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讀人物|「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

2020-12-27 騰訊網

如果問誰是三國時期頂級風雲人物,小研認為非曹操莫屬。

曹操一生叱吒風雲,氣吞萬裡,運籌帷幄,文治武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文武全才的史詩級風流人物。

首先我們先通過一張思維導圖來了解下曹操的一生

01

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曹操家本姓夏侯,由於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後改為曹姓。

後世將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以及曹操並稱為「三曹」。

曹操死後,曹丕稱帝,建國號為魏,追封曹操為皇帝,諡號為武,廟號太祖。

02

早年

曹操年輕的時候機智警敏,有隨機應變權衡利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他在很早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這些都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仕途

熹平三年(174年),年僅19歲的曹操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孝廉是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上任後為嚴肅法紀,造「五色棒」置於衙門,但有犯禁者,皆棒殺之,有法無情。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

光和元年(178年),23歲的曹操因堂妹夫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閒居。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光和三年(180年),25歲的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反為宦官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29歲的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殺敵人數萬人。隨後被提拔為濟南國相。

在曹操做宰相的這段時間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甚至有了買官制度。曹操不肯迎合權貴,於是託病回歸鄉裡,春夏讀書,秋冬打獵,暫時隱居了起來。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33歲的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戎馬一生

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和宦官之間的鬥爭達到了頂峰。

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董卓入京,獨攬大權,自稱太師,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肯與國賊為伍,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在陳留散盡家財,召集義兵,討伐董卓。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縣。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都聽從曹操的命令。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交戰,曹操當時處於劣勢,但由於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於贏得了勝利。

官渡之戰,曹操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官渡之戰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徵烏桓。曹操攻破三郡烏桓,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曹操終於一統北方。在回程途中面對此情此景曹操寫下了千古名篇《觀滄海》和《龜雖壽》。

一統北方後的曹操準備南下一統江東,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想乘勢一舉鯨吞江東,孫權、劉備兩家在魯肅和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組成聯盟,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與對方隔江對峙。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裡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03

成就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社會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百姓被迫離鄉,大量的土地荒蕪。「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面對這些慘象,曹操分別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學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穩定局面。

政治

懲辦豪強

曹操剛開始走上仕途的時候就想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了以後,就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

穩定局面

漢獻帝時整個中國的局面是群雄割據,軍閥混戰。而漢獻帝沒有控制政治局勢的能力,在危難之際,曹操挾持窮途末路的皇帝,遷都許縣,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圖進而統一中國,起到了穩定東漢朝政局面的作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唯才是舉

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封建道德品質,又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而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也要注意提拔。

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軍事

統一北方

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解體,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遊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

精通兵法

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經濟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的破壞,出現大饑荒。糧食成為社會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文學

曹操喜愛文學,在北方統一混戰的時候就非常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藏,曹操的文學造詣非常高,是東漢文學的代表人物。開創了擬樂府和建安文學,被魯迅稱讚「改造文章的祖師」.。

