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2020-12-27 騰訊網

華章妹說

我們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引起的。

——亞科斯

以下,Enjoy:

作者:鐵木君

來源:鐵木君(ID:tetemu)

01 不懂沉沒成本

你越堅持,就越被坑

假設你跟朋友/對象去吃自助餐。

這家店裡的食材都很新鮮,味道很好。你們吃得很飽。

當你們起身準備走的時候,每桌限量一份的黑松露鵝肝,送到了你的面前。

你會怎麼做?

我們大多數人,會心甘情願做一個「吃飽了撐的」的人,即使吃飽了, 也要塞下那一份鵝肝。

即使會撐得難受,甚至因此影響到接下來的逛街、電影等休閒項目,還是會堅持「環保不浪費」的原則,讓不堪重負的胃,再加上一層負擔。

因為它們很貴、限量,我們付了自助餐的錢,不想虧本啊。(扶我起來,我還能吃!)

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可以用一個經濟學詞彙來解釋——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

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於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

聽起來好像沒感覺?

但其實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栽在沉沒成本上面;

為了過去的付出和錯誤,跟現在的自己較勁,賭氣般地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相處了4年的男朋友,即使不喜歡了,也想著先湊合著過過;

等了半個小時公交,你甚至感覺快要中暑了,還想再堅持一下,省個打車錢;

進了一個景點,明知道被坑了,但是「來都來了」,那還是轉一圈吧……

為什麼我們明知吃了虧,還是無法停下腳步?任由已經付出的東西,對自己施加新的傷害?

02 沉沒成本考驗的是

我們內心深處的自尊與恐懼

我們都害怕,被證明自己是錯的。

因為在面對質疑、遭到損失時,我們大腦中的杏仁體,都會將其識別成攻擊,本能地自我防禦。

這讓我們習慣於,把外界的反饋(尤其是負面反饋)和自我價值,完成綁定。

否認過去的選擇,就等於是在否定過去的自己。

為了緩解這種痛苦,我們寧願繼續堅持,當初錯誤的決定。

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本能。

這種本能的恐懼,導致了「損失厭惡效應」:相比於「獲得」的快樂,我們對「損失」更加敏感。

舉個例子:你跳槽到一家新公司,薪資從6k直接漲到了12k。你很開心,直到你無意中聽到,部門裡另一個新同事,老闆給了他15k。

我們錨定的標準,從6k,變成了15k。

於是每月多得6k的快樂,馬上被自己每月損失了3k的悲傷所替代。

賭博也是一樣。(反對大家賭博)

很多人先贏後輸,都是因為一直記得,當初最多的時候,賺到了多少錢。

賺3000的時候,被最高峰賺5000錨住,賺1000的時候,被賺3000錨住,虧2000的時候,又被保本錨住……為了證明自己留在牌桌上是正確的,最後越虧越多。

生活中,因為「損失厭惡」,為了彌補過去的錯誤,我們會傾向於繼續加碼,把更多時間,耗在希望不大的事情上。

除此之外,我們也常常給堅持的事情,套上「擁有物光環」

社會心理學家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中提到過一個現象:

賽馬場的人們下注之前,會在眾多馬匹之間猶豫不決;可是一旦下注了某一匹馬,這匹馬在他們心中,獲勝的機率便會大大增加。

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這種願望,會讓我們高估這個選項的未來價值,和事件發生的概率。

因此你已經花了錢在它上面,你不願意放棄它。

這兩種情況,最終都是我們自我防禦的本能佔了上風,最終影響了我們決策的正確性。

為了證明我們是對的、有價值的,我們寧願投入很多當下的精力,去給過去填坑;

去「合理化」,每一個過去的選擇。

於是我們的理性思考能力,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

03 別被過去綁架

接受錯誤,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失

不能將視線,從過去的事情上移開,將會讓我們錯過接下來無數次止損的機會。

電信詐騙大家都知道吧。

現在我們清楚了他們的套路,可在以前信息流通不發達的時代,被他們騙上鉤的人可真不少。

騙子們先利用人們不勞而獲的心理,許諾大家未來能拿到大錢,讓大家交個一百兩百的小錢;

然後利用這部分沉沒成本,一點一點收線,哄騙對方交更多的錢,達成詐騙的目的。

如果人們一開始,意識到不對就抽身退出,而不是盯著已經打了水漂的錢,就不會有後面更大的悲劇了。

當然了,不止騙子會用,手握更多資源的商家,更是用「沉沒成本」設計套路的好手。

凡是有人性弱點的地方,也會帶來商機。

最常見的,就是交定金了。

買車、買保險等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對產品或服務的某個部分有疑慮,不夠滿意,只差最後刷卡這一步,遲遲無法下決定。

而商家讓我們先交一部分小額的錢,用這部分沉沒成本將我們鎖定,最終完成大額的交易。

而網購、外賣的滿減也是一樣。

我女朋友每次逛淘寶,明明只需要買一瓶30多的洗衣液,最後卻非要湊天貓超市199-30的滿減。

不湊齊那30塊的滿減,就是虧了;最後買了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呆在角落吃灰。

及時放棄,是一種智慧。

能幫助我們避免更大的損失,明晰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就像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所說: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衝呀打工人,忘掉沉沒成本,及時斷舍離,是我們對抗資本家和消費主義最好的利器。

04做未來的主人

你該考慮的是機會成本

如果說,沉沒成本決定了人們如何看待過去;那麼機會成本,則決定了人們如何面對未來。

什麼是機會成本呢?

