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之三世紀危機4
(6)羅馬皇帝加裡恩努斯
在253年,加裡恩努斯(伽利埃努斯)與父親瓦列裡安(瓦列裡亞努斯、瓦勒良,加列恩)成為帝國的共治者;260年,在瓦列裡亞努斯兵敗波斯被俘之後,加裡恩努斯成了帝國唯一的執政者(260年-268年)。
加裡恩努斯大約生於218年,父親瓦列裡安為羅馬元老院世家,母親為同樣出身於元老議員「埃格納提烏斯•維克託•瑪爾尼亞努斯」之女。公元253年,瓦列裡安成為羅馬帝國皇帝,瓦列裡安便按安敦尼王朝的習慣,經由元老院認可,讓加裡恩努斯受封奧古斯都,即由父子共同治理帝國。加裡恩努斯負責帝國西半部的防務工作。
加裡恩努斯即位後,面臨著羅馬帝國在三世紀危機的高潮,帝國出現分崩離析的現象:加裡恩努斯單獨執政時,各地軍官紛紛借著部隊擁立而自行獨立。在《羅馬皇帝傳(Historia Augusta)》中,仿照希臘史的三十僭主的型式,列出了這個時期三十位擁軍獨立的人名。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有:
正當瓦列裡亞努斯皇帝于波斯兵敗被俘的消息傳到帝國西方的萊茵河軍區時,兩位軍團長官因為戰勝蠻族所得的戰利品分配問題而起了爭執,甚至演變成了羅馬部隊之間的武力衝突。波斯圖穆斯(歐德納託斯、因格努斯)擊敗了另一派勢力,並下令處死多名軍官。後來波斯圖穆斯才發現,已遭處刑的名單中,居然有加裡恩努斯的長子薩洛尼努斯,因此深具野心的波斯圖穆斯,選擇了脫離羅馬中央,成立獨立的政權「高盧帝國」,波斯圖穆斯在科隆自立為帝。皇帝加裡恩努斯無法以軍事或外交手段收回,因此只能默認此一政權的存在。任命歐德納託斯為「東方司令(Dux Orients)」。於是在這七年之間,波斯圖穆斯便尊奉加裡恩努斯為帝國的皇帝,以羅馬同盟國的立場,忠心地為加裡恩努斯掃蕩東方反抗的群雄,以及抵抗入侵小亞細亞的蠻族。267年,在波斯圖穆斯慶祝擊敗哥德人的宴會上,遭到外甥的刺殺。波斯圖穆斯的遺孀奇諾比亞很快地敉平巴爾米拉的騷動,而後執掌巴爾米拉的實權。奇諾比亞變更先前的政策,以獨立王國之姿切斷與羅馬帝國的宗主關係。她率領部隊奪取了羅馬的東方行省,並攻下了有羅馬穀倉之稱的埃及。加裡恩努斯仍然無力解決此一分裂危機。巴爾米拉王國獨立.
瓦列裡亞努斯兵敗之後,其下部將巴利斯塔、奎埃圖斯仍在東方的敘利亞、埃及一帶形成割據勢力。約在264年之前,他們都被巴爾米拉的歐德納託斯消滅。
261年,在瓦列裡亞努斯失敗之後,埃米利安努斯在埃及行省自立為帝。後來他被加裡恩努斯的部將擊敗。
262年,米莫在阿非利加行省稱帝。不久即被加裡恩努斯擊滅。
原本支持皇帝加裡恩努斯的奧勒良,在268年轉而反抗加裡恩努斯。後來他在該年向克勞狄•哥德克斯投降。
各地層出不窮的篡位事件,以及蠻族的不斷入侵。在他當政期間,政軍分離原則確立,國家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致使羅馬面臨生產力低落的情況。
加裡恩努斯又一次修正了曾由他父親執行的親元老院的政策。在羅馬的傳統中,政界與軍人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要成為統率軍團的長官,必須擁有元老院議員階層的資格;而政界人士通常也會擔任軍職加以歷練。加裡恩努斯公布了一項法案,將「元老院」與「軍隊」完全分離,並經元老院通過而完成立法。元老被禁止擔任軍職,也不能被委任為駐有軍團的行省的總督。反之,士兵們卻有升任高級軍事職位的前途。自此之後,羅馬帝國的政治界與軍隊,各有其自身的升遷體系,互不相關。
