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戰國策·蘇秦以連橫說秦》劉向

2021-03-04 古詩詞文欣賞

蘇秦起先主張連橫,勸秦惠王說:「大王您的國家,西面有巴、蜀、漢中的富饒,北面有胡貉和代馬的物產,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東面有餚山、函谷關的堅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戰車有萬輛,武士有百萬,在千裡沃野上有多種出產,地勢形勝而便利,這就是所謂的天府,天下顯赫的大國啊。憑著大王的賢明,士民的眾多,車騎的充足,兵法的教習,可以兼併諸侯,獨吞天下,稱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對此稍許留意一下,我請求來實現這件事。」

秦王回答說:「我聽說:羽毛不豐滿的不能高飛上天,法令不完備的不能懲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驅使百姓,政教不順民心的不能煩勞大臣。現在您一本正經老遠跑來在朝廷上開導我,我願改日再聽您的教誨。」

蘇秦說:「我本來就懷疑大王不會接受我的意見。過去神農討伐補遂,黃帝討伐涿鹿、擒獲蚩尤,堯討伐驩兜,舜討伐三苗,禹討伐共工,商湯討伐夏桀,周文王討伐崇國,周武王討伐紂王,齊桓公用武力稱霸天下。由此看來,哪有不用戰爭手段的呢?古代讓車輛來回奔馳,用言語互相交結,天下成為一體,有的約從有的連橫,不再儲備武器甲冑。文士個個巧舌如簧,諸侯聽得稀裡胡塗,群議紛起,難以清理。規章制度雖已完備,人們卻到處虛情假意,條文記錄又多又亂,百姓還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對,人民無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戰亂反而愈益四起。穿著講穿服飾的文士雖然善辯,攻戰卻難以止息。愈是廣泛地玩弄文辭,天下就愈難以治理。說的人說得舌頭破,聽的人聽得耳朵聾,卻不見成功,嘴上大講仁義禮信,卻不能使天下人相親。於是就廢卻文治、信用武力,以優厚待遇蓄養勇士,備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戰場上決一勝負。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擴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賢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實現,勢必不可能。所以用戰爭來解決問題,相距遠的就兩支隊伍相互進攻,相距近的持著刀戟相互衝刺,然後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對外軍隊取得了勝利,對內因行仁義而強大,上面的國君有了權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馴服。現在,要想併吞天下,超越大國,使敵國屈服,制服海內,君臨天下百姓,以諸侯為臣,非發動戰爭不可。現在在位的國君,忽略了這個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亂,又被一些人的奇談怪論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詭辯之中。象這樣看來,大王您是不會採納我的建議的。」

勸說秦王的奏摺多次呈上,而蘇秦的主張仍未實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黃金也用完了,錢財一點不剩,只得離開秦國,返回家鄉。纏著綁腿布,穿著草鞋,背著書箱,挑著行李,臉上又瘦又黑,一臉羞愧之色。回到家裡,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蘇秦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於是半夜找書,擺開幾十隻書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書,埋頭誦讀,反覆選擇、熟習、研究、體會。讀到昏昏欲睡時,就拿針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跟,並自言自語說:「哪有去遊說國君,而不能讓他拿出金玉錦繡,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滿一年,研究成功,說:「這下真的可以去遊說當代國君了!」

於是就登上名為燕烏集的宮闕,在宮殿之下謁見並遊說趙王,拍著手掌侃侃而談,趙王大喜,封蘇秦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車一百輛、錦繡一千匹、白璧一百對、黃金一萬鎰跟在他的後面,用來聯合六國,瓦解連橫,抑制強秦,所以蘇秦在趙國為相而函谷關交通斷絕。

在這個時候,那麼大的天下,那麼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謀臣的權力,都要被蘇秦的策略所決定。不花費一鬥糧,不煩勞一個兵,一個戰士也不作戰,一根弓弦也不斷絕,一枝箭也不彎折,諸侯相親,勝過兄弟。賢人在位而天下馴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合縱,所以說:應運用德政,不應憑藉勇力;應用於朝廷之內,不應用於國土之外。在蘇秦顯赫尊榮之時,黃金萬鎰被他化用,隨從車騎絡繹不絕,一路炫耀,華山以東各國隨風折服,從而使趙國的地位大大加重。況且那個蘇秦,只不過是出於窮巷、窯門、桑戶、棬樞之中的貧士罷了,但他伏在車軾之上,牽著馬的勒頭,橫行於天下,在朝廷上勸說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沒有人能與他匹敵。蘇秦將去遊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聽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掃街道,設置音樂,準備酒席,到三十裡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側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子像蛇一樣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謝罪。蘇秦問:「嫂子為什麼過去那麼趾高氣揚,而現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說:「因為你地位尊貴而且很有錢呀。」蘇秦嘆道:「唉!貧窮的時候父母不把我當兒子,富貴的時候連親戚也畏懼,人活在世上,權勢地位和榮華富貴,難道是可以忽視的嗎?」

