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系黃旭初取代黃紹竑

2021-02-13 老唐遊記

 

李宗仁和毛澤東

 

桂系在南寧,有驚無險地順利渡過第一次分裂危機,統一成定桂討賊聯軍之後,一路順風順水,次第掃蕩廣西境內群雄,陸榮廷通電下野,沈鴻英改裝易服逃亡至香港,就是唐繼堯的號稱十萬滇軍入桂,也被他們打敗。完成了統一廣西的大業。這時是1925年秋,從佔領梧州算起,李黃白以開始幾千人的兵力,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掃蕩群雄,統一了廣西全境,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這麼輝煌的事業,為什麼黃紹竑在1930年8月,在未與李白二人打招呼的情況下,通電下野呢?這個通電息兵下野,實際上就是脫離桂系了,1930年冬他就離開了廣西,取道越南赴港。黃紹竑絕然出走,按他自己的說法,是厭惡了無止無休的內戰。李宗仁在回憶中說「黃氏此去純系他個人消極所致,並非與我李,白有何不洽」。兩人的說法似乎都在迴避黃紹竑出走的真實原因,維護李,黃,白的友誼。

 

倒是曾在桂系暫棲身的張發奎的回憶比較直接一些,他說當時寧漢第二次分裂,黃紹竑在兩次關鍵的戰役中指揮失誤,導致四,七兩軍組織的護黨救國軍的慘敗,一個是北流戰役,一個更關鍵的是護黨救國軍已經北上拿下長沙時,黃紹竑所部沒有能夠及時趕到衡陽接防,護黨救國軍被腰斬,斷了補給和退路,導致護黨救國軍慘敗。李宗仁和白崇禧在他們各自的回憶錄裡都不願多說這次慘敗,倒是黃紹竑自己說的比較清楚,尤其對北流的慘敗,他沒有推卸責任,也是黃本人可敬的一面。當時併入桂系的張發奎被稱為「張桂軍」,他的回憶錄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說話比較直接,有點有啥說啥的風格,他說「但北流之戰是黃紹竑指揮的,難辭其咎。經此一役,他的態度轉為消極。」從張發奎的說法,可以看出黃紹竑離開桂系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因為慘敗後前途渺茫。李宗仁,白崇禧敗退回廣西時,桂系只保有柳州,桂林和平樂周圍幾處很小的地盤了,留守的黃旭初被圍困在南寧。形勢還不如他們當年在玉林周圍佔有12個縣的時期了,這也難怪黃紹竑心灰意冷,再加上這悲慘的境地多少和他的兩次失誤有關,雖然李,白二人沒有怪罪他,但他自己不能釋懷,按現在的醫學心理學的理論,黃紹竑當時可能因為壓力太大,患了抑鬱症,不脫離當時的環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

 
左黃旭初右李宗仁


 

當然,黃紹竑脫離桂系也有遠因,在李,黃,白三個人的回憶錄中,也可以看出蛛絲馬跡,一個當然是定桂軍和討賊軍合併時,黃紹竑「尚能遵守承諾」的動搖態度,已經使李白的關係比黃,白的關係更加緊密,按說黃,白從辛亥參加學生軍就在一起,比和李宗仁的關係早了十多年,這親疏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對兩軍完成合併的曲折,李宗仁對黃紹竑的猶豫態度完全沒有看法也是不可能的,為了防止黃紹竑勢力擴大,李宗仁在兩軍合併後,針對黃紹竑想兼理省政的願望,李宗仁先開口說他不兼任省政,也不推薦私人,希望黃,白也不要兼職。白崇禧本就沒有這個興趣,所以李宗仁真正的目的是阻止黃紹竑兼任省長而造成軍事一把手是李,行政一把手是黃的並列局面。只不過當時軍政時期,完全沒有軍權的人,也玩不轉稅收,行政這些事情,所以這民政的事情最後還是落到了黃紹竑的手上。但李宗仁以省長是軍閥時期的老稱呼為由,不讓黃紹竑當省長,改稱民政長,這稱呼也有矮化黃紹竑府的用心,但兩廣統一後,國民政府宣布成立,按省政組織法,黃紹竑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省長,但這其中的曲折,黃紹竑不能不產生些許不滿。
 
右:白崇禧


 

