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李宗仁上臺,其一心要促成和談,但北京的條件讓白崇禧憤然

2020-12-23 地平線薦賞

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過後,我軍已經收復長江以北的大多數地盤,而國民黨只暫守長江以南。雖然,主力部隊被消滅殆盡,但還有完整的空軍、海軍和上百萬陸軍。那時候,儘管老蔣擁有優勢兵力,但國民黨仍然以令人難以想像的速度,失去了南中國的半壁江山。

如今,中國臺灣的學者一般認為,桂系與蔣介石雙方的明爭暗鬥,應該對國民黨的最後失敗,負有一定的責任。然而,在《李宗仁回憶錄》裡面,李卻嚴厲批評蔣在他代總統期間,到處拆臺,唯恐桂系守得住地盤,寧贈朋友,不與家奴。終於,導致最後的失敗。

在雙方爭鬥的近幾十年時間,蔣桂之間是一邊合作、一邊鬥法,哪怕在最後生死存亡之際,雙方還在進行著殊死爭鬥。這樣一來,蔣桂雙方終於鬥掉了手中僅剩的半壁江山,也鬥出了一個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新中國。可最終,桂系也從此煙消雲散。

1月22日,蔣介石離開國府,李宗仁就任代總統。可是,蔣則在前一天回到奉化老家,並在溪口設了7個電臺,遙控著南京的一切。蔣在下野以前,就做了一系列人事安排,並著手把國庫裡的金銀全數運往中國臺灣。因此,李宗仁從上臺的那一天起,手頭就一文不名。

更過分的是,蔣還授意行政院長孫科,把行政院搬到廣州。國民黨頓時陷入一國三公的奇葩局面。代總統在南京,政府在廣州,還有一個前總統卻在溪口操縱整個局面。此時的李宗仁,南北穿梭、多方活動,他甚至找到何應欽,請他重新組建內閣。

何應欽,曾與李、白二人在北伐時期,一起主持過一段時間的南京政府,所以,李宗仁幻想著能與何再一次攜手,把如今的爛攤子給扭轉過來,讓自己的政府走向正常軌道。日後,能使自己抽出身來,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和談當中去,爭取一些先機。

可沒想到,現在的何應欽早已畏蔣如虎,視蔣為馬首是瞻。我們可以想像,桂系讓何來重新組閣,這就好像把老蔣的眼線,堂而皇之安排在自己的要害部門。這對桂系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嚴重失策,何應欽什麼事情都跟蔣匯報,樣樣請示。

國民黨四分五裂到如此地步,美國人同樣感到李宗仁撐不起國民黨這個爛攤子,他們決定袖手旁觀。這時,唯一能夠挽救桂系的只剩下與北京達成和談這一條路。如果和談能成,局面就可以穩住,蔣介石就不會東山再起,美援也就有了指望,否則一切成空。

可沒成想,北京開出的和平條件相當強硬,包括了懲治戰犯、廢除憲法、收編軍隊等8條。而在早先公布的戰犯名單裡,蔣介石是頭號,李宗仁名列第二,白崇禧位居第四。但是,李宗仁一上臺,就通通答應了這8項條件。當然,李當前考慮更多的是桂系利益。

劉仲榮,是白崇禧身邊的地下黨。1949年3月,白秘密派劉仲龍北上,給北京帶了一封信。信中首先介紹了桂系內部對和談的看法,雖有人反對和談,但桂系大部分人支持和談。另外,白在信中提出「劃江而治,政治過江,軍事不過江。」北京斷然拒絕道:我們軍事也要過江。

這個時候博弈的三方各有自己的打算

北京,對於和平條件是「無條件投降」,但也看到拉住桂系,可能會讓蔣介石失敗的更快。

桂系,希望促成和談,掌握軍政大權,最好,蔣介石再也不要回來。

老蔣,則暗中操控局面,先用桂系抵擋一陣子,等自己恢復實力,再登大位。

4月1日,李宗仁派出和平代表團北上談判,前桂系大佬黃紹竑也在其中。據說,黃紹竑見到首長,開始還有點拘謹,首長就問他,你是哪裡人啊?寒暄幾句後,首長直奔主題說:我方對和談是比較寬大的,李先生如果不抓住時機,就變成六親無靠了。

那麼,這裡首長所指的「六親」到底代表著什麼呢?