他又在軍事上進行一些改革,大量利用蠻族騎兵為自己服務。這就使軍隊蠻族化的過程加速:這時不僅下層士兵,而且上層軍官,也有不少是由蠻族人充任了。
後世史家對此一法案呈負面評價者(如愛德華•吉朋),認為這是羅馬人喪失勇氣的代表,並將帝國的安全制度交予蠻族與粗俗的士兵。但另一派以持平的觀點,認為三世紀的羅馬帝國,由於內戰、外族入侵不斷,人口大量衰減,除了軍官的需求相當龐大,更需要一支更專業化的部隊;再加上社會風氣轉變,元老議員入伍服役的意願不高,因此這項法案在當時便未引起任何反彈的情況之下,順利通過了。
此外,加裡恩努斯又授予城市許多特權。城市公會又活躍起來了。
自從卡拉卡拉時代開始,羅馬帝國的貨幣逐漸貶值。一直到了加裡恩努斯當政時期,由於軍費需求的增加,使得267年加裡恩努斯所發行的「安東尼銀幣」,含銀比例只佔了5%,重量未達3公克,厚度也嚴重縮減。相較於帝國初期奧古斯都時代的「第納利斯銀幣」含有百分之百的純銀,重量近4公克,自然造成了人民對於新貨幣的信心不足。
連年的兵災、瘟疫橫行,造成人口減少、耕地荒蕪,已經造成了生產力的大幅低落。此時所發生的通貨膨脹,形成資金流動困難,並造成利率下降、景氣衰退的嚴重現象。
加裡恩努斯的政策當然要引起元老貴族的憎恨。在各行省都發生了由大地主策動的軍事譁變。他們有些人希望推出自己的代理人來代替伽利埃努斯;有些人則打算脫離帝國而獨立,使行省變成另一個國家。也有些地方是由於駐在那裡的士兵希望取得金錢賞賜而譁變。在全國各地紛紛出現僭位者,以致有所謂「三十僭主」之稱。但這些僭位者多半在位不久就失敗了,因為各行省貴族在面臨奴隸、隸農起義和蠻族入侵威脅的形勢下,懾於內憂外患,尚無決心脫離羅馬。
但是,高盧、西班牙和不列顛畢竟脫離了帝國。以波斯圖姆斯為元首、以特裡爾為首都的獨立的「高盧帝國」持續存在了15年(259 ~273 )。崛起了帕爾米拉帝國,佔有敘利亞、小亞細亞南部、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阿拉伯半島北部以及埃及的一大部分。這個割據政權也存在了10年(262~272)。羅馬帝國四分五裂了。
與此同時,被壓迫人民的反抗力量也日益增強。約在263 ~264年,西西里起義爆發了,參加者有奴隸、隸農和城市貧民。時人將它同共和國時期的起義相比,據說起義好不容易才被鎮壓下去。
在這之後不久,高盧的很大一部分地區發生了士兵譁變和奴隸、隸農的起義。在歷史上稱為巴高達運動的人民起義的最初巨浪捲起來了。巴高達到處奪取大莊園,殺死富豪,甚至在269年攻佔了高盧中部的大城市奧古斯託敦。農民中越來越多的群眾參加了起義,高盧帝國的士兵也往往投向起義者。
北非發生了又一次隸農起義,其領袖名叫法拉克森。起義者與摩爾人組織聯盟,席捲茅利塔尼亞和努米底亞的許多地區,其矛頭直指貴族地主和羅馬統治者。
這時,哥特人的入侵又開始了。第三次羅馬哥特戰爭是以巴爾幹半島和希臘腹地為主戰場的。
