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過後,我軍已經收復長江以北的大多數地盤,而國民黨只暫守長江以南。雖然,主力部隊被消滅殆盡,但還有完整的空軍、海軍和上百萬陸軍。那時候,儘管老蔣擁有優勢兵力,但國民黨仍然以令人難以想像的速度,失去了南中國的半壁江山。
如今,中國臺灣的學者一般認為,桂系與蔣介石雙方的明爭暗鬥,應該對國民黨的最後失敗,負有一定的責任。然而,在《李宗仁回憶錄》裡面,李卻嚴厲批評蔣在他代總統期間,到處拆臺,唯恐桂系守得住地盤,寧贈朋友,不與家奴。終於,導致最後的失敗。
在雙方爭鬥的近幾十年時間,蔣桂之間是一邊合作、一邊鬥法,哪怕在最後生死存亡之際,雙方還在進行著殊死爭鬥。這樣一來,蔣桂雙方終於鬥掉了手中僅剩的半壁江山,也鬥出了一個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新中國。可最終,桂系也從此煙消雲散。
1月22日,蔣介石離開國府,李宗仁就任代總統。可是,蔣則在前一天回到奉化老家,並在溪口設了7個電臺,遙控著南京的一切。蔣在下野以前,就做了一系列人事安排,並著手把國庫裡的金銀全數運往中國臺灣。因此,李宗仁從上臺的那一天起,手頭就一文不名。
更過分的是,蔣還授意行政院長孫科,把行政院搬到廣州。國民黨頓時陷入一國三公的奇葩局面。代總統在南京,政府在廣州,還有一個前總統卻在溪口操縱整個局面。此時的李宗仁,南北穿梭、多方活動,他甚至找到何應欽,請他重新組建內閣。
何應欽,曾與李、白二人在北伐時期,一起主持過一段時間的南京政府,所以,李宗仁幻想著能與何再一次攜手,把如今的爛攤子給扭轉過來,讓自己的政府走向正常軌道。日後,能使自己抽出身來,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和談當中去,爭取一些先機。
可沒想到,現在的何應欽早已畏蔣如虎,視蔣為馬首是瞻。我們可以想像,桂系讓何來重新組閣,這就好像把老蔣的眼線,堂而皇之安排在自己的要害部門。這對桂系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嚴重失策,何應欽什麼事情都跟蔣匯報,樣樣請示。
國民黨四分五裂到如此地步,美國人同樣感到李宗仁撐不起國民黨這個爛攤子,他們決定袖手旁觀。這時,唯一能夠挽救桂系的只剩下與北京達成和談這一條路。如果和談能成,局面就可以穩住,蔣介石就不會東山再起,美援也就有了指望,否則一切成空。
可沒成想,北京開出的和平條件相當強硬,包括了懲治戰犯、廢除憲法、收編軍隊等8條。而在早先公布的戰犯名單裡,蔣介石是頭號,李宗仁名列第二,白崇禧位居第四。但是,李宗仁一上臺,就通通答應了這8項條件。當然,李當前考慮更多的是桂系利益。
劉仲榮,是白崇禧身邊的地下黨。1949年3月,白秘密派劉仲龍北上,給北京帶了一封信。信中首先介紹了桂系內部對和談的看法,雖有人反對和談,但桂系大部分人支持和談。另外,白在信中提出「劃江而治,政治過江,軍事不過江。」北京斷然拒絕道:我們軍事也要過江。
這個時候,博弈的三方各有自己的打算:
北京,對於和平條件是「無條件投降」,但也看到拉住桂系,可能會讓蔣介石失敗的更快。
桂系,希望促成和談,掌握軍政大權,最好,蔣介石再也不要回來。
老蔣,則暗中操控局面,先用桂系抵擋一陣子,等自己恢復實力,再登大位。
4月1日,李宗仁派出和平代表團北上談判,前桂系大佬黃紹竑也在其中。據說,黃紹竑見到首長,開始還有點拘謹,首長就問他,你是哪裡人啊?寒暄幾句後,首長直奔主題說:我方對和談是比較寬大的,李先生如果不抓住時機,就變成六親無靠了。
那麼,這裡首長所指的「六親」到底代表著什麼呢?
一親、蔣介石是靠不住的;
二親、美國佬是靠不住的;
三親、老蔣的部隊也是靠不住;
四親、桂系在武漢的二三十萬兵力,同樣靠不住;
五親、李先生在南京的一些支持者,是因為李先生開展和談。如果李先生不和談了,那些人就靠不住了;
六親、我方拿出誠意跟李先生和談,如果李先生沒有誠意,我方也靠不住了;
所以說,如果李先生符合這六項條件,那麼,李先生是不是就六親無靠了呢?
4月16日,代表團回到南京,帶回了北京方面的和平條件。這個條件,仍然強硬地堅持了政治和軍事都過江的原則,但給桂系開列了幾項優厚條件:
一、李宗仁可以當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二、廣西軍隊暫不改編;
三、廣西、廣東兩年內,不實行土改;
另外,北京也在此下了最後通牒,那就是桂系籤字的最後期限,為4月20號。
在《李宗仁回憶錄》中是這樣描述,當黃紹竑把條件一講,在座的人都傻眼了,建生(白崇禧)突然站起身,指著黃紹竑說:這不是叫我們投降嗎?而且還是無條件投降,虧你還能把這種條件帶回來,白當場就跟黃翻臉了。於是,大家的觀點,在會議上激烈交鋒,
當時,桂系三號人物黃旭初的日記裡,就記錄了個人的心態和想法,說:
今日夜間十時,始召集健生、季寬、鶴齡、荀蒼、思遠,給予討論和談問題。結果,德公(李宗仁):我為和平代理總統,若和不成,我將交還代理而引退。健生倘和,好比一盤雞肉,肥者先被撿吃。其次,雞頭、雞腳終被吃光。健生不待談話結束,憤然而行。
不過,北京給出的條件有一些讓李宗仁心動,但是,如果按照北京的條件達成和談,那無異於是在投降書上簽字,這對桂系來講,完全是無法接受,尤其是白崇禧更是不能接受此條件。所以,李最終沒能在這份協議上簽字,也就意味著和談徹底破裂。
4月20日晚,正是長江漲潮的時期,北京方面下令渡江,這意味著這場「和共倒蔣」的和談,徹底宣告失敗。而渡江戰役打響了,國民黨內部卻因為蔣桂戰略思想的不一致,而在長江一線迅速潰敗。當時,桂系主張死守長江,希望把黃埔系軍隊調此鎮守。
我們知道,李宗仁的命令湯恩伯怎麼可能會遵從呢?臺兒莊一戰就是最好的證明,當時就是湯的止步不前,延誤增援。所以,李的指令如石沉大海,沒人理會。當時,蔣介石給湯恩伯下達了一個明確指示,長江我們不守了,你儘快把部隊調回上海駐守。
蔣介石的想法是,因為其利益都在東南一帶,所以蔣要保住上海和臺灣,哪怕只守住上海三個月,國際形勢就有可能會發生一些新的變化。
而桂系的想法是,因為其利益都在廣西一帶,所以桂系希望保住西南線,即使長江守不住,部隊還可以鎮守西南一線。
就這樣,蔣桂之間由於各自利益的不一致,導致在戰場上雙方無法精誠合作、互相拆臺、各自為戰的主導思想。我們可想而知,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打勝仗。所以,國民黨的部隊兵敗如山倒,潰不成軍。而我方人民解放軍則一路高奏凱歌,勢如破竹一路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