一親、蔣介石是靠不住的;

二親、美國佬是靠不住的;

三親、老蔣的部隊也是靠不住;

四親、桂系在武漢的二三十萬兵力,同樣靠不住;

五親、李先生在南京的一些支持者,是因為李先生開展和談。如果李先生不和談了,那些人就靠不住了;

六親、我方拿出誠意跟李先生和談,如果李先生沒有誠意,我方也靠不住了;

所以說,如果李先生符合這六項條件,那麼,李先生是不是就六親無靠了呢?

4月16日,代表團回到南京,帶回了北京方面的和平條件。這個條件,仍然強硬地堅持了政治和軍事都過江的原則,但給桂系開列了幾項優厚條件:

一、李宗仁可以當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二、廣西軍隊暫不改編;

三、廣西、廣東兩年內,不實行土改;

另外,北京也在此下了最後通牒,那就是桂系籤字的最後期限,為4月20號。

在《李宗仁回憶錄》中是這樣描述,當黃紹竑把條件一講,在座的人都傻眼了,建生(白崇禧)突然站起身,指著黃紹竑說:這不是叫我們投降嗎?而且還是無條件投降,虧你還能把這種條件帶回來,白當場就跟黃翻臉了。於是,大家的觀點,在會議上激烈交鋒,

當時,桂系三號人物黃旭初的日記裡,就記錄了個人的心態和想法,說:

今日夜間十時,始召集健生、季寬、鶴齡、荀蒼、思遠,給予討論和談問題。結果,德公(李宗仁):我為和平代理總統,若和不成,我將交還代理而引退。健生倘和,好比一盤雞肉,肥者先被撿吃。其次,雞頭、雞腳終被吃光。健生不待談話結束,憤然而行。

不過,北京給出的條件有一些讓李宗仁心動,但是,如果按照北京的條件達成和談,那無異於是在投降書上簽字,這對桂系來講,完全是無法接受,尤其是白崇禧更是不能接受此條件。所以,李最終沒能在這份協議上簽字,也就意味著和談徹底破裂。

4月20日晚,正是長江漲潮的時期,北京方面下令渡江,這意味著這場「和共倒蔣」的和談,徹底宣告失敗。而渡江戰役打響了,國民黨內部卻因為蔣桂戰略思想的不一致,而在長江一線迅速潰敗。當時,桂系主張死守長江,希望把黃埔系軍隊調此鎮守。

我們知道,李宗仁的命令湯恩伯怎麼可能會遵從呢?臺兒莊一戰就是最好的證明,當時就是湯的止步不前,延誤增援。所以,李的指令如石沉大海,沒人理會。當時,蔣介石給湯恩伯下達了一個明確指示,長江我們不守了,你儘快把部隊調回上海駐守。

蔣介石的想法是,因為其利益都在東南一帶,所以蔣要保住上海和臺灣,哪怕只守住上海三個月,國際形勢就有可能會發生一些新的變化。

而桂系的想法是,因為其利益都在廣西一帶,所以桂系希望保住西南線,即使長江守不住,部隊還可以鎮守西南一線。

就這樣,蔣桂之間由於各自利益的不一致,導致在戰場上雙方無法精誠合作、互相拆臺、各自為戰的主導思想。我們可想而知,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打勝仗。所以,國民黨的部隊兵敗如山倒,潰不成軍。而我方人民解放軍則一路高奏凱歌,勢如破竹一路南下。

