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宗仁的夫人,可能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郭德潔,有的還會想到胡友松。而李宗仁的原配夫人李秀文——這位長期隱身於丈夫身後的傳統女性,可能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1965年,李宗仁準備從美國返回中國定居,臨別之際與這位結髮妻子有過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
李宗仁說:「我過去飛黃騰達,一半是由於你的寬容與忍讓,你事事忍讓,又常使我良心不安……我在長期的奮鬥中,體會到了你的偉大,我之所以一生敬重你,並不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妻子,而是你的偉大。」
一位妻子被丈夫贊為「偉大」,是不是很不尋常?
這位出身農家,沒什麼文化的妻子,有何魅力被李宗仁稱讚「偉大」呢?
一
1911年,19歲的李秀文嫁給了同歲的李宗仁。那時的農村,女子十六七歲就要找婆家,像李秀文19歲才出嫁算是比較晚的了。
而李秀文之所以等到19歲才嫁人,主要是因為李秀文父母深信女兒是「有福」之人,要找個同樣有福的男人才能嫁。
李秀文5歲那年生了一場大病,本來以為人都不行了,後來經過一位醫生的診治,又起死回生,被村裡人稱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後來算命先生又為李秀文算命,說此女子是富貴雙全的好命。
果然,好事說來就來,不久,李秀文母親竟然在四十幾歲又生了個兒子。李秀文上面有一個哥哥,三個姐姐,本就男丁稀少,那時農村男孩再多也不嫌多。這下,全家上下都很高興,父母更是對算命先生的話深信不疑。
於是,李秀文在四個姐妹中便被父母特別對待,吃、穿、用都比三個姐姐要好,甚至後來還不用做農活,只在家做些針線活。
一個人從小的生活經歷,會對其性格形成決定性的影響。一個從小被父母珍愛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
有了父母的堅強後盾,李秀文才能有底氣,等到自己的真命天子。19歲那年,鄰村李家來提親的這位男子的八字,竟和李秀文的八字十分配合,是夫榮妻貴,大吉大利的一對好八字。
就這樣,李秀文嫁給了李宗仁。當時,她還被人叫做「四妹」。
「秀文」這名字還是丈夫給起的。當知道妻子不識字時,李宗仁還提出教妻子識字。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時代,丈夫主動教妻子識字讀書的確實少見,李秀文很歡喜,自己遇上了個好丈夫。
只是,由於李宗仁當時在廣西陸軍小學習武,夫妻兩地分居,也只有假期回來才有時間教妻子讀書識字。
後來隨著家中景況好轉,李宗仁建議父親請一位教師為家中幾位婦女授課。李老太爺也是讀書之人,非常開通,就依了兒子,請了一位先生來家中教書。
於是,當李秀文的三個姐姐還在婆家累死累活地做繁重的農活時,她卻已經在夫家讀書識字,並且勤勞又豁達的她深得公婆的喜歡。她的三個姐姐都說,四妹命好,嫁了個好夫婿。
只是,李秀文對識字讀書有些畏難,興趣不大。即使後來她離開農村跟隨丈夫到城市生活,雖然斷斷續續還在學習識字,但是只能看信,不曾寫過一封信,就是後來兒子幼鄰到美國讀書,她也只是能看兒子的信,回信則讓親友代筆。
過了幾年兩地生活後,李宗仁把妻子接到身邊,夫妻團聚。剛從農村來到城市,李秀文有諸多不適應。不少軍官太太平日喜歡打牌、看戲、上茶樓打發日子。這些,李秀文不會也不感興趣。
她喜歡守在家裡,為丈夫做飯洗衣,把屋裡收拾得乾乾淨淨。
隨著已升任營長的李宗仁應酬逐漸增多,有些場合需要帶夫人同行。但是跟隨丈夫輾轉多地的軍旅生活已讓李秀文力不從心,尤其在生了兒子幼鄰後,她更是把出去應酬視為負擔。
李宗仁看出妻子的心思,經常安慰她,希望妻子能儘快適應這種軍旅生活。
1920年,兩廣戰爭爆發,前線戰事吃緊,李宗仁已無暇顧及妻兒,只好把李秀文和兒子送回家鄉。後來,因為戰事激烈,為了安全起見,李秀文又和公婆輾轉到上海避難。
就是這次的匆忙分開,使李秀文的命運發生了重大轉折。另一個女人走進了她和李宗仁的生活。
二
1923年冬天,兩廣戰事漸停,跟隨部隊駐紮在桂平的李宗仁,給父母寫了一封信,告知他已娶了新人郭德潔。公婆把此消息告訴李秀文,勸她馬上到桂平去。公婆是體恤她,擔心她被冷落。
雖說在城市已生活多年的李秀文,也看到有些富貴或者官宦人家娶有小妾。但是真正這個事情落在自己頭上時,她還是有些接受不了,心裡萬般酸楚!
