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專家製作「彗星」:證明太空科技保衛地球

2021-01-14 中華網

  空間科學有什麼用?

記者 張茜

前不久,一群太空愛好者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冬夜走進了北京的一間小咖啡館,他們擠坐在一起,豎起耳朵,瞪大眼睛,親眼見證了一顆「彗星」的誕生。

這不是巫術,是科學!

英國駐華大使館最近舉辦的「科學大爆炸」系列講座活動請來了一位極富激情的科學家——英國國家航天學院主任安努·奧吉哈。當他在講座當晚提出要用醬油、紅酒和乾冰等原料現場製作一顆「彗星」時,7歲的小觀眾王昭升地道的英語脫口而出:「你是不是瘋了!」

「我不這樣認為,但我妻子總這麼說!」 安努的回答引得現場觀眾大笑,但其實他再清醒不過了,他是在試圖用各種方式向普通人解釋:空間科學是什麼?它到底有什麼用?

「去月球有這麼難嗎?」

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蘇聯與美國冷戰時發射成功的。

1957年,蘇聯成功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大驚,因為「它可以在美國上空掠過而不用受任何處罰」。而更令美國震驚的是,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圍繞地球一周返回地面,完成了人類首次太空遨遊。

約翰· 甘迺迪總統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代表美國政府宣布要在10年之內成功將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當時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拿走了美國5%的財政支出,在全世界召集了40萬人參與到項目中。」 安努借著PPT屏幕的微光擺出一臉困惑的表情說:「去月球有這麼難嗎?」

接著,他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安努拿起一個家用炒鍋大小的地球模型,在現場尋找演示志願者,11歲的小學生姚書劍舉起手,自我介紹說英文名叫布魯斯。「布魯斯,你拿好這個橙子,它可是月球啊!」 安努給了他一個橙子做月球模型,然後把「地球」上纏好的白線揭開一頭,系在「月球」上,讓姚書劍舉著「月球」一直往房間深處走。