相關焦點

  • 李宗仁:中華民國代總統
    廣西桂林臨桂區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內「桂系」首領,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他是北伐戰爭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促成北伐。  「九·一八」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國民黨行憲,當選副總統。蔣介石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欲以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
  • 白崇禧自詡精明,卻在一事上犯糊塗,李宗仁評價:自負而無遠見
    最終為我軍擊潰,桂系主力在1949年12月底也盡數被我軍全殲。在中國近代史上,桂系佔有舉足親重的地位,在近代各地諸多軍閥之中,除了北方閻錫山所部外,就只有桂系常年居於中樞位置,甚至能與蔣介石平分秋色,1948年4月前方戰事不利之機,桂系還能通過選舉堂而皇之的與蔣介石硬碰硬,李宗仁本人還被當選為副總統,而時任華中剿總司令的白崇禧甚至多次為李宗仁公開發聲演講,為李宗仁順利當選立下汗馬功勞。
  • 白崇禧一意孤行,拒絕我軍提出的優待政策,最終晚景悽涼
    1949年1月下旬,因與桂系軍閥交惡日深,蔣介石深感矛盾不可調和,被迫下野退居幕後,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權力,但他上位後卻利慾薰心的提出,同意以我軍提出八項條件為基礎和談。
  • 桂林——李宗仁官邸
    他是北伐戰爭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促成北伐。「九·一八」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國民黨行憲,當選副總統。蔣介石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欲以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之後出走美國,但最終偕夫人郭德潔於1965年7月經瑞士、中東回到北京,受到毛澤東及其他中共領導人歡迎,於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其代表作品有《李宗仁回憶錄》。
  • 中共主動邀請南京政府,籤訂《和平協定》,李宗仁為什麼會拒絕
    李宗仁歷史對他的評價,也還算不錯。可是在1949年4月,中共為了百姓免受生靈塗炭,主動邀請南京政府籤訂《和平協定》,李宗仁為何會拒絕,其中存在哪些制約性的因素。第二,對權勢、地位的迷戀那個時期,李宗仁統帥南京政府,可謂是萬萬人之上。可是如果接受中共,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那就意味著李宗仁必須要交出兵權、底盤,如果籤訂協議,也就意味著桂系軍閥全面瓦解,這是他權力的資本,無論如何也不能失去。還是幻想著,能和中共劃江而治,於共產黨平分天下。霸佔西南、西北,盤踞兩廣,這是多大的底盤,怎麼可能輕易的放棄。
  • 小諸葛白崇禧,為什麼去了臺灣,而不是跟隨李宗仁出走美國?
    李宗仁明知跟隨老蔣是死路一條,所以出走了美國。可白崇禧竟然跟隨老蔣去了臺灣,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最後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自己的家中。 小諸葛」白崇禧,為什麼去了臺灣,而不是跟隨李宗仁出走美國?
  • 維基精選:【李宗仁】
    1948年中華民國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49年11月,當中國國民黨自陪都重慶撤退,代總統李沒有跟他們在一起;相反,李乘機到香港宣布會入醫院治療胃病。蔣介石復出接替李之出缺,開始帶領中國國民黨對抗共產主義。李在香港守侯兩周,之後和夫人郭德潔等家人一道出走美國。李並未赴臺,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
  • 李宗仁中國英雄人物!
    李宗仁1936年,李宗仁發表《焦土抗戰論》,其觀點與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速勝論」背道而馳。7月15日,國民政府電令白崇禧立刻出洋考察,李宗仁調往中樞軍委會任職,實際上要將二人趕出廣西,這一下激怒了他倆,他們公開抗命。蔣介石調集各路軍隊圍困廣西,而廣西也全省動員誓死一拼。桂系在輿論上佔領正義立場,東北軍、西北軍、我黨都通電聲援廣西。
  • 李宗仁,黃紹竑和白崇禧,桂系早期三大巨頭,解讀3人的陳年往事
    解放以前,國民黨新桂系,是由李宗仁、白崇禧為核心的廣西將士構成的一個軍事武裝。它是國民革命軍除了黃埔系以外,實力最強的一隻軍政力量。作為一個地方實力派,桂系在前後30年的時間裡,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演繹了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首先,他們一手推進並主導了北伐進程,讓困難重重的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契機。國家危難關頭,他們參加抗戰,取得了聞名遐邇的「臺兒莊大捷」。
  • 「小諸葛」白崇禧
