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紀的羅馬帝國危機,使羅馬帝國陷入了崩潰邊緣

2020-12-14 騰訊網

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存續期間,它經歷了許多個時期的麻煩,但沒有一個像三世紀的危機一樣危險。帝國因內亂而被撕成碎片,來自各方的敵人都渴望偷走其土地。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夥扒一扒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其後果。

公元前31年發生的一系列內戰撼動了羅馬共和國的基礎,奧古斯都在亞克興海戰中擊敗了馬克安東尼,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雖然我們稱他為皇帝,但他的真正頭銜是第一公民,這意味著第一個公民及準共和主義的統治繼續存在。

帝國生活在相對平靜的狀態,直到公元68年,一場政變迫使皇帝尼祿自殺,這導致了一場後來稱為四帝內亂期的危機。在公元69年夏天,韋斯巴薌成為了皇帝並建立了弗拉維王朝。在接下來的穩定時期,是弗拉維王朝的三個皇帝,以及涅爾瓦——安敦尼王朝的並稱為五賢帝的五個皇帝。

在圖拉真皇帝的統治期間,帝國達到了最大的疆域,而他的繼承人哈德良則決定停止擴張領土,並建立了一些防禦工事,接下來的皇帝馬可·奧勒留不得不對野蠻部落發動長期戰爭,稱為馬克曼尼戰爭。儘管如此,他的統治仍被認為是羅馬的黃金時代。接下來,他的兒子康茂德開始了他的統治,但後來由於他的偏執狂,導致了他被暗殺。

公元192年,塞維魯王朝開始了,爭奪權力的勝利者是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塞維魯王朝統治了接下來的四十年,共七個皇帝,這一次,最引人注意的特點是軍隊規模的增加,正規軍的規模增加了一倍,並承諾提高50%的工資,塞維魯皇帝不得不減少硬幣中銀的比重,以便能夠為這支龐大的軍隊支付軍餉,這引起了曠日持久的經濟危機

羅馬元老院失去特權的同時,軍隊的作用則增加了十倍,公元232年,塞維魯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不得不與推翻了帕提亞人而新成立的薩珊王朝作戰。我們對第一次阿達希爾之戰知之甚少,似乎儘管遭遇了一些挫折,但帝國的領土仍然保持著原來的規模。然而傷亡人數非常高,軍方已經變得不服從,特別是對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公元235年,當他似乎不願意繼續與日耳曼入侵者作戰時,他被自己的軍團殺害,從而,三世紀危機開始了

貨幣危機加劇,軍隊成為唯一真正的權力來源。在接下來的五十年裡,大約30名所謂的軍營皇帝或士兵皇帝被加冕。與此同時,帝國面臨著比以往更多的外部敵人,哥特人、汪達爾人和阿勒曼尼人開始襲擊萊茵河多瑙河沿岸的各省。在東部,薩珊王朝渴望利用羅馬的弱點來控制黎凡特。

公元252年,薩珊王朝的皇帝沙普爾一世看到了機會,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羅馬軍隊被派往巴裡索地區並徵服了安提阿。瓦勒良皇帝不得不對抗薩珊王朝以保持東部地區的完整,而他的兒子加裡恩努斯則負責西部地區。

瓦勒良皇帝的軍隊於公元259年抵達小亞細亞,但當時哥特部落正入侵該地區。有關隨後發生的戰鬥的信息也不可知,哥特人有可能在小亞細亞上橫衝直撞,然後返回多瑙河以外。瓦勒良皇帝繼續向埃德薩進軍,但被沙普爾一世包圍,但是,我們還是不知道細節,只知道沙普爾的40,000名士兵徹底擊敗了瓦勒良的70,000名強大的軍隊,瓦勒良成為第一位在戰鬥中被俘的羅馬皇帝

一年後他去世了,他的兒子加裡恩努斯繼承了王位,但他不得不平息在公元260年反對他的統治的叛亂。

與此同時,阿勒曼尼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入侵了義大利北部,皇帝被迫回軍,以在米蘭附近阻截他們的敵人。據說加裡恩努斯只有6萬軍隊,來對抗30萬野蠻人,但依靠他的騎兵,他打贏了這一仗。然而,針對他的叛亂仍在繼續。

