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背景
據樂思輿情監測:5月7日有網友舉報稱,陝西三原縣汙水處理廠將未經處理的汙水,直排到在建的三原清河國家溼地公園。涉事汙水處理廠解釋稱,直排是因為當天下雨,汙水量超過原設計的每天5萬噸的處理能力,已向生態環境局打過報告。當地生態環境局稱,以前也曾接到舉報,直排是否事先報告還需調查。
根據樂思輿情研究室分析,該輿情在微博引發#汙水廠回應直排國家溼地公園#的討論,閱讀204.1萬,討論123,環保局的回應後,輿論焦點從「汙水廠」朱轉移到「環保局」,網友質疑「報告過了=給過錢了」、「合法汙染?」、「環保局那就是在搗漿糊了」,這說明環保局的回應導致引火燒身。
涉事環保局的應對有何問題?
1、回應態度敷衍。關於政府部門回應的套路,網絡上已經屢見不鮮,就一句問題還需調查,態度不誠懇,容易引發網友牴觸情緒。
2、事件解讀不專業。該輿情中,明顯有汙染的事實,網友迫切需要官方進行權威、詳細、通俗的解釋汙水處理流程,在這裡卻回應一筆帶過,將解讀的權限讓位給網友,導致輿論場對「保護傘」、「權錢交易」的質疑情緒不斷。
樂思輿情觀察:
1、環保輿情應對要主動抓取話語權,儘快發布權威信息,擠壓謠言和環保輿論的生長空間。
2、 積極應用新媒體,發揮「主場優勢」,積極引導媒體和公眾重大關切以及媒體關注事態發展的正面效應。本次事件主要是媒體報導,沒有環保局在官方微博上發聲,官方的回應比較被動。
3、建立環境汙染輿情應急管理系統。該事件中的環保局工作人員明顯回應不當,這是缺乏系統的輿情應對經驗的表現。由於輿論危機往往爆發突然、發展迅速,如果等到危機來臨之時才想到如何應對,就會亂了陣腳,錯失危機處理的最佳時機。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建立環保輿論危機處理預案制度,是妥善處理環保輿論危機的重要保證。
來源: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