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
李幼鄰在五六歲之時,他的父親李宗仁便經人撮合,娶了廣西桂平的佳麗郭德潔。此後,李幼鄰的生母李秀文雖然仍舊是李宗仁的大夫人,但是沒過多久之後,新歡已然代替了糟糠。
作為舊時女子,李秀文不可能也沒辦法邁出傳統道德的門檻,同樣,作為一個弱女子,她也無力改寫自己的命運,只能被動的接受著殘酷的既定事實。於是,李秀文便只能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打發著孤寂無助的歲月,承受著悽苦而又殘酷的命運。
那麼,李秀文是如何跟李宗仁走到一起的呢?
作為舊時代的女子,在那個天下動蕩的年代,李秀文並無治國天下的念頭,她只想擁有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的度過一生便足夠了。於是,經人介紹之後,李秀文同意了嫁給李宗仁。
一、幸福到來
1911年,正值天下紛亂時刻,李秀文這樣一個傳統的舊時女子,並無多少想法。儘管她在結婚的時候還沒有名字,但並不妨礙她對幸福生活的期待。因此,當有媒婆過來提親的時候,李秀文便應承了下來,沒過多久,李秀文就跟一個叫做李宗仁的軍人結婚了。
結婚之後,李宗仁挑了挑筆墨對李秀文說,「聽媒人說你不認識字,但中國正在發生變化,而且是驚天動地的大變,不認字哪行,你姓李,我就先教你李字。」隨後,李宗仁在紙上一筆一划教李秀文寫李字。
隨後,李宗仁在另外一張紙上寫下了「李秀文」三字,稱秀和李字很像,秀麗文靜的意思同樣很美。於是,李宗仁給她起了個名字就叫做李秀文。儘管此時李秀文並不知其中意思,但作為一個傳統的鄉下女子,她卻是明白「出嫁從夫」的道理,便是如此,她以後就叫做李秀文了。
值此天下動亂之際,李宗仁已經成為了廣西陸軍學校的哨長,每逢工作之餘,在休息的時候他都會早早的起來,前往八十多裡外的老家。當李秀文在村頭山坳下看到回來的李宗仁時,心中總會充滿幸福。
1920年,李秀文給李宗仁添了個兒子李幼鄰,這個鄉下傳統的女子,為李家傳宗接代的任務似乎完成了。此時,李宗仁已經戰功赫赫,官路亨通。即便他每日忙於公務,依舊會教李秀文讀書寫字,更有些時候,還會跟她談論國家大事。
但一個鄉下女人,滿心都是對丈夫噓寒問暖的舊時女子,又如何能懂得國家大事呢?於是,在李宗仁面前,她只能盡心扮演妻子的身份,安心的照料他,默默地謹守著自己心中的「婦道」。
1924年,經人撮合之後,李宗仁迎娶了桂平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郭德潔。看著郭德潔跟李宗仁站在一起,那知書達理、面容嬌好的樣子,不知為何,李秀文的腦海中浮現了「郎才女貌」四個字。
李宗仁對她說娶郭德潔是為了出去公務時的應酬需要,身邊總是需要帶個人照顧,在家裡面無論如何都還是要靠她的。於是,李秀文傻傻的相信了。又或者說,她不相信又能如何呢!
那麼,此後生活真的如李宗仁所說的那樣嗎?
