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布
話說,在1965年的7月,李宗仁乘坐飛機返還祖國大陸,待飛機緩緩降落後,在他下飛機的一刻,得到了新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之所以新中國會對李宗仁的返還祖國會有如此熱烈的歡迎,是因為其的歸來不僅在國際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力外,而且還有一個極其特別的原因,那就是李宗仁在1949年時曾為新中國做出過一個偉大的善舉。
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的落幕,老蔣集團的敗局已成大勢,江河日下的老蔣,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前有我黨為其定下「頭號」戰犯的罪名,後又有李宗仁等反對派的「逼宮」。
再加上外交方面美國佬對其的擯棄,致使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蔣介石在自己的日記裡默默寫下「冬日飲寒冰,雪夜渡斷橋」的悲鳴。
在1949年的1月21日,老蔣迫於壓力不得不再次「下野」,「代總統」由李宗仁擔任。不過老蔣雖宣布下野,但這只是他的緩兵之計,其集團的實際大權依然在他的手中牢牢掌握,在他「歸隱」奉化老家後,仍然身居幕後操控著前方的每一步棋。
例如,他操控行政院院長孫科,命其將諸多實權機構全都搬到廣州,甚至,就連外國的大使館也都要隨遷,在南京雖名為「當局」,但剩下的僅為一個無法正常運作的空架子罷了。
但是,李宗仁何許人也?亂世之梟雄,豈能任由老蔣的擺布?於是他開始反制老蔣,做出一件令老蔣無法容忍但讓我黨極其讚賞的善舉:直接釋放了幾萬被老蔣集團關押的我黨同志,其中不乏一些將要面臨槍決的「政治犯」。
在那個時期,我黨與諸多民主黨派人士呼籲釋放這些同志,在當時時任南京司法長官的楊兆龍也對此響應積極。在他與多人的努力下,司法部長張知本在行政院會議提交提案得到通過。
為了防止出現意外,楊兆龍派遣特務找到李宗仁,請他籤署文件並釋放所謂的政治犯。李宗仁當時也在與我黨竭盡全力地進行和談,對此事也是支持,直接籤字同意。而且,李宗仁還特意提出,要釋放張學良與楊虎城,在得到這個消息後,老蔣再也坐不住了。
張、楊二人發動的西安事變,可以說是老蔣此生最大的屈辱,倘若不是怕影響太大,老蔣早就會除掉張、楊二人,可是,現在李宗仁竟要將他倆給放了,那不是在打自己的臉嗎?老蔣即刻橫加幹涉,不讓李宗仁籤署該命令。
最終,迫於壓力張學良與楊虎城兩位將軍沒能恢復自由身,但我黨上萬名同志卻重獲自由,李宗仁將軍的此舉功德無量。
平心而論,李宗仁的此舉,雖有他自己的政治目的,但無論怎麼說,對於他自己以及我黨來說,都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舉,這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他返還大陸後能受到新中國熱烈歡迎的重要原因。
在新中國成立後,身在國外的李宗仁內心極為複雜,但當他看到新中國在我黨的正確領導之下,華夏大地發生了地覆天翻的巨變,中國人民徹底在世界上站了起來,心裡還是非常欣慰的。
尤其是當新中國的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後,遠在海外的李宗仁非常激動地對記者說道:我深為我的失敗而感到欣慰,也正是因為我的失敗,才會讓一個強大的新中國誕生,身為中國人,我現在感到無比自豪!
對於故土的思念,在1965年的7月20日,李宗仁乘機抵達北京,總理親自帶隊來到機場迎接李宗仁,這可謂是極高的國禮了。
時隔16年之久,李宗仁重歸故裡,百感交集,在機場講話時說道:這16年,我在海外,待罪之身,感受到了祖國的蒸蒸日上,我愈加自豪。
遂毅然決定從海外回國,期望追隨全國人民一同參與社會主義的建設,並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
後來,在1969年的1月30日,李宗仁因病逝世,享年78歲,被安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也算是落葉歸根了。
本文參考資料:《李宗仁傳》,《解放戰爭》,《百度百科相關詞條——李宗仁,建國大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