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李宗仁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大功勞,曾組織徐州會戰,在臺兒莊打了個漂亮仗。抗日戰爭勝利後,國軍在和解放軍的鏖戰中土崩瓦解。後來蔣介石下野,李宗仁擔任代總統。然而他並沒能挽救頹敗中的國民政府。眼看「大廈將傾」,他也只好自尋出路去了。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醫為名,從南寧乘專機飛往香港。1949年12月,李宗仁又飛往美國,此後在美國過著流亡生活。
1958年,李宗仁的老鄉、桂系集團核心政治人物陳思遠的女兒林黛從美國回到香港,對父親陳思遠說:「李先生(李宗仁)在美國住不習慣,總想回國。」不久之後,程思遠又接到李宗仁的來信,說他保存著一批文物,希望能獻給祖國,並吐露了自己葉落歸根的心願。
程思遠聽了女兒的話,看了李宗仁的信,明白了李宗仁的心思。1959年10月,程思遠從香港前往北京,表達了李宗仁的意願。北京對李宗仁很歡迎。11月初,程思遠又回到香港,寫信向李宗仁轉達了北京的意思。李宗仁便把他的文物從紐約託運到香港。總理派人前往香港,將文物運到北京。
李宗仁在寫給總理的信中說,這些文物,他花了11萬美元購買的。但是,總理從故宮找來文物專家鑑定,這些東西大部分都是贗品,只有少數幾件是真品。價值最多3000美元。總理向主席匯報了這一情況。並提議說,到時候按真實價值10倍的錢,給李宗仁3萬美元。主席聽完總理匯報後,哈哈一笑,意思是李宗仁不識貨,買了一堆贗品。他對總理說:「我們的統戰工作要講策略。他說11萬多,就給他12萬!這叫『投石問路』嘛!」
於是,總理對程思遠說:「李先生的藏畫,有些是真的,有些是贗品。但政府體念李先生的愛國熱忱,將送他一筆赴歐洲的旅費,以壯行色。」
然後,他派人把12萬美元送到李宗仁手上。李宗仁得知消息後,
周恩來讓劉仲容設法將12萬美元現鈔交到李宗仁手中。李宗仁得到消息後,十分高興,連聲稱讚:「他們不簡單,是識貨的。」
以上便是李宗仁回歸大陸前的一段軼事,正所謂「投石問路」。
原來,李宗仁在美國過夠了流亡生活,早就有回國之心。之所以不敢貿然回歸,一則因為對新中國不了解,二則因為他早年曾「圍剿」過紅軍,有所顧忌。於是,他才採取了「投石問路」的方法。
但不論如何,李宗仁是於國有功的,他曾致力於兩廣統一,促成北伐,又在抗日戰爭中立下功勳。尤其值得稱道的是,1938年,日本侵略者佔領南京、濟南後,企圖沿津浦線對進,南北夾擊,會攻徐州之時,李宗仁任第5戰區司令長官,指揮中國軍隊同日本侵略者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的廣大地域上,展開了一場大會戰。在這場會戰中,臺兒莊大捷最為著名。臺兒莊大捷歷時1個月,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在戰爭中,李宗仁親自指揮部隊痛擊日軍,給日軍以極大打擊。此次大捷是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軍隊取得的又一次勝利,也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李宗仁的這一歷史功績將永載史冊。
但是,出去容易,回來難。臺灣方面、美國方面,都進行了阻撓。然而,李宗仁回國的決心很堅定,一直沒有放棄。直到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和他夫人才經瑞士輾轉中東回到北京,回到了久別的故土。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因肺炎在北京逝世,享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