267年,哥特人仍從黑海出發,渡博斯普魯斯海峽,毀滅了卡爾西頓,掠奪了尼科米底,然後進入伊奧尼亞,在以弗所(亦譯作艾菲斯,艾菲索斯)燒毀了月神廟,並在回軍時毀了特洛伊古城遺址;接著,小亞西部的利底亞、弗裡吉亞和比西尼亞(比堤尼亞)等地均遭塗炭;最後,哥特人取道卡帕多細亞和卡拉提亞回到赫拉克利亞港口。當羅馬大將奧登納修斯率軍匆匆趕到赫拉克利亞港時,哥特人已滿載掠獲物和戰俘揚帆遠去。
268年,在前幾次冒險中均獲大勝的哥特人又開始準備新的進攻。他們在德聶斯特河口集結了一支龐大的隊伍。據最保守的估計,僅船舶即有500艘。另一些史料中則說有2000到5000艘。如果按每艘船載25~30人計算,哥特人海軍可達1.5萬左右;另有32萬步兵在黑海岸隨艦隊西行。
無論如何,這是3世紀以來侵入羅馬領土的最龐大的日耳曼人軍隊。艦隊主要由黑海岸的航海民族赫魯利人組成,陸軍成員多是哥特人,另外還有黑海及南俄羅斯地區的其他民族。這支大軍的目標已不是在黑海地區掠奪,而是直出博斯普魯斯海峽西行,欲進入色雷斯和希臘腹地。博斯普魯斯海峽歐洲一岸的拜佔廷,和與它隔海相望的赫裡索城,受到了這支艦隊的侵擾和掠奪。但在穿越海峽時,由於水急浪大,通道狹窄,一些經驗不足的水手無以應付,許多船隻撞到岸邊,有的則互相碰撞而損壞;加之羅馬海軍的進攻,這支海軍出海峽後,已元氣大傷。僥倖留存的艦隊,沿途蹂躪了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上的島嶼和沿海城市。其中有基齊庫斯,萊姆諾斯,斯基羅斯,科林斯,斯巴達和阿爾戈斯等。
當時,已有300年之久未受戰爭侵害的希臘人,正在羅馬官員克萊奧德姆斯領導下修復城防設施。但有一支哥特人進入了彼雷埃夫斯港,隨後抵達雅典城,並大肆掠奪。駐守雅典的羅馬官員德克西普斯迅速集結了雅典的部隊,吸收了一批略有軍事知識的雅典市民計2000人左右,佔領了橄欖園的有利地形,構成嚴密的封鎖線,以限制哥特人活動、迫使其撤出雅典。這時,克萊奧德姆斯在海上對哥特人的艦隊發動了進攻,並大獲全勝。在雅典守軍的海陸軍聯合打擊下,哥特人退出雅典,取道維奧蒂亞、伊庇魯斯、馬其頓北上。在經過菲利普城時,曾經攻城而未克。另一支駛出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艦隊,在阿索斯山下休整後,包圍了卡桑德拉和薩洛尼卡城。
這時,羅馬皇帝加裡恩努斯的大軍已趕到伊利裡亞,與另一支羅馬軍隊會合於納蘇斯城(今塞爾維亞尼什);海軍艦隊也進入愛琴海待命。在納伊蘇斯城外,羅馬軍與哥特軍交鋒。羅馬軍先敗後勝,殲滅哥特人大軍逾5萬人,許多哥特人在流動戰車陣內擁擠而死。
這時,羅馬後方發生的叛亂,領導這一陰謀的是伊利裡亞騎兵長官克勞迪烏斯(克勞狄烏斯、奧勒俄盧斯)。迫使加裡恩努斯回軍西顧。268年3月,在米蘭城外,加裡恩努斯被自己的部將謀殺。
克勞迪烏斯繼承帝位(268~270年在位),稱克勞迪烏斯二世(克勞狄烏斯二世)。
克勞狄烏斯二世繼續組織對哥特的戰爭。當哥特人因缺乏給養而從設于格薩克斯的大車陣中撤至馬其頓地區時,又兩次受到羅馬騎兵的打擊而退卻。269年初,另一支哥特軍渡過多瑙河,但由於飢餓和瘟疫的打擊損失甚大,倖存者被羅馬人俘獲,用於從軍或耕耘。
克勞狄烏斯及其後的三位繼任者都是伊利裡亞人,他們都出身卑微,只是倚靠勇武而在軍隊裡晉升起來的。他們執行了不同於伽利埃努斯的政策,故通常稱為「伊利裡亞諸帝」。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