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之狄奧多西王朝2
狄奧多西一世(約346年-395年1月17日)又譯為狄奧西亞一世或杜多思一世、提奧多西,亦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皇帝(379年~395年),392年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最後一位統治統一的羅馬帝國的君主。
狄奧多西一世本名弗拉維烏斯•狄奧多西,出生於現今西班牙塞哥維亞的基督教信徒家庭並隨父狄奧多西從軍。在368年父子一同在不列顛尼亞討平由於外族人的入侵和部分駐守哈德良長城的士卒叛變而釀成的一年混亂局面。混亂平定後他們進行了一些軍事和民政的改革,但當地日益衰敗的羅馬帝國統治並無明顯起色。374年,狄奧多西一世已為莫西亞的軍事長官。其後不久父親被逮捕並於375年初被處決,狄奧多西本人返回出生地。這次包括本人失去軍職和父親被殺的原因和其中可能的關係並不清楚。由於狄奧多西一世部隊中兩支軍團在374年底被薩爾馬特人擊敗,他可能因而被皇帝瓦倫提尼安一世革除指揮權。父親狄奧多西幹預皇帝的決定而被殺。
379年,狄奧多西一世被皇帝格拉提安任命為共治皇帝,統治羅馬帝國東部地區。狄奧多西一世與聖安布羅斯曾就教會在帝國事務中的作用問題展開辯論,不同意教會擁有政治權力。392年由阿波加斯特和尤吉尼厄斯發起的提倡異教運動在羅馬影響日益擴大,後被狄奧多西一世在394年鎮壓。
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認為古奧運會有違基督教教旨,是異教徒活動,翌年宣布廢止古奧運會
不久,帝國最高當局根據已故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生前的遺囑,作出了如下決定:將帝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他的兩個兒子來分別統治。18歲的長子阿卡丟執掌東羅馬帝國的權柄,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年僅11歲的次子霍諾留則接任西羅馬帝國的皇位,以拉文那(名義上仍在羅馬)為都。從此之後,東、西羅馬帝國分裂的局面在歷史上便正式固定下來了。
實際上,羅馬帝國分裂的傾向卻早露端倪,並非始於四世紀末。人們要問,這個縱橫地中海、地跨歐亞非、曾經盛級一時的龐大帝國,為什麼最終走向分裂呢?這首先同帝國晚期奴隸制危機深重、內外交困的形勢有關。
公元三世紀,羅馬社會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爆發了全面危機,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已陷入困境,日益變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在當時的羅馬,一方面,飽受摧殘、貧困絕望的奴隸,只能以怠工、逃亡和破壞生產來表達自己的憤懣與抗爭,另一方面,奴隸主達官貴人驕奢淫逸的腐敗之風,加速了整個社會的沉淪,自由人把生產勞動視為恥辱。一個社會墮落到無人願意從事生產的地步,難免要發生嚴重的危機。三世紀羅馬危機在經濟上起初表現為農業衰退,繼而引起工商業萎縮和城市的蕭條,這種狀況在帝國西部地區危害尤其顯著。羅馬帝國為了應付其日益膨脹的軍事與行政開支,不惜廣徵賦稅,結果,導致物價飛漲,人民生活普遍的貧困化。在政治上,羅馬出現了軍人跋扈、內戰頻繁的嚴重局面,中央政權經常陷於癱瘓。在軍隊的操縱下,廢立皇帝形同兒戲。公元238年元老貴族推舉的4個皇帝,結果全被軍隊所殺,僅此後15年裡,就換了10個皇帝,不少行省和軍團都擅自擁立統治者,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象埃及、敘利亞、高盧還出現過較大的分裂政權。在當時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情況下,羅馬帝國各地先後爆發大規模的人民起義,譬如,高盧的「巴高達(高盧語意為「戰士」)運動」和北非奴隸、隸農的起義。帝國內部的劇烈動蕩,給外敵入侵以可乘之機,處在遷徙過程中的日耳曼蠻族以及正在崛起的薩珊波斯,在羅馬的北部和東部邊境形成了愈益嚴重的威脅。
公元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為了挽救危機,都曾實行過各種改革,對延長帝國的壽命多少起了一定的作用。
戴克里先統治期間(公元284~305年),竭力強化皇權,要求把皇帝尊奉為神,並模仿東方專制君主,採用豪華奢侈的宮廷禮儀,規定凡朝見皇帝的人都要行跪拜禮,皇帝繼位不須再經元老院的同意。他把自己的正式稱號由過去的「元首」改稱為「君主」(拉丁語叫「多米努斯,』),這標誌著羅馬專制君主統治的公開確立。在地方上,戴克里先推行分權制。這是因為經過危機打擊和長期混戰之後,帝國早已殘破不堪,雖然表面上維持著統一,卻存在許多的隱患,在廣闊的地域內既要鎮壓內亂,又要防範外族,戴克里先深感單憑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勝任的。因此,他把帝國分成4個部分,設立兩個「奧古斯都」和兩個副職「愷撒」來分別治理,歷史上一般把它稱作「四帝共治制」。他本人自任東方的「奧古斯都」,常駐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城,以便就近監管敘利亞和多瑙河邊防。「四帝共治制」儘管一度有利於鞏固邊防,但從長遠來看,卻影響了帝國的統一。
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06~337年在位)上臺後,繼續加強軍事、政治控制,建立了更加完備的專制君主統治。君士坦丁一世為了防止皇帝大權旁落,廢除了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而改用分封自己子侄來治理各地的辦法,但這樣做最終仍無法避免骨肉相殘、內戰重起、帝國再度陷入分裂的厄運。公元三世紀危機以來,帝國西部(特別是義大利及其附近地區)急劇衰落,東部因受危機影響較小而保持著相對的繁榮,於是出現了帝國重心東移的趨勢,羅馬漸漸失去了昔日政治中心的作用。公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宣布把都城從羅馬遷到緊靠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拜佔廷(希臘故城),改名為君士坦丁堡,號稱「新羅馬」。這裡地近經濟文化發達的東方,扼守歐亞水陸要衝,戰略地位十分優越。君士坦丁一世為營建新都而大興土木,到處延攬能工巧匠,耗費了巨額資財,後來,終於把它建成了當時歐洲最繁華的都市。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