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走一走,嗅一嗅泥土的芬芳;陽光曬一曬,拍一拍身上的塵土。願諸位,神清氣爽,身體康健;紫氣東來,財源滾滾。
驚蟄到了,萬物復甦,你甦醒了嗎?於詩詞中找尋驚蟄之美,於俗語中通曉祖宗之鑑。
詩詞中驚蟄之美
《憶秦娥》範成大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
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溼。
燕支溼。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範成大,南宋詩人,他曾常年在各地方當官,熟悉四方風土人情,他的詩中也多有體現。烏雲俏俏雲集在頭頂,雷聲似遠似近。雷聲喚醒了萬物,原來是驚蟄來到。斑鳩叫聲雜亂,還夾著一絲冷的風,輕輕吹拂著綠柳。
燻爐的香氣層層瀰漫,浸潤姑娘的絲帕,怕是哪家的閨秀等不及去感受這春意盎然吧!枝杈繁多的杏樹又怎麼耐得住寂寞,非要借著春風輕拂院牆!春天的氣息拂過,連胭脂草都潤溼了呢!杏樹枝杈缺處遙望,亭閣下那獨自站立的是佳人麼!
這首詞由景到人,畫龍點睛,意境妙極了。如一幅畫,娓娓道來,觀畫的人都看痴了。驚蟄之後,萬物甦醒,鳥兒嘰嘰喳喳,綠柳隨風飄蕩,哪家的姑娘不貪戀這春之美色呢。
《擬古》 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陶淵明,田園詩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這位五柳先生的真實寫照了。這首《擬古》寫出了驚蟄後燕子歸來,自己的意志依然不變,借物抒情。陶淵明在隱居之後,寫了大量的田園詩。隱居後他是徹底地過農民生活,以詩人的眼光捕捉萬物的閃光之處。
農曆二月下了及時雨,春天第一聲雷喚醒了各路蟄伏眾生,草木也得到春之滋潤任意舒展。新來的燕子,已經住進了屋簷。你的巢還在,相約要歸來。自從我們分別後,門前無人打掃已經荒蕪。我心如匪石堅定不移,你是如何打算呢?借物抒情也罷,最美的是意境。
俗語中祖宗之鑑
驚蟄一聲雷,寒氣轉身回
一聲雷響,喚醒世間萬物,白蟲出來覓食,農民下地幹活。有詩「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禽獸蟲豸都出來禍害莊稼,大有顛倒乾坤之勢,農人有得忙了。換個角度,這不正是萬物復甦,生意盎然的表現嘛。
驚蟄暖,秧成稈;驚蟄寒,秧成田
這句俗語看起來很矛盾,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老祖宗根據多年天氣,總結的經驗。驚蟄過後,下一個節氣是春分。驚蟄這天要是寒冷,春分以後天氣就會很快回暖,莊稼也能較好的長起來。驚蟄這天要是溫暖,春分以後天氣就會非常寒冷,莊稼剛剛長出來就被凍死了。
驚蟄不在家,入伏不在地
驚雷喚醒萬物,人們當然下地幹活了。唐朝韋應物有詩「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埋。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這畫面想想都覺得美,田間耕地,用汗水換來一年的豐收。落日余光中,漢子牽著牛犢歸家,悠長的身影在大地上晃動。
作者:詞話今史
編者:詞話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