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娥丸的來歷
楊曉光
河北 楊曉光
古今通用的補腎良藥青娥丸,由胡桃肉、補骨脂、杜仲、大蒜組成,首載於宋代的《和劑局方》,關於青娥丸的來歷,還與唐代相國鄭姻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相傳,唐元和7年,鄭姻以五旬之身,奉朝廷之命出任嶺南節度使,由於年高體弱,加之嶺南氣候潮溼,鄭姻任職不久即內外感傷溼邪,身體日衰,經多方治療不見好轉。
這時,一位來自詞陵國(今印尼爪哇或蘇門答臘)的船主李摩訶獲知鄭的病況後,前來探望,並向鄭獻方。鄭服用七八日後,病情開始減輕,於是堅持服藥,最後獲愈,身體也強壯了許多。
3年後,鄭姻回京,將此方廣為傳送,經多人服用,發現功效卓著,不僅對腰痛、腳氣(因溼邪造成的下肢腫脹)等有良效,而且常服用還有「強健體魄、活血脈、烏鬚髮、輕身耐老」之功。對此,後人有詩稱讚:「三年持節向南隅,人信方知藥力殊,奪得春光來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鬚」,青娥丸方名由此傳世。
其實,李船主所獻之方只有胡桃肉和補骨脂兩味藥,後來才在原方中加入杜仲和大蒜,主治腎氣虛、五臟虛損、各類腰痛及腳氣症等。青娥者,古代指少女美貌,也指耳前鬢髮,方名取青娥,意指該藥有「烏鬚髮」之功。
擴展閱讀 :
乳腺炎效驗方:加減瓜蔞牛蒡湯
曹義斌兒科語錄(捧腹大笑)
如何選擇一個好中醫?
秋燥食療方
咳嗽食療方2:青龍白虎湯
慢性咳嗽食療小偏方
為什麼我不建議冬天汗蒸
I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於網絡,作者/楊曉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
I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參考,不做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