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比你想像中要好吃很多。
火辣的口味菜,溫柔的官府菜,精緻的農家菜,濃鬱的小龍蝦,市井的肉絲粉……在長沙,我可以連吃48個小時停不下來。
今年11月24號到26號,嶽麓山上紅楓滿林,長沙城裡美食噴香,我們擺好了宴席,準備了兩晚君悅酒店,邀請你來跟我們一起尋味長沙。
如果你無法同行的話,我們也特別準備一份長沙吃喝指南,心會跟胃一起走。
第一家:壹盞燈飯莊
口味菜屆的江湖領袖
壹盞燈的周總不止一次跟我糾正過,我們做的是長沙菜,不是湖南菜,別去追求大而全。我第一次去長沙是六月份,空氣悶而熱,天地如同蒸籠,汗流了蒸發,蒸發完繼續流,往復幾十次。走到壹盞燈飯莊的時候,門口還是烏泱泱一片人。排隊進店,一個個大塊吃肉,大聲罵娘,吃的面紅耳赤。坐下點單,酸蘿蔔魷魚,鴨掌筋,泡椒牛肉,全是白瓷大碗,碗壁幾條青線,碗口紅豔豔的一片,熱氣中已經是一股鹹鮮。
我一筷子下去,肉結實有力,先是辣,然後是鮮,最後竟然是一絲甜,先是放了一把大火,燒完後是慈眉善目的溫柔,吃得我嘴巴腫如蔡依林,卻心甘情願繼續下筷子。
一問下來,原來用得是家傳的老罈子醃的泡椒、蘿蔔,陳年罈子配上新鮮食材,「一樹梨花壓海棠」,作為青年油膩男子的我忍不住吟了一句納博科夫——「lolita,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
對了,說起壹盞燈飯莊這個名字,並不是老闆自己起的。二十年前他跟幾個朋友在民主西街上開飯館,無名無姓,卻異常火爆,因為門口掛著一盞紅燈籠,老吃客就管這家店叫「壹盞燈」。
第二家:公交新村米粉
長沙粉中的及時雨宋江
幾年前,長沙美食家郭江寫了一篇《長沙米粉點將錄》,刷爆了長沙人的朋友圈。他每天清晨走街串巷呷粉,兩年間吃了300多家粉店,評出了長沙米粉的108將,在吃上面完美詮釋了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的精神。
如果你按照點將錄吃,肯定不會錯過第一名公交新村米粉,沒有那些虛頭巴腦,名字即地址,沿著曙光路往公交新村裡面望:排著長龍,還不時有長槍短炮閃光燈伺候的那家半露天店鋪就是。
幾個阿姨分工明確,乾淨利落,小拇指寬的扁粉下鍋即起;高湯大鍋,雞骨和棒骨不斷翻滾;十幾個鐵盆裡放著不同的碼子,肉絲,還有酸辣、雜醬、牛肉、排骨、紅燒肉;外面小桌矮凳,配料自取,剁椒、豆角、黃豆、油渣各來一勺,擠進桌子一角,就開始大口嗦起來。
長沙人吃粉,叫「嗦粉」。一雙竹筷翻騰,手好像跟不上嘴巴的動作,米粉裹挾著湯汁奔向口中,聲音卻沒意料中那麼響,因為米粉細滑,跟嘴巴產生不了多少阻力,直接鮮鮮美美得鑽到胃裡,最後大口把湯喝個底朝天,前後不需要5分鐘。
在長沙,你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吃到米粉。湘春路上的邋遢粉店,每天晚上九點開業,只做宵夜這塊生意,越晚越熱鬧,招牌雪裡蕻醬汁,椒脆魷魚,一碗下肚,相忘於江湖;縣正街上的周記粉店,24小時營業,一份原湯牛肉粉,點一份老長沙肉餅蒸蛋,把隔壁油條鋪的油條掰成五段浸著湯汁吃,暖心暖胃;書院街上的馨砣粉店,從凌晨4點做到早上10點,光頭老闆麻利得做出一碗碗墨魚燉肉、山羊肉米粉,清早上班的工作人群和剛剛玩完回來的時尚青年坐在同一張長凳上嗦粉,這樣的畫面毫無違和感。
第三家:紅楓茶樓
最「死腦筋」的餐廳迎來了最好的季節
紅楓茶樓這個名字是個悖論,因為嶽麓山上的紅楓一年只紅一個半月,其他時候該綠就綠,該掉就掉,用這個招牌名不副實。
如今秋去冬來,楓林紅火,楓葉熱情,是最適合來紅楓茶館的時候。
沿著嶽麓山,開過師大和湖南大學,來到愛晚亭和嶽麓書院之間,沿坡走上一方二層小樓,屋內屋外十幾張桌子,幾十年如一日地供應可口小菜和山泉水泡開的本地茶葉,連帶我來的老食客都說,老闆有點「死腦筋」。
泉水魚、應季蔬菜、辣椒炒肉、鹹菜蒸肉,菜式簡單,但吃上去第一口就知道,味道對了——蔬菜清甜,肉片多汁。一道泉水雄魚,先吃肉,再喝湯,最後熱騰騰得泡一碗米飯下肚,老闆娘,真捨不得讓別人知道你。
