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農戶養殖巧打「特色牌」:讓牛產業「牛」起來

2020-12-15 甘肅新聞網

  中新網甘肅新聞12月8日電 (通訊員 盤小美)一場冬雪過後,董志塬上到處銀裝素裹,很多村民在家裡「貓冬」,但在位於慶陽市西峰區彭原鎮下莊村的慶陽發亨養種植綠化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53歲的米發亨卻依舊忙碌,他和工人們正忙著搬運飼料,餵養牛群,清潔圈舍。

  「藏牛的肉質比普通牛肉好,抗病能力強,市場行情好,養殖效益非常可觀……」說起養殖藏犛牛的優勢,米發亨如數家珍。

圖為養殖場工人清潔牛棚。

  前些年,米發亨一直從事建築行業,隨著年齡增長,他決定轉行,選擇一個適合自己養老的事業。「我們家有養牛的傳統,包產到戶後,父親就開始養牛了,所以我決定繼承父業。」米發亨介紹說,2017年,他成立合作社,將下莊村兩處舊莊基復墾後,修建了佔地15畝的養殖基地,花了2年時間,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養牛產業。經過多方調查,今年6月份,他投資40萬元左右,從西藏引進65頭犛牛和犏牛,正式開啟自己的特色養殖路。

  在米發亨看來,養牛最關鍵的是掌握餵養技術,做好疫病防控。為了降低養殖風險,他積極向各地養殖戶學習技術,用油渣、玉米等配比飼料,每天和工人按時餵牛,定期對牛棚進行消毒,並在養殖區入口設置消毒通道。經過科學餵養、精心管護、專業防疫,藏牛養殖一路順風順水。

  「藏牛很適合這裡的氣候條件,而且生長快,一般小牛犢養5個月、大牛養3到4個月就能出欄。」米發亨說,從9月份開始,母牛開始陸續產仔,通過繁殖,目前存欄70多頭。

  說到養殖效益,米發亨算了一筆經濟帳:藏牛吃的主要是青貯飼料和配方飼料,一天餵兩次,每頭牛平均每天的養殖成本在12元左右,一般養殖5個月出欄,純利潤在7000元以上。到年底,養殖場有40頭牛可以出欄,按平均每頭8000元計算,總收入達到30多萬元。

  「現在國家的惠農政策特別好,鎮上對畜牧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也很大,專門派了駐場技術員來牛場進行現場指導。這幾年藏牛的銷路也非常好。我打算抓住機遇,持續擴大養殖規模,一周後將再引進100多頭牛。」米發亨說,到明天3月份,養殖場的存欄量將增加到300頭以上,按照這個養殖規模計算,年銷售額可達到200萬元左右,除去成本,純利潤有150多萬元。

  對於養牛業未來的發展,米發亨有著更長遠的目標:「目前合作社有3棟牛舍,可以容納500頭牛。我打算積極爭取政府資金,繼續建2個養牛場,3年後,將養殖規模擴大到800頭,5年後達到1400頭,另外再建設一個屠宰場,形成產業鏈,帶動周邊群眾一起發展養牛產業。」(完)

