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為什麼父母一走兄弟姐妹就疏遠了呢

2021-01-09 芨芨草01

文/芨芨草

有這麼一句話,說得人好傷感:父母在時,人生尚有出處;父母故去,人生只剩歸途。

確實,父母在時,自己無論年齡多大,在父母跟前,仍然是小孩子一個。這樣的感嘆,聽了很多很多。

一起爬山的阿姨今年68歲,她的母親剛剛去世。她告訴我,這一段時間,她感覺好無助,沒有了歸宿感一樣。以前,她母親活著的時候,她沒事就往那跑,跟母親說幾句話,吃一點母親做的東西,然後再回家。哪怕她自己也已經是60多的老人,可是她說,在快90的母親面前,自己仍然是小女孩子,因為一看見自己。母親就會說:妞妞,來吃這個;妞妞,來,吃那個。

可是現在,她說,母親沒有了,和兄弟姐妹之間好像一下子也散了。你看,以前經常幾個人會在母親處碰到,聚一下,現在一二個月過去了,誰也沒有見過面。

阿姨的話,讓我也有同感。為什麼會這樣呢?想一想,無外乎有下面幾個原因。

★父母是子女間的紐帶

父母畢竟是生身之本,雖然兄弟姐妹之間各自成家,但是血脈的連接還在。加上中國歷來有「孝道」的傳承傳統,只要不是做人太過分的,都會念著父母的生養之恩,對於年邁的父母,也多少會有照顧的心理。

特別孝順的孩子,會把父母接到身邊奉送。子女多的,則是父母獨住,子女輪番照顧。排到自己照顧的那天,就會到父母的跟前,照顧一整天。那些沒有排到的兄弟姐妹,也會偶爾過去看看有什麼需要幫忙的。這樣一來,兄弟姐妹見面的機會也就多了起來。

因為父母是共同的,你有份,我也有份,你有責任,我同樣也有責任。有了這樣的認知,到父母跟前的機率也就會比較多。這樣一來,父母就無形中成了兄弟姐妹聯繫的紐帶。即使平時沒有見面,也能通過父母的口知道彼此的一些事。

比方說,哥哥去看父母,就會跟父母說一些事;等到弟弟去看父母,父母則會把哥哥的事告訴弟弟。類似這樣的,兄弟之間的情況也就彼此知道了。所以說,父母在時,就是兒女們的中心點,是把他們擰結在一起的那個「結」。

★父母一走,紐帶就斷了

當父母一走,就像一個結拆開一樣。那些線帶就會各自分開,成為一條條獨立體。沒有了那個結,這些線想再擰結在一起就很難了。

父母在時,子女會定時去照顧,可是父母走了,這份責任也就不存在了。兄弟姐妹之間,又各自有家庭,需要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庭,只有在空閒的時候才會去聯繫。

所以,沒有父母存在的這個結扣,兄弟姐妹想要經常聚在一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現在網絡發達,各種親友群紛紛出現,聊天倒是經常能聊,但見面就不是常有的事。不如父母在的時候,再忙也要去看一眼。因為,那是責任。

★因為利益的關係

有一些子女,父母在的時候還能夠平安無事地相處。但父母一走,幾乎就沒有來往,有的甚至成為「仇人」。這是為什麼?主要還是因為利益的關係。

父母走了,多少都會留下一些財產。如果是獨生子還好說,財產都是歸他的,沒有別人來爭。但若是子女多個,可能矛盾就來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是有這個劣根性的。都認為,父母的財產自己是有權繼承的,所以不管多少,都要爭一爭。

這一爭,就爭出「仇恨」來。有的甚至對薄公堂,或者魚死網破。如果有這樣的事發生,兄弟手足之間,又怎麼有親情可言呢?他們都被利益燻迷了心智,眼中只有利,而沒有手足情了。

★因為人心不善、手足無愛

父母一走,導致兄弟姐妹之間疏遠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人心的自私。人,只要有私心,就無法顧及其他人的感受。

