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新賽季中超聯賽終於大幕開啟。激烈的比賽雖然讓久等的球迷們過足了癮,但是聯賽組織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疏漏和不規範的地方,某些場次的比賽因為裁判問題也引起了一些爭議。
比如說在蘇州賽區,有一些觀眾租了球場對面的酒店房間看球,而足協對這方面又沒有什麼禁止措施,結果一些球迷在酒店房間裡情緒失控大罵裁判甚至幹擾到了比賽。
而在上海上港隊的比賽中,邊裁出現了一次低級失誤,顏駿凌接球時球其實已經明顯越過了底線。但當值裁判沒有任何表示,只是讓比賽繼續進行,這讓泰達隊的主帥和球員非常不滿,也令球迷感到無語。
這兩天又有消息傳出,足協正在醞釀恢復一項四年前曾被禁止的政策,即俱樂部異地轉讓的政策。眾所周知,異地轉讓以前曾是中國足壇的普遍現象。像北京人和這支球隊,它就有諸多的前身,這支球隊最早是在上海,陝西、貴州也留下過它的足跡。
多次改變註冊地這樣的做法不僅使球隊賺足了眼球,也讓投資人獲得了很多利益,但卻令遷出地的球迷很受傷。4年前足協取消了俱樂部異地搬遷的政策之後,中國足球似乎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但又有一個情況出現了,那就是宣告解散破產的球隊逐漸多了起來。究其原因,異地轉讓被禁止而本地卻沒有企業願意接盤是一方面。
中國足球聯賽近期出現了一個很令人吃驚的狀況,那就是自去年年底開始,已經累計有16家職業球隊宣布退出或解散。看起來足球俱樂部越來越難運營成了一個普遍的問題。現任足協掌門人陳戌源把這一狀況全部歸結到兩方面,首先是金元足球的負作用,第二是疫情的影響導致投資人不敢投資。
但實際上,中國足球的投資熱潮減退以及疫情的影響對中國足球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早在前年就已經出現了聯賽行將崩塌的現象,2019賽季開始之前就已經有10餘家球隊因為欠薪難以為繼,像吉林延邊這樣的老牌球隊也無奈解散。而今年歷史更久遠成績更輝煌的遼足徹底告別中國足壇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至於如何解決上述問題,中國足協想到的是調整異地轉讓政策,具體說來就是一支球隊在註冊地待滿一定年限就可以跨地區轉讓。其實分析一下,足協的想法也很簡單,因為最近兩年來每年都有10餘家球隊因各種原因解散,也和足協設置的這種轉讓障礙有一定關係。
假如某地一支球隊撐不下去了,按規定「接盤者」只能是當地的企業,這確實有些局限性,本來就不景氣的足球投資市場因為這一禁令又少了幾分活躍度。但對於目前的中國足球來說,最大問題是沒有足夠多的投資人想要接盤足球隊,哪怕開放了轉讓政策這個問題依然嚴峻
足協對於轉讓政策調整的說法是微調,對此很多業內人士都發表了意見。比如朱藝就對此有質疑和不解,他表示這根本就不是微調,而是直接把之前的政策推翻了。他還表示按理來說註冊時間越長的球隊就越不應該允許轉讓,否則讓球迷怎麼想。打造百年俱樂部的口號也會徹底成為空話,而且足協為了貼合投資人已經不像一個管理者了。
其實這個禁止轉讓的政策是2016年才啟動運行的,沒想到短短4年之後又要打算推翻了。不過聯想到中國足協U23相關政策就曾經在短時間內一再更改(1年變了3次),那足協這時隔4年的政策完全轉向看起來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有網友也直言對於足協這種朝令夕改的做法已見得太多,早已見怪不怪了。
不過參照中國足協以往的一貫做法,他們總是先將一個消息放出風來,然後看看大家的反應之後才決定是否實行。那麼你認為足協會「自我打臉」般的又恢復轉讓禁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