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竑,字季寛,廣西容縣珊萃村人,知名抗日將領、愛國將軍。1911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新桂系主要領導人之一。民國時期曾任國民政府內政部長、監察院副院長、軍長、戰區副司令長官及廣西、湖北、浙江三省主席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政協第一至第四屆委員、全國人大第一屆常務委員、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等職。
1903年,黃紹竑入族立珊萃小學讀書。1908年,桂林陸軍小學招生。他極欲報考,但父親認為他年齡不足,身體小,不允許。黃紹竑去志甚堅,為此哭了一日,且不吃飯,父親只好答應。黃紹竑和四哥天擇在二哥紹彥攜帶下往桂林,先在兌澤高等小學就讀,1910年春考取桂林陸軍小學第四期。黃紹竑在陸小耳聞目睹均為當時在桂林的新軍人物。1911年3月29日廣州起義72烈士成仁的消息傳來,他和別的青年學生很受震動,於是和同鄉夏威等人組成小團體,定期聚會商議大事,並決定暑假去廣州灣運軍火,因父親發現制止而未果。10月武昌起義爆發,陸小學生組織敢死隊隨軍北伐,黃紹竑參加並任班長,之後進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5年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三期,學步兵科。
1916年冬畢業後回廣西陸軍陸榮廷部第1師任排長。1917年夏,廣西當局以馬曉軍為營長創辦陸軍模範營,黃紹竑在營中任連附,次年升連長。1921年馬曉軍被委為田南警備司令,將模範營等部編為4個營,黃紹竑任第1營營長,並被派往東蘭剿匪,戰功顯著備受稱讚。之後他率部回駐百色,因力量懸殊被散軍首領劉日福繳械,劉日福有意槍斃他,他得煙幫頭子劉宇臣的疏通而逃脫。此後,馬曉軍部分為兩個統領,黃紹竑任第一統領。不久因第二統領白崇禧足傷,所部皆為黃紹竑一人統率。黃紹竑奉命率部駐守南寧,繼而轉向靈山,馬曉軍往北海、廣州。
黃紹竑聽說馬曉軍往廣州不再回來,便將「馬」字軍旗改為「黃」字軍旗,並擬率部回老家容縣休整。途中駐玉林的粵桂邊防軍第3路司令(後自稱廣西自治軍第2路司令)李宗仁邀他率隊合作,走投無路的黃紹竑立即決定「帶資入股」,從而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也改寫了一部廣西民國史。
今天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名聲完全掩蓋了黃紹竑。其實新桂系是由「桂系三傑」構成,這三人走到一起,完全是因為黃紹竑。三人是珠聯璧合。雖風頭都讓李、白出盡。但黃紹竑卻毫無怨言。黃紹竑早在桂系和蔣介石的鬥爭中,先一步認識到,桂系是無法戰勝蔣介石的,率先「脫離」了桂系,為此李宗仁和白崇禧還曾特意為其踐行,當時黃紹竑曾表態—身上註定永遠打上了桂系的烙印。日後,曾「助李競選」和「勸白就職」為桂系「逼宮蔣介石」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就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聲望。
(徐悲鴻作品《廣西三傑》。右邊白崇禧,中間李宗仁,左邊黃紹竑)
1923年2月(28歲),黃紹竑佔領梧州後成立廣西討賊軍總指揮部,所部擴編為3個團。1924年5月,與李宗仁、白崇禧部聯合作戰,6月攻佔省府南寧,並將省長蒙仁潛擊斃。李宗仁的定桂軍和黃紹竑的討賊軍組成定桂討賊聯軍,次年2月佔領桂林,7月擊退入桂滇軍唐繼堯、龍雲部,實現廣西統一。
1926年3月(31歲),廣西軍接受廣州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李宗仁任軍長,黃紹竑任黨代表。同年6月,李宗仁率軍向湖南出發參加北伐,黃紹竑任國民黨廣西省務會議主席,長期經營廣西。
1927年冬,黃紹竑主持創辦廣西大學,校址勘定在梧州的蝴蝶山,聘馬君武為校長。
1929年3月(34歲),蔣桂戰爭爆發,李宗仁、白崇禧被迫潛逃香港,後轉至黃紹竑老家容縣,召集新桂系唯一剩下的軍隊反蔣。1929年11月,李、黃、白與張發奎聯合反蔣,在廣西組成護黨救國軍,黃紹竑任副總司令。黃紹竑指揮軍隊與粵軍決戰中傷亡慘重。
1930年4月,中原大戰爆發,桂系失敗後黃紹竑去香港閒居,並逐漸從軍事轉入政治領域。1931-1936年間,先後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內政部部長、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等職位。1933年,國民黨中央派黃紹竑宣慰內蒙,初步解決了內蒙自治的問題。抗戰後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往山西襄助閻錫山作戰,授中將加上將銜。
