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狄奧多西王朝3

2020-12-14 騰訊網

羅馬帝國之狄奧多西王朝3

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的統治,雖然緩和了三世紀危機的一些方面,但不能從根本上挽救正在沒落的奴隸制度。相反,奴隸和其他勞動者的處境更加惡化,奴隸及接近奴隸的隸農與奴隸主之間的階級對立和鬥爭,在這一時期發展到了空前廣泛、激烈的程度。

帝國後期的社會經濟,各地情形不一。帝國西部奴隸制發達的地區,農業、手工業、商業繼續衰落,農村荒蕪,城市蕭條,社會經濟表現出更嚴重的自然經濟特色。帝國東部也經歷衰落的過程,但有些行省表現較緩,有的地區經濟還稍有發展。

帝國後期的社會階級關係,以隸農地位下降為其突出表現。隸農一般耕種土地20猶格。他們的收穫,一般約繳三分之一給地主,還要給地主盡一些其他義務,交給國家的賦稅,又約佔三分之一,加上地方的攤派、官吏的敲詐,所剩無幾,生活非常困苦。因此,隸農逃亡,參加起義,成為普遍現象。從君士坦丁到以後歷代皇帝,都針對隸農制定了一系列法令,規定窩藏逃亡隸農者處以罰金;主人在出賣土地時,須連同隸農一起出賣;隸農不得與自由民結婚;隸農無權控告主人;隸農當兵,須經主人允許;隸農沒有財產權,無權出賣農具和收穫物。國家對土地、隸農和農業奴隸每五年調查一次,依據調查結果徵收賦稅。與此同時,手工業者、商人則被固定在同業公會組織中,公會成員應繳的稅款、實物及應承擔的徭役,由該公會負責。市議員也被固定在公職上,負責監督市民向國家繳稅。對逃避的市議員,規定嚴厲的懲罰,或鞭打,或下獄,直至處死。4世紀末的法令規定,在城市應繳稅款不足或不能按期上繳的情況下,應處死三個市議員。因此,市議員逃避義務或逃亡的情況更加嚴重,有的棄家逃走,有的去當兵,等等。所以城市中的這一階層,到帝國末期只剩下原有人數的十分之一。

在337年君士坦丁死後,帝國統治集團又發生了16年爭奪皇位的混戰,隨後也無法建立穩固的政權。狄奧多西一世(公元379~395年)雖曾一度恢復統一。但仍然無法阻止帝國內部分裂傾向的逐步發展。

364年,帝國又有兩個奧古斯都,出現東西兩部對立局面。長期的內戰使帝國日趨衰弱,內部矛盾重重,已經很難維持統一的鞏固政權。隨著社會危機的不斷加深,帝國東西部的差異更為明顯。在帝國西部,奴隸制不發達地區大領地迅速發展,自由農民生活狀況急劇惡化,群眾運動日趨高漲,帝國統治極不穩固;原來奴隸制較發達地區經濟衰落,城市幾乎消失,皇帝駐地已不能作為帝國統治的中心,帝國東部的情況比較穩定,經濟仍有相當發展,城市商業依然活躍。戴克里先時帝國已實際定都於東方的尼科美底,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建立君士坦丁堡新都以後,帝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便移到了東部。這些變化使得東西兩部的分立已經勢不可免。分立局面持續30年之後,出現過一次極其短暫的統一。公元394年,狄奧多西一世(公元379-395 年)最後一次把帝國統一起來。但是,僅僅維持了幾個月,到第二年,即公元395 年,狄奧多西一世就死了。他死前,把帝國分給了兩個幼子。長子阿卡狄為東羅馬帝國皇帝,次子賀諾裡為西羅馬帝國皇帝。兩名蠻族長官被任命為幼年皇帝的輔佐,阿卡狄的輔佐是高盧人魯芬,賀諾裡的顧問是汪達爾人斯提裡科。帝國皇徽上鷹的標誌也開始繪出兩個頭。

