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芨芨草
有這麼一句話,說得人好傷感:父母在時,人生尚有出處;父母故去,人生只剩歸途。
確實,父母在時,自己無論年齡多大,在父母跟前,仍然是小孩子一個。這樣的感嘆,聽了很多很多。
一起爬山的阿姨今年68歲,她的母親剛剛去世。她告訴我,這一段時間,她感覺好無助,沒有了歸宿感一樣。以前,她母親活著的時候,她沒事就往那跑,跟母親說幾句話,吃一點母親做的東西,然後再回家。哪怕她自己也已經是60多的老人,可是她說,在快90的母親面前,自己仍然是小女孩子,因為一看見自己。母親就會說:妞妞,來吃這個;妞妞,來,吃那個。
可是現在,她說,母親沒有了,和兄弟姐妹之間好像一下子也散了。你看,以前經常幾個人會在母親處碰到,聚一下,現在一二個月過去了,誰也沒有見過面。
阿姨的話,讓我也有同感。為什麼會這樣呢?想一想,無外乎有下面幾個原因。
★父母是子女間的紐帶
父母畢竟是生身之本,雖然兄弟姐妹之間各自成家,但是血脈的連接還在。加上中國歷來有「孝道」的傳承傳統,只要不是做人太過分的,都會念著父母的生養之恩,對於年邁的父母,也多少會有照顧的心理。
特別孝順的孩子,會把父母接到身邊奉送。子女多的,則是父母獨住,子女輪番照顧。排到自己照顧的那天,就會到父母的跟前,照顧一整天。那些沒有排到的兄弟姐妹,也會偶爾過去看看有什麼需要幫忙的。這樣一來,兄弟姐妹見面的機會也就多了起來。
因為父母是共同的,你有份,我也有份,你有責任,我同樣也有責任。有了這樣的認知,到父母跟前的機率也就會比較多。這樣一來,父母就無形中成了兄弟姐妹聯繫的紐帶。即使平時沒有見面,也能通過父母的口知道彼此的一些事。
比方說,哥哥去看父母,就會跟父母說一些事;等到弟弟去看父母,父母則會把哥哥的事告訴弟弟。類似這樣的,兄弟之間的情況也就彼此知道了。所以說,父母在時,就是兒女們的中心點,是把他們擰結在一起的那個「結」。
★父母一走,紐帶就斷了
當父母一走,就像一個結拆開一樣。那些線帶就會各自分開,成為一條條獨立體。沒有了那個結,這些線想再擰結在一起就很難了。
父母在時,子女會定時去照顧,可是父母走了,這份責任也就不存在了。兄弟姐妹之間,又各自有家庭,需要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庭,只有在空閒的時候才會去聯繫。
所以,沒有父母存在的這個結扣,兄弟姐妹想要經常聚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現在網絡發達,各種親友群紛紛出現,聊天倒是經常能聊,但見面就不是常有的事。不如父母在的時候,再忙也要去看一眼。因為,那是責任。
★因為利益的關係
有一些子女,父母在的時候還能夠平安無事地相處。但父母一走,幾乎就沒有來往,有的甚至成為「仇人」。這是為什麼?主要還是因為利益的關係。
父母走了,多少都會留下一些財產。如果是獨生子還好說,財產都是歸他的,沒有別人來爭。但若是子女多個,可能矛盾就來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是有這個劣根性的。都認為,父母的財產自己是有權繼承的,所以不管多少,都要爭一爭。
這一爭,就爭出「仇恨」來。有的甚至對薄公堂,或者魚死網破。如果有這樣的事發生,兄弟手足之間,又怎麼有親情可言呢?他們都被利益燻迷了心智,眼中只有利,而沒有手足情了。
★因為人心不善、手足無愛
父母一走,導致兄弟姐妹之間疏遠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人心的自私。人,只要有私心,就無法顧及其他人的感受。
人心有私,就無善。人無善念,必無善報。沒有善良的心,就無法對父母的財產做到放手,就無法對手足之情充滿愛。
欲,始於念;念,生於心。沒有善心,沒有手足之愛,眼中只有利益的人,兄弟姐妹於他,也和陌生人一樣。
如果人心能夠顧念親情血脈,能夠想著這世間,除了父母,只有兄弟姐妹是自己的親人,那麼他才能時時想著自己的手足,從而發自內心去惦念與牽掛。
所以,說到底,為什麼父母一走,兄弟姐妹之間就疏遠,根源還是在人心。如果人心都能有善,有愛,有情,哪怕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依然能夠擰成一股繩的。這樣的例子,也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