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人物 | 晚清八大家之邵友廷

2021-02-08 紫砂壺鑑賞與收藏秘籍

邵友廷,宜興上袁村人,他精工壺藝,尤其善於製作鵝蛋壺和掇球壺。邵友廷成名於邵大亨之後的一位制壺名家,形制尚樸,技藝腴麗。並傳繼子程壽珍,為其造就紫砂藝品的堅實基礎,成為屢摘國際金獎的名手。是近代制壺名家程壽珍的養父。

▲笠帽壺

他製作的紫砂壺大多工整、規矩,尤其擅長製作方圓器和加彩壺。邵友廷製作的器物,大多蓋有「友廷」兩字的橢圓形陽文篆印。由於邵友廷是清末的制壺名家,因此,他製作的紫砂壺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友廷掇球

友廷掇球,秉承了「大亨掇球」壺身勢雄氣沉的特點,但對大亨掇球進行了大膽的再創作,在壺身與壺蓋的連接部拉高成壺頸,壺嘴微曲略直,顯得衝力之勢更為突出,壺口設計放大,壺蓋抬高成三分之一的半球狀,壺鈕球形更圓,與「大亨掇球」相比,整體壺形更貼近「掇球」之名。

從審美角度欣賞,應該說:「友廷掇球」是「大亨掇球」的再創造和再發展,在「大亨掇球」與「壽珍掇球」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圓竹

▲蛋包壺

蛋包壺為邵大亨所創,是邵友廷之名品。容量較大,軟提,適於家中與茶坊間攜帶,為清末茶坊的流行款式。壺身圓渾豐滿,線條柔和,和頸飾雲肩線,挺而精細,口蓋母子線配合,穩如天壓地。