羅馬帝國經過多年的分合,於公元395 年正式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以新都君士坦丁堡為首都,西羅馬名義上仍以羅馬為都城,實際上皇帝及其宮廷常駐米蘭和拉文那。帝國皇徽上的鷹由一個頭畫成了兩個頭。帝國的版圖被攔腰截為兩塊,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疆域以巴爾幹半島為中心,包括愛琴海上諸島、小亞細亞、亞美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北非埃及、利比亞以及美索不達米亞上遊和南高加索的一部分。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是古代希臘移民城市拜佔廷的舊址,故又稱拜佔廷帝國。

以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包括義大利、巴爾幹西北部、高盧、不列顛、西班牙及北非(從利比亞西部到大西洋之濱)等地。

拜佔廷帝國是古羅馬時代人煙稠密、城市眾多、工商業繁盛、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拜佔廷的農業主要依靠埃及和敘利亞。西亞、北非的農業雖然也有奴隸制的大生產,但一般規模比西西里和迦太基要小,多系中小型的田莊,奴隸制的大生產並未佔主導地位。奴隸的數量較少,在埃及奴隸只佔總人口的2—7%。埃及在歷史上一向有土地國有的傳統,所謂「國有」即國家最高統治者國王所有。羅馬人徵服埃及之後也繼承了這種土地制度,把大部分土地攫為皇室財產,分給農民耕種,向皇室繳納租稅。這就是在埃及盛行的永佃制和代耕制,即自由小農租種土地的制度。敘利亞的農業大體上與埃及相似。小農經濟在拜佔廷農業中佔據重要地位。即使中小型奴隸制田莊,也是以隸農制勞動作基礎。因此隸農和自由小農佔農村人口的多數。隸農從田莊地主處領得一小塊土地,自行經營,有自己的家室和簡單生產工具。他們必須為田莊地主服勞役或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稅和貢物。當然,在田莊裡也還保留部分奴隸,或從事服務性勞動,或耕種土地,其地位接近隸農。因而在西方奴隸制大農業發生危機時,對東羅馬衝擊不大,這裡不僅見不到危機,甚至經濟還有所發展。

拜佔廷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具有自己的特點。這裡有許多大的國際都市,如巴爾幹半島的君士坦丁堡、帖撒羅尼加,敘利亞的安條克,埃及的亞歷山大裡亞。在西羅馬出現奴隸制經濟危機時,東方城市不僅沒有衰落和蕭條,而且還相當繁榮。拜佔廷的手工業中有官營手工業作坊和私營手工業作坊兩類。官營手工業以奴隸勞動為基礎,規模較大,但其中也有相當數量的服役手工業者和傭工。有的官營作坊由私人承包,向國家繳納定額產品和提供服役。私營作坊中也有採用或租用部分奴隸進行生產,更多的是自由小手工業者的作坊,進行個體的小生產,承擔國家的賦稅和勞役。由於拜佔廷的手工業中奴隸勞動與自由小生產者勞動並存,較少受奴隸制生產危機的影響,手工業生產能夠在4至6世紀保持穩定和發展,各種手工業品行銷國內外。

拜佔廷的國內外貿易相當發達。它不僅有國內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展作基礎,而且拜佔廷和其他國家商人奔走於歐亞各地,運銷東方和西方各種商品。中國的絲綢、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糧食和紙草、敘利亞的織物和刺繡、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蠟等各種商品,都經過君士坦丁堡和其他拜佔廷大城市再轉運至歐亞各地。所以馬克思把中世紀的君士坦丁堡稱為「東西方之間的一道金橋」。

拜佔廷有穩定的工農業生產作基礎,又有繁榮的國內外貿易,使國家的財政來源有了保障,增強了國家的實力。在蠻族入侵的社會大動蕩時期,仍然保存了有效統治的帝國政府和訓練有素的強大軍隊。拜佔廷皇帝嚴格控制教會,打擊異端教派的傳播,按照古羅馬的法律繼續徵收苛捐雜稅,對其所轄領土進行嚴密統治。因而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拜佔廷又繼續存在了近千年。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