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佐夫兄弟》生活是極大喜悅,而不是含淚的馴順

2020-12-16 讀書有感

01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語: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拉丁化: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yevsky,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合儒略曆1821年10月30日—1881年1月28日),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20歲左右開始寫作,第一本長篇小說《窮人》在1846年出版,當時25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有《罪與罰》(1866年)、《白痴》(1869年)以及《卡拉馬佐夫兄弟》(188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共寫了11本長篇小說、3篇中篇小說及17篇短篇小說,其文學風格對20世紀的世界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陀思妥耶夫斯基常常描繪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卻都有著不同常人想法的角色,這使得他得以19世紀暗潮洶湧的俄國社會中小人物的心理。部分學者認為他是存在主義的奠基人,如美國哲學家瓦爾特·阿諾德·考夫曼就曾認為《地下室手記》是第一本存在主義的書。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21年在莫斯科出生,早年時透過童話故事及傳說開始接觸文學,也有涉獵俄羅斯及其他國家作者的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母親在1837年時過世,當時陀思妥耶夫斯基才15歲,同年他離開家,進入尼古拉耶夫軍事工程學院就讀。畢業後擔任工程師,靠翻譯書賺取額外的收入,短暫的享受奢華的生活。他在1846年發表了第一本小說《窮人》,讓他可以進入聖彼得堡的文學圈中。1849年時因為參與的文學團體討論一本批評沙皇,後來被禁的書而被捕,判處死判,但在最後一刻被減刑。他在西伯利亞監獄中過了四年,之後是六年的流亡義務兵役。

後來陀思妥耶夫斯基擔任記者,有出版及編輯一些雜誌,後來編輯他的作品集《作家日記》,他也開始到西歐旅遊,並且有賭博成癮的情形,這造成他經濟上的困難。有一段時間他非常需要金錢,不過後來仍成為最廣為人知,作品最多人閱讀過的俄國作家。

02創作背景

陀思妥耶夫斯基於1878年開始寫作《卡拉馬佐夫兄弟》。小說的發端就能發現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深受的幾處影響的痕跡。例如他此時深受俄國哲學家和思想家尼古拉·費奧多羅維奇·費奧多羅夫的影響。費奧多羅夫推崇基督教中「凡人通過向耶穌對先輩的過錯進行彌補達到救贖與重生,從而達到天下大同」的理念。

宗教與哲學雖深刻影響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以及他筆下人物的命運,然而一個更大的悲劇卻徹底改變了小說的命運。1878年5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年僅3歲的兒子阿遼沙 離開了人世,這也打斷了小說的進度。陀斯妥思耶夫斯基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因為他兒子正是死於家族遺傳的癲癇病。他將對於兒子離世的悲傷寫在小說中,將阿遼沙這個與兒子同名的人物設置為貫穿始末的英雄並賦予它所有為自己敬仰與尋求的美德。這份心痛也被揉和進了小說中退伍上尉斯涅吉遼夫 與他的兒子伊柳沙 的故事中。

一段個人經歷也影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讓他選擇以一場弒父案作為小說的主要情節。19世紀5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為傳播反政府言論而被放逐至西伯利亞,成為強制勞工。那段時期,他遇到了一個名叫Ilyinsky的年輕人,他被指控謀財弒父而被放逐至此。大約十年之後,陀思妥耶夫斯基才得知是Ilyinsky乃是被誤判的,且在真正的殺人犯伏法之後才得以無罪釋放。這個事件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直接體現在了這部小說中,更成為了推動情節發展的決定力量。不僅如此,老卡拉馬佐夫的大兒子德米特裡的許多體貌特徵和性格特點也都與Ilyinsky很相似。

03作品結構

誕生19世紀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卻充斥著現代元素。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部小說中運用了各色寫作技巧,很多文學評論家也因此稱這部小說在結構上有些散亂。那個全知全覺的講述者便充分印證了這一點。雖然小說中的思想與感受大多與作者有利害關係,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無所不用其極的這種寫作怪癖卻讓他自己也仿佛變成了小說中的人物。在陀氏的文本中,講述者與小說人物的語言嚴絲合縫,因此小說中也自然不存在話語的權威(見巴赫汀的《託斯妥耶夫斯基文學藝術的問題: 復調與不確定性》中有更多關於陀氏與其人物的關係的研究)。這種寫作技巧提升了「真理」的主題,也讓敘述變得更加主觀。

語言風格也是陀氏這部小說中的一大特色。每個人都德行一致,有著自己的語言風格。文中還有幾處脫離故事主線之處,都是為了讓讀者注意並了解那些在故事一開始並不那麼重要的人。例如第六卷《俄羅斯修士》中,全篇幾乎都被用來介紹佐西馬神父,其中包含了一段佐西馬神父的自白。

04主要人物

1、費堯多爾·巴弗洛維奇·卡拉馬佐夫

老卡拉馬佐夫這個55歲的寄生蟲和小丑在兩次婚姻經歷後成為了三個兒子的父親。不僅如此,傳言中他還有第四個兒子,不過這個私生子帕維爾·斯乜爾加科夫 竟然被他以廚子的身份留在家中。可是,老卡拉馬佐夫對於幾個兒子都不感興趣,正因為如此,這個家庭中的所有成員之間都充滿隔閡。而老卡拉馬佐夫 遭到謀殺的故事和隨即發