相關焦點

  • 古文觀止丨劉向《戰國策·蘇秦以連橫說秦》
    蘇秦起先主張連橫,勸秦惠王說:「大王您的國家,西面有巴、蜀、漢中的富饒,北面有胡貉和代馬的物產,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東面有餚山、函谷關的堅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戰車有萬輛,武士有百萬,在千裡沃野上有多種出產,地勢形勝而便利,這就是所謂的天府,天下顯赫的大國啊。憑著大王的賢明,士民的眾多,車騎的充足,兵法的教習,可以兼併諸侯,獨吞天下,稱帝而加以治理。
  • 《戰國策》並不是一本史書,它記載的張儀和蘇秦也多不真實
    《戰國策》是一本戰國末期到西漢形成的書籍,目前許多人認為它是一本史書,如《百度百科》介紹到:「《戰國策》,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但是在《中國史學史》一書中並沒有說它是一本史書,而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辯士的活動及他們的策謀權變」。
  • 合縱連橫|秦、齊稱帝與蘇秦的「走紅」
    蘇秦是燕國專門處理對齊邦交關係的大臣,深得齊湣王器重。聽聞蘇秦到來,齊湣王親自到城門迎接,迫不及待地詢問蘇秦對稱帝一事的看法。蘇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了齊湣王三個問題:「齊、秦立為兩帝,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齊湣王答:「尊秦。」(《戰國策·齊策四》,下同)原因很簡單,秦國實力更強。
  • 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生價值——淺析蘇秦的價值觀 | 秦德著
    他生逢戰國中晚期,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併的結果,使秦、楚、齊、燕、韓、趙、魏七雄各據一方,形成分立局面。當時,東有大齊,西有強秦,都有兼併天下的勃勃雄心,其餘諸國,則介於兩強之間,或連(橫)或合(縱),以求自保。在這種實際情況下,「合縱」「連橫」之說應運而生。合縱,即合眾弱以抗一強,意在阻止強國對弱國的兼併,蘇秦即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
  • 閒話蘇秦的恩人,折騰他的父母妻嫂
    《隨筆》蘇秦以連橫說秦,此乃《戰國策》名篇。文意豐富,諸君有深入者,可得不菲之獲!蘇秦說秦王不成。歸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後!蘇秦將說楚王,過洛陽,父母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裡!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嫂蛇行葡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曰:季子位尊金多也!餘初讀此文嘆曰:咦!世態人情至親不能免,況他人乎!後。讀清文正公家書至:天下人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之者有之!乃有所悟。若蘇子妻嫂父母之行狀!莫非文正公所言之事乎!然!
  • 《戰國策》是「離經叛道之書」?儒家:價值觀與我們倡導的不符
    ——《戰國策·序》《戰國策》是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共33卷,但原作者並不是劉向,至於作者究竟是誰也沒有確切的說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本古籍並非一時一人所作。此外,這本書原來的書名也是不確定的,在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無意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錯亂相糅莒」,而且部分文字已經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並且為其命名為《戰國策》。
  • 【學術爭鳴】高迎澤:《戰國策》到底是不是歷史學著作?
    此後,高似孫《子略》、馬端臨《文獻通考》及《宋史·藝文志》都把《戰國策》歸入子部。那麼,《戰國策》到底是什麼性質的書籍呢?在筆者看來,主張該書為歷史學著作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人們以《戰國策》為史學著作的依據之一,是認為「策」即「冊」。如近代學者葉德輝在《書林清話書林餘話》卷1中說:「餘意當時以一國之事為一策,而其策有長有短,故又謂之《短長》。劉向又謂為遊士策謀,蓋不知策為簡策之意。」