人心有私,就無善。人無善念,必無善報。沒有善良的心,就無法對父母的財產做到放手,就無法對手足之情充滿愛。

欲,始於念;念,生於心。沒有善心,沒有手足之愛,眼中只有利益的人,兄弟姐妹於他,也和陌生人一樣。

如果人心能夠顧念親情血脈,能夠想著這世間,除了父母,只有兄弟姐妹是自己的親人,那麼他才能時時想著自己的手足,從而發自內心去惦念與牽掛。

所以,說到底,為什麼父母一走,兄弟姐妹之間就疏遠,根源還是在人心。如果人心都能有善,有愛,有情,哪怕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依然能夠擰成一股繩的。這樣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疏遠了,這4個原因太過於現實
    為什麼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疏遠了,這4個原因太過於現實"手足情深",兄弟姐妹之間互相陪伴成長,成年之後彼此幫襯照顧,這是人之常情。為什麼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疏遠了,這4個原因太過於現實兄弟姐妹從一個娘胎出生,接受同樣的教育長大, 可成年之後大家的人生卻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人父母在的時候還會維持表面上的客氣,彼此之間互相走動。但等雙親都離開了,兄弟姐妹卻仿佛成了陌生人。
  • 為什麼父母不在,家裡的兄弟姐妹就疏遠了?4個很現實的原因
    王女士今年45歲了,當年還沒有計劃生育這一說,王女士有兄弟姐妹四人,小時候日子過得寒酸窘迫,兄弟姐妹們常常會因為吃的而發生爭吵。但是雖然整天都吵吵鬧鬧的,但是一大家人卻也和和美美。王女士回憶起大家聚在一起搶烤紅薯吃時的樣子,不自覺地笑出了聲。說道父母更偏袒兒子時,王女士也有些抱怨。
  • 「當父母走了以後,兄弟姐妹的情也就散了」你認同這句話嗎?
    // 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一門親」說的是在父母離世了以後,兄弟姐妹也開始疏遠了,逐漸由家人變成了親人,甚至是陌生人上面這種現象情況相信在全國各地都存在,那為什麼父母去世後,兄弟姐妹也不親了?
  • 俗語說:「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少有人知道下半句精華
    古人非常的喜歡總結一些日子中遇到的作業,而這些作業都是能夠讓我們後人受益的,這些也被人們稱之為「俗語」,關於俗語中的一些內容,很多人都覺得非常的難以想像,因為一句簡略通俗的言語之間卻能表達這世間的許多情意,就像「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而這句俗語的下一句卻讓人們聽了疼愛,「父母去
  • 「父母去世後,為什麼兄弟姐妹不再親近?」過來人說的原因很扎心
    其實兄弟姐妹在各自結婚後,關係就會有明顯的變化,畢竟大多數人都會圍繞自己的小家庭生活,這個時候也是只父母健在的時候,關係才會相對親近些,比如逢年過節就會聚一下,可一旦父母去世,不管兄弟姐妹間再怎麼親近,也會因為不聯繫感情變淡,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遠。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十分常見,那為什麼會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呢?原因有3點,很扎心。
  • 為什麼父母離世後,兄弟姐妹就不親近了?4個原因現實又無奈
    生了多個孩子的父母,最希望看到的,莫過於兄弟姐妹之間能夠互愛互助,友愛相處。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父母在世的時候,兄弟姐妹之間確實非常友愛;父母一旦離世,他們之間的感情便越來越不親近。
  • 為啥很多兄弟姐妹長大後變得疏遠?離不開仨原因,和父母有關
    如果孩子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反目,他在生活上會缺少親人的幫助,父母也會因為孩子們的糾紛,陷入兩難的境地。所以,如何避家裡孩子反目,應該成為父母的必修課。為啥很多兄弟姐妹長大後變得疏遠?離不開仨原因,和父母有關。
  • 俗語: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據說下半句才是經典,果真如此?
    有句農村俗語這樣說:「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據說下半句才是經典,果真如此嗎?「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的意思是說,如果父母還健在的話,那麼,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自然就是一家人,看上去會感覺很和睦和諧的。過去的農村家庭都比較大,兄弟姐妹們比較多,再加上生活比較貧窮,所謂「窮爭餓吵」,因為溫飽,難免產生一些小的爭吵和不愉快。
  • 為什麼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關係就不親了?3位過來人說了大實話
    多數家長想生二胎,目的都是想讓孩子長大後能有個伴,畢竟父母不能陪他們一輩子,家裡有個同血脈的兄弟姐妹,碰到難題或挫折更能相互幫扶。 可社會上人和人的相處總是有太多的變數,哪怕是同根生的親人,有時候關係同樣也逃不過變疏遠的程度。
  • 父母都走了之後,兄弟姐妹基本不來往了,往往是以下幾個原因
    兄弟姐妹是血脈相連的親人,是在一個家庭裡長大的人。父母在的時候,逢年過節,大家在一起聚會,不管哪一個節日,少了誰,都覺得家庭裡缺了什麼。記得上次過年的時候,我的大姐在外地打工,要過了元宵節才回來。在除夕夜,母親說:「哎,今年過年,一點都不熱鬧。」母親的話,讓一家人都感覺到「掃興」。畢竟,在一個大家庭裡,一個都不要少的聚會,才真正熱鬧,才有團團圓圓的意義。
  • 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就成了親戚