    1909年,白崇禧又以第二名成績考入廣西省立初級師範學校,和毛澤東一樣成為一名「師範生」。辛亥革命時,白崇禧加入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隨協統趙恆惕到達漢口,後進入武昌第二陸軍預備學校學習,1914年10月升入中國軍事界最高學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和他一起進入保定軍校的還有和他有著同樣經歷、後來和他與李宗仁並稱「新桂系三巨頭」的黃紹竑。
  • 李宗仁的原配妻子,1949年沒有跟李宗仁逃往美國,最終結局如何?
    「廣西王」陸榮廷下野之後李宗仁與同班同學白崇禧合作,打敗了沈鴻英等人,逐漸統一廣西全境,成為了新桂系軍閥,坐鎮廣西,虎視全國,並在之後成為了蔣介石最大的政治對手。李宗仁不僅仕途順利,而且個人生活也可圈可點:李宗仁一生有過三段婚姻,對他事業幫助最大的應該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郭德潔。
  • 善乃發家之本,道乃成功之領—代總統李宗仁的祖宅故事
    近代李宗仁、白崇禧就是出自該區。李宗仁(1891—1969年),漢族,字德鄰,生於1891年(辛卯年)8月13日,卒於1969年(己酉年)1月30日,廣西桂林臨桂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內「桂系」首領,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於1948年4月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在蔣介石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
  • 李宗仁回國時,受到了非常的熱烈歡迎,這源於他在1949年的一個善舉
    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回國,受到了新中國的熱烈歡迎,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新中國之所以對李宗仁回國如此歡迎,除了有國際影響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宗仁在1949年的一個偉大的善舉。
  • 黃紹竑原來的地位比白崇禧高,他為何要離開廣西
    1930年,李宗仁、黃紹竑和白崇禧等人聯合原四軍的張發奎在國黨內積極串聯,敦促蔣趕緊下野,甚至提出在軍事上徹底打倒蔣,讓蔣不再有翻身的資本。 李宗仁、黃紹竑和白崇禧結合的時候,深知團結的重要性,曾一度以三國劉關張明志。李宗仁等人勸阻黃紹竑,但黃紹竑表示起碼要先把軍隊撤回廣西整軍再戰。此時李宗仁等人自知已留不住黃紹竑,決定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分裂。
  • 徐州危急,白崇禧手握20萬人卻不出兵,蔣介石:這帳我記一輩子
    他親自拜訪宋希濂,直接提出與中共和談的打算,要宋希濂及時止步,不要再給蔣介石賣命,轉而加入桂系,抱起團來和中共討價還價。宋希濂以天子門生自居,又十分清楚,就算白崇禧和談成功,自己在桂系中也不會有什麼前途,於是斷然拒絕。之後是秘密開啟與中共和談的渠道。白崇禧命人與李濟深聯繫。李濟深是國民黨元老,也是老牌兒反蔣派,此時已接受中共的邀請,北上準備參加新政協。
  • 一生多次反蔣的白崇禧,為何要去臺灣
    1949年11月,人民解放軍經貴州、廣東,迂迴包圍廣西。「小諸葛」白崇禧已無力回天,11底,廣西解放,白崇禧退往海南島。在海南島,白崇禧忐忑不安,他不清楚海南島能不能守住,開始考慮後路。李宗仁特意從美國發來電報,告誡白崇禧「桂繫到臺灣無用武之地」。白崇禧猶豫之際,蔣介石竟從臺灣來信,誠摯而熱情的邀請他赴臺,並允諾去臺後「自有重用」。不久又派人給白崇禧送來大量金磚,說是補發軍費。最後,蔣介石又派出陸軍副總司令羅奇,帶來親筆信,請白崇禧來臺「共商善後」。羅奇告訴白崇禧,蔣準備請他出任「行政院長」一職。
  • 蔣介石撤離大陸時說了一句話,李宗仁回憶錄中曾提及
    就在大家面面相覷時,蔣介石開口了:「現在局勢嚴重,黨內有人主張和談。對這樣一個重大問題,我不能不有所表示。現在擬好一篇準備發表的文告,先請張群先生朗誦一遍,再徵求大家意見。」張群朗讀的篇文告,主要意思是蔣介石願意與解放軍和談,至於個人的去留,他並不在意,其中沒有明確提出下野。張群念罷,蔣介石扭頭問李宗仁有何意見。
  • 1949年李宗仁曾做出一個非常偉大的善舉,待他返還大陸後得到禮遇
    之所以新中國會對李宗仁的返還祖國會有如此熱烈的歡迎,是因為其的歸來不僅在國際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力外,而且還有一個極其特別的原因,那就是李宗仁在1949年時曾為新中國做出過一個偉大的善舉。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的落幕,老蔣集團的敗局已成大勢,江河日下的老蔣,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前有我黨為其定下「頭號」戰犯的罪名,後又有李宗仁等反對派的「逼宮」。
  • 李宗仁白崇禧30多年交情,李得知白向蔣介石獻媚,一聲長嘆感慨
    後來蔣先生處處在幕後掣肘,把局面弄垮了,你們又要我來'勸進'。蔣先生如要復闢,就自行復闢好了,我沒有這個臉來'勸進'。" 吳忠信、張群、朱家驊等人被李宗仁這一番痛斥,無不面紅耳赤,再不敢在李宗仁的面前提"勸進"的事。但李宗仁清楚他老蔣有的是手段,既然已經把復出的風放了出來,就會想盡一切辦法達到目的。
  • 白崇禧英雄一世,卻死于美人裙下,其實都是被蔣介石逼的
    時間回到1949年4月,「代總統」李宗仁拒絕籤署《和平協定》。 1949年12月30日,思慮良久的白崇禧終於乘機前往臺灣,從此一去不復返。 遠在美國的李宗仁聽聞此消息後,望著東方,長嘆了一口氣,說:「張漢卿第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