這個經濟學概念是指:我現在選了選項A,如果我轉而選擇其他B、C、D、E...中的某一個,它們所能帶給我最高價值。

簡單點說,比如周末你有兩個小時時間,可以用來打遊戲,也可以用來看電影;打遊戲帶來的快樂和看電影帶來的放鬆,就互為機會成本。

相比於沉沒成本,機會成本,才是決定我們未來幸福的那一個。但卻也是在沉沒成本面前,被我們忽略的那一個。

柯達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上個世紀,柯達是膠片時代的霸主,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它才是第一個發明數位相機的公司。

可是他們面對數位相機潛力無限的機會成本,卻死守過去膠片時代,技術和市場佔有率的優勢,放不下投入的人力物力的沉沒成本。

最後在數碼時代的浪潮下,巨輪傾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做選擇時,都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現在做的事情,對未來能否產生持續積極的影響?

我現在的決策,有沒有被過去的付出所左右?

想好這兩個問題,將會影響我們當下和未來的幸福水平。

沒有誰,喜歡被當作一個輕易放棄的人。

同樣地,背負著沉重的過去,也讓我們難以承受。

因為,為一個錯誤的選擇而苦苦堅持,也是一種失敗。

這時候恰到好處的放棄,才讓我們有機會更快接近,撥雲見日的那天。

作者介紹:鐵木君,95後連續創業者,兩家文化傳媒公司創始人,冰河鐵馬團隊投資人,一個血液會沸騰的寫作者。

相關焦點

  • 大多數人被「沉沒成本」拖垮
    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那些「你付出後卻沒得到相應回報的成本,例如金錢、精力、時間或者情感等」,都能算作沉沒成本。比如前文裡提到的看了一部自己不喜歡的電影,在不少影片的差評區都能看到類似於「強忍著看完」、「很想走但沒走」、「看了一半就開始玩手機了」等等言論。說明大部分人即使覺得這電影不好看,但依然會坐在那裡把它看完。
  • 什麼是沉沒成本
    成本–收益理論中蘊含著一些微妙卻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意義深遠的暗示。利用這些暗示,它們會幫助你節省時間和金錢,同樣也能提升你的生活質量。沉沒成本我們來說一個購票看比賽的例子吧。你在一個月前買了一場籃球比賽的門票,比賽將在距離你家30英裡的一個城市舉行。
  • 沉沒成本:要麼讓你人生開掛,要麼讓你被降維打擊
    「覆水難收」這個成語很多人知道,但你知道它後面蘊藏著一個深刻的消費心理嗎?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的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沉沒成本。他說:「假如你花7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你懷疑這個電影是否值7美元。
  • 晨會故事-沉沒成本
    2000年12月在印度舉行的世錦賽上,諸宸碰上了來自美洲大陸的冠軍L KRUSH(讀音同crush),譯成漢語為:我摧毀---我要摧毀你!  又一次,諸宸坐在清華校園裡上課,經濟管理專業的老師講了一個概念:沉沒成本。比如你去看電影,發現票忘帶了,你應該重新買一張而不是再回去找。因為前邊你的一切準備都已經成了「沉沒成本」,不要把它浪費掉。
  • 徹底放下一個人的好方法:放棄「沉沒成本」
    這也是感情中的「沉沒成本」。 所謂「沉沒成本」,通俗的來說,就是你已經做完了的事情,由此產生的成本。 很多人之所以在感情結束之後,放不下過去,其實並不是還有多愛,而是不甘心曾經付出了那麼多,終究成為了一場空。
  • 沉沒成本效應:每個人終其一生的斷舍離
    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 Sunk Cost。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度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 26思維模型:沉沒成本效應一無底的黑洞
    這都是沉沒成本的心理效應在作怪。沉沒成本效應的定義經濟學定義: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包括時間、金錢、精力等。例如:如果你看音樂會,已經付了500元票款而且不能退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後覺得很不好看,此時你付的錢已經不能收回,音樂會門票的價錢就是沉沒成本。
  • 《墨菲定律》:割捨「沉沒成本」,方能及時止損
    其實這就是《墨菲定律》中所講到的由於難以割捨「沉沒成本」,而選擇將就。那什麼是「沉沒成本」呢?所謂「沉沒成本」就是說已經投入但不可能再拿出來的付出或支出,比如情感、時間、金錢等等。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因為不能割捨「沉沒成本」,而選擇默默忍受,默默將就。不少人還將整個人生陷入「沉沒成本」的泥潭裡無法自拔。
  • 算清楚你的沉沒成本,看值不值得
