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壺流芳百世,正是因為宜興有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紫砂泥料。絢爛多彩的紫砂泥料,加上宜興紫砂藝人的巧奪天工,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紫砂壺型。在眾多的紫砂壺型中,掇球以極其精美的構造而成,讓整個壺型渾然天成,剛勁有力,又不是紫砂韻味。掇球的壺型也是經過無數代紫砂藝人的不斷改進,下面的文章,很好的詮釋了掇球的歷史和藝術構造,是不可多得的紫砂專業文章。
在傳統的紫砂作品中,一類紫砂壺製作最難,它叫掇球,這壺看起來非常簡單,就憑藉幾個球形的堆壘連接而形成了一個整體的美物。
「掇」有拾取、選取、獲取之意,也通「綴」即連接之義,因此掇球,實際上就是將選取若干球狀體並將其按一定規律,美學法則連接起來,中華民族,我們的祖先雖然數學方面的成就不及希臘,羅馬那些人,但在藝術方面的創造絕對是高人一籌的,掇球壺就是其中一例。
精妙不凡的掇球三變
在宜興陶瓷博物館的名人名作展廳裡,陳列著三件「掇球壺」,分別是「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壽珍掇球」。這三件造型有別的「掇球壺」,由紫砂歷史上三位名匠所做,代表著三個不同時期的三種風格。
邵大亨創製了「掇球」壺。清高熙《茗壺說》載:邵大亨「善於仿古,每專覽前人名作,輒心揣手摹,得者珍於璧,其佳處,力追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壺蓋略呈拱形,其身小於半球,壺鈕呈圓球狀,整件作品雍容大度,壺風剛正。
道光至同治年間,與邵大亨同樣為宜興川埠上袁村的邵友廷對大亨掇球進行大膽的藝術處理與再創作。「友廷掇球」在壺身與壺蓋的連接部拉高成壺頸,壺嘴微曲略直,使得衝力之勢更為突出,壺身略顯扁圓,壺口設計放大,壺蓋則更顯半球狀,壺鈕球形更圓,壺把更顯張力。
從造型的美學角度來看,整體壺形較之「大亨掇球」更顯飽滿之氣,但是依然秉承了「大亨掇球」壺身勢雄氣沉的特點。
把掇球壺造型審美效果與壺風氣韻發展到極致的當屬「壽珍掇球」。程壽珍為邵友廷養子,承其家學,形制尚樸素。他的掇球壺在「大亨掇球」與「友廷掇球」的基礎上加以更為精妙的藝術處理:使得壺鈕、壺蓋、壺身在視覺上形成了真正的三「球」重疊之勢,盡顯「掇球」之奧義。
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上,那些洋人一眼看到程壽珍的《掇球壺》,好像亮起了一盞燈哇!中國人真了不起,最簡單的球狀體經過他們這麼一組合,就變成了最美的器皿!因此一致投票,給以了頭等金獎。
那一年人們奔走相告,祝賀程壽珍的掇球壺獲得殊榮,程壽珍興奮異常在壺底鈴上「冰心道人」和「八十三老人「作此茗壺巴拿馬和國貨品展覽會曾得優獎二十四字陽文纂書印款,以此贈送有關人士。
1932年此壺又獲芝加哥博覽會優秀獎,一把小小掇球壺數次得獎,足見其魅力無窮,也可以看出西方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青睞。
掇球壺的美學之韻
我們通常認為,對一件紫砂茶壺作品的理解與欣賞,是因人而異的,她與個人的審美習慣有關,有的人喜歡堅挺,有的人喜歡圓潤,各有所愛。倘若一件作品能夠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好評,那肯定在方方面面都於大眾審美產生共鳴!
學過美術的朋友都知道,所謂美學,無非就是比例、平衡、氣韻、節奏、對比、連貫、協調、呼應這些元素的運用,要在一件作品中能融會貫通,用好這麼多藝術元素,確實是不簡單。
形體的視覺比例勻稱總能給人帶來好感,這種大頭大腦的壺若沒有合理的搭配是不可能好看,該壺是利用了黃金分割法將縱、橫進行合理配置,讓人看了笨中見巧,粗中見妙,具有黃金律關係的壺頸與壺蓋座落在具有黃金律標準的形體上合情合理,視覺產生好感是當然的。
壺身與壺口的關係不但影響著整體視覺美感,也影響著使用美感,圖中E為壺口最大直徑,E2為壺體最大直徑,兩者比例關係近似0.618黃金律比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