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封神演義》,那姜子牙的影響力恐怕沒這麼大。除去神話色彩後,真正的姜子牙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今天我們就通過思維導圖來了解下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是怎麼樣的。
(點擊看大圖)
01
簡介
姜尚,姜姓,字子牙,又名呂牙、姜子牙、姜太公,夏末周初人,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更是兵學的奠基人。他一生的成就主要是在晚年時期,輔佐文王壯大了西岐,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冊封齊侯,成為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
02
經歷
姜尚是貴族家庭出身,但他出生時家境已經敗落,年輕時做過賣肉的屠夫,開國酒店賣過酒,但一直沒什麼發展,半生潦倒。不過,他始終沒有放棄過學習,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
直到暮年才遇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70多歲的時候在渭水邊垂釣,遇周文王,開始了他的輝煌時刻。他為周文王、周武王修文練武,勵精圖治,並策劃推翻了商紂的暴政。文王病重,託孤姜子牙,武王姬發仍以姜尚為師,最後率軍3萬大敗商軍於牧野,為武王建立了周朝。姜尚被分封於齊,是齊國的始祖。將小小齊國治理發展為富強的國家
03
治齊
姜子牙建立齊國後首先以法治國,安定民心。
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幹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經濟上: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漁業、鹽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因而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04
軼事
姜太公釣魚
姜子牙聽說西伯侯招納賢士、廣施仁政,年過半百的他千裡迢迢來到西岐,但是並沒有馬上去找西伯侯,而是來到了渭水邊上,每天用直鉤釣魚,也不放魚餌,就這樣等待周文王姬昌的到來。他每天都會去河邊釣魚,並且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當周文王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就去渭水旁邊觀看,認為這是一個奇人,便聘請姜子牙輔助自己興邦立國,最後姜子牙輔助周武王,建立了周朝。
覆水難收
姜太公整天釣魚,家裡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願再和他共同生活,要離開他。後姜太公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係。
姜太公已看透了馬氏的為人,不想和她恢復夫妻關係,便把一壺水倒在地上,叫馬氏把水收起來。馬氏趕緊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漿。於是姜太公冷冷地對她說:「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塊兒。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難以再收回來了!」
誅殺華士
姜太公被封於齊後,齊國有一個叫華士的人,他認為不臣服於天子、不結交諸侯是理所當然的事,人們都讚揚他很賢明。姜太公派人請了他三次他都沒有來,於是就名人把他殺了。
周公聽說後,問太公:「華士是齊國的一位賢人,你為什麼把他殺了呢?」
太公說:「不臣服天子、不結交諸侯的人,我姜太公還能將他臣服、與他結交嗎?凡是國君無法臣服、不能結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遺棄的人;我召他三次而不來,則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揚他,使他成為全國民眾效仿的對象,那還要我這個國君幹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