原本隨和可親的丈夫會如何對待她這個結髮之妻呢?
當她懷著複雜的心情,風塵僕僕地從上海趕到桂平時,丈夫依舊笑呵呵的,毫無芥蒂,還把新婦郭德潔喊出來見她,讓郭德潔給她倒茶,然後說:「我娶了德潔,為的是外面應酬多,身邊有個照應。你來了,大家做個伴,你看好嗎?」
丈夫一番看似雲淡風輕的話,竟然讓李秀文說不出反駁的話來,她竟說了:「好。」
看到李秀文沒有什麼強烈反應,李宗仁又趁熱打鐵說:「德潔她年輕,應該尊重你。這兩年你不同我在一起,很多事沒人照料。德潔來了,好多了。以後你少操點心。她是個學生,懂道理的,有什麼事你儘管吩咐她吧。」
可以說,李宗仁這番攻心戰做得很好。他能從一個下級軍官一步一步做到桂系主帥,乃至後來問鼎總統寶座,確有他的過人之處。他熟知妻子的個性,首先把原配妻子抬到一個很高的位置,捧你,敬你,讓你不好意思撕破臉皮。
何況在那樣一個女子地位微如草芥的時代,女子在婚姻裡還是處於弱勢的一方。尤其是對於一個從小在農村長大,沒什麼文化的婦女,她能做的選擇並不多。
李秀文也明白自己的處境,一方面她長期受傳統婦道思想的影響,妻子要順從丈夫,另一方面她也想到若是自己撒潑耍賴,當時是痛快了,可是過後呢,若丈夫不待見她,她以後能有好日子過?還不如順水推舟做個人情,丈夫還能念她個好!況且,丈夫在外戎馬倥傯,也十分不易!
她把滿肚子的委屈壓了下去,平靜地接受了郭德潔。
於是,李宗仁續娶平妻的風波就這麼波瀾不驚地過去了。廣西那時把男子在正室後又續娶的妻子稱為平妻
經過在上海幾年的城市生活經歷,李秀文逐漸適應了城市這些太太的生活。到了桂平後,她慢慢和那些軍官太太們熟絡起來,時常參加一些聚會。
她當時在桂平頗受敬重,一般的請客宴會,都讓她坐首席。起初,郭德潔還和她一起出席宴會,但慢慢地,郭德潔就有意迴避她,儘量避免和她同時出現在公共場合。
李秀文本就不喜歡應酬,也無意和郭德潔爭寵。她主要和一些太太們聚會,丈夫方面的應酬主要由郭德潔陪同去。這樣,兩人相安無事地過了幾年,表面上還是客客氣氣,雖則心裡不痛快,但都沒有拉下臉來。
好在,這樣有些尷尬的日子並不長,隨著北伐開始,郭德潔隨李宗仁北上,李秀文則帶著兒子到香港讀書,從此以後,兩人再也沒有在一個屋簷下待過。
即使幾年後,李秀文攜兒子回到廣州居住,那時李宗仁和郭德潔也來到廣州,雙方還是分宅兩處。
李宗仁把兒子視如珍寶,在廣州時,經常過來看望兒子,有時會和李秀文聊會兒家常,若時間充裕,會留下吃頓飯再匆匆離開。兒子成了聯繫二人感情的紐帶。
曾經的恩愛夫妻,如今倒處得像老朋友一樣不溫不火。
本就不喜歡拋頭露面的李秀文慢慢地淡出李宗仁的社交圈。
而年輕的郭德潔呢,讀過幾年書,心高氣傲,立志要做一個不平凡的新女性。她跟隨李宗仁南徵北戰,出入高級社交場合,享受眾人的前呼後擁,無上榮耀。
1939年7月,蔣介石和宋美齡到桂林視察時,要去鄉下看望李宗仁母親。於是,李宗仁母親就託人帶口信給李秀文,讓她回去負責接待貴客。但是,李秀文想到郭德潔很忌諱與她一同公開露面。
為了避免大家尷尬,李秀文就給帶口信的人說,家裡有德潔去招待就可以了,再說家裡人手也多,她就不回去了。
於是,蔣介石夫婦就由桂系核心人物白崇禧和郭德潔陪同到鄉下看望李家老夫人。當時,李宗仁正在外面帶部隊打仗,無暇分身回來。
愛情的世界畢竟是排他的,即使再寬容大度的人,在面對感情爭奪者上,沒有誰能做到心如止水。
三
雖則做了官太太,每日生活由傭人侍候,生活無憂,但李秀文還是保持其質樸的本性。
她不喜歡打牌,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做手工,閒暇時搓麻織線是她最快樂的消遣。傭人還笑她說:「大夫人有福放著不去享,還去搓麻線。」
李秀文卻說:「有手不做事人家才笑話呢,你有你的活路,我有我的活路。誰都不應該遊手好閒地過日子。」
