關中的富平、澄城縣城鄉,流傳著一种放在炕上的拴孩子石獅,形狀不大,最大的不過30多釐米高,小的僅2至3釐米。這種炕頭石獅與當地群眾世代相傳的「保鎖孩子」的習俗結合在一起,小孩生下百日後,都要用這種炕頭石獅「拴」起來,小獅子可以鎮住邪氣,保佑孩子平安。形體較大的石獅,又有「穩」住孩子的作用,防止摔到地下。

  民間獅子玩具的創作中,藝人們抓住了獅子的頭部特徵,突出眼和口,讓人一看便知是獅子,做到了「神似」。獅子的身體上繪有花草,尾巴和雙腿採用「寫意」的方法表現,使獅子具有孩童天真、稚氣、健壯的意趣,為獅子藝術注入了浪漫的新生命。

  獅子以其威猛的外形,在中國文化中最著名的形象可能就是守護獅,特別是守門獅了。

  在中國,獅子作為吉獸最初的職責也是守護,從東漢開始一直作為帝王公侯陵寢、宮殿的衛士。從宋代開始,獅子的形象逐漸世俗化,除了宮殿官府,私宅園林前也可以設置守護獅。

  獅子的形象也被附著了官階、權力、等級等文化意義。清初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對設置守門獅曾有過規定,如一品官門前石獅的獅頭要有13個捲毛疙瘩,俗稱「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石獅的捲毛疙瘩,則要逐級遞減,每減一品就要減少一個疙瘩,七品官以下門前擺石獅即為僭越了。不過,這種限制很快便被廢止了,這是因為獅子在民間建築上的應用已十分廣泛,很難加以限定了。

  明清的守門獅都是雌雄成對,雙雙蹲坐門前,雄獅戲繡球象徵權勢和一統寰球;母獅撫小獅象徵子嗣昌盛,源遠流長。

  北京是元、明、清三個王朝的建都之地,薈萃了中國封建社會古建築中的獅子大成,其中尤以天安門大石獅最為著名。天安門大石獅前後排列,分為2對,共4尊。石獅的形貌相似,呈圓團狀,用漢白玉石雕刻。這4尊大石獅連座高3.4米,每尊重15噸。4尊石獅的頭頂都有13個疙瘩,這是當時的最高規格。這4尊石獅是中國明清獅子的典範,是北方獅的代表,時至今日,仍然是中國獅子藝術中的正宗。

  從守門獅使用的材質上看,石質最為普遍,此外還有鐵鑄獅、銅鑄獅等。

  宋代的寺廟祠堂、大型宅第和橋梁等古建築中都把獅子作為主要的裝飾題材,臺基、柱礎、欄杆、抱鼓石、瓦當、欄板及其他建築構件上都有獅子的身影在跳躍。最有代表性的則首推山西省的晉祠。

  獅子在橋梁上裝飾始於何年,現在很難定論,北宋李明仲編纂的《營造法式》對建築上的望柱欄杆應用雕刻獅子已有規定,說明最遲在北宋便有橋梁裝飾獅,留存至今的則以北京郊區盧溝橋上的石獅最為著名。

  盧溝橋在北京郊區永定河上,大橋建於金代,橋長265米,寬9.3米,是我國北方最古老的大型聯拱長橋。盧溝橋的140個石制望柱及欄板等處都刻有形態無一雷同的獅子。北京有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除裸露在外的石獅子外,在大獅子的肚下、背上還有不少時隱時現的小獅子,現在終於數清,總計485尊。橋上的石獅全都嬉戲活潑,充滿人性氣氛,作者所表達的就是以獅子的姿態來達到裝飾悅人的目的。

  在中國的傳統獅文化中,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守門獅,應該就是舞獅了。逢年過節,用舞獅來調動、烘託喜慶氣氛,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喜慶文化。

  舞獅的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北方舞獅往往把南北朝代北魏的魏太武帝(公元408-452年)稱為自己的祖師,因為是他把西亞傳入的獅子隊改名為「北魏瑞獅」,並加以扶持和提倡的。

  更有人提出,最早能見到有關獅舞的記載還可以上溯到三國時期魏國的孟康,他留下了「象人,若今戲蝦、魚、獅子者也」的記載。

  而北魏時期關於舞獅的記載更為生動詳實。當時的楊衍之在他的《洛陽伽藍記》中對此做了具體的描寫。他說到,在四月四日佛降生的日子,人們將佛像從廟堂中請出來,抬到街上和廣場上遊行,讓人們瞻仰禮拜,以示敬意,在遊行的隊伍前,戴著面具、穿著獸皮的人,裝扮成獅子的模樣,邊舞邊開路,起到鎮邪驅魔的作用。從這裡的描寫也可以看出,舞獅最早與佛教節日有密切的關係。