公元261年,羅馬指揮官波斯杜穆斯宣布獨立,並在後來的高盧和不列顛尼亞成立高盧帝國。而且他利用了加裡恩努斯與其他篡奪者的的戰爭,控制了西哥特王國。值得慶幸的是,他們的東部省份被帕爾米拉市的貴族從薩珊王朝的入侵中拯救出來。

在埃德薩戰役期間,敘利亞總督奧登納圖斯,打敗了許多當地的篡奪者,並且安撫了羅馬東部。公元262年至263年,奧登納圖斯收回了被薩珊王朝奪去的所有土地,甚至到達了薩珊王朝的首都泰西封。接著,奧登納圖斯宣稱自己是國王之王,由此挑戰薩珊王朝的合法性,同時保持作為羅馬的附庸,其中的細節再次模糊不清,但是我們知道在公元267年,奧登納圖斯是在安納託利亞被暗殺,他的遺孀塞諾比亞成為他們兒子的攝政王

與此同時,公元265年和266年,西部的波斯杜穆斯設法捍衛他的新王國,與加裡恩努斯不斷戰鬥,這場戰爭可能引起羅馬皇帝軍團的不滿,並導致加裡恩努斯在公元268年被暗殺。克勞狄烏斯(克勞狄二世)再次登上王位,克勞狄二世需要重新獲得高盧省,但哥特人入侵了現在塞爾維亞所在的地方,迫使克勞狄二世回軍以迎擊他們。

公元269年,他擊敗了納伊蘇斯的入侵者,曾有消息來源聲稱,有超過50,000名哥特人被殺,這也是他們在一個世紀後才有能力再次攻擊羅馬的原因。克勞狄二世還成功阻止了另一次在公元269年阿勒曼尼人在瓦納卡湖戰役中的襲擊。同年波斯杜穆斯被殺,並由馬裡烏斯繼任,克勞狄二世利用高盧帝國的弱點,重新佔領了西班牙。然而,由於他在公元217年死於瘟疫,導致他無法重新完成徵服,不久之後,奧勒良成為了皇帝。

在東部,塞諾比亞決定利用克勞狄二世的死亡,宣布她的兒子為皇帝,到了公元271年,埃及和安納託利亞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成為了帕米拉王國的一部分。奧勒良受到各方的壓力,他開始將義大利北部的汪達爾人驅逐出去。接下來,在法諾和帕維亞的戰鬥中擊敗了另一次阿勒曼尼人的入侵。

與此同時,他決定放棄達契亞省,因為它遭受多瑙河以外蠻族的襲擊。帕米拉王國徵服了埃及,由此在羅馬造成了糧食危機,奧勒良需要與塞諾維婭打交道,於是他在公元272年向東進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帕米拉王國部隊被擊敗,帝國的東部被重新徵服。有一些消息來源聲稱,亞歷山大圖書館的一部分資料在此次戰爭期間被燒毀。

奧勒良然後返回西部,最初,他試圖利用外交手段重新奪回高盧帝國,但是,這失敗了。於是在公元274年,他發動戰爭並贏得了沙隆戰役的勝利,這再一次讓高盧和不列顛尼亞受到羅馬人的控制。

雖然羅馬帝國重新統一,但奧勒良在275年的死亡開始了新一輪的危機,在接下來的九年裡,六位皇帝上臺,直到戴克里先擊敗了所有的反對派,並在公元284年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戴克里先的統治被認為是羅馬三世紀危機的終結,雖然它像過去五十年一樣充滿了戰爭和暴力,但通過戴克里先的改革,他成功地穩定了帝國,進行了人口普查,使稅收增長。

戴克里先皇帝還試圖制定一項設定最高價格的法令,但隨著黑市的產生,它卻適得其反。他最重要的改革是帝國被分為東半部和西半部,每部分都有一個皇帝奧古斯都,並且皇帝都指定了他們的繼承人凱撒(這裡的奧古斯都和凱撒指的是古羅馬君主的頭銜),他的目標是創建一個穩定的繼承系統,儘管四帝共治制在他死後很快就失敗了,但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的分裂,則延長了羅馬帝國的存在。