在桂林居住時,李秀文還把政府給家裡配的一輛小汽車退了回去。她不喜歡出去郊遊,很少用車,出門逛街也是喜歡步行。她自嘲「自己是天生一雙鄉下人腳」。
雖然丈夫不在身邊,但李秀文的家庭生活還是很熱鬧。因為李宗仁做了大官,老家許多親友前來投靠。又因李秀文寬厚、以誠待人,親友的小孩到城市讀書,也都跟隨李秀文一起居住。家中常常賓朋滿座,迎來送往,非常熱鬧。
當然這再多的熱鬧也抵擋不了丈夫不在身邊的惆悵。李秀文曾說過,她從三十多歲,就再沒有享受到家室歡樂。
雖則心裡酸楚,但是丈夫一如既往地尊重她,已給了她莫大的心裡安慰。不論李宗仁身處何處,他從來不曾忘記安排這個結髮妻子的生活,並且他也儘量給她以體面。
1944年春,白崇禧在桂林為母親慶祝九十大壽,李宗仁和郭德潔及李秀文分別送了壽禮。
郭德潔因為白府管家忘記把她送的壽幛掛起,而大發雷霆:「你們把她(指李秀文)的壽幛掛起,不掛我的,這不是侮辱我嗎?」惹得眾人議論紛紛:「德公也怪,怎麼不跟郭德潔聯名送壽幛,而要分開送了三份壽幛。」
李秀文聽到議論,心下很明白,丈夫此舉是給她面子,若是丈夫和郭德潔聯名送壽禮,那她豈不尷尬!
對於丈夫在人前一個勁地尊重她,她也清楚,丈夫在以另一種形式補償她,安撫她。並且經過在城市生活的多年曆練,她也深知,隨著丈夫地位的逐漸升高,她和丈夫的差距日益增大,即使沒有郭德潔出現,保不齊以後還會有張德潔或是王德潔出現。
與其哭鬧怨天尤人,不如就放開了,與丈夫見面還是有說有笑,丈夫倒心裡更敬她三分。不論怎樣,丈夫都不會不管她的,她對此還是有自信的。
就像小時候她被人預言好命,父母格外偏愛她一樣,她深信自己是好命之人。一個從小被父母之愛包圍的孩子長大後也不會缺乏安全感的。
而她的那三個姐姐的命運就苦多了,她們在十六七歲就早早出嫁了,到了夫家後,每日辛苦勞作,累死累活,日子還是過得看不到頭。尤其她的二姐更是命苦,二姐夫早年曾與李宗仁同學,曾經滿腔抱負,後來卻變得頹廢不求上進,賭博,吸鴉片,最後竟然把五六歲的女兒也買給了別人抵賭債。二姐得知後,積勞成疾,最後不到三十歲就死了。
李秀文後來每逢想起二姐一家人的命運,總是無比悲傷。對比三個姐姐的命運,做了大官太太她豈不是別人說的「命好」!
雖然,這個好命也有掩不住的辛酸。她從三十多歲就獨守空房,這豈是物質享受所能補償的?但幸運的是,她沒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能忍能讓,以退為進,反倒在丈夫的心裡佔有一席之地。
同時,唯一的兒子幼鄰在她和李宗仁的精心撫育教導下,聰明伶俐,後來到美國留學,畢業後自食其力,投身商界,事業卓有成就。
女人一旦在婚姻上受到了挫折,孩子往往是女人最後的王牌。
四
兒子幼鄰是李秀文的驕傲。
幼鄰小時候有些內向膽小,當時李宗仁為了培養兒子養成堅強、勇敢的性格,在繁忙的軍務中儘量抽時間陪兒子。他帶兒子做各種遊戲和爬樹、蕩鞦韆、翻單杆等體育運動,開發孩子的心智,還帶兒子去校場看閱兵,看軍事訓練,從而使兒子養成了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個性。
晚年李秀文曾說,很感激丈夫給她培養了一個優秀孝順的兒子,給了她精神上的莫大支撐。
1952年,因為籤證問題,為了能與在美國的兒子見面,李秀文由香港飛往古巴輾轉。後來終於在1958年,她獲得了美國的籤證,飛到了紐約兒子身邊。
一家人終於在異國他鄉團聚,兒子兒媳孝順,四個孫女活潑可愛,兒孫繞膝的生活讓李文秀樂開了花。勤勞慣了的她,到了美國也閒不住,她做飯燒菜,還在花園侍弄花草,每天的生活過得很充實。
已經提早來美國的李宗仁過來看望他們,他和郭德潔居住在新澤西州。李秀文和李宗仁這對老夫妻自香港一別已經八年,如今相見,兩人都有些唏噓。