蓋內鈐「友廷」二字楷書橢圓章。壺嘴三彎,伸展自如,圓腴光潤,品茗端拿摩挲,手感觸覺舒適。泥色為紫紅色,久用光潤如古玉,亞光閃亮。底為凹形,銅把作軟提,便利提攜。

—THE END—

相關焦點

  • 「清代紫砂八名家」之邵友廷:圓形幾何藝術,沒人玩得過他
    邵友廷,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間宜興上袁村人,他精工壺藝,尤其善於製作鵝蛋壺和掇球壺。邵友廷是成名於邵大亨之後的一位制壺名家,形制尚樸,技藝腴麗。並傳繼子程壽珍,為其造就紫砂藝品的堅實基礎,成為屢摘國際金獎的名手。
  • 玩壺這麼久,民國這八位紫砂名家,你知道幾個?
    談及紫砂壺,時大彬、大亨、鳴遠、紫砂七老等名家,盛名遠揚,剛入門的壺友也能說上幾個。而在紫砂壺大發展階段的民國時期,也出現了一大批制壺好手,但相對來說,非資深壺友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們的作品流傳至今,也深受業內藏家追捧,一起盤點一下。
  • 紫砂還有藝術的極致,掇球壺的三次完美演變!
    宜興紫砂壺流芳百世,正是因為宜興有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紫砂泥料。絢爛多彩的紫砂泥料,加上宜興紫砂藝人的巧奪天工,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紫砂壺型。在眾多的紫砂壺型中,掇球以極其精美的構造而成,讓整個壺型渾然天成,剛勁有力,又不是紫砂韻味。
  • 買了一把紫砂掇球壺,朋友問是大亨款還是壽珍款?還真答不上來!
    「掇」取自拾取之意,而掇球則是紫砂藝人按照藝術美學原理將球形排列而成的一款經典器型。當然,說到掇球壺式,就不得不提這兩位紫砂名家,一位是掇球壺的首創人,邵大亨;一位是將掇球壺帶入國際賽場,並收穫大獎的紫砂大師,程壽珍。因此,如今的紫砂市場上比較常見的也就是以這兩位大師命名的掇球壺:大亨掇球與壽珍掇球。
  • 唐宋八大家人物詳講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唐宋八大家排名 唐宋八大家記憶順口溜
    但對於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後人能夠完全了解的並不是很多。為此下面帶來唐宋八大家排名,還有唐宋八大家記憶順口溜,以便能夠記住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人。一、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以及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 紫砂八大傳奇人物,一套壺拍出9200萬天價
    紫砂器始於宋代,但用紫砂茶壺衝泡茶葉是明代才開始流行的風尚。明清時期,是紫砂茶具興盛時代,時人對紫砂壺的推崇,幾乎可以用「狂熱」來形容,當時,上等「陽羨名壺」,「與金玉同價」。父親是當時紫砂 「四大家「之一的時朋。家學淵源的時大彬天資聰穎,還喜歡去研究、創新,他在制壺的泥料中摻入砂子,首創了調砂法制壺。在成壺技法上,他將打身筒成形法與鑲身筒成形法結合起來,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製法的一大飛躍。
  • 『紫砂小憩』紫砂之最,神奇看得見!
    據介紹,這個紫砂壺高3.5米,直徑1.83米,重980公斤,可容水2.76噸,由劉根林帶領江蘇省宜興市巨壺堂10餘名工匠選用1.5噸紫砂泥、耗時7個月製作完成。據小編了解,這個紫砂壺擁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微博)頒發的世界"最大紫砂壺"證書。
  • 「唐宋八大家」簡介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
  • 掇球之美 無可比擬
    我們知道世界博覽會作為一項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國際性博覽活動,是參展各國展示當代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面成果的重要舞臺,我國曾多次參加世界博覽會,而宜興紫砂與之更是淵源深厚,每次走出去都屢獲大獎、名聲大振,使得它不再僅僅是中國宜興的一張名片
  • 紫砂提梁壺賞析
    紫砂提梁壺的提梁有硬提梁和活絡提梁之分。所謂硬提梁就是制壺時用紫泥將壺身和壺的提把(也就是提梁)製成一體燒製成型,不可拆,不可活動,提梁和壺身是同一種材料。活絡提梁壺是指壺身肩部有帶孔的系耳,金屬(金銀銅鐵不鏽鋼)或者藤條、竹根鞭製成的提梁在壺身燒制完成後兩者裝配在一起。茶壺不用時活絡梁是放下來擱置在壺肩部或壺身兩側,因此活絡梁是活動的,可以拆卸的。活絡梁提梁壺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
  • 「唐宋八大家」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裡程碑式人物。NO.2柳宗元(773—819)
  • 飲茶風尚與紫砂品鑑——讀陳傳席《紫砂小史》
    此書儼然是一部關於歷代飲茶風尚和紫砂品鑑的百科全書,名之「小史」實屬過謙。明·時鵬 《水仙花六方壺》飲茶之風世間若無飲茶之風,吾儕便無紫砂之愛。在傳世文獻和考古的「雙重證明」之下可知:紫砂壺在宋代就被大量生產且傳之甚遠,方有梅堯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以及米元章「輕濤起,香生玉塵,雪濺紫甌圓」等詠頌佳句。由於唐宋以降主要採取煮茶或點茶之法,故彼時的紫砂壺製作較為粗糙,形制亦屬大壺。《紫砂小史》書中提及的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人摹「東坡提梁壺」,即仿古之作。
  •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 紫砂的顆粒感 可以用來評判紫砂真假嗎?
    「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 ——李漁《閒情偶記》「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文震亨《長物志》「泥是肉,砂是骨」。「骨」者,「砂」也,通常指的是紫砂泥中的石英顆粒,石英密度大,熔點高,能提高紫砂的燒結溫度。紫砂,貴在有「砂」。
  • 紫砂鑲金大師胡洪明之傳承,名門之後—胡迪峰
    「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山,閒則能交益友……」詩中作者對閒的理解,與今日要為各位介紹的這位年輕紫砂匠人對紫砂的心態,正是一份不囂張生事的契合,隱隱中透出著中國式儒雅的性情。
  • 文史知千年 唐宋八大家的領軍人物,一生仕途坎坷,你知道是誰嗎
    唐宋八大家韓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歐陽修曾一度引領宋代的古文潮流,而蘇氏父子(「三蘇」)三人亦堪稱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八大家倡導、實踐、推動了唐宋時期的古文文化走向,共同掀起了古文革新浪潮,給予六朝以來慣用的追求聲律、辭藻、排偶的駢文形式以極大衝擊,力求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一時間形成了一種嶄新的文風。可以說,唐宋八大家實實在在地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韓愈(768-2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