  唐代最著名的舞獅是「五方獅子舞」,據《新唐書·音樂志》記載:「設五方獅子,高丈餘,飾以方色,每獅子有十二人,畫衣執紅拂,首加紅抹、謂之獅子郎。」由人扮演五頭不同顏色的獅,各立一方,在獅子郎的引逗下,表演獅子俯仰顧盼等各種情態。發展至宋代,已與現代舞獅非常相似了。明清以後,舞獅尤為盛行。而舞獅起源中的宗教成分則漸漸脫離,舞獅成為一種單純的民間娛樂活動。

  舞獅在長期的演變中,在我國各個地方又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大體上可分「北方獅」和「南方獅」兩個大類。北方獅的外形與真獅比較接近,全身覆蓋著金黃色的獅披;南方獅頭的色彩則豔麗奪目,富麗堂皇,如廣東獅往往誇張其頭部的造型,額部十分突出,大都安上玻璃眼球,顯得光彩奪目。

  舞獅按表演動作,又可分為「文獅」和「武獅」。文獅主要表演獅子搔癢、舔毛、打滾、鑽穴、抖毛等溫順動作,表現獅子的活潑可愛。而武獅則以獅子踩球、撲球、滾球、含球、吐球、騰雲等動作,表現獅子的威猛勇武。

  中國傳統的舞獅一般由三個人組成,一人為舞獅郎,二人裝扮成獅子。舞獅郎身穿武術衣,腰扎彩帶,腳穿武士靴。裝扮獅子的二人也有分工,一人為獅頭,一人為獅身。舞獅時三人協調配合,表演出各種精彩的動作。

  而從傳統舞獅中生發的舞獅雜技藝術,那就有著更高的觀賞性,當然難度也就更高了。

  在中國文化語境中,老虎是「百獸之王」,而在西方文化語境中,佔據「百獸之王」地位的則是獅子。漢語中老虎的角色在英語中常常變成了獅子,比如「fightlikealion」(像獅子一樣勇猛戰鬥),「asbraveasalion」(勇猛如獅)等,不勝枚舉。

  在古埃及,獅子的石雕踞伏在通往聖所的大道兩邊,以盡看守和保護之責,通常這些石雕以獅身人面像的形象出現。最著名的獅身人面像就是位於哈夫拉金字塔前方的獅身人面像。獅身比喻法老的身體強大如萬獸之王,而人面代表人類的智慧。法國考古學家曾於2001年在一個古埃及陵墓中首次發現了一具雄獅木乃伊,這充分說明了在古埃及文化中,獅子的神聖地位。

  西亞人和歐洲人經常借用獅子來標榜強勢的人,例如波斯人在代表自己的旗幟上畫上獅子,英格蘭的理查一世以「獅心王」稱號而聞名。

  天主教的教堂特別喜歡展示獅子的畫像。最早的基督徒已經描繪和雕塑了獅子的形象,想以此表達他們面對迫害應該表現的勇氣。後來,在主教的座椅背上繪上獅子,或者把建築物的柱腳塑成獅爪形象,以象徵世界的獸性為基督教的教義所戰勝。

  新加坡不產獅,卻被稱為「獅城」,這和它的一位徵服者的奇遇有關。

  據說,在大約1160年前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附近一個小國的王子帶著新婚妻子和隨從們一起出海。在海上他們遇到了狂風大浪,船隻隨風漂流,險象環生。當風浪平息時,他們看到遠處出現了一片潔白的沙灘。

  王子帶著隨從們上了岸,卻迎面撞上了一頭怪獸。怪獸行動非常敏捷,還沒等大家看清,就消失了。王子問隨從這怪獸是什麼動物,隨從也不能確定,就隨口認定那是一隻獅子。

  如果這個傳說是真實的,那麼,從當地的動物分布來看,那應該是一隻東南亞老虎。不過王子卻真把它當成了獅子,十分高興。因為在他們的文化裡,獅子也是勇猛、雄健而又吉祥的動物。王子認為這是個好兆頭,於是率領自己的部隊佔領了這個原本叫「淡馬錫」的地方。

  為了紀念這個與吉祥動物的奇遇,王子徵服了這片土地後,就把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拉」。在馬來語中,「新加」是獅,「坡拉」是城的意思。這便是新加坡和「獅城」名稱的來歷。