看到李宗仁憔悴了許多,李秀文想到丈夫戎馬一生,來去匆匆,也曾風光無限,如今流落到海外,門前冷落鞍馬稀,禁不住有些難過。
李宗仁安慰她說:「你這下子可以多享幾天清福了,何必為我擔憂,我過去保護你太少,如今連自身也保護不了。我們都經受了不少風霜,如今能夠重逢,也是不錯了。」
李秀文不勝感慨,想不到一家人團聚,能平靜地共享天倫之樂倒還是在國外!但是在這看似平靜的表面上卻再起波瀾。
在海外旅居幾年李宗仁越來越思鄉懷舊,終於在1965年,他下定決心要回到自己的祖國,即使冒再大的風險也要回去。
臨別前,他過來和李秀文及兒子一家告別。他語重心長地對李秀文說:
「人說老來思鄉,落葉歸根,一點不假。如今我深感去國之苦,苦不堪言。你若再住下去,也會痛苦的。雖則有幼鄰奉養,但他不能不趁此壯年多做事業。你在此少不了是個累贅,倒不如等我回去之後,給你們來信,你也找個機會,讓幼鄰送你回去為好。」
李宗仁可能預感此次分別,以後再次相見遙遙無期,他又歉疚地說:「我這一生很對不起你,數十年來都感到不安和慚愧。我欠你的太多了,如今再無法得到補償,希望得到你的原諒。」
丈夫的一席話,使李秀文百感交集,幾十年的隱忍和痛苦都在丈夫的這番肺腑之言中灰飛煙滅。丈夫始終記著她的好呢!
1965年夏,李宗仁和郭德潔由美國飛往歐洲周轉,然後在中國政府的安排下回到北京。令人嘆息的是,不到一年,郭德潔就因乳腺癌在北京離世。其實她回國前夕,已在美國確診了癌症晚期。
得知這位使自己婚姻飽受挫折的「情敵」的死訊時,李秀文不勝感慨:「德潔還不滿六十歲呢!」她們兩人從北伐過後,只在婆婆的葬禮上見過一次,此後便再沒有接觸。
歷經人生風風雨雨的她也明白,雖然郭德潔分走了丈夫的心,但不可否認的是,郭德潔在輔助丈夫的事業上確實費了不少心思。因此她在回憶錄裡說:「自知丈夫可以沒有我,不能沒有她,因此,我寧願帶著幼鄰,各自為家。」
現在德潔不在了,丈夫一個人怎麼過呢?就在李秀文和兒子幼鄰擔心李宗仁一個人孤單難捱時,收到了李宗仁的來信,得知他又迎娶了一位年輕的新娘——胡友松。想到他身邊能有人照顧,雖然是老夫少妻,但只要他高興,李秀文和兒子也就稍稍放下心來。
李宗仁還在信中又一次建議李秀文回國定居,說他已聯繫到李秀文的侄兒嘉球,以便於李秀文回國後能有人陪同照應。
李秀文在國外,雖然兒子兒媳孝順,但是也按捺不住思鄉之情。然而,想不到她的歸國之行還未啟動時,李宗仁竟然在北京因病去世了。
遠在美國的李秀文聽到消息時,禁不住淚如泉湧。雖然二人真正夫妻相伴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多年的命運息息相關,已使他們之間建立了一種無比堅固的親情,丈夫永遠都是她值得信賴的人。
1973年,李秀文謹遵丈夫生前囑託,在中國政府的安排下,毅然回國,回到故鄉桂林定居。兒子李幼鄰把她送回國,安頓好後又返回美國。
為了方便照應她,侄兒嘉球一家搬來與李秀文同住。嘉球早年讀書就一直跟隨在她身邊,與她有著深厚感情。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與丈夫的第三位夫人有了一面之緣。
一天,在醫院療養的李秀文,聽侄媳婦說,北京過來一位女士想見她。見面之後,這位女士說她是受逝者(李宗仁)之託特地來看望她的。原來這位年輕的女士就是李宗仁的第三任夫人——胡友松。
李秀文聞言頓覺一陣暖流湧上心頭,原來丈夫一直都在惦記著她,就是臨死也還在念著她。她很欣慰,恩愛夫妻並非一定要終日相伴,只要心有牽掛,就足矣!
1992年,李秀文安詳離世,享年102歲。
10個月後,一直對母親懷有深厚感情的李幼鄰在美國因肺癌不幸離世。這對情深義厚的母子必將在天國再次團聚!
文 | 南國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