相關焦點

  • 筠牛集團借力好山好水好筠牛 打造全鏈追溯牛產業品牌
    在四川省筠牛集團食品有限公司的大門兩側立柱上,由筠連縣縣委書記劉朝平「親賜」筠牛集團的這14字很醒目,道出筠連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以及筠連黃牛獨一無二的好品質,更加是寄予企業引領當地主要產業發展的一份厚望與重任。「千億企業助推百億產業,中國名酒成就中國名牛。」
  • 吉林樺甸「五輪聯動」助推肉牛產業「牛」起來
    工人日報客戶端1月7日電 1月7日,記者從吉林市樺甸市委宣傳部獲悉,為策動肉牛產業轉型發展,近年來,該市大力實施政策牽動、項目拉動、龍頭帶動、品牌驅動、市場推動「五輪聯動」發展戰略,成功讓曾一度走向低谷的肉牛產業再次「牛」起來。
  • 統部鎮做強牛產業 做足「牛」文章
    林西縣統部鎮圍繞「5531」產業發展規劃,依託地緣區位優勢,將肉牛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加快發展,不斷探索建立肉牛產業發展體系、機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協會組織、龍頭帶動、基地支撐、市場運作的肉牛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統部鎮曹家屯村朝陽肉牛養殖小區,養牛大戶徐彥東飼養的又一批肉牛出欄了。
  • 帶動一個地方「牛」起來才是真的「牛」
    高峰牛是文山牛的俗稱,是雲南省「六大名牛」之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是高峰牛的主產地和保種區,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14年前,李順東就開始潛心研究高峰牛養殖產業,憑著其頑強的毅力,花了8年時間,終於成功將退化嚴重的高峰牛選育出優質品種。據了解,廣南高峰牛的基因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其外表「獅子頭、豹子尾、畫眉眼」,因背部有形似駝峰的凸起稱之為高峰牛。
  • 西盟:「牛爸爸」下鄉傳技,牛產業發展有了新藍圖
    直到2017年,村裡來了個用凍精改良人工授精技術培育出新品種牛的「牛爸爸」,讓群眾們從此有了個體大、生長發育快、肉質好、飼養周期短的「致富牛」。「通過凍精改良人工授精技術進行品種的改良,縮短了飼養周期,增加個體產值,提高養殖效益,促進老百姓的經濟收入。結合我們西盟縣的自然環境,現在推廣配種的品種有雲嶺黃牛、西門塔爾、短角牛三種。」
  • 新型「牛倌」與「牛」產業的進階路
    對26個養牛場內的安格斯牛存欄量,他如數家珍:「玉龍壩的養牛場有560頭基礎母牛,382頭小牛,最小的牛寶寶,剛出生一個月。」田松是納雍縣鴿子花農業公司董事長,公司負責運營全縣安格斯牛養殖產業,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保證貧困戶每年保底分紅,並提供工作崗位優選貧困戶入場務工。
  • 臨洮紅宇村:做大做強牛產業,讓群眾過上「牛」日子
    今年以來,在實現整村脫貧摘帽的同時,進一步確保全村貧困群眾收入穩定增長,臨洮縣委組織部駐紅宇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緊緊圍繞「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唱花兒歌」的發展戰略,緊抓「牛鼻子」,將發展牛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全力推動牛產業發展。
  • 來了「牛爸爸」有了「致富牛」
    直到2017年,村裡來了個用凍精改良人工授精技術培育出新品種牛的專家,從此讓當地群眾有了個體大、生長發育快、肉質好、飼養周期短的「致富牛」。因此,村民們還給這位專家取了個外號:「牛爸爸」 群眾口中的「牛爸爸」,正是西盟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的高級獸醫師陳增文。
  • 廣西靖西市大莫村:特色養殖讓村民日子「牛」起來
    近年來,大莫村因地制宜發展發展牛羊養殖業、飼草種植業等特色產業,助力群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到2019年底,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12%,實現整村脫貧。  「我從18年開始養牛,通過養牛我過上了幸福的日子,現在家裡蓋了兩層半樓房,買了電視機,今年還買了一輛16萬的小車」。脫貧戶呂朝乖對筆者說道。  呂朝乖是大莫村村民,於2018年開始脫貧。
  • 貴州農戶家裡產下雙頭雙嘴的畸形牛,是什麼原因導致畸形牛呢?
