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誰是三國時期頂級風雲人物,小研認為非曹操莫屬。
曹操一生叱吒風雲,氣吞萬裡,運籌帷幄,文治武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文武全才的史詩級風流人物。
首先我們先通過一張思維導圖來了解下曹操的一生
01
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曹操家本姓夏侯,由於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後改為曹姓。
後世將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以及曹操並稱為「三曹」。
曹操死後,曹丕稱帝,建國號為魏,追封曹操為皇帝,諡號為武,廟號太祖。
02
早年
曹操年輕的時候機智警敏,有隨機應變權衡利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他在很早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這些都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仕途
熹平三年(174年),年僅19歲的曹操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孝廉是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
上任後為嚴肅法紀,造「五色棒」置於衙門,但有犯禁者,皆棒殺之,有法無情。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
光和元年(178年),23歲的曹操因堂妹夫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閒居。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光和三年(180年),25歲的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反為宦官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29歲的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殺敵人數萬人。隨後被提拔為濟南國相。
在曹操做宰相的這段時間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甚至有了買官制度。曹操不肯迎合權貴,於是託病回歸鄉裡,春夏讀書,秋冬打獵,暫時隱居了起來。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33歲的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戎馬一生
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和宦官之間的鬥爭達到了頂峰。
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后臨朝聽政。董卓入京,獨攬大權,自稱太師,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肯與國賊為伍,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在陳留散盡家財,召集義兵,討伐董卓。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縣。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都聽從曹操的命令。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交戰,曹操當時處於劣勢,但由於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於贏得了勝利。
官渡之戰,曹操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官渡之戰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餘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徵烏桓。曹操攻破三郡烏桓,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曹操終於一統北方。在回程途中面對此情此景曹操寫下了千古名篇《觀滄海》和《龜雖壽》。
一統北方後的曹操準備南下一統江東,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想乘勢一舉鯨吞江東,孫權、劉備兩家在魯肅和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組成聯盟,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與對方隔江對峙。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裡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03
成就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社會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百姓被迫離鄉,大量的土地荒蕪。「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面對這些慘象,曹操分別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學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穩定局面。
政治
懲辦豪強
曹操剛開始走上仕途的時候就想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了以後,就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
穩定局面
漢獻帝時整個中國的局面是群雄割據,軍閥混戰。而漢獻帝沒有控制政治局勢的能力,在危難之際,曹操挾持窮途末路的皇帝,遷都許縣,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圖進而統一中國,起到了穩定東漢朝政局面的作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唯才是舉
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封建道德品質,又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而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也要注意提拔。
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軍事
統一北方
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解體,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遊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
精通兵法
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
(圖片來源於網絡)
經濟
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的破壞,出現大饑荒。糧食成為社會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文學
曹操喜愛文學,在北方統一混戰的時候就非常注意對圖書的保護和收藏,曹操的文學造詣非常高,是東漢文學的代表人物。開創了擬樂府和建安文學,被魯迅稱讚「改造文章的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