相關焦點

  • 歷史故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漢丞相、魏武王曹操,因為首創「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舉,又殺死漢獻帝劉協的伏皇后、董貴人,以及伏後所生兩個皇子。
  • 歷史系列:挾天子以令諸侯
    因為魏武帝曹操的關係,【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戰略被後世文人誇成花了,仿佛這是只有曹操這樣的高人才能想到的奇思妙想。
  • 【成語典故】挾天子以令諸侯
    《後漢書·袁紹傳》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將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裡。
  • 若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劉備,他能否統一天下,能否興復漢室
    東漢末年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不是曹操,而是董卓,只是董卓並不懂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正含義,而是完全憑藉個人喜好,大肆屠殺不聽從自己的百官,甚至毒殺太后,廢立皇帝,簡單幹了一系列超出道德、禮儀並且不得人心的荒唐壞事,才最終被王允聯合呂布所殺。
  • 漢朝最悲催的皇帝漢獻帝 最後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朝最悲催的皇帝漢獻帝 最後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間:2020-12-15 17:1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寫的憋屈!漢朝最悲催的皇帝漢獻帝 最後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劉協從出生開始就經歷各種挫折,能當上皇帝也是實屬不易,身在皇家,卻生逢亂世,在位期間做過幾家梟雄的傀儡,在寥落中隱忍偷生,他算是在所有皇帝中最無奈最倒黴的了。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   原標題:大寫的憋屈!
  • 李永波是「曹操」,曾「挾天子以令諸侯」,功過是非留給歷史說吧
    前中國羽毛球總教頭李永波,曾經也是一名叱吒風雲的人物,不管是運動員生涯還是教練生涯,李永波都為中國羽毛球歷史留下了濃烈的一筆印記,有人說李永波是讓國羽走向輝煌的功臣,也有人說李永波是讓國羽落寞的罪人,李永波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 袁紹不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因,是他覺得漢獻帝名不正言不順
    曹操一直被蜀漢人馬罵做漢賊,其實也並沒有冤枉了他。曹操靠著機會迎奉漢獻帝之後,大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投機把戲,而且完全不把漢獻帝當成一個真皇帝還隨便欺凌,這就把這些個豎著「匡扶漢室」的人給恨的牙齒痒痒的,而既然不能把曹操什麼樣,罵兩句總是沒啥問題的。
  • 曹操董卓同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一個名留青史,一個留下罵名
    "挾天子以令諸侯"出自於《後漢書·袁紹傳》,原文:"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是指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或比喻假借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 第四十八戰:挾天子令諸侯(4)「令諸侯」的真正含義,荀文若的「四方生心」
    一個是袁紹的謀臣沮授,他對袁紹說:「應該西迎大駕,挾天子而令諸侯」。這是「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正版出處。四年前,沮授對袁紹說出了「迎大駕以令天下」的初級階段,四年過去了,袁紹下一個劉秀的模樣已經基本顯現。沮授說的更加清楚了,把獻帝逮過來,拿著他號令諸侯!
  • 曹操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至死沒有篡漢稱帝?
    此時,一代梟雄曹操脫穎而出,「挾天子以令諸侯」,以黃河中下遊為根據地,削平群雄,統一了整個北方地區。然而,許多人感到意外,因為曹操至死也沒有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建立新政權。那麼,曹操為什麼沒有至死也有稱帝呢?應該說,曹操最初起兵的時候,或許沒有改朝換代的想法,但隨著現實的轉變,開始有了建立新政權的想法。應該說曹操不是不想稱帝,而是遇到了一系列現實的問題。
  • 五代十國緣起,朱溫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前奏,他比曹操更著急
    900年,宦官劉季述等人合謀廢昭宗,乘昭宗酒醉,率禁兵進兵囚禁宗,令崔胤率百官請太子李裕即皇位。此時,朱溫招集謀士商議,謀士們以為東漢末年,仍然是軍閥割據混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有利地位,統一了北方,而在曹魏時,司馬懿發動政變,輔佐皇帝的曹爽沒有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有利條件,交出了皇帝和政權,自己即被司馬懿誅滅。由此,朱溫決定恢復昭宗位,挾天子以令諸侯,朱溫遣親信蔣玄眸到京城與崔胤密謀。
  • 春秋時期,諸侯王是否幹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後漢書》中,沮授給袁紹說的話:「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這裡的「天子」,自然指的是周天子。「諸侯」則指的是諸侯國的那些國君。春秋時期,早期爭霸的齊桓公和晉文公,他們之所以能夠爭霸,名義上也都是採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辦法。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意思,出現了齊桓公帶著諸侯大軍,屯兵在楚國邊境上的時候。當時,楚成王派使臣前來問齊桓公,你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我們兩國相隔遙遠,風馬牛不相及,你為什麼要進入我們的國土?
  • 曹操迎回漢獻帝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袁紹不去做?
    對於冷酷計算的各方諸侯主公們來說,皇帝就是個累贅;對於心向大漢的各級士大夫謀臣來說,皇帝還是君父。這時候,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就對袁紹說:你看皇帝都已經那副德行了,咱們是不是該接濟一下,把皇帝給接到河北吧。你這麼做,咱們不就從地方諸侯升級為大漢朝廷了嗎。沮授的給的建議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 四大千古陽謀,挾天子以令諸侯只算半個,最後一個至今無人能解
    三、挾天子以令諸侯。嚴格來說這個不算是陽謀,只是沾了一點邊而而已,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太多了,王朝末年基本都有,最出名的就是曹操。曹操成功雖然不是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其以帝王名義詔令天下,大家都知道他是虛的,但曹操勢力強大,小諸侯也無人敢不遵從。
  • 《4399大城主》國戰來襲 挾天子令諸侯
    黃巾之亂、挾天子以令諸侯等,都是三國時期的著名事件和典故。作為一款以三國時代為背景的戰爭策略類遊戲,《4399大城主》當然要讓玩家們親歷一下這些事件啦,於是「國戰」玩法應運而生!  《4399大城主》官方網站:http://my.4399.com/yxdcz/
  • 若曹操不迎漢獻帝,不挾天子令諸侯,他能否稱霸天下?
    曹操事業的起步是聚義兵,反抗董卓的暴虐統治,但是曹操事業的騰飛卻是得到了一個人,那就是東漢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漢獻帝。漢獻帝是落魄天子,就連皇位都是董卓給的,可是他的悲劇人生卻是在遇見曹操之後才變得難以改變。曹操迎接漢獻帝,就是為了將他作為政治籌碼,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的如意算盤打得很響亮,當然也打得很順利。
  • 三國時期同樣是「挾天子,令諸侯」,為何只有董卓被天下人討伐?
    歷史上「挾天子,令諸侯」的梟雄很多,但董卓最特殊,被天下諸侯一致討伐,原因是其性格殘暴無道,廢天子、殺太后、魚肉百姓、迫害異己,總之他所作所為不是想治理天下,而是想摧毀天下,
  • 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他不需要|文史宴
    如此以仁孝為本,可以說是服膺儒教的代表人物了。又據《獻帝春秋》云: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三國志》中也有「紹以寬厚得眾心」、「袁紹有恩於民夷」等記載,說明袁紹以寬仁施政,是很符合儒家教義的。為人仁孝、長得好、出身名族、履歷光耀、服膺儒教、身負天下之望,可以說袁本初同學是士族中的完美全明星了!
  • 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三國魏政權奠基人
    人物簡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舊姓夏侯,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等人在銅雀臺上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史稱「建安文學」,而建安文學的開創著就是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是曹操對外表達自己思想和經歷的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重要文章。曹操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
  • 思維導圖讀歷史人物|善於釣魚的太師
    今天我們就通過思維導圖來了解下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是怎麼樣的。 因而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