從黃紹竑的角度來說,他確實對民政有研究有興趣,後來他脫離桂系去找老蔣,老蔣給他個廣西善後督辦的名義,讓他回廣西,他一看這不是讓我回廣西和李,白翻臉死掐嗎?他倒是沒有上這個圈套,後來就任了內政部長。汪精衛主政時,讓他兼理交通部,曾建議他讓出內政部長的位子,專任交通部長,黃仍然選擇內政部,可見其對內政的興趣還是發自內心的,當時想兼理廣西民政,似沒有和李宗仁爭權的考慮,李宗仁的防範就顯得有點影響團結了。

 

對於李黃白三人的關係,還是以張發奎的看法做個參考吧。他說:「白崇禧是追隨李宗仁的,李,白之間沒有隔閡。」,言外之意,李宗仁和黃紹竑之間有隔閡。他還透露了一個李,白二人都絕口不提的細節,即黃紹竑的下野通電交到電報局時,電報局的局長,一看事關重大,就先向李,白二人匯報了。李,白二人當時想扣押黃紹竑,徵求張發奎意見,張覺得容易引起內部譁變,李,白這才放棄了這個想法。當然這只是張發奎一個人的講法,算是個孤證吧。按說李白就是想扣押黃,也不會和張發奎商量的。總而言之,李白黃三人之間直到1949年分手,沒有翻臉,也是很不容易了。那時,李宗仁堅持不辭代總統的職務,藉口治病飛美國,白崇禧退到臺灣,黃紹竑作為和談代表滯留北平。三人的合作徹底完結了,這三位雖然在不同的環境,不能不說些違心的話,但基本上還是做到了古人所說的君子之交,「交絕不出惡聲」。從他們三人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這一共同的特點,這也是彌足珍貴的。

 

黃紹竑離開後,桂系的旗號就變為李白黃了,也就是黃旭初取代了黃紹竑,黃旭飛進入三人核心,但位次改變了下,過渡時期,桂系也常說李白,不知道的人以為李白是一個人。

 

黃旭初在黃紹竑決心離開桂系時,還被入桂的滇軍圍困在南寧,李宗仁命令黃旭初死守南寧三個月。白崇禧在桂軍慘敗之後,出奇兵解南寧之圍。這次解圍之戰,在白崇禧看來也是他平生得意之筆。

 

張發奎對黃旭初的評價是「黃旭初對李,白惟命是從,他沒有個人野心」。黃旭初在廣西模範營時,比黃紹竑和白崇禧的職級高半級,因為他是陸大畢業的,黃紹竑和白崇禧是保定軍校畢業的。模範營當時任職標準是,陸大畢業的任連長,保定軍校畢業的任連副。在接替黃紹竑之前,他在桂系曾任旅長,師長,軍長,也擔任過李宗仁的參謀長。白崇禧對他的評論似與張發奎的評論互相印證,白說:黃旭初「雖文質彬彬恬然自守,與人無爭,但指揮作戰很勇敢,可說是允文允武而極有節操的全才。」巧的是黃旭初和黃紹竑還是容縣的老鄉,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黃旭初除了名次靠後一位,基本上全盤接受了黃紹竑的職位,當桂系從慘敗中恢復後,他也接任了廣西省省長的職務。1949年避居香港,和李宗仁保持通訊往來。

 


 

 

 

 