    算清楚你的沉沒成本,看值不值得 大學畢業後,普通人大概就是有兩種選擇,要麼就業正式步入社會,要麼考研繼續往上深造。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作出的最終決定也不同。有些人可能會十分的糾結,因為各種現狀原因,比如說,金錢、時間等等。其實,畢業選擇考研還是工作,只需要去算清楚你自己的沉沒成本是什麼?再想一下你自己覺得值不值得了。
  • 金晨與張繼科分手:「沉沒成本」告訴你:果斷的結束,更利於開始
    金晨的果斷,恰恰是對「沉沒成本」的及在《自然社交,讓情緒不再敏感》中,闡述了一個觀點:沉沒成本。我覺得用在這裡尤為合適。沉沒成本本身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非理性決策,而在兩性關係中,當你覺得兩人不合適,或者已經受到傷害時,還堅持要繼續這段關係。實質上,你已經失去了原本可以離開,去擁抱幸福的機會。
  • 「我們是如何被商家操控的」心理學:沉沒成本丨飯大官人
    02「我們是如何被商家操控的」之心理學知識: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 如若,你一直放不下一個人,不妨試試「沉沒成本效應」
    02 當你想要徹底放下一個人的時候,不妨運用好「沉沒成本效應。」 沉沒成本效應,是指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在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有時候你放不下一個人,很可能是因為你在對方身上,花費了很多的心思和物質,你帶著很高的期待,可是你們之間卻是有緣無份,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結果,所以你一直耿耿於懷。
  • 棠棣信息2019年虧損5545.33萬虧損增加 機器人業務沉沒成本
    據了解,棠棣信息司營業收入11,909,764.76元、營業成本5,760,901.15元、淨利潤-55,453,271.83元、期末淨資產-21,717,021.30元。公司近年連續大額虧損,主要系公司前期戰略偏差及市場第三方業務政策逆預期變化導致,特別是機器人業務實際造成重大的沉沒成本和投入損失。
  • 結婚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拖垮彼此嗎?
    許多年後,會有不少人在下雨天為你送傘;但你心裡永遠都忘不了,多年前那個掀起衣服為你擋雨的人。對我來說,18歲時夢裡夢見的那個人,第二天我會不顧一切地跑去見她,但28歲時的自己不會再這樣做了。如果你連生活跟自己之間的關係都無法處理好,那麼就別慌慌張張地開始一段你自己無法駕馭的感情。
  • 生活中必須知道的幾個經濟學「成本」
    這裡從「理性人」思維引出經濟學裡的成本概念。這些「成本」有別於會計裡的一般成本,但這些「成本」卻實實在在影響我們的生活,了解這些「成本」對於個體工作、生活至關重要。一、邊際成本。邊際成本指每增加生產一個單位商品所增加的成本。
  • 2020最應景的災難片,當日本全部沉沒
    更加巧合的是,《日本沉沒》上線的時間正值日本疫情的捲土重來,它的災難題材似乎完全對接上了人們的現實生活。 但這只是個開端,死亡仍在繼續。 但是大家沒時間悲傷,更沒有精力去責備,壞消息接踵而至,他們必須加快步伐,因為整個日本島正在緩慢的沉沒,他們必須趕在腳下的土地消失前逃離出去。
  • 「心理成本」的情感效應:對男人越真心,他越容易不喜歡你
    其實,當你懂得人性、一切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愛情並沒有很複雜,眼前這個情緒反覆、愛恨無常的人也沒那麼難懂。 你越愛一個人,那個人反而越是不將你放在心上,結果就變成了你為了他而「患得患失」,而在他那裡你卻只是「可有可無」。
  • 快速降低IT成本的10種方法
    困難時期需要迅速採取行動 Ganly說:「當面臨快速降低IT成本的挑戰時,首席信息官需要以影響最小的方式為組織的長期運營削減成本。」 Gartner公司建議採用結構化和程序化的方法來優化成本。 (2)減少但不要凍結支付成本 組織需要關注真正能夠減少或消除的成本,而不僅僅是在當前期間凍結支付的成本。 (3)現金為王 組織指定對損益表有實際現金影響的項目,而不是折舊或攤銷等非現金項目。例如,與減少本地軟體許可證或諸如硬體之類的自有資產相比,節省雲計算服務成本會帶來更多的現金影響。
  • 《魔獸世界懷舊服》沉沒的神廟任務怎麼做 沉沒的神廟任務介紹
    導 讀 魔獸世界懷舊服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某些任務一定有些疑問,相信大家一直在尋找中沉沒的神廟任務的任務攻略
  • 你所有的痛苦,都是自找的!真正的人性高手,都明白這個核心邏輯
    「沉沒成本效應」很多人都聽過吧,但是我告訴很多人都對它缺乏深刻理解。你有沒有去看過電影?花50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然後看了半個小時,你發現這個電影沒有你預期的那麼好看,那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呢?會馬上離開電影院,還是堅持著再看一個半小時,把整個電影給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