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以前,國民黨新桂系,是由李宗仁、白崇禧為核心的廣西將士構成的一個軍事武裝。它是國民革命軍除了黃埔系以外,實力最強的一隻軍政力量。作為一個地方實力派,桂系在前後30年的時間裡,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演繹了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
首先,他們一手推進並主導了北伐進程,讓困難重重的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契機。國家危難關頭,他們參加抗戰,取得了聞名遐邇的「臺兒莊大捷」。他們發起清共,讓工農武裝在發展初期遭到滅頂之災。他們與蔣系內鬥,一直是老蔣痛恨的心頭大患。
1949年,桂系如願以償登上了中華民國末日領袖。也是這一年,他們最終被打得飛灰湮滅,在歷史的舞臺上徹底煙消雲散。為他們當初的種種暴行,付出了滅亡的代價。他們早年懷抱著革命理想從廣西出發,這一路的曲曲折折,就是小編今天要講的桂系軍閥之路。
李宗仁,黃紹竑以及白崇禧,桂系早期的三大巨頭。他們誕生於19世紀末期,這是一個中國變幻莫測的時代,促成少年時代的他們三人,因各自不同的因緣,同時踏入了男人的世界「軍校」,並且又結為知己。從此,三人縱橫四海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1891年,李宗仁生於廣西臨桂一個清苦家庭。父親是學塾老師,母親是本分農民。他從小在田裡長大,16歲時,他以優異的分數考入廣西一所陸軍小學。緊接著,他拜入老桂系陸榮廷的手下服役,並跟著這支部隊參加了「護國」、「護法」二大戰役。
1921年,因李宗仁作戰勇猛,很快就被提拔為營長一職。不久,陸榮廷下臺,一時之間,整個廣西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而李宗仁,因不想部隊被別人接收,他便統領僅存的3個連2000人左右,進駐於6萬大山,開闢自己的一個大本營,並迅速得以壯大。
當時,佔山為王的李宗仁沒有多少軍費糧餉,於是他就把自己的槍枝賣給附近的土匪,然後再買回糧食來維持軍紀。有當地百姓反映,當年即使在困難,李宗仁都不會去搶老百姓的錢財。所以,他帶領的軍隊備受老百姓稱頌,說他們是一群名副其實的軍人。
由於採取了安民保境方針,使李宗仁的實力迅猛發展。很快,便在玉林拿下8個縣的勢力範圍。站穩腳跟後,李宗仁派人四處打探黃紹竑和白崇禧的消息。黃、白二人都是李在陸軍小學的同學。後來,三人又考上了保定軍校深造。畢業後,同在陸榮廷手下服役。如今,各自都在漂泊之中。
當初,三人雖然同在陸榮廷手下當差,但黃、白二人被安排在一個叫「模範軍」的分隊裡,二人的頂頭上司是馬曉軍。事實上,這就是一支儀仗隊,是迎來送往的角色,令黃、白二人十分不堪。如今,儀仗隊在黃紹竑的帶領下,正遊走於粵桂邊境,準備加入廣東勢力。
李宗仁知道以後,馬上委派黃的一個胞兄前往廣東進行攔截。當黃聽哥哥說,李宗仁十分器重他,並真誠邀請他到玉林的六萬大山,攜手打下一片天地。過了幾個月,曾在廣東療傷的白崇禧也回到了廣西,並來到玉林與李宗仁相見,最終也答應入夥。
在《李宗仁回憶錄》裡有詳細記載,書中說:這是我和白氏首次詳談,他西裝革履、文質彬彬,清晰的思維、卓越的見解,我們挑燈暢談。以後,我們同事近30年,坦懷相待、同舟共濟。雖有人多次離間分化,我們一笑而過。於是,世人多說我二人一體,私衷亦覺當之無愧。
白崇禧,1893年,生於臨桂縣山尾村一個穆斯林家庭。他從小酷愛古書經典,然而,他卻特別喜歡齊桓公與管仲君臣攜手創下偉業的傳奇故事。所以,他與李宗仁合作了近30年時間,他們二人之間的深厚感情,是桂系歷史得以寫就的重要原因。
另外,整個桂系李宗仁和黃紹竑,為正副統帥,參謀長是白崇禧。而且,軍中一些重要戰略都由白崇禧制定。很快,李宗仁在廣西跟沈鴻英、陸榮廷形成三分天下之勢。沒過多久,在李、黃、白的運籌帷幄、連橫合縱之下,終於,如願以償統領廣西。
一統廣西以後,白崇禧提議應該跟廣東革命勢力聯合,李欣然接受。1924年,孫中山特派李宗仁為廣西省督辦,堂而皇之成為了一方諸侯的一個大將軍。與此同時,兩廣二省正式聯合,李宗仁及3人領導的桂軍勢力,被劃編成國民革命第7軍。
1926年,吳佩孚率北洋軍南下進攻湖南,湘軍告急。於是,唐生智求助李宗仁幫忙。而李宗仁則覺得,此時出兵湖南,可謂是千載難逢的北伐良機。所以,他親自入粵直言時任總司令的蔣介石,要求北伐。但蔣聽後,並沒有太高的熱情,只是回答:嗯嗯。
這在《蔣介石日記》裡有詳細描述,說李宗仁要求北伐,但他不了解情況的複雜。在廣州內部,幾乎都是反對的聲音。哪怕是來自蘇共的顧問,同樣不贊成北伐,。他們一致認為現在時機未到。所以,他沒有明確支持李的建議。蔣自己也覺得現在的力量,還太單薄。
沒能得到支持的李宗仁,只能先返回廣西。這時,他始終覺得時機稍縱即逝,於是在白崇禧的周密安排下,先派兵入湘作戰。同時,白崇禧親自與唐生智洽談,並順利勸服唐投誠,成為國民革命第8軍。就這樣,三方勢力聯合起來,也正式拉開了北伐大幕。
1926年7月,北伐正式拉開,接近7萬人的北方軍,分為8個軍團。除第一軍是蔣總司令的黃埔系外,其他軍皆是很難掌控的地方諸侯。其中,桂系是較早參與國民革命及北伐的倡導者,戰鬥力十分強悍。另外,李宗仁寬厚待人,沒有什麼私心。
為了收買這方勢力,在北伐初期,蔣介石便跟李宗仁義結金蘭。我們知道,老蔣一生常常與人拜把子。說好聽點,這是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說難聽點,這就是結黨營私。以此,我們可以看出,二人的結拜的初衷,是蔣把李當成了一個可以團結的對象。
北伐展開以後,蔣介石為提高自己在黨內的聲望,將攻打武昌的首要任務交給了王牌第一軍來執行。誰曾想,多次攻城卻無法拿下。蔣頓感周圍蔑視的眼神,隨後決定改攻南昌,以報武昌之辱。事與願違,此役又鎩羽而歸。還好,最後桂軍出馬才拿下南昌城,而桂軍則得名「鋼軍」。
其實,「鋼軍」的名號,是由孫傳芳手下的一名戰將陳調元的所講。當年,陳將軍曾在九江地區與第7軍交過手,結果慘敗。當時,桂軍所採用的戰術,讓陳輸得心服口服。所以,後來陳投誠以後,一見李宗仁就講:你們第7軍可稱得上是一支「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