相關焦點

  • 3-4世紀的羅馬帝國
    也為3世紀危機埋下了伏筆。康茂德192年被刺死。次年,羅馬帝國先後出了五個皇帝。史稱「五帝之年」。最終由塞普蒂米烏斯 塞維魯結束了亂局,建立了塞維魯王朝。塞維魯的兒子卡拉卡拉是個臭名昭著的暴君,他有很多光榮事跡,野史中他甚至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卡拉卡拉的另一項著名事跡是在212年頒布卡拉卡拉敕令(安東尼努斯赦令),授予帝國境內所有自由民以羅馬公民身份。217年被近衛軍刺殺。
  • 從黃金時代走向危機,羅馬帝國三世紀的經濟、政治可謂險象環生
    羅馬帝國時代的歷史(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可分為前期羅馬帝國(公元前30年至公元283年)和後期羅馬帝國(公元284年至公元476年)兩個時期。前期羅馬帝國時代,是羅馬奴隸制社會的全盛時期,政治上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經濟上有著繁榮的景象,尤其是安敦尼王朝統治時期(96年至192年)。
  • 【歷史巡禮】羅馬帝國歷任皇帝年表及羅馬帝國簡史
    公元前30年,屋大維除掉其它二人而成為獨裁者,至此,軍事獨裁的君主專制政權終於在羅馬建起,羅馬共和國最後滅亡,羅馬帝國時代開始。 羅馬帝國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的古羅馬奴隸制君主專制國家。公元前2至1世紀,羅馬共和國發生危機,經過一個世紀的內戰,共和國最後崩潰,建立起軍事獨裁的專制帝國。
  • 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是什麼關係?
    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當時的羅馬帝國,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在全盛時期,羅馬帝國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 羅馬帝國隕落的原因
    羅馬帝國的事跡可謂是十分勵志。當時羅馬帝國的綜合國力僅次於漢代中國,為世界的一極。但由於帕提亞帝國(安息)和貴霜帝國的阻礙,兩位大佬一直沒機會扳一下手腕。然而再龐大的帝國也終究擺脫不了自然規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實力大損。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人民起義和蠻族入侵中走向了滅亡。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三世紀危機1
    羅馬帝國之三世紀危機1 (1)一年數帝(公元238年) 羅馬的北方行省達契亞,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在羅馬皇帝圖拉真時期(98~117年在位),經過兩次大規模的達契亞戰爭(101~102; 105
  • 伊利裡亞行省,羅馬帝國的救星?
    而自五賢君之後,羅馬帝國便停止了軍事擴張。受限於專為軍事擴張而生的軍事制度,一旦皇帝拿不出足夠的軍餉提供給軍隊,就會導致嚴重的動亂。羅馬帝國建國初期,皇帝尚能以自己的私有財產滿足軍隊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軍隊的胃口越來越大,羅馬財政體制難堪重負。而在卡拉卡拉皇帝糟糕的稅制改革後。羅馬帝國的財政系統徹底崩潰,不但沒有能力應對外部敵對勢力的入侵。
  • 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
    公元2世紀末,安敦尼王朝末代皇帝康茂德被殺,羅馬發生爭奪皇位的內戰。之後,國家大權落入宮廷禁軍手中,他們在公元235至公元284年不到50年間先後廢黜了24個皇帝,羅馬皇帝儼然成了軍人的傀儡,社會動蕩加劇,出現後來所說的「羅馬3世紀危機」。這場危機主要表現為農業衰退,導致城市衰敗和工商業萎縮,財政資源日漸枯竭;民眾生活普遍貧困,貧民和奴隸不斷起義;政治混亂,集權的帝國政府陷入癱瘓狀態。
  • 羅馬帝國為何衰落?
    一些人認為,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羅馬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滅亡。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直到中世紀,羅馬帝國才走下歷史舞臺。這樣不同的觀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擇哪個羅馬作為探討對象。據在線歷史頻道HistoryHit報導,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兩部分,即西羅馬帝國與拜佔庭帝國。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而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堡)為首都。
  • 大約創作於公元80年的反映古羅馬帝國娛樂活動的畫卷第三件事