【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薛生】

(責任編輯:徐繼文)

相關焦點

  • 淺談:臺灣的獅舞文化
    獅舞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項民俗活動。在臺灣,獅舞俗稱弄獅,由舞獅活動組成的團體,被稱作獅陣或獅團。臺灣的獅舞文化是由中國閩粵等省傳入並自成系統。現今的臺灣舞獅已成為臺灣地區唯一在各鄉鎮縣市都有的獅陣。如今,不論在臺灣本地的各類慶典、機關團體舉辦的文化活動、以及學校社團的展演,都可看到臺灣獅舞文化的勃勃生機。
  • 山西柳氏民居的教化獅強「獅」所難
    西文興村柳氏一族承繼了先祖柳宗元的文化傳承,在這處頗具規模的民居院落群內,處處洋溢著濃鬱的文化氣息,比如說那些懸掛在各處門樓上的門匾「天恩浩蕩」「行邀天寵」「丹桂傳芳」「磐石長安」「三臺左抱」「九崗右環」……等等,僅看詞語就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氤氳氣息。
  • 獅獅TV︱草木染,留住四季之色
    植物如何給布匹染色
  • 傳統文化之(獅形)拴馬樁石雕
    拴馬樁石雕是中國北方獨有的傳統民間石刻藝術品,在陝西渭北高原上的澄城縣分布尤為密集,其數量和品種可稱得上在全國獨一無二。
  • 大型民族舞劇《醒·獅》上演海口東方環球大劇院
    跨別不平凡的2020年需要儀式感,舞劇《醒·獅》以今日之醒獅人充滿血肉的細節回望先輩姿態。2020年12月31日、2021年1月1日每晚8點,新海南客戶端與你相約海口市東方環球大劇院,在這個冬天共同重溫熱血,「國燃」跨年!
  • 【滄州老事兒】也說滄州獅與犼
    在鑄獅的時間和人物上,後者又對前者作了微妙的修正:原「周世宗郭威北擊契丹」改為「後周世宗北伐契丹」。為何去掉「郭威」?因為郭威並不是世宗。好在二者都說是「相傳」,顯然並無實據。獅與犼完全不是一個東西,犼為中華北方地產,獅是西域引進。犼是神獸,不是坐騎,今天華表上的「望天犼」,石柱上的「望天犼」便是此物,後來又俗稱「望天猴」。獅子、大象原來就是坐騎,後來犼也加入坐騎行列。但更多是蹲守柱頭,以示威武。另外,北魏的觀世音,作為阿彌陀佛的脅侍,本是男身。東漢佛教傳入時,本無坐騎。兩晉以後,觀世音被列入「三大士」之一。
  • 石獅東園農民拍微電影《東園獅陣》 講述獅陣傳奇
    ­  近段時間,每到周末,鴻山鎮東園村活動廣場上,都有不少盛裝少年,拿著刀槍棍棒,或扎馬步、或耍花槍……這不是孩童玩鬧,而是農民微電影《東園獅陣》的拍攝現場。微電影的主創之一王祖德是東園村駐村幹部,而參與拍攝的瑪雷文化傳媒負責人邱家國的母親是東園村人,在座談協商後,對於打響村居文化名片的想法一拍即合,雙方很快敲定方案,找來經費贊助,著手策劃拍攝東園獅陣文化主題微電影。
  • 臺灣學校民俗體育競賽 臺灣獅、客家獅各展絕技
    華夏經緯網12月2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11月29日在吳鳳科技大學進行第二天賽程,去年始設的「菁英賽」也點燃戰火,彰化芳苑中學在競技舞龍混合組順利獲得特優並七連霸,也在菁英賽擊敗歸南中學拿下菁英賽金質獎並2連霸。
  • 舞劇《醒·獅》將亮相國家大劇院,獅頭用現代審美重作解構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出品,中國首個以「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原創作品,由廣州歌舞劇院歷時五年傾力打造,將傳統非遺文化和現代舞臺藝術相融合的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將於10月31日-11月1日,作為國家大劇院「華彩秋韻」系列演出項目之一,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上演。
  • 獅子的亞種分化:兩亞種六進化支,洞獅不是現代獅的亞種
    史前巨大的洞獅和北美獅(擬獅)這些無鬃獅類,有人說它們是現代獅的亞種,也有人說它們和獅、虎、豹一樣都是豹屬獨立物種,誰說的對?南非獅(克魯格公園)本文將結合學術界最新研究向大家介紹獅子亞種分化方面的新知識,同時澄清過去的一些認識誤區。
  • 獅陣不應止於入選非遺……
    日前,記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看到,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布並進入為期20天的公示期,以盧厝獅陣為代表的泉州刣獅榜上有名。這是石獅繼蚶江海上潑水節之後第二個獲得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