李秀文這個傳統女子終究只是個弱女子,只是一名謹守婦道不懂得抗爭的傳統女子而已。她只能默默地接受如此既定的事實,繼續為照顧李宗仁和公婆而忙碌,但有的事情總會在不經意間發生變化。
二、「反目」
每天早上公雞鳴叫時,李秀文便習慣性的起床,去給公婆和丈夫做好吃食,在這個充滿煙火之氣的地方,默默照顧著這個家。看著郭德潔跟在李宗仁身邊,兩人恩愛的模樣,李秀文心中總有些許難言的滋味。但一個省級高官,再娶一個妾又有大不了的呢?李秀文這樣安慰著自己。
但日子一天天過去,隨著孩子的長大,李秀文發現生活並沒有如同她所想的那樣,一如往日幸福美滿。不知何時,李秀文臉上的微笑消失了,同樣,在她面對丈夫李宗仁時,那種豁達的心境和情緒控制能力也消失了。
1943年春,李宗仁母親病故,在送葬儀式場合中,李秀文和郭德潔同時出現。於此時此地,李秀文終於「爆發」,做出了自己的抵抗。按族中規矩,開堂祭奠要分男女兩列。
將近二十年的時光中,一直習慣於跟隨李宗仁身邊的郭德潔一定要和他跪在第一排。而已經備受冷落多年的李秀文則做出了最後的抵抗,她認為自己理應跟丈夫跪在一起。
或許是李宗仁感覺到在眾人面前丟了臉,雖然當時同意李秀文和郭德潔左右隨他一起跪拜,但是儀式結束之後,立即將兩位夫人送回了老家,沒過多久,他又將郭德潔接了過來。而李秀文則獨自被留在了桂林。
或許是太晚了,儘管如此「爆發」抵抗,但李秀文依舊沒能挽回李宗仁的心意,沒能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至此,兩人之間出現了一道難以彌補的裂痕。而這個只會相夫教子的傳統女子,不得不一個人面對孤苦的命運。
1947年5月中旬,李幼鄰一家乘坐輪船從上海入境,李秀文專程趕到上海迎接自己的兒子一家。看到兒子已為人父,並且和妻子珍妮以及女兒瑪茜、萊瑟琳一同出現時,內心孤寂無助的李秀文,似乎感覺到整個世界一下子鮮活了起來。
相隔十年未見的兒子李幼鄰在那一瞬間留下了淚水,似乎是能感受的兒子的情緒,李秀文同樣留下了淚水。便是在這之後的幾個月中,李秀文和李幼鄰一家度過了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
三個月之後,李幼鄰一家返回美國。而李秀文則獨居香港,隨後因籤證無法解決的原因,不能前往美國,只能在古巴漂泊,在1958年的時候獲準入境,跟兒子李幼鄰一家在紐約團聚。
那麼,李秀文晚年生活又是如何境遇呢?
世事弄人,在命運的捉弄之下,李秀文跟丈夫李宗仁分開,在異國他鄉生活多年之後再度返回故鄉,過著「清淨」的生活。
三、「清淨」一輩子
1958年,李秀文跟兒子李幼鄰在紐約團聚,期間生活方面雖然幾經波折,但她一直和兒子在一起。如此,李秀文便在異國他鄉生活了下去,而且這一住就是十五年。直至1973年,或許是思念故土和家鄉的緣故,李秀文萌生了返回老家的想法。
同樣是在這一年,李秀文在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努力下,終於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桂林。至此,李秀文一人獨自定居,享受著故土家鄉中,難得的清淨和安寧。而作為孝子的李幼鄰,則是每年都會從美國返回看望她,並且要陪她住上兩三個月。
每逢兒子李幼鄰回來,李秀文總要兒子陪著她山林間走一走,看看家鄉的風景,感受著山河分風光。母子之間的情感,便在日常生活之中不斷醞釀、愈發深厚。這讓李秀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1990年5月18日,李秀文在故鄉桂林度過了100歲生日。在百歲壽宴活動現場,特意從美國趕回來的李幼鄰在接受採訪時,眼中卻充滿了淚水。在李幼鄰看來,他的母親儘管已經活了一百歲,但卻守了七十年的活寡。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帶著別樣的情緒,李幼鄰再度回到了美國。1992年6月18日,李秀文走過了一百零二年的漫長歲月,最終安詳的離開了世間。讓人遺憾的是,她的兒子李幼鄰身在美國,並未能及時趕來送別相依為命的母親。
7月13日,李幼鄰從紐約直飛香港,稍作休息之後,便回到了桂林。料理完母親的喪事之後,李幼鄰以抱病之身返回美國,並言稱自己每年都要回來給母親掃墓。遺憾的是,在次年4月,李幼鄰便於美國溘然長逝。
結語:
縱觀李秀文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前半生無疑是幸福美滿的,不幸的是,她的後半生卻充滿了悽苦之色。當然,不幸中的萬幸,她有一個格外重視孝道和親情的兒子。或許,也正是因此,李秀文才能夠度過那漫長而又孤寂的歲月。
對於李幼鄰來說,母親的一生無疑是悲苦的,當父親李宗仁迎娶郭德潔之後,母親所遭受的一切都在他的內心深處留下了創傷痕跡。至於他是否對父親李宗仁有過怨恨,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他的所言所語可以看出,其內心多少還是有些芥蒂的。
或許,在晚年他跟母親一同生活的時候,感受到母親的安寧和平靜,心中也會釋然。但誰又知道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