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顧法完結篇,看我前面文章的朋友們一定還記得我們是從接化發開始說起的。今天做一個總結,接化發發三個字的深層含義實際上是顧打。先說一說顧,顧法並不是形意拳獨有的東西,任何一種格鬥術都有顧法,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當然這不代表它們的內容是相同的。
我之所以用這三個字寫文章,主要是不想看這三個字被某大師誤導。記得老師傅們說過一句話,真的騙不了人,假的也騙不了人,只有半真半假、亦真亦假才能騙得了人。對一個練拳的人來說,你認定的東西往往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結果。
我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在生活中見過很多練形意拳的愛好者,有的剛接觸不久,有的浸淫了一輩子,也在評論區遇到過很多網絡噴子,這些人不論是誇大形意拳還是低視輕看形意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知半解。不論形意拳是什麼只要通過這些人的頭腦過濾,就變成了他認為的東西,可悲的是他們認為他們認為的就是全部。
我們講,一千個讀者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形意拳也一樣,一千個練家有一千種形意拳。到底誰才是真的,這裡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即使是修煉有成的拳家也不會完全統一認知。因此我們都說形意拳,但是我們說的又不是一個東西。這就是某些大師的害處所在,他們會把一些正確的說法和錯誤的內容結合在一起,給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造成誤讀。
很多人說傳統拳術不行,形意拳也就那樣,如果你了解形意拳,了解它的來龍去脈,了解它的技法變化,了解它的發展脈絡,了解它的生存演變等等,如果你知道,你得出怎樣的結果都不過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突破自以為的框架。
所以真正能夠認識一個事物靠的不是腦力而是經歷,對形意拳來說,你有多少經歷,你自己考量有沒有資格去定性它。比如,一個崩拳,你見過多少人練,見過多少人用,同樣一個師父一起教的,為什麼一個能用上,一個用不上或者兩個用的不一樣,你見識經歷的越多,你接觸的崩拳的技藝越高明,你對崩拳就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人的差異不在頭腦靈活與否而在經歷天差地別。這個強求不得,人的一生不得不講一個機緣巧合。
打破你認知的不是你自己的覺悟,而是外力,越是高深的東西越是沒有自我發現的可能。今天的人有個毛病,總認為今天的格鬥術比古人的厲害,認為練兩個月的拳擊散打可以秒掉所有的傳武,現實中也可能出現這個現象。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是你比古人聰明還是現代格鬥比傳武高明?這是你的想法對嗎?覺得自己不含糊,是嗎?覺得老祖宗用性命換來的技藝,歷經千年演變完善,不如你打打沙袋,練練反應厲害。是嗎?古人不懂得練力氣,你懂得。古人不懂得練反應,你懂得。古人不懂得實戰,你懂得。是嗎?你好厲害。你這麼優秀你爹媽知道嗎?
傳武就是不如你兩個月的拳擊散打,你信嗎?信,對嗎?你這腦子練什麼也白扯。什麼是傳武?如你所見嗎?你從未曾懷疑過你見到的是傳武嗎?就算你沒有見過傳武的真實樣子,但你的腦子裡就只能容下一個錯誤的概念了嗎?就像我上文說的,改變你認知的不是你的頭腦而是你的經歷,直到如今還有人那閆芳馬保國說事兒。
如果你分不清陳、王的真假和程度情有可原,如果你認為閆芳的神技就是傳武,那沒有人可以拯救你這個神奇的腦袋,如果你分不清何、陳能不能打無可指責,但你非要認為傳武就是馬大師那幾下,沒有人能挽救你的無知。那麼再進一步,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大師?曾經的技藝到底去了哪裡?打人的技藝是真的不堪還是真的沒了?還有沒有傳武,或者說還有沒有傳武人?是不是孫、尚的姑娘就能代表孫、尚的技藝?是不是車、宋的子孫還有車宋技藝的巔峰?形意拳的技藝曾經掌握在誰的手裡?慢公園的太極還是不是太極?傳統拳術去了哪裡?
想過這些問題再來跟我討論形意拳。我曾經說過,接化發用一個字代替就是打,打人不稀罕,但能打強於自己的人才稀罕。總有人說自己練得怎麼怎麼厲害,但跟外人一動手不是那麼回事兒。還是那句話,不能突破自己認知的框框,不是腦袋不行,是經歷不夠。你從未曾實戰過,為什麼要認為自己厲害。我說過民間有高手,他們為什麼不出來,因為經驗讓他們知道,幾十年不動手是沒有動手的把握的,動手的傳承不可能割過幾十年的空白期還能信手拈來。有些東西見不到,不是沒有而是條件不再。很簡單的道理,不讓拳擊以對抗的形式存在,只能改架健身,不用久,三年五年,你再提到拳擊時,可能適合它的形容詞就是弱不禁風。三五十年呢?
所以現在給你說的一切,已經不再是形意拳巔峰的東西,我受我自己的局限,我的層次只能停留在中等,巔峰是少數人的權利,但這不妨礙我告訴你合理的東西。何況我認為的中等在今天來說也是稀罕的存在了。
形意拳的打不是單純的打,能用好形意拳的恰恰是顧法比較好的,顧也不是單純的防守,顧和打不分家。關於顧我曾經寫過文章不再詳說。簡單地說顧是受力的運用打是放力的運用。在收蓄放之間產生無窮的變化。無窮是因為沒有定式這跟打正好相反,但是這種隨意又的自覺不自覺地歸結到定式上。可能你聽得有些雲山霧罩了,顧比打更難講得清楚。
顧是為打服務的,好的顧是承接不是攔截,不讓對方察覺,不知不覺入了你的圈套這是顧,人的感知只有零點兒幾秒,要搶在對方感知前頭髮力打,這就是顧,對方一旦察覺就是挨打的那一刻。這麼短的時間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因此這是一個熟練工,是千錘百鍊後的得心應手,顧是一種能力不是技藝。
拳練到高深處,不是在技藝中打轉而是能力的體現。能夠產生有效的攻擊,不是因為你發力的姿勢多么正確,進攻方式多麼合理,也不是因為你拳大力沉而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能夠做出正確的預判,或者在努力保持某種動手經驗的感覺,憑這種感覺進入某種取勝的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