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和毛澤東
桂系在南寧,有驚無險地順利渡過第一次分裂危機,統一成定桂討賊聯軍之後,一路順風順水,次第掃蕩廣西境內群雄,陸榮廷通電下野,沈鴻英改裝易服逃亡至香港,就是唐繼堯的號稱十萬滇軍入桂,也被他們打敗。完成了統一廣西的大業。這時是1925年秋,從佔領梧州算起,李黃白以開始幾千人的兵力,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掃蕩群雄,統一了廣西全境,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這麼輝煌的事業,為什麼黃紹竑在1930年8月,在未與李白二人打招呼的情況下,通電下野呢?這個通電息兵下野,實際上就是脫離桂系了,1930年冬他就離開了廣西,取道越南赴港。黃紹竑絕然出走,按他自己的說法,是厭惡了無止無休的內戰。李宗仁在回憶中說「黃氏此去純系他個人消極所致,並非與我李,白有何不洽」。兩人的說法似乎都在迴避黃紹竑出走的真實原因,維護李,黃,白的友誼。
倒是曾在桂系暫棲身的張發奎的回憶比較直接一些,他說當時寧漢第二次分裂,黃紹竑在兩次關鍵的戰役中指揮失誤,導致四,七兩軍組織的護黨救國軍的慘敗,一個是北流戰役,一個更關鍵的是護黨救國軍已經北上拿下長沙時,黃紹竑所部沒有能夠及時趕到衡陽接防,護黨救國軍被腰斬,斷了補給和退路,導致護黨救國軍慘敗。李宗仁和白崇禧在他們各自的回憶錄裡都不願多說這次慘敗,倒是黃紹竑自己說的比較清楚,尤其對北流的慘敗,他沒有推卸責任,也是黃本人可敬的一面。當時併入桂系的張發奎被稱為「張桂軍」,他的回憶錄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說話比較直接,有點有啥說啥的風格,他說「但北流之戰是黃紹竑指揮的,難辭其咎。經此一役,他的態度轉為消極。」從張發奎的說法,可以看出黃紹竑離開桂系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因為慘敗後前途渺茫。李宗仁,白崇禧敗退回廣西時,桂系只保有柳州,桂林和平樂周圍幾處很小的地盤了,留守的黃旭初被圍困在南寧。形勢還不如他們當年在玉林周圍佔有12個縣的時期了,這也難怪黃紹竑心灰意冷,再加上這悲慘的境地多少和他的兩次失誤有關,雖然李,白二人沒有怪罪他,但他自己不能釋懷,按現在的醫學心理學的理論,黃紹竑當時可能因為壓力太大,患了抑鬱症,不脫離當時的環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
左黃旭初右李宗仁
當然,黃紹竑脫離桂系也有遠因,在李,黃,白三個人的回憶錄中,也可以看出蛛絲馬跡,一個當然是定桂軍和討賊軍合併時,黃紹竑「尚能遵守承諾」的動搖態度,已經使李白的關係比黃,白的關係更加緊密,按說黃,白從辛亥參加學生軍就在一起,比和李宗仁的關係早了十多年,這親疏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對兩軍完成合併的曲折,李宗仁對黃紹竑的猶豫態度完全沒有看法也是不可能的,為了防止黃紹竑勢力擴大,李宗仁在兩軍合併後,針對黃紹竑想兼理省政的願望,李宗仁先開口說他不兼任省政,也不推薦私人,希望黃,白也不要兼職。白崇禧本就沒有這個興趣,所以李宗仁真正的目的是阻止黃紹竑兼任省長而造成軍事一把手是李,行政一把手是黃的並列局面。只不過當時軍政時期,完全沒有軍權的人,也玩不轉稅收,行政這些事情,所以這民政的事情最後還是落到了黃紹竑的手上。但李宗仁以省長是軍閥時期的老稱呼為由,不讓黃紹竑當省長,改稱民政長,這稱呼也有矮化黃紹竑府的用心,但兩廣統一後,國民政府宣布成立,按省政組織法,黃紹竑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省長,但這其中的曲折,黃紹竑不能不產生些許不滿。
右:白崇禧
從黃紹竑的角度來說,他確實對民政有研究有興趣,後來他脫離桂系去找老蔣,老蔣給他個廣西善後督辦的名義,讓他回廣西,他一看這不是讓我回廣西和李,白翻臉死掐嗎?他倒是沒有上這個圈套,後來就任了內政部長。汪精衛主政時,讓他兼理交通部,曾建議他讓出內政部長的位子,專任交通部長,黃仍然選擇內政部,可見其對內政的興趣還是發自內心的,當時想兼理廣西民政,似沒有和李宗仁爭權的考慮,李宗仁的防範就顯得有點影響團結了。
對於李黃白三人的關係,還是以張發奎的看法做個參考吧。他說:「白崇禧是追隨李宗仁的,李,白之間沒有隔閡。」,言外之意,李宗仁和黃紹竑之間有隔閡。他還透露了一個李,白二人都絕口不提的細節,即黃紹竑的下野通電交到電報局時,電報局的局長,一看事關重大,就先向李,白二人匯報了。李,白二人當時想扣押黃紹竑,徵求張發奎意見,張覺得容易引起內部譁變,李,白這才放棄了這個想法。當然這只是張發奎一個人的講法,算是個孤證吧。按說李白就是想扣押黃,也不會和張發奎商量的。總而言之,李白黃三人之間直到1949年分手,沒有翻臉,也是很不容易了。那時,李宗仁堅持不辭代總統的職務,藉口治病飛美國,白崇禧退到臺灣,黃紹竑作為和談代表滯留北平。三人的合作徹底完結了,這三位雖然在不同的環境,不能不說些違心的話,但基本上還是做到了古人所說的君子之交,「交絕不出惡聲」。從他們三人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這一共同的特點,這也是彌足珍貴的。
黃紹竑離開後,桂系的旗號就變為李白黃了,也就是黃旭初取代了黃紹竑,黃旭飛進入三人核心,但位次改變了下,過渡時期,桂系也常說李白,不知道的人以為李白是一個人。
黃旭初在黃紹竑決心離開桂系時,還被入桂的滇軍圍困在南寧,李宗仁命令黃旭初死守南寧三個月。白崇禧在桂軍慘敗之後,出奇兵解南寧之圍。這次解圍之戰,在白崇禧看來也是他平生得意之筆。
張發奎對黃旭初的評價是「黃旭初對李,白惟命是從,他沒有個人野心」。黃旭初在廣西模範營時,比黃紹竑和白崇禧的職級高半級,因為他是陸大畢業的,黃紹竑和白崇禧是保定軍校畢業的。模範營當時任職標準是,陸大畢業的任連長,保定軍校畢業的任連副。在接替黃紹竑之前,他在桂系曾任旅長,師長,軍長,也擔任過李宗仁的參謀長。白崇禧對他的評論似與張發奎的評論互相印證,白說:黃旭初「雖文質彬彬恬然自守,與人無爭,但指揮作戰很勇敢,可說是允文允武而極有節操的全才。」巧的是黃旭初和黃紹竑還是容縣的老鄉,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黃旭初除了名次靠後一位,基本上全盤接受了黃紹竑的職位,當桂系從慘敗中恢復後,他也接任了廣西省省長的職務。1949年避居香港,和李宗仁保持通訊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