  • 聖淘沙魚尾獅
    雖然有關新加坡最早的歷史記錄,因年代久遠而難以追溯,但公元三世紀的中國史料曾將其描述為「蒲羅中」,意為「半島末端的島嶼」。到了公元 1298-99 年,首批移民落戶此處,並將城市命名為淡馬錫 (Temasek),爪哇語意為「水鎮/海城」。Temasek源自梵文「tamarasa」(黃金)。
  • 中國不產獅子,為什麼獅文化如此盛行?
    據考證,獅子起源於非洲,後來遷徙到西亞、印度等地,在漢代以前,中國本土並沒有獅子的相關史料。在漢代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打通,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展開,獅子這種異國猛獸也傳入了中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一是獅子的實用價值不大,因為獅子難以被馴服,不能當作狩獵工具;二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獅子這種過於兇猛的野獸,難以被視為聖物。所以,在獅子開始被帶到中國時,只是作為一種觀賞性的猛獸,在皇家宮苑內供人消遣娛樂。
  • 獅面空行母
    格律派所修的,則本來源自薩迦派傳承。在古印度及西藏歷史上,往往有祖師要求求法者以珍貴物品求法的傳統。有很多祖師在傳法後,卻又把弟子求法之財金全退還給弟子,甚至有些祖師索性把所收供品全扔入江裡而不屑一顧。他們之所以在傳法前要求弟子以珍貴物品求法,明顯並非因為貪財,而是為了讓弟子積累功德和以示所傳之法的珍貴性。
  • 【揭秘】「大獅GCC」冒充「青島大獅」,都是騙局,不要再被騙了!
    言歸正傳,我們還是來看看現在的「大獅GCC」,大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鑑定「大獅GCC」是冒充的「青島大獅」: 1,嶽本華從來沒有視頻與語音,大家都知道嶽本華以前是差不多都要給大家露面,並且有語音,為什麼現在的「大獅GCC」沒有,這是假冒,當然就沒有了。
  • 「年度最燃舞劇」《醒·獅》1月登陸石家莊
    自2018年8月首演以來,舞劇《醒·獅》以絕佳口碑「燃」爆舞蹈界、「刷」爆社交平臺,並於2018年榮獲中國舞蹈界最高獎——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被觀眾稱為「年度最燃舞劇」。2021年1月22、23日,舞劇《醒·獅》將登陸石家莊大劇院,今日開始正式售票。
  • 佛山獅走出「中國範兒」
    作為北京國際電影節主辦方、金茄子文化傳媒、金獅文化傳播(佛山)有限公司共同策劃打造的《影▶醒》主題宣導片的主角,明星現場點睛活動的主角等,都讓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聯合推廣動畫IP——獅王阿醒徹底火了一把。 在傳統獅舞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中,獅王阿醒雙目圓睜,用毛茸茸的爪子按下象徵啟動鍵的按鈕,電影膠片與電影鏡頭隨之徐徐展開。
  • 中國的猛獅科技 世界的DYNAVOLT
    代表DYNAVOLT(猛獅科技)車隊出戰的兩位德國車手,23#馬塞爾施·羅德(Marcel Schrötter)和11#桑德羅·科特西(Sandro Cortese)依舊在為爭取更好成績在賽場上不斷拼搶。
  • 連山鬧元宵 - 炸火獅
    過一番熱身後,加入「炸獅」的遊客越來越多,面對四面八方的進攻,舞獅者慢慢有些招架不住了,同隊舞獅者立馬衝上去替換。整個現場,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兩個小時下來,地下已經鋪了一層厚厚的鞭炮紙,按照壯家傳統習俗,在炸火獅習俗中,地下鞭炮紙越厚,又代表生活紅紅火火。
  • 尋找古獅1:北京最早的古獅在哪?圓明園被掠鎏金獅今在何處?
    北京有很多年代較遠的古獅。除了中軸線上的古獅,其他地方還保留著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古獅。比如:北京最早的古獅為閭城的唐代石獅;社稷壇南門的宋代石獅是從外地遷來的;圓明園中被掠奪的鎏金獅流失海外上百年後回歸祖國,被安放在釣魚臺國賓館18號樓前;靜宜園東大門的一對銅獅前爪懸空,在北京城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