其實,老闆娘也「死腦筋」地跟我說過,她不想做宣傳,只想好好服務老客戶。
第四家:晴溪莊園
讓你回到過去的一頓飯
晴溪莊園做的是組庵湘菜。
對於長沙菜,大家都有兩點誤解,甚至包括長沙人自己。其一是長沙菜都是辣的,其二是長沙沒有高端菜。我有不少長沙朋友,當我問起他們長沙高端菜時,他們會思索半天,然後抬起頭問我一句:「徐記海鮮,要吃不咯?」
如果你也有這個迷思,那麼我建議你來試試晴溪莊園,位置稍微有點遠,在星沙大道上。
組庵湘菜,是由民國大佬譚延闓和家廚們一起琢磨開發出的一系列菜,組庵就是譚延闓的字。
譚延闓當過陸軍大元帥,行政院院長,南京國民政府主席,雨打風吹去,世人記住最多的反而是的他撮合蔣介石宋美齡的故事和一道道美妙的菜餚,組庵豆腐,組庵魚翅,為了方便宴請賓客,他還特別設計了大號的八仙桌和加長的筷子。
在晴溪莊園,你能吃到一道能憶崢嶸歲月稠的組庵豆腐,配合著瑤柱、金鉤、火腿、豬腳、鳳爪熬煮,如沙似棉,如走在等腰高的草地裡。
這裡的主理人楊敬偉告訴我,他當年來到晴溪的時候,什麼都沒帶,就帶著整整四大箱老菜譜。
第五家:食膳庭院
farm to table 農家菜
湖南最有名的是湖南衛視,湖南衛視的地址在馬欄山。
馬欄山不僅有名人明星,還有好吃的飯菜,「食膳庭院」就在開福區洪山翠園別墅區裡面,外形看上去有點像「農家樂」,卻是地地道道的長沙味道。
老闆恪守「farm to table」的原則,食材儘量用到最好,還特意開闢了自己的農場和魚塘。
比如說一道簡簡單單的擂辣椒,只用最新鮮的樟樹港辣椒,辣味克制,有的是香、嫩、脆,回口香蕉般的甜美。
比如一道小炒絲瓜,只用最新鮮的長沙本地絲瓜,綿密的口感讓我害怕自己會脹死,因為依依不捨停不了口。
小炒牛肉,同樣精彩,肉緊而鮮。
天氣漸涼,來這邊吃一份清燉牛肉,吃完以後額頭微微冒汗,舒服。
第六家:天寶兄弟
一天吃掉一座嶽麓山
「無湘不成軍」,長沙人吃小龍蝦好像打仗一般猛烈,這次推薦的最後一家餐廳,是小龍蝦館子。
長沙人管小龍蝦叫口味蝦,烹調方式也很有特色,摘頭去腸,下油鍋過油,加紅油爆炒,鮮香火辣。
如果有滿滿一盆口味蝦端上桌的話,無論是光頭大漢,性感湘妹,還是斯文眼鏡男,廣場舞大媽,都會兩眼放光,甩開膀子麻利地剝掉蝦殼,用幾十年的嗦粉功力一吸溜,連湯帶肉送入嘴中,一氣呵成如同一套少林長拳,戰鬥力爆棚。小龍蝦就像彈藥,一盆盆補給,一盆盆見底,蝦殼堆積如嶽麓山,一場口味蝦會戰打得酣暢淋漓。
如果給我一個機會選擇,我會去芙蓉中路和人民路交匯的天寶兄弟打這場仗。
天寶兄弟的口味蝦脫胎於嶽陽的天保蝦尾,又借鑑了武漢的油燜蝦,四川的麻辣蝦,江蘇的十三香等多種風格,當然,原料一定要好。老闆個高而帥氣,說話激動時有些不利索,說起店名,他語氣裡有些自豪:我們是三兄弟一起創業,還有兩兄弟把店開到了深圳去,生意也很好。
在這裡吃蝦,要提前跟手機裡工作的、閒聊的、搞對象的打好招呼,因為來不及回復。這裡春夏做小龍蝦,秋冬做羅氏蝦,滿滿一盆,個大,乾淨,新鮮,肉彈,濃厚的味道帶著一根明亮的筋脈,在長沙的黑夜裡,閃爍著溫暖的光。
十一月底長沙美食行
十一月24號到26號,楓葉正當時,我們組織了一場長沙美食行,由大口組組長小寬帶隊,邀請你來長沙做客。好朋友軒尼詩也為我們帶來了兩款美酒——軒尼詩V.S.O.P,軒尼詩X.O。
軒尼詩V.S.O.P包容性強,適口度高,無論街頭美食還是高端食材,都百搭百變。
而軒尼詩X.O則穩重醇厚,飽滿而層次豐富,回味甘辛悠長,與五味調和的組庵湘菜配合,優雅中帶著馥鬱,從市井的輕快中轉變成厚重的力量。
楓葉不常有,美食美酒美景的長沙美食行也不常有。有市井氣息,有傳統湘菜,有火熱,有溫柔,吃完這三天,不僅會對長沙美食有個立體了解,也能大概摸索出「湘軍」的輪廓。這樣的長沙美食行,錯過,不可惜嗎?
▼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至GOEAT購買
文:刀刀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愛吃的人總會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