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由國際陶藝學會、宜興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世界壺藝大賽」在新建成的丁蜀鎮青龍山公園開幕,這次大賽吸引了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義大利、塞爾維亞、立陶宛、土耳其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陶藝家參加,可謂盛況空前。作為大賽評委之一的國際陶藝學會榮譽主席雅克·考夫曼曾感慨道:世界壺藝大賽推動了世界陶瓷文化藝術的交流合作、融合發展,為宜興紫砂製作技藝注入了新的思維。
「藝術不分國界」,可以說,首屆世界壺藝大賽是宜興請進來的一次盛會,彰顯了陶都影響力,使得不同文化背景及藝術風格的壺藝在一起集中展示,互相碰撞、擦出火花,讓我們在欣賞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時,也品味著異國的文化情感。
徐建榮
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廠長
我們宜興紫砂很早就在歷史上獲得過金獎,1910年最早是南洋勸業會,1926年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獲得金獎,還有1930年我們在比利時(世界博覽會上)也獲過獎,那這些獎狀為什麼保存在我們紫砂廠呢?因為1954年成立合作社的時候,那時候江蘇省人民政府,把宜興做紫砂壺的、刻字的、砂花盆的(藝人)成立合作社,這就是我們的前身,所以他們的後人就把這些的獎狀(原件),捐獻給了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所以保留到了現在。
我們知道世界博覽會作為一項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國際性博覽活動,是參展各國展示當代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面成果的重要舞臺,我國曾多次參加世界博覽會,而宜興紫砂與之更是淵源深厚,每次走出去都屢獲大獎、名聲大振,使得它不再僅僅是中國宜興的一張名片,更是世界文化藝術領域的一件瑰寶。
徐建榮
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廠長
從個人歷史上得獎(來說),宜興紫砂出了很多的名家,那文字有記載的就是程壽珍,他的掇球在紫砂界是很有名的,他就是第一個在國際上得獎的人。
回望歷史,清代,紫砂曾有過一段輝煌時期,邵大亨將紫砂壺藝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陳曼生又將文人壺發展到了新的高峰,但是往後,便是戰亂紛紛,構築了程壽珍不凡人生的起點,讓他在動蕩和不安中走了一遭,他的人生就似這歲月之中的蘆葦,被局勢吹動震撼,但依舊堅韌地努力地去做一名樸實的紫砂藝人。
錢靖浩
宜興陶瓷博物館
程壽珍,又名壽貞,宜興川埠上岸村人,又名上袁村,現名紫砂村。關於他的出生年代,現有兩種說法:一是據韓其樓著《紫砂壺全書》中記載,是1857年;二是據顧景舟、徐秀棠、李昌鴻合著的《宜興紫砂珍賞》中記載,是1865年;兩者誤差八年,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那動亂年代中他坎坷多舛的命運,或許正因為如此,他才自號「冰心道人」,以「冰心」之態去處世,以「道人」之境去應世。
縱觀程壽珍的一生,他生於亂世之中,死於戰爭期間(1939年),在動亂中成長,更懂得生存的艱難,他作為清末宜興紫砂名匠邵友廷的養子,承其家學,制壺功底紮實,作品風格質樸,他憑藉天賦加之勤學,技藝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創製的《焐灰壺》更是聲名遠播。
錢靖浩
宜興陶瓷博物館
焐灰壺,是把燒好的茶壺二次入窯,通過焐灰摻炭法燒制,這樣出來的壺雖色黑而不悶,黑中泛青,紫裡透紅,具有金屬的質感和玉石的潤澤,特別是泡養後猶如烏金墨玉,色澤明亮鮮活。
可以說,焐灰壺所反映的這種特殊的藝術效果,一經面世便受到大家的追捧到民國年間此風日盛,像豫豐、福康、立信、利用、陳鼎和、吳德盛、鐵畫軒等名店紛紛效仿燒制,對他讚不絕口,所以當1910年第一屆南洋勸業會在南京舉辦的時候,當時陽羨紫砂陶業公司的負責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程壽珍等當時合作的著名技師,這也促成了《壽珍掇球》第一次獲獎並且是榮獲金獎的傳奇。
之後,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壽珍掇球》再次獲得金獎,1933年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壽珍掇球》又獲得優獎。
錢靖浩
宜興陶瓷博物館
對於程壽珍的制壺技藝,《宜興陶器概要》中評價:「幼從名師,習工精深,甚善制掇球、仿鼓等壺,定製品目不暇接,以是價隨聲高」。顧景舟在《宜興紫砂珍賞》中評價:「觀其傳器 少壯時基礎紮實,器皿造型掌握頗準,高出友廷一籌,中晚年僅制三式,掇球、仿鼓、漢扁。」
高英姿
南京師範大學陶藝系主任
《掇球壺》和《仿鼓壺》類似,是我們紫砂裡面傳統基本功(器型)中的經典,首先我們講掇球的品名,大家可能老是說『掇』,『掇』是什麼呢?提手旁 兩個『雙』,其實『掇』的意思並不僅僅是相加,『掇』的意思是『採集』,或者說是『抽取好東西把它積累起來』,所以我覺得這個名字起的很好。
現在,我們近距離地欣賞程壽珍所制的這把掇球壺,他在《大亨掇球》與《友廷掇球》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壺鈕、壺蓋、壺身在視覺上形成了三、球、重疊之勢,壺身更圓更豐滿,壺口再放寬,壺頸再拉高,顯得精神充沛,壺蓋極度誇張呈飽滿的半圓球,壺鈕圓珠適度放扁,在視覺上讓壺蓋的張力充分展開,壺嘴增加曲線的彎度,壺把飄逸舒展中見好就收,形成了一個耳朵形曲線的優美空間,整器各部分比例協調,多一分則累贅、少一分則缺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掇球壺在程壽珍手中才真正達到了完美的視覺效果。
錢靖浩
宜興陶瓷博物館
《掇球壺》雄渾大度、端莊秀美,不僅體現了平衡、穩重的美學思想,而且體現了平和、無為的道家精神,它將黃金分割比例發揮到了極致,將紫砂本真的藝術語言表現到了極致,將掇球所蘊含的渴望圓滿生活的奧義詮釋到了極致,它在國際舞臺上數次得獎,也體現了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的青睞。
高英姿
南京師範大學陶藝系主任
程壽珍是邵友廷的養子,所以他是有邵氏一脈的傳承在裡面,掇球壺他在處理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像是一張一弛,然後在書畫、繪畫裡面講,這個叫『密不透風,疏可走馬』,這種氣息它就是又貫氣但是又很張弛有度,所以這種比例掌握的非常好,你在這個基礎上你再去臨摹它,或者去學習它的時候,你會發現改動很難,那麼這就是程壽珍掇球壺的一個特點。
出品|紫砂頻道 宜興陶瓷博物館
紫砂頻道節目播出時間
原創欄目
|說陶|問茶|翰墨宜興|陶行天下|紫砂面對面|
入駐平臺
|抖音|鳳凰|新浪|網易|搜狐|今日頭條|天天快報|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