  • 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戰國策》,你看過嗎
    在我們大家的認知裡,《戰國策》作者是西漢劉向,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戰國策》用於編輯戰國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羅根澤疑出於蒯通。這些文章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
  • 連橫合縱,鬼谷亂世
    張儀之連橫,以一敵六,邦交斡旋,天下為棋,智謀之間你爭我奪,一曰連橫,二曰擴軍,三曰吏治,四曰稱王。(先生與蘇秦真乃棋逢對手,天下做棋盤,列國做棋子,曠古奇聞也!)是利益與詭心,敗了支援與聯盟是猜忌與個人,敗了合作與生存幻想敗了現實個人敗了集體蘇秦(?-公元前284年),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
  • 蘇秦、張儀與合縱連橫
    他們提出了「合縱」和「連橫」的主張。「連橫」就是說,中原諸侯應當跟秦國親善,造成東西聯盟的局面。從地理上看,東西連成一條橫線,所以叫「連橫」。「合縱」就是說,中原諸侯應當聯合起來一同抵抗西方的秦國,造成南北聯盟的局面。從地理上看,南北合成一條直線,所以叫「合縱」(「縱」就是「直」或「豎」的意思)。蘇秦是東周洛陽人。
  • 合縱與連橫:倡導連橫的秦國攻滅了六國,靠的是策略還是人心?
    為抵禦強秦,蘇秦奔走六國,借山川之勢、姻親血緣說服六國合縱抗秦,使得地域相接、利害相關的六國,依靠聯合的力量,在強秦面前生存了百年之久。魏人張儀入秦見惠文王,以「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為說資,賺得高位。張儀深諳人心,他知道所謂六國合縱聯盟,不過是將一群人齊心不齊的傢伙們聚在一起,各國利益不同,所重自然也不同,因此只要也連橫遊說諸國,必能瓦解聯盟。
  • 蘇秦以前給我的印象是合縱抗秦的,怎麼現在變成反間滅齊了?
    說到合縱連橫,那麼大家肯定不會放過兩個人,那就是張儀蘇秦。張儀提倡連橫,蘇秦提倡合縱。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更是將張儀和蘇秦這兩個人放到了同一個時代(現在已經證實蘇秦出現的時代比張儀出現的時代晚),使得這兩人的故事性大大增加。
  • 戰國策故事解讀124---蘇秦謂齊王
    蘇秦對齊閔王說:「齊國、秦國分別稱帝後,大王認為天下是尊重秦國還是齊國?」齊王說:「尊重秦國。」
  • 「國學驛站」身配六國相印之蘇秦
    蘇秦,出生於農家,來自社會底層。曾師從鬼谷子,和張儀是同學,學習縱橫捭闔之術。此術就是學習運用謀略和遊說之術,從戰略的高度處理錯綜複雜的國內、國際政治以及外交鬥爭,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蘇秦的第一次面試,是在秦國。雖然是初出茅廬,但他眼光毒辣。他縱觀各諸侯國,唯秦國邊疆穩固,政令通達,國富民強,有併吞天下的潛力。蘇秦將自己滿腔抱負和謀略化成的「連橫之術」(秦國用遠交近攻的方法逐個擊破東方六國),一股腦的全獻給秦惠王。然而,秦王還是拒絕了。此後,又初心不改,一連上書十數次,仍然不被秦王採納。
  • 有聲連載-中華上下五千年-044蘇秦合縱聯六國
    楚、齊、魏、趙、燕、韓六國諸侯聯合起來,用「合縱」的辦法結成南北聯盟來抵抗秦國呢,還是聯合西邊的秦國,用「連橫」的辦法結成東西聯盟來保存自己呢?在這種形勢下,出現了一批縱橫家。他們的代表人物一個是洛陽人蘇秦,他主張合縱;另一個是魏國人張儀,他主張連橫。他們倆是同學。  蘇秦在洛陽時想去見周天子,只恨沒有人向周天子推薦。他知道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
  • 合縱與連橫
  • 古文觀止中的九大名句,九種智慧
    過程中發現,巴金、老舍、季羨林……這些文學巨擘們都推薦了一本書,它就是《古文觀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4.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 戰國故事,「使我洛陽二畝田,安能佩六國相印」成功學典範-蘇秦
    在這樣的形勢下,出現了一批縱橫家,他們的代表人物,一個是洛陽的蘇秦,他主張合縱,另一個是魏國人張儀,他主張連橫,他們倆師出同門。蘇秦到了趙國,對趙肅侯說:「如今秦國最注目的就是趙國,秦國不敢發兵來侵犯是因為西南邊有韓國和魏國擋住了秦國,要是秦國去打韓國和魏國,韓國、魏國投降了,趙國可就保不住了,趙、韓、魏、燕、齊、楚的土地比秦國大很多,軍隊比秦國多十倍,要是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還怕打不過他們?為什麼一個個都送自己的土地去逢迎秦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