相關焦點

  • 桂系軍閥的25年浮沉史,三巨頭的不同人生結局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桂系被打垮,丟失了廣西之外的所有地盤和大部分軍隊,惟一保留下來的是黃紹竑留在廣西的部隊。此時,李、白、黃3人之間的關係開始有些微妙。 1930年夏,桂系在攻打湖南時,黃紹竑表現不力,桂系軍隊失敗而歸。這最終導致了桂系高層的決裂。當時有一種說法是,李、白回到桂林後在疊彩山設宴,請來黃紹竑。
  • 桂系25年浮沉史,三巨頭的不同人生結局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桂系被打垮,丟失了廣西之外的所有地盤和大部分軍隊,惟一保留下來的是黃紹竑留在廣西的部隊。此時,李、白、黃3人之間的關係開始有些微妙。 1930年夏,桂系在攻打湖南時,黃紹竑表現不力,桂系軍隊失敗而歸。這最終導致了桂系高層的決裂。當時有一種說法是,李、白回到桂林後在疊彩山設宴,請來黃紹竑。白崇禧打算在宴會上處決黃紹竑,李宗仁沒有同意。
  • 《廣西桂系抗日愛國將軍》之黃紹竑
    7月3日,黃紹竑抵達南寧,與白崇禧等部下軍官權衡利弊;9日,黃紹竑在討賊軍指揮部宴請兩部隊營以上軍官,力陣分裂之弊與合作之利,並率先推李宗仁為定桂討賊軍總指揮,黃紹竑自己甘為副總指揮,而白崇禧為參謀長兼前敵總指揮,黃旭初為副參謀長。黃紹竑的謙讓與明智避免了新桂系的破裂,造就了新桂系的團結。11月16日,李宗仁、黃紹竑正式就任定桂討賊聯軍正副總指揮職。不久,聯軍進兵柳州,9月,陸榮廷再度被迫下野。11
  • 黃紹竑 上將副司令長官 桂系二號人物
    黃紹竑  桂系二號人物黃紹竑(1895年12月1日14時-1966年8月31日),又名紹雄,字季寬
  • 宋綠蕉:國軍最彪悍的官太太,黃旭初懼怕的河東獅
    桂系三巨頭「李(李宗仁)、白(白崇禧)、黃」,這「黃」先後有兩位,一個是黃紹竑,另一個是黃旭初。黃旭初,1931年起連續19年擔任廣西省主席,在他的治理之下廣西省成為了可以和閻錫山的山西省比肩的模範省,黃旭初為桂系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桂系有「大管家」的美稱。
  • 驚天秘密:戰區副司令黃紹竑風水
    再說,以後和季寬(黃紹竑字)也好見面,不至於成了冤家死對頭。」此番舉動。令黃紹竑大為感動,這為他日後心悅誠服地充當李宗仁的智囊並坐上桂系第二把交椅,埋下了伏筆。從此,他逢人就說李宗仁「寬厚大度,有非人所能及者,真使我感佩萬分」。
  • 新中國成立時,廣西還沒有解放,當時守城的黃旭初,結局如何?
    黃旭初和李宗仁是同學,由於成績都十分優秀,黃旭初被學校保送到了北京的中國陸軍大學進行深造,而就在這期間,袁世凱稱帝,社會環境動蕩不安。在1917年的時候,黃旭初跟隨著軍隊一起參加了護法戰爭,在1920年的時候,黃旭初兼任營長,秘密地參加了「同志會。」
  • 桂系軍官為何敢這麼強硬?就連戴笠,陳氏兄弟都安插不進人手?
    1930年中原大戰,新桂系再次戰敗,三巨頭之一的黃紹竑投蔣,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廣西的地位得以保全。為了對抗蔣介石,他們總結經驗教訓,嚴格治理廣西。1934年由於外籍人士加盟桂系,再次改組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同志會」。 中原大戰中,黃紹竑投蔣,留下許多部屬,這些部屬「面目」不清,李宗仁便將甄別任務交給了王公度。 王公度領命後,即在培養廣西黨政幹部的「黨政研究所」大動手腳。他從這些學員中搜集黃紹竑舊部黃旭初、黃同仇等人的言行是否「親蔣擁黃」,並排斥、打擊與「三黃」有關的學員。當時黃同仇擔任第四集團軍總政訓處處長,經甄別,終被去職,由王公度接任。
  • 李宗仁,黃紹竑和白崇禧,桂系早期三大巨頭,解讀3人的陳年往事
    作為一個地方實力派,桂系在前後30年的時間裡,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演繹了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首先,他們一手推進並主導了北伐進程,讓困難重重的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契機。國家危難關頭,他們參加抗戰,取得了聞名遐邇的「臺兒莊大捷」。他們發起清共,讓工農武裝在發展初期遭到滅頂之災。他們與蔣系內鬥,一直是老蔣痛恨的心頭大患。1949年,桂系如願以償登上了中華民國末日領袖。