    8月15日,貴州德江縣一農戶家的母牛產下雙頭牛,四眼兩嘴功能基本正常,就是站不起來。此事引起村民圍觀,村民稱從未見過兩個頭的牛。主人稱,母牛本該下午4點就生產,拖到晚上7點半才生出來。2014年10月,山東濟寧魚臺縣清河鎮張集村一個農戶家裡的一頭羊生下了2個頭的小羊,這隻羊的身子和其它羊都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是這隻羊有兩個頭四隻眼和兩個耳朵。那麼這些畸形的牛羊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發生原因主要有兩種假說:一是分裂假說,另一種是融合假說。
  • 鶴山龍州協作以甘蔗為弦奏響「養牛班的春天」 牽來「扶貧牛」 扶...
    能否利用甘蔗尾葉作為特色資源打造特色產業,扭轉過去單一、分散、短期的甘蔗產業現狀,找出一條切合龍州實際、鞏固脫貧成效的路子是關鍵。」扶貧工作組組長楊海泉表示。為此,扶貧工作組積極引導鶴山企業到龍州考察投資,謀求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扶貧協作。
  • 慶元黃坑村首批50頭「增收牛」出欄上市,託起農戶增收夢
    「今天,看著我們的『增收牛』出欄上市,心情特別激動,這意味著我們很快就可以領到分紅金了。」   11月5日上午,隆宮鄉黃坑村低收入農戶李扶森,與村裡的其他低收入農戶一早就來到養殖場,送自己的「增收牛」,見證這一增收時刻。李扶森激動不已,項目的實施,託起了他們的增收夢。
  • 「牛」產業點燃山鄉致富希望
    3月3日一大早,和煦的暖陽穿透薄霧,照耀在銀裝素裹的本溪滿族自治縣草河口鎮正溝村,在現代化的牛舍裡,哞哞的牛叫聲奏響了裕麒生態牛業有限公司的晨之舞曲。 「老張,快點鋪上草,『花花』要生了。」8時25分,裕麒生態牛業有限公司的技術員高德金大聲喊著正在給牛餵飼料的工人張顯華。高德金一邊託著小牛的腦袋,一邊給母牛「花花」做按摩。
  • 【牛勢牧歌】杜爾基鎮:巧借政策東風「念牛經、發牛財」
    2019年,嘗到養殖甜頭的孟凡麗將家裡的幾畝農田都承包了出去,專心發展牛產業。自「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工程實施以來,杜爾基鎮像孟凡麗一樣的養殖戶越來越多,老百姓們都抓住時機,掀起了依託發展牛產業增收致富的熱潮。截至目前,杜爾基鎮牛存欄達到9551頭、養殖戶發展到1318戶。
  • 廣南不再「既廣又難」,高峰牛跑贏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然而,躋身「雲南六大名牛」的廣南牛為何長期「牛」不起來?為了破解石漠化地區脫貧攻堅難題,上海援滇幹部深入考察、調研,足跡遍及了廣南的每一個角落。在走訪中,他們不僅瞄準了高峰牛獨特的產業優勢,也號準了當地肉牛產業鏈「血脈不暢」的癥結。
  • 【聚焦】在「牛」身上打算盤!人民網關注云南景谷肉牛產業發展
    【聚焦】在「牛」身上打算盤! 在「牛」身上打算盤全面推進肉牛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是怎麼做的?
  • 貴州關嶺:定好「牛調子」 邁出「牛步子」
    關嶺牛產於貴州西南部,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被列為貴州四大地方品種牛之首。近年來,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通過「關嶺牛」產業3年發展計劃,利用北盤江沿岸30餘萬畝的草山草坡和千家萬戶會養牛、善養牛、能養牛的群眾基礎,把「牛產業」作為關嶺的支柱產業來抓。
  • 「牛」起來的百姓生活
    「幸福是牛養的生龍活虎,羊養的膘肥體壯。」突泉縣太平鄉賽銀花村的養殖明星李喜春說。探尋太平鄉百姓幸福生活的密碼,「牧業再造突泉」最有發言權。變「雪花牛」為「雪花銀」,太平鄉養牛致富有「三寶」。第一寶:養牛資金「零首付」「農業銀行惠農貸款年利率調整後才4.45%,養牛、購牛、防疫、配種都有保障,你要買牛我直接幫你辦……」五三村黨支部書記陳德泉帶著志願者挨家挨戶宣傳政策。為使牧業再造突泉工程家喻戶曉,貸款及時發放到百姓手中,太平鄉成立幹部包村、村幹部和駐村幹部包戶的政策宣傳、貸款辦理網格,讓百姓購牛零首付。
  • 做大做強牛產業,海原縣讓牛產業成為富民產業
    今年以來,海原縣聚焦高端肉牛產業主攻方向,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調優種養結構、調大經營規模、調強加工能力、調長產業鏈條「四化四調」總要求,創新「基礎母牛銀行」模式,推動高端肉牛產業由脫貧產業向富民產業轉變。
  • 廣西大新縣:壯大特色產業 聚力脫貧攻堅
    中新社記者黃豔梅 攝   中新網廣西新聞6月19日電(記者 黃豔梅)廣西崇左市大新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梅19日介紹,大新縣大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糖料蔗、優質稻、青梅、豬、皇鴿、牛、中藥材等符合本地發展的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