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鄰。廣西桂林臨桂區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內「桂系」首領,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他是北伐戰爭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促成北伐。
「九·一八」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國民黨行憲,當選副總統。蔣介石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欲以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之後出走美國,但最終偕夫人郭德潔於1965年7月經瑞士、中東回到北京,受到毛澤東及其他中共領導人歡迎,於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徐州抗日紀念館李宗仁雕像
1916年5月,任滇軍第四師第三十四團排長。後轉入桂系陸榮廷部,任護國軍第六軍林虎部第7旅13團排長、連長、幫辦營長、幫統,參加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粵桂戰爭。
1923年,與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建立聯繫。1923年10月,經李濟深、陳銘樞介紹加入國民黨。
1924年,聯合黃紹竑、白崇禧等部,成立「定桂討賊聯軍」,任總指揮。1924年9月,擊敗桂系軍閥陸榮廷部。1924年11月,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省綏靖督辦公署督辦兼廣西陸軍第一軍軍長(1924年12月-1926年)。
1925年7月,又擊敗沈鴻英,完成統一廣西的任務,成為新的國民黨桂系軍閥首腦。統一廣西後,任國民黨廣西省黨務特派員和廣西省第一屆省黨部監察委員。
白崇禧與李宗仁
北伐時期
1926年7月,率第七軍二萬多人參加北伐戰爭,轉戰湘、鄂、贛、皖等省,立下戰功。他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終於促成北伐。在北伐時期,還兼任過左翼軍指揮官、江左軍總指揮、國民黨湖北省臨時政治會議委員、安徽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委員(1927年3月-1929年3月)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
1927年4月,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實行「反共清黨」。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臺後,被任命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務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武漢分會委員(1928年4月—1929年)、主席,參加蔣介石舉行的第二期北伐。1928年2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1928年4月,任國民革民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期間,還任(國民政府)禁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1928年-1929年)、(國民政府)預算委員會委員(1928年8月29日-1929年3月4日)、(國民政府)財政監理委員會委員。
1929年,回到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決心勵精圖治建設廣西。他們發展教育,懲治土豪劣紳,對行政官員進行嚴格約束。
蔣桂戰爭
1929年3月,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軍閥與蔣介石之間爆發蔣桂戰爭。結果桂系戰敗,逃回廣西。蔣介石以「叛亂黨國」的罪名,開除李宗仁黨籍,免除本兼各職。
1929年秋,李宗仁返回廣西南寧,組建護黨救國軍,自任總司令,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下轄第三、八兩路軍,此後,長期盤踞廣西,與蔣介石對抗。
1930年4月,參加馮玉祥、閻錫山反蔣,被推為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閻錫山)兼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由廣西進軍湖南,支援閻錫山、馮玉祥在中原同蔣介石作戰。1930年7月,被蔣軍擊敗,退回廣西。
1931年5月,李宗仁又聯合粵系軍閥陳濟棠反蔣,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1931年11月,任中國國民黨(第四屆)中央監察委員。
抗日戰爭
1937年2月-1937年8月,任第五路軍總司令。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10月,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7年8月-1938年),駐節徐州。
1938年1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1938年2月至5月,指揮徐海會戰。其中3月至4月的臺兒莊戰役,取得殲滅日軍二萬餘人的重大勝利。1938年2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938年2月-1938年9月)、保安司令。1938年5月,徐州失守後,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創立遊擊基地,堅持抗戰。1938年6月10日,率部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4月至5月參加隨棗會戰。
1941年1月至2月參加豫南會戰。
李宗仁、蔣介石、白崇禧
臺兒莊大戰紀念館
臺兒莊大捷,又稱臺兒莊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臺兒莊。臺兒莊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鬥、臨沂附近戰鬥、臺兒莊戰鬥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戰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田鎮南、關麟徵、池峰城、王銘章等抗日將領指揮。戰役期間,中國抗戰最高統帥蔣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視察、督導、調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蔣介石在臺兒莊戰鬥最激烈的時刻親赴臺兒莊南站觀戰,並親自勉勵池峰城,前線將士因而士氣大振,大大增強了前線將士的戰鬥力。