  • 黃紹竑原來的地位比白崇禧高,他為何要離開廣西
    李宗仁、黃紹竑和白崇禧結合的時候,深知團結的重要性,曾一度以三國劉關張明志。李宗仁等人勸阻黃紹竑,但黃紹竑表示起碼要先把軍隊撤回廣西整軍再戰。此時李宗仁等人自知已留不住黃紹竑,決定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分裂。
  • 容縣將軍系列1-黃紹竑
    其實新桂系是由「桂系三傑」構成,這三人走到一起,完全是因為黃紹竑。三人是珠聯璧合。雖風頭都讓李、白出盡。但黃紹竑卻毫無怨言。黃紹竑早在桂系和蔣介石的鬥爭中,先一步認識到,桂系是無法戰勝蔣介石的,率先「脫離」了桂系,為此李宗仁和白崇禧還曾特意為其踐行,當時黃紹竑曾表態—身上註定永遠打上了桂系的烙印。日後,曾「助李競選」和「勸白就職」為桂系「逼宮蔣介石」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就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聲望。
  • 【真相】黃紹竑為什麼要創辦廣西大學?
    黃紹竑,廣西容縣黎村鎮珊萃村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1927年冬天,黃紹竑在省府會議提議創辦廣西大學。當時有人認為廣西的中等教育尚未發達,不宜即辦大學。但是,黃紹竑認為,一個省裡面,沒有一所大學,來領導促進文化的責任,總是一個缺陷。而且廣西學生要進大學,非要到廣東或北平、上海不可,也就太不經濟太不體面了。所以黃紹竑不顧他們的議論,直接決定。
  • 《五十回憶》丨 黃紹竑
    從定居容縣的始祖,傳到黃紹竑已是第十六代,變成講白話的客家人。記得以前有看到過歷史資料,說黃家是廣西容縣豪族。其實也並不那麼豪,至少沒有豪到可以用家財招兵買馬的地步,但確實是「家族世有功名,縣中望族」(黃紹竑原話),黃紹竑父親牽頭為當地建學校,他長兄留學日本。廣西三傑出身,黃家最富,白家小康,李家最窮。
  •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為何蔣介石拿桂系一點辦法都沒有?
    桂系和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央政府對抗幾十年,蔣介石卻拿這支部隊毫無辦法。 現在所謂的桂系就是以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黃紹竑投靠蔣介石之後,桂系勢力的領導人物變成了李宗仁,白崇禧二人。
  • 廣西黃紹竑籌劃遠徵新疆,因蔣忌憚蘇聯而失敗
    當時反對蔣的勢力主要自來南方的粵桂閩,這裡面有很多黃紹竑的老熟人,黃為蔣介石做了許多斡旋的工作。又因為黃在蔣身邊做事,黃紹竑又被很多人拉攏,用他自己的話,那就是「活得八面玲瓏」。黃紹竑為蔣做了不少事,不過由於蔣生性多疑,並沒有把黃安插在關鍵位置。黃紹竑在蔣的國府做內政部長,內政部長是個怎麼樣的職位呢,用黃紹竑的話,這是蔣國府中最窮最冷的衙門。
  • 黃俊仁風水團隊考察「桂系三傑」之一黃邵竑將軍祖墓「王龍出洞」
    著名風水師黃俊仁老師帶領弟子途徑廣西容縣考察風水名墓,一位長期關注黃俊仁老師的易學愛好者聯繫我們,說在他村子後面的山上有一個傳說中叫「王龍出洞」的名墓,是「桂系三傑」之一黃邵竑將軍的祖墓,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的風水師慕名前來考察,黃邵竑將軍的故居和祖祠也在他們村子裡面,願意給我們帶路考察。
  • 民國十大軍閥:桂系第三,川軍第六
    第二名:桂系軍閥。桂系分為陸榮廷的老桂系和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的新桂系。陸榮廷借著護法運動的東風雄起,巔峰時控制兩廣,觸角一度伸到了兩湖,但隨著粵桂戰爭的失利,陸榮廷的榮光一起不復返,最終在與沈鴻英較量時被李宗仁背後捅了一刀,黯然下臺。
  • 北伐之戰的「金牌打手」桂系,為什麼率先跟南京翻臉?
    夏威雖然能力和戰績一般,但畢竟跟桂系三巨頭中的白崇禧、黃紹竑有從廣西陸小到保定軍校一路同學的交情,還有一塊在馬曉軍廣西模範團當營長的資歷,所以其他三個旅長也無話可說。但接下來桂軍擴編了一個第19軍,白崇禧力主以胡宗鐸任軍長,胡宗鐸以湖北人而帶廣西兵,另兩個戰功更著的老旅長李明瑞和鍾祖培就有些坐不住了。待西徵打下武漢後,桂系又擴編了一個第18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