在北伐過程中,蔣介石一直想藉機削弱桂系力量。一些主要的戰役都讓桂軍去打,而他的嫡系則是受保護的對象。儘管如此,他的嫡系部隊常吃敗仗,而桂系的第七軍屢立戰功,獲得「鋼軍」之稱。桂系和蔣介石的矛盾就此埋下。此後的20多年中,這是國民黨內最為主要的矛盾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和蔣介石決裂多年的白崇禧到南京就任副參謀總長。李宗仁就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黃紹竑和白崇禧指揮的臺兒莊戰役讓桂系在全國名聲大振。在整個抗戰過程中,許多重要的戰役都有桂系參與。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稱:廣西的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作戰部部長,9月國民政府任命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0月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赴山西協助閻錫山指揮作戰。親自指揮娘子關戰役,太原失守後回到南京。11月重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直至1946年3月才調離。任上組織抗戰宣傳,動員民眾及各方面力量參加抗戰。
1942年黃紹竑兼任第三戰區遊擊總司令和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曾向中共領導人周恩來請教抗日遊擊戰術,並陪同周到浙江各地考察。擴充抗日自衛隊,開辦鐵工廠,大量製造各種武器彈藥,除供浙江抗戰使用外,還遠銷廣西、貴州、甘肅、安徽等省,供抗日軍隊使用。親自鑽研軍火製造技術,因發明各種地雷發火裝置及萬變密碼譯電機獲浙江省科學獎。創辦英士大學,使浙江青年戰時有大學可上。1946年6月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
1947年4月(52歲),蔣介石改組南京政府,黃紹竑出任監察院副院長。1948年,黃紹竑出任李宗仁競選副總統的參謀長,黃紹竑充分運用他的關係網和謀略為李宗仁競選拉得大量選票,使李宗仁多出孫科143票當選副總統。李宗仁當選副總統後,蔣介石害怕這三個桂系巨頭在中央合夥整他,要黃紹竑出任安徽省主席,將白崇禧外放到武漢擔任華中剿總司令。最終在徐蚌會戰的關鍵時間,白崇禧見死不救, 最終導致蔣的嫡系主力被殲滅,蔣介石被迫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
1947年任國民黨中央副院長、國民政府委員。1948年回桂競選,當選。3至4月,為李宗仁競選副總統主持競選活動,運用「以退為進」等政治謀略使李成功當選。6月又成功勸說白崇禧赴武漢就任華中剿匪總司令。1949年為國民政府和平談判代表之一,至北平與共產黨談判。其贊同共產黨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希望結束戰爭、恢復和平。和談破裂後赴香港,聯合一批知名國民黨人士於8月13日發表《我們對現階段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主張》,聲明與國民黨徹底決裂,向共產黨靠攏,被國民黨中央開除黨籍。9月,應共產黨邀請,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政協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政協第一至第四屆委員、全國人大第一屆常務委員、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兼和平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7年被劃為右派,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
1980年6月27日,黃紹竑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的問題,經過複查,得到改正。甘祠森代表民革中央向他在京的親屬正式宣布改正決定。
1980年12月31日,黃紹竑的追悼會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舉行,1981年1月31日《人民日報》登載了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消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黃紹竑同志,因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迫害,於1966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黃紹竑追悼會於1980年12月31日上午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 鄧小平、彭衝、廖承志等,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共中央統戰部郜及有關單位,送了花圈。烏蘭夫、朱蘊山等兩百多人,參加了追悼會。追悼會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劉瀾濤主持,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王崑崙致悼詞。
黃紹竑的一生,是致力於和平的一生。他英勇善戰而謀略過人,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他目光遠大而成效卓著,他大半生致力於和平事業,竭力調和蔣桂矛盾、堅決反抗日本侵略,頗具政治家的思維和眼光,頗具外交家的智謀和手腕,令人敬佩、令人懷念。-人民網評
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容州通,了解容縣大小事
覺得好看,請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