解放戰爭
1945年1月-1946年7月,李宗仁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主任(後改稱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主任),支持蔣介石發動全國規模的反共反人民內戰,參與對解放區的軍事進攻。期間(1945年2月-1945年9月),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漢中行營主任。
1946年7月-1949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行轅北平行轅主任。
1948年4月,李宗仁當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總統蔣介石)。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精銳主力部隊大部被殲,國民黨統治面臨覆滅命運,蔣介石被迫於1949年1月21宣布下野。
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就任中華民國代總統。幻想通過「和談」,阻止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派代表團到北平談判,但最後又拒絕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條件《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下達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此後,先後退到桂林、廣州,繼續組織國民黨軍隊進行頑抗。
1949年6月-1950年,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委員。1949年7月16日-1950年,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1月,白崇禧指揮的桂系部隊大部被殲,李在政治上賴以生存的條件被摧毀。
李宗仁與夫人郭德潔(廣西桂平人)
晚年生活
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醫為名,從南寧乘專機飛往香港。1949年12月,李宗仁乘機飛往美國,此後在美國度過了十六年流亡生涯。
1950年3月,蔣介石在臺灣恢復「總統」職務。
1954年3月,蔣介石正式罷免李宗仁「副總統」職務。
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十年間,先後五次派程思遠到北京,晉謁周恩來總理,為回歸祖國大陸作準備。
1965年7月,衝破重重險阻,偕妻回到祖國大陸。回國後,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1969年1月30日,因肺炎在北京逝世。
李宗仁在1966年7月,娶年輕貌美的護士胡友松女士為妻。
李宗仁官邸
是桂林市內現存的兩處最完好的名人舊居。官邸位於桂林市風景秀麗的杉湖南畔,這座被後人譽為桂林「總統府」的府邸建於四十年代,屬中西結合的別墅式建築,布局一改傳統的南北走向而坐東朝西,以威嚴、氣派的主樓為中心,四周配建副官樓、警衛室、附樓、花園、停車坪等,佔地4000多平方米。
李宗仁官邸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文明路16號,風景秀麗的杉湖南畔,與雙塔相傍,這座「桂林總統府」建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屬中西合璧的別墅式建築,坐西朝東,以威嚴、氣派的主樓為中心,四周配建副官樓、警衛室、附樓、花園、停車坪等,佔地4000多平方米。1948年4月至1949年11月,李宗仁返桂在此居住。1966年3月14日,李宗仁先生重返官邸。
李家在桂林之泗頂公路旁,大院系古典莊園式建築,坐西向東,但大門開在北方馬路邊,大院為長方形,由青磚砌成的圍牆約9米高,院中住房為全木結構,大門口的對聯據說為蔣介石所說「山河永固,天地皆春」,橫批為「青天白日」,緊臨房屋後面是陡峭的馬鞍山。
李宗仁在兄弟當中排行第九,從住房風水角度看,此房坐西向東,東面一片空曠良田,北面空闊良田,東北面空曠有口大魚塘,大門朝北,屋後馬鞍山為石山,雄壯威武,遠看像匹馬,石山殺氣重,主武,利出武將,東空闊,西向山,在風水上為反吟,此房周圍人家應比較清貧。從風水角度分析,房屋西南為山,東北為水,此兩方利於兄弟當中的三、六、九排行,李宗仁在家中排行第九,故此房大利於他。
故居宅院背倚著一高一低兩座峻峭的石峰,遠遠望去,如行空天馬,當地人就叫它「天馬山」。慕名而來的遊客,面對這縱橫馳騁的「天馬」,會產生許多聯想——想到李宗仁於1925年7月率軍擊敗舊桂系,成為新桂系首領;想到李宗仁1926年率第七軍參加北伐,轉戰湘、鄂、贛、皖,立下赫赫戰功;想到李宗仁1938年指揮徐州會戰,在臺兒莊與日軍血戰,取得抗戰正面戰場首次重大勝利……
經測,坐向為庚山甲向兼酉卯,後牆為酉山卯向兼庚甲:將軍弟院門坐向為丙午之間界縫,廳牆為酉山卯向兼庚甲,天井放水出醜。我們發現不少地方前後坐向不一致,說明施工不嚴謹。院門坐向為午山子向兼丙壬,門口正向的朝應峰與宅向成90度角,其中丙峰諸峰秀拔,即是風水所說的金馬玉堂貴人。貴人有貴氣,貴氣來自龍脈之勢和形。
立於院牆右側的故居大門,在裝飾上很動了一番心思。三環龍脊拱簷正中鐫刻著一座大鐘,時針固定指向「9時」。當地老人說:「這是『座中(鍾)有靠』、『長長久久』的意思。」
李家祖墳一處為犀牛地,由住房向西約1.5公裡的小山下,從地形看,此山雖只100來米高,但山勢來龍遠大,此山由北向南,自高自低一路延伸下來,來龍穿帳過峽至丘陵地帶,李家祖墳就在這山龍盡頭山凹之處,對面山龍回頭環顧墳地,百官朝拜、千軍萬馬。祖墳坐東向西,甲山庚向,書雲「甲山庚向,出文武貴人」此地葬有李宗仁曾祖母、爺爺、父親的墳墓,從祭事者落款為李宗仁來看,表明是李宗仁顯達後為報孝而重修,三個墳墓中為曾祖母李母老太夫人之墓,右側為李宗仁爺爺李仰庭之墳墓,左側為李宗仁父親李培英之墳墓。墳前明堂開闊,西北一片良田,視野遠大,西北為乾位,乾位空曠主聲名遠播,也助長李宗仁成功,墳對面良田中間起一小山約5米高,二十米寬,為案山,似印,應後人手中掌大權,對面遠處約5公裡是雄偉的天平山,遠看像一條臥龍,山青水秀,註定此地要出大貴人,有意思的是,李天佑上將軍,國民黨大將與李宗仁長期合作的白崇禧也在此地不遠處,還有清朝宰相陳宏謀,另外的趙觀文等五個狀元,均在這方圓幾十公裡之內,真是人傑地靈啊。
李宗仁是為我們國家民族作出卓越貢獻的偉大人物,也是廣西李氏宗親的傑出人物,我們在此對先賢表示深切的緬懷和崇高的敬意。
業務電話:18587761759
業務微信:13321787788
業務QQ:837156312
廣西李氏QQ群:329111223
網站:www.guangxilishi.com
廣西李氏宗親會微信公眾號::gxlszqh
掃一掃或長按下面的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