    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父母不在,各自就成了親戚。父母在世時,人生還有根基,心靈還有歸宿。每個在外漂泊的孩子,累的時候還能有個休息的港灣。每逢過年心中總有一個牽掛、相聚、思念的地方,父母離世時,自己雖然也有自己的小家,但是一個我們生活從小至大的家不在了,人生大半生的思念和生活也不在了。心靈就彷佛成為世界的孤兒,忙忙碌碌無人噓寒問暖,只能自己咬咬牙往前走,人生就剩下一段回歸另一個世界的旅程。
  • 農村俗語「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可下半句很少有人知道
    在這幾年,農村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起來,基本上農村就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一年到頭或許就只有過年才能匆匆見上一面,很少能有時間回家陪陪年長的父母了,農村的俗語有很多,關於父母親情的也是不少,像是「父母在,不遠遊」,就是最經典的一句,還有一句比較通俗的俗語是「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
  • 父母過世了,有些兄弟姐妹為什麼不來往了?3個過來人說了心裡話
    有些家庭的子女,關係相處的非常好,即使父母不在了,也會維繫這份親情,而有些家庭,父母在世時還挺好,一旦離世,兄弟姐妹便很少來往,甚至變成了陌生人,這到底什麼原因呢?父母過世以後,幾個兄妹幾乎不走動,大哥,二哥和四妹都是有錢的主,咱高攀不起,人家也害怕我們沾上,索性不聯繫了。兄弟姐妹中,最怕有勢利眼,你再怎麼努力,彼此的感情也拉不到一塊,與其相處彆扭,還不如不來往。
  • 心理諮詢師解析:為什麼我們與父母漸漸疏遠?
    小編最近參加了一次久違的同學聚會,同學們聊起了各自的「家」,相比於學習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難,似乎「家」才是令我們大部分人頭疼的難題。有一位同學說道:「自從上了大學不在家住了以後,和家裡的聯繫也慢慢變少,一開始一個星期回一次,慢慢變成了一個月一次。平時的通話也是例行公事的匯報日常,和父母的對話像複製粘貼一樣他們問一句我答一句,他們都是問『學習怎麼樣』、『生活費夠不夠』這些問題。
  • 兄弟姐妹關係好不好,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現實生活中,你們覺不覺有時候親人之間的廝殺,比外人還激烈,特別是兄弟姐妹之間的仇恨,一輩子都有可能解不開。而有的家庭,尊老愛幼,兄弟姐妹團結和睦,每逢過年過節,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其實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好不好,很大程度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 父母離世,兄弟姐妹為什麼逐漸老死不相往來?3個人講述親身經歷
    可以先收藏再練哦~導語:父母健在時,總希望子女們能好好相處,父母不在了,有什麼事,兄弟姐妹之間可以相互幫襯彼此有個照應,因為都是一脈相承血濃於水的親情,是自己家裡的人。沒辦法,就想著把父母的那間小房子處理了,給母親治病,可房產證上不知怎麼的大哥的名字也在上面,這下家裡好似炸了鍋。母親過世後,為了房產、錢財,兄弟姐妹上了公堂,也沒了親情,老死不相往來了。朱女士:52歲我是家裡老末,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
  • 父母不在了,回老家該去哪?兄弟姐妹的家能去嗎?過來人說了實話
    古話常說「父母在不遠遊」,但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遠離家鄉去大城市打拼。但外鄉再好,孩子們總是牽掛在老家的老父老母,畢竟有父母的家才是自己的根!早些年,張姐的爸爸就因為皮膚癌去世,這麼些年來媽媽和大哥住在一起,他們兄弟姐妹幾個經常去看望,日子倒也過得非常和諧。可是如今媽媽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不好,張姐很怕媽媽去世後,自己就再也沒有娘家了。雖然說兄弟姐妹都在身邊,可如今大家都有各自的家庭和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和生活,哪裡有人能像父母這般耐著性子心疼她!
  • 來說說,為什麼兄弟姐妹的感情多半會死於成年?
    雖然兄弟姐妹間經常會產生很多矛盾,大大出手,這些都不奇怪,但是某些時候,由於血緣關係近,他們也會同仇敵愾,一致對外。自古以來中國文化上就有這種傳統,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各個地方軍閥混戰了很多年,但面對外來侵略者的時候,表現的很團結,血緣關係很多時候是我們做決策的指標。
  • 從血緣上來講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父母兄弟還是孩子?你想不到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他和他爸爸或媽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類似的話,可見父母通過把他們的基因遺傳給他的孩子,所以二者在相貌上有一定的相似度。父母和子女之間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是大家公認的,那麼從我們的角度出發從血緣上來講誰才是我們最親的人,孩子還是父母兄弟?
  • 為啥孩子長大了就會跟父母疏遠?家長這種行為,是裂痕的開端
    孩子長大之後跟父母逐漸疏遠,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現象。但是許多父母常常把遺憾跟抱怨掛嘴邊,甚至不客氣地說自己的孩子是白眼狼,卻不會思考跟反思自己:為什麼孩子會越走越遠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首先是存在代溝,因為父母跟孩子生活的年代不同,處理問題方式不一樣,有時候沒時間去溝通跟交流,所以逐漸產生越來越多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