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存續期間,它經歷了許多個時期的麻煩,但沒有一個像三世紀的危機一樣危險。帝國因內亂而被撕成碎片,來自各方的敵人都渴望偷走其土地。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夥扒一扒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其後果。
公元前31年發生的一系列內戰撼動了羅馬共和國的基礎,奧古斯都在亞克興海戰中擊敗了馬克安東尼,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雖然我們稱他為皇帝,但他的真正頭銜是第一公民,這意味著第一個公民及準共和主義的統治繼續存在。
帝國生活在相對平靜的狀態,直到公元68年,一場政變迫使皇帝尼祿自殺,這導致了一場後來稱為四帝內亂期的危機。在公元69年夏天,韋斯巴薌成為了皇帝並建立了弗拉維王朝。在接下來的穩定時期,是弗拉維王朝的三個皇帝,以及涅爾瓦——安敦尼王朝的並稱為五賢帝的五個皇帝。
在圖拉真皇帝的統治期間,帝國達到了最大的疆域,而他的繼承人哈德良則決定停止擴張領土,並建立了一些防禦工事,接下來的皇帝馬可·奧勒留不得不對野蠻部落發動長期戰爭,稱為馬克曼尼戰爭。儘管如此,他的統治仍被認為是羅馬的黃金時代。接下來,他的兒子康茂德開始了他的統治,但後來由於他的偏執狂,導致了他被暗殺。
公元192年,塞維魯王朝開始了,爭奪權力的勝利者是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塞維魯王朝統治了接下來的四十年,共七個皇帝,這一次,最引人注意的特點是軍隊規模的增加,正規軍的規模增加了一倍,並承諾提高50%的工資,塞維魯皇帝不得不減少硬幣中銀的比重,以便能夠為這支龐大的軍隊支付軍餉,這引起了曠日持久的經濟危機。
在羅馬元老院失去特權的同時,軍隊的作用則增加了十倍,公元232年,塞維魯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不得不與推翻了帕提亞人而新成立的薩珊王朝作戰。我們對第一次阿達希爾之戰知之甚少,似乎儘管遭遇了一些挫折,但帝國的領土仍然保持著原來的規模。然而傷亡人數非常高,軍方已經變得不服從,特別是對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公元235年,當他似乎不願意繼續與日耳曼入侵者作戰時,他被自己的軍團殺害,從而,三世紀危機開始了。
貨幣危機加劇,軍隊成為唯一真正的權力來源。在接下來的五十年裡,大約30名所謂的軍營皇帝或士兵皇帝被加冕。與此同時,帝國面臨著比以往更多的外部敵人,哥特人、汪達爾人和阿勒曼尼人開始襲擊萊茵河多瑙河沿岸的各省。在東部,薩珊王朝渴望利用羅馬的弱點來控制黎凡特。
公元252年,薩珊王朝的皇帝沙普爾一世看到了機會,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羅馬軍隊被派往巴裡索地區並徵服了安提阿。瓦勒良皇帝不得不對抗薩珊王朝以保持東部地區的完整,而他的兒子加裡恩努斯則負責西部地區。
瓦勒良皇帝的軍隊於公元259年抵達小亞細亞,但當時哥特部落正入侵該地區。有關隨後發生的戰鬥的信息也不可知,哥特人有可能在小亞細亞上橫衝直撞,然後返回多瑙河以外。瓦勒良皇帝繼續向埃德薩進軍,但被沙普爾一世包圍,但是,我們還是不知道細節,只知道沙普爾的40,000名士兵徹底擊敗了瓦勒良的70,000名強大的軍隊,瓦勒良成為第一位在戰鬥中被俘的羅馬皇帝。
一年後他去世了,他的兒子加裡恩努斯繼承了王位,但他不得不平息在公元260年反對他的統治的叛亂。