相關焦點

  • 1994年地球逃過了彗星撞擊,科學家:要對木星說聲謝謝!
    文/仗劍走天涯1994年地球逃過了彗星撞擊,科學家:要對木星說聲謝謝!在浩瀚的宇宙當中,隱藏著無數的星球星體,地球不過只是其中之一,甚至對於在太陽系當中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星球而已,唯一特殊的就是地球上存在的生命。
  • 周村一中:逐夢太空 做航天事業接班人
    12月14日下午,周村一中邀請到了中科院老科學家、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黨委書記孫保衛教授走進校園,為初一級部師生作了「我的太空」主題演講,科普航天知識,宣揚科學精神。孫保衛曾多次參加我國載人航天飛行控制任務和衛星發射任務,作為航天事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用親身經歷宣傳中國輝煌的航天成就,詮釋偉大的航天精神,分享感人的航天故事。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31期:航天科技集團連續6年上榜《財富...
    航天科技集團連續6年上榜《財富》世界500強8月10日,《財富》2020年度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連續6年上榜,本次排名第352位。航天科技八院航天機電汽車熱系統產銷持續回暖 新訂單成績喜人近日,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航天機電汽車熱系統板塊產銷情況穩步回暖,呈現環比增長態勢。截至7月底,汽車熱系統業務新訂單獲取成績喜人,達48.4億元。
  • 專家稱中國太空授課科技含量高於人類首次(圖)
    應用 牛頓第二定律在航天活動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太空飛行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時間後,總質量會發生變化,可能影響軌道控制的精確度。這時就可以開啟推力器並同時測量太空飛行器的加速度,從而計算出太空飛行器的質量。  單擺運動(太空失重)  T型支架上,用細繩拴著一顆明黃色的小鋼球。
  • 航天技術「走入凡塵」太空食品成大眾新寵
    與數十年太空探索緊密相伴的,除了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還有快速升級的太空食品。在公眾眼中,太空食品就像裝載它的巨大船艙一樣充滿神秘感和科技感。一盒盒太空罐頭,一袋袋太空速食包……其背後都是科技的一次次飛躍。
  • 太空旅行離我們還有多遠?亞軌道距離為零,地球軌道還需幾年|鈦媒體...
    在《宇宙生活指南》系列直播的第一期,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鄧玉林、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商業航天著名學者黃志澄等多位航天專家以及商業航天和文旅跨界人士,將圍繞載人飛行帶給公眾的挑戰與機遇、太空經濟的商業前景等話題,一起暢談太空旅行與我們的距離。
  • 中國航天傳出好消息,太空動力裝置點火成功,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
    據悉,試驗結果證明我國首款牛級推力霍爾推力器點火可靠、工作狀態穩定,實測達到推力1牛,而最重要的是電能量轉換達到了70%以上,這一指標已經達到了國際平均水平。應用領域方面,霍爾助力器未來將用於參與長期太空探測任務的飛船,包括為深空探測器提供續航動力和空間站轉向,俄羅斯物理專家就曾表示,若這種推力器真的能研發成功,絕對是太空遠航探測的一次全新革命。1972年,前蘇聯科學家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霍爾推力器,並且首次成功應用在的衛星軌道轉向上。
  •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引發全球熱議,俄航天專家:成績太好了
    就在12月17號凌晨1點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太空經過數日漂泊後,終於安全返回了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降落區域,而當返回器平穩降落在地面的那一剎那,也標誌著中國第一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流浪地球》成中國首部搭載火箭奔向太空的電影
    《流浪地球》成中國首部搭載火箭奔向太空的電影 現在想像力將要變為現實,影片將真實地走向宇宙,搭載快舟火箭飛向太空,《流浪地球》也將成中國首部搭載火箭奔向太空的電影,快舟火箭將承載著全部主創團隊的夢想在太空遨遊、迎向未來!《流浪地球》自上映以來,憑藉超高口碑獲得社會各界和廣大觀眾的認可和鼓勵,截至2月12日11時,影片票房已突破24億。
  • 酷狗音樂獻禮建黨100周年 啟動「我們的歌聲上太空」航天科普公益...
    太原號」衛星過境時,由中國航天科技(000901,股吧)國際交流中心、新華網(603888,股吧)、酷狗音樂等主辦的「《東方紅》·我們的歌聲上太空」航天科普藝術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市八一學校順利舉行,活動單位領導、院士專家、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及其家長共約150人受邀出席。
  • 航天科技公布2021年太空任務:空間站是重中之重
    航天科技公布2021年太空任務:空間站是重中之重2021-01-05 19:58出處/作者:快科技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lishiye1   2020年12月27日,在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之後,中國航天2020完美收官。
  • 「中國太空瓶」亮相山水美術館
    2016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2016至2017年中國載人航天實施空間實驗室任務,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飛行33天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並於2016年11月18返回地球,隨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一同返回祖國的還有中國載人航天陶瓷藝術品—— 「中國太空•琺瑯彩鳳舞龍騰天球瓶」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9期:航天科技六院801所我國首款牛級推力...
    與此同時,1月19日,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順利通過了集團公司在北京組織的出廠評審。航天科技五院航天恆星兩項目順利通過驗收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恆星公司河北省第三次土地調查省級基礎支撐環境建設項目和河北省國土資源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 拜登太空顧問:美國與中國開展航天合作很重要
    面對中國在航天領域接二連三取得重大成就,拜登團隊的顧問們坐不住了。他們急著給拜登「支招」,敦促美國抓住機會與中國開展航天合作。他們認為這不僅能緩和兩國緊張關係,還能讓美國保住全球太空領導者的地位。「政客」新聞網:拜登太空顧問敦促與中國進行合作「我認為將中國排除在合作之外是個失敗的策略。」
  • 俄媒文章:中國以航天速度打造太空強國
    中國藉此展現出不輸於美俄的最高科技水平。俄羅斯人眼下只能仰頭觀望美中這兩個主要經濟和技術強國之間的這場競爭了。全文摘編如下:中國人並不諱言,這次探月之旅不僅旨在研究往返月球的所有飛行階段,而且是為載人登月做準備。月壤對於未來建造可居住月球基地的項目很有幫助。這些都屬於中國的探月計劃。
  • 未來火星生活周回顧:帶你從航天科技看未來生活
    以「一起會更好」作為活動主題,邀請大家中秋國慶共聚未來火星生活周科技大咖齊聚,從航天邁向未來生活本次未來火星生活周,科技圈各類名人齊聚,有航天相關的頂級學者專家,有知乎科技領域的知名答主,還有國內首批航天員、航天專家、科學家線上助力,從航天科技窺探未來生活。
  • SpaceX首次載人上太空,想和「鋼鐵俠」馬斯克一起實現航天夢麼?
    2003年 哥倫比亞號爆炸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回地球期間發生爆炸,自此NASA就著重研發能夠抵達月球的替代飛船。由於科研項目需要大量的經費,因此NASA覺得與偶畢業與私人企業合作。2014年 NASA與私人企業籤約SpaceX和航天巨頭波音(Boeing)宣告成為贏家,與NASA立下載人航天合約,共同研發航天項目。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36期: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三大獎項揭曉
    為獎勵作出突出貢獻的航天科技工作者,航天基金會組織航天系統權威院士、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進行了獎項評審工作。每一個「航天重大項目獎」獲獎項目將獲得50萬元獎金,每一位「錢學森傑出貢獻獎」獲獎者將獲得20萬元獎金。
  • 航天科技丨美媒:歐空局啟動全球首個太空垃圾清理任務
    【編輯/作者 崑崙視野欄目 INU/小凱】導語:根據科技日報引援美國媒體報導,歐洲空間局委託瑞士的一家公司,預計花費八千六百萬歐元的資金建造一顆特殊衛星,對滿是垃圾的太空進行一番清理。預備於2025年,發射的"清潔太空-1"衛星到那個時候將會用四隻裝備精良的金剛爪去捕捉各種各樣的太空碎片,並將其拖入低軌道上,利用大氣層將其燒毀。太空垃圾成堆,潛在危害巨大自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拜科努爾航天公司發射以來,全世界多個國家一共進行了五千五百多次的衛星發射,在各種軌道上留下了兩萬三千多個物體。
  • 1994年那一夜,彗星木星相撞,威力相當20億顆原子彈同時爆炸
    引言霍金曾說過:「人類有可能滅絕,但也可以避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類或將可以衝出太陽系,去宇宙更遙遠的地方生活。」從最初知道「天圓地方」到後來觀測行星運動軌跡,人類對宇宙探索從未停止。1994年3月24日,有科學家發現了一顆脫離太陽系軌跡的彗星。直覺敏銳的科學家立刻推算了這顆彗星的運動軌跡,結果讓他們驚訝,這顆彗星如果一直按照這樣的軌跡運動,不久後將會撞擊地球。後來,科學家們通過不間斷的推算,發現了彗星在朝著木星靠近。這一現象說明,如果按照其公轉規律,它會在1994年7月8日接觸到木星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