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為力的事,當斷,扔掉負累,才能走的更遠;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心頭煩欲執念,當離,斷離執念,方能笑對人生。 ——《斷舍離》山下英子
「斷舍離」一詞起源於日本,這個觀點是日本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這個詞在網絡上已經盛行很多年。
康德曾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很難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會有這種感覺,身邊的東西越來越多,家裡的東西總感覺放不下,買了很久的衣服今年穿不下了,下定決心要減肥,等瘦了之後,立刻又買了新的衣服,衣櫃越堆越滿,但每天早晨都要糾結今天到底穿什麼。
很多東西,不管是衣服、廚具還是日用品,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它們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念想,或許還是捨不得,或許覺得有朝一日可能還會用到它們,於是一直堆在那兒,家裡的沒有用的東西越來越多。
已經35歲的日本家庭主婦tomo原本並不是一個喜歡整理收納的人,也總捨不得扔東西。之前一個人居住時,家裡居然有超過500件衣服,到處是散亂的書籍,還有很多從沒使用過的餐具。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舊的捨不得扔,遇到喜歡的又不忍錯過,日復一日,家裡東西越來越多,難以割捨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其實這樣的人很念舊,也很長情,但其實生活中,我們往往要放下一些東西才會生活得更好更輕鬆。
長此以往,tomo認為不能再繼續這樣了,於是25歲後的她,開始嘗試去改變這樣的生活,嘗試「斷舍離」,去掉不需要的東西。現在已經35歲的她,將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了10年。
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意識到:「捨不得扔掉的東西越多,失去的東西就會越多。」
於是在這10年裡,tomo將生活過成了詩,一身輕鬆的她,看上去還像20歲出頭的少女一樣明媚年輕。
如何才能有斷舍離後的精緻人生?
事實上,千言萬語就一句話:將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
這是「斷舍離」的核心思維,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告別沒有用的物品
讓進入我們家門的東西都是自己需要的,不需要的斷絕進門的可能,讓「我想要」變成「我需要」。
物品要有用才有價值,對於可能用不上的物品,及時丟棄,不然越攢越多,更是不捨得丟。
2.告別沒有來往的人
其實,真正的斷舍離,不是胡亂的斷絕一切社交關係。是學著用「斷舍離」的思路,轉變自己看問題的態度和想法。
不需要的東西,不會因為跟風或虛榮心就購買。毫無意義又浪費時間的聚會,不會為了「合群」參加。
人在經歷多次斷舍離後,最後留下來的事物往往有兩種:
從一開始就珍惜的事物;回過頭才發現,一直在你身邊卻被你忽視的事物。
人生有太多重要的事情值得我們去追求,不好的事情既然都發生了,就忽略它的存在,把心思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曾說:我在30歲以前,拼命做加法,30歲以後,要懂得做減法。
除此之外,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數也很重要,教大家幾個讓自己幸福感爆棚的小妙招。
1.整理房間,當整理完房間之後躺倒在床上時真的非常滿足!
2.精緻的女性一定會在家裡合適的位置擺上幾盆花。
3.鍛鍊,擁有健康和美麗的身體是最最快樂的。
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會有太多的執著,執著於成功、執著於感情、執著於財富...雖然執著是一個好的品質,但有時候,斷舍離才是最智慧的選擇。
一個人放下的越多,那他擁有的也一定越多。
如果你覺得忙碌、紛擾、辛苦,那不妨看一下《斷舍離》,相信你一定也會有所感悟,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斷舍離》是對稻盛和夫、宮崎駿、楊瀾、李冰冰等影響至深的一本書,知名身心靈作家張德芬也曾為《斷舍離》作序推薦。
生活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過不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