    大約創作於公元80年的反映古羅馬帝國娛樂活動的畫卷第三件事是,新的宗教思想在羅馬帝國境內開始傳播。我們知道,猶太人堅信唯一的真神給了他們民族一個諾言,而且救世主即將來臨。可是在羅馬境內傳播開的新宗教理念卻與此不同。這種新宗教試圖解答同一個問題:如果想脫離苦難,我們必須做些什麼?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安敦尼王朝4
    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羅馬帝國的國家機構進一步加強與完善,鞏固了元首制度,以皇權極盛,統治穩固著稱,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代」。安敦尼王朝的繁榮僅僅維持了60多年,到馬可•奧裡略(公元161-180年)時期,羅馬的黃金時代與「羅馬和平」 同趨結束。當康茂德繼位時,羅馬帝國已處於3世紀危機的前夜。
  • 拜佔庭成了「敗仗庭」(上):為何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羅馬帝國卻能存活?
    這一切還要從羅馬帝國的分裂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開始說起…… 在著名的「3世紀危機」時期的公元292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244年-312年)為了更好地管理龐大的帝國,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地區各設立一個皇帝(稱奧古斯都)和輔佐前者的副皇帝(稱愷撒)。
  • 羅馬帝國之狄奧多西王朝5
    羅馬帝國之狄奧多西王朝5 三、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留(公元423年) 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亦譯作霍諾裡烏斯、霍諾利厄斯、荷諾裡、賀諾裡、荷諾裡烏斯,雷洛琉斯、霍諾留、洪諾留、霍諾裡烏斯,384年-421年/423年
  • 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公元395年後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縮寫SPQR),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羅馬帝國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
  • 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時的皇帝
    三世紀危機高潮時的皇帝 馬克西米努斯 全名:蓋烏斯·尤裡烏斯·維盧斯·馬克西米努斯 生卒年:公元176年~公元238年 父:米卡 母:阿芭芭
  • 世界史之中世紀2: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
    1,拜佔庭帝國出現330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在拜佔庭重建新羅馬,但在東羅馬帝國的11個世紀中,「拜佔庭帝國」這個名稱從未被使用過,這個稱呼是後來人為了區分採用的,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佔庭城。
  • 羅馬帝國崩潰後被遺棄的不列顛
    而那個時候的不列顛,指的就是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不列顛地區,也就是現在英國的南部,即英格蘭地區以及威爾斯地區。早在羅馬人踏上不列顛的土地之前,據說希臘人就已經知道這片土地的存在了,善於航海的希臘冒險家們為日後的不列顛起了一個名字,即「阿爾比恩」,將這裡視為世界的邊界之一。而不列顛進入羅馬人的視野的原因也比較偶然,當時正是公元前1世紀,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凱撒大帝的時代。
  • 羅馬帝國:波斯徵服者
    曾經雄視世界的羅馬帝國,進入了混亂之治時期,各個行省的羅馬軍團叛亂不斷,北方出現了強大的哥特勢力,東方出現了強大的薩珊帝國,羅馬人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史稱「三世紀危機」。
  • 鷹旗之墜:羅馬帝國的毀滅,從奧古斯都屋大維到拉文納
    皇位之間的爭奪,宮廷鬥爭將成為羅馬帝國輪流上演的戲曲,一直持續14個世紀。暴君尼祿的大火焚燒了羅馬城大片城區,尼祿自殺後的68到69年被稱為"四帝之年",出現了四位羅馬皇帝。過多的皇帝映射出了羅馬帝國制度下的危機,但儘管如此,提比略皇帝即位,羅馬帝國力挽狂瀾,接下來又開啟了五賢帝時期。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狄奧多西王朝2
    實際上,羅馬帝國分裂的傾向卻早露端倪,並非始於四世紀末。人們要問,這個縱橫地中海、地跨歐亞非、曾經盛級一時的龐大帝國,為什麼最終走向分裂呢?這首先同帝國晚期奴隸制危機深重、內外交困的形勢有關。公元三世紀,羅馬社會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爆發了全面危機,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已陷入困境,日益變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