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父母去,兄弟姐妹是一門親」
說的是在父母離世了以後,兄弟姐妹也開始疏遠了,逐漸由家人變成了親人,甚至是陌生人
上面這種現象情況相信在全國各地都存在,那為什麼父母去世後,兄弟姐妹也不親了?
家是什麼?
在我的想法裡,一個家庭的存在,必須要由父母及子女組成,也就是一個家庭需要存在兩代人的身影
年輕夫妻分別從各自從小生長的大家庭裡出來,重新組成屬於自己的小家,然後生兒育女,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在農村長大的我,小時候最喜歡的一件事情就是過年了,過年前早早就纏著媽媽去集市上買一身過年的新衣服,回到家左看右看喜歡得不得了,一天恨不得都和新衣服在一起。尤其到了三十晚上,睡覺前試幾遍新衣服,然後折的整整齊齊放在床頭,第二天一大早便「全身武裝」出去找小夥伴玩,一起討論自己的新衣服。開心得不得了。
然而我們那時候沒有注意到的是,父母一直都在忙這忙那,他們好像有忙不完的活。
現在長大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也都成家了,味道就不一樣了,以前最期盼的春節,現在在我看來,也不過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頓飯而已了
當父母還在世的時候,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兄弟姐妹都會經常聚在一起,這樣大家雖然都很忙,但是為了父母,還是會經常回家看一看。所以兄弟姐妹之間還是會經常見面,父母就像是一根紐帶一樣,維繫著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而一旦父母不在了。那兄弟姐妹也是各回各家了,再加上生活都比較忙碌,所以聯繫逐漸少了,感情也就慢慢淡了。
當父母走了,缺少了維繫兄弟姐妹感情的紐帶,慢慢的,感情也就變了。
俗話說得好,長兄如父,長嫂為母。
當父母都離世了,有些家庭因為大哥、大嫂比較有責任,有擔當,行得端做得正,那麼兄弟姐妹還走得近,關係還能維持下去。而如果大哥大嫂,或者是大姐沒有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那自然關係是每況愈下了
兄弟姐妹之間的貧富差距
五根手指有長短,而兄弟姐妹之間,肯定發展也是有好有壞。
在彼此都沒有成家的時候,可能不以為然,等到彼此都成家立業之後,差距也就明顯了。條件好的,可能會看不上條件差的。而條件差的,可能不願意去巴結條件好的,都是誰也不理誰的心理,感情就疏遠了
父母一碗水沒端平
人都是「一心一意」的,當家族中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兄弟姐妹時,父母永遠做不到一視同仁。喜歡這個就會對另外一個孩子稍微差點,慢慢的,子女意識到了這一點,也就會疏遠了
父母像是一個大家庭的紐帶,當紐帶不在了,原本被捆綁得緊緊的線也在散開了
當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也就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