與此同時,阿勒曼尼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入侵了義大利北部,皇帝被迫回軍,以在米蘭附近阻截他們的敵人。據說加裡恩努斯只有6萬軍隊,來對抗30萬野蠻人,但依靠他的騎兵,他打贏了這一仗。然而,針對他的叛亂仍在繼續。
公元261年,羅馬指揮官波斯杜穆斯宣布獨立,並在後來的高盧和不列顛尼亞成立高盧帝國。而且他利用了加裡恩努斯與其他篡奪者的的戰爭,控制了西哥特王國。值得慶幸的是,他們的東部省份被帕爾米拉市的貴族從薩珊王朝的入侵中拯救出來。
在埃德薩戰役期間,敘利亞總督奧登納圖斯,打敗了許多當地的篡奪者,並且安撫了羅馬東部。公元262年至263年,奧登納圖斯收回了被薩珊王朝奪去的所有土地,甚至到達了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接著,奧登納圖斯宣稱自己是國王之王,由此挑戰薩珊王朝的合法性,同時保持作為羅馬的附庸,其中的細節再次模糊不清,但是我們知道在公元267年,奧登納圖斯是在安納託利亞被暗殺,他的遺孀塞諾比亞成為他們兒子的攝政王。
與此同時,公元265年和266年,西部的波斯杜穆斯設法捍衛他的新王國,與加裡恩努斯不斷戰鬥,這場戰爭可能引起羅馬皇帝軍團的不滿,並導致加裡恩努斯在公元268年被暗殺。克勞狄烏斯(克勞狄二世)再次登上王位,克勞狄二世需要重新獲得高盧省,但哥特人入侵了現在塞爾維亞所在的地方,迫使克勞狄二世回軍以迎擊他們。
公元269年,他擊敗了納伊蘇斯的入侵者,曾有消息來源聲稱,有超過50,000名哥特人被殺,這也是他們在一個世紀後才有能力再次攻擊羅馬的原因。克勞狄二世還成功阻止了另一次在公元269年阿勒曼尼人在瓦納卡湖戰役中的襲擊。同年波斯杜穆斯被殺,並由馬裡烏斯繼任,克勞狄二世利用高盧帝國的弱點,重新佔領了西班牙。然而,由於他在公元217年死於瘟疫,導致他無法重新完成徵服,不久之後,奧勒良成為了皇帝。
在東部,塞諾比亞決定利用克勞狄二世的死亡,宣布她的兒子為皇帝,到了公元271年,埃及和安納託利亞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成為了帕米拉王國的一部分。奧勒良受到各方的壓力,他開始將義大利北部的汪達爾人驅逐出去。接下來,在法諾和帕維亞的戰鬥中擊敗了另一次阿勒曼尼人的入侵。
與此同時,他決定放棄達契亞省,因為它遭受多瑙河以外蠻族的襲擊。帕米拉王國徵服了埃及,由此在羅馬造成了糧食危機,奧勒良需要與塞諾維婭打交道,於是他在公元272年向東進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帕米拉王國部隊被擊敗,帝國的東部被重新徵服。有一些消息來源聲稱,亞歷山大圖書館的一部分資料在此次戰爭期間被燒毀。
奧勒良然後返回西部,最初,他試圖利用外交手段重新奪回高盧帝國,但是,這失敗了。於是在公元274年,他發動戰爭並贏得了沙隆戰役的勝利,這再一次讓高盧和不列顛尼亞受到羅馬人的控制。
雖然羅馬帝國重新統一,但奧勒良在275年的死亡開始了新一輪的危機,在接下來的九年裡,六位皇帝上臺,直到戴克里先擊敗了所有的反對派,並在公元284年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戴克里先的統治被認為是羅馬三世紀危機的終結,雖然它像過去五十年一樣充滿了戰爭和暴力,但通過戴克里先的改革,他成功地穩定了帝國,進行了人口普查,使稅收增長。
戴克里先皇帝還試圖制定一項設定最高價格的法令,但隨著黑市的產生,它卻適得其反。他最重要的改革是帝國被分為東半部和西半部,每部分都有一個皇帝奧古斯都,並且皇帝都指定了他們的繼承人凱撒(這裡的奧古斯都和凱撒指的是古羅馬君主的頭銜),他的目標是創建一個穩定的繼承系統,儘管四帝共治制在他死後很快就失敗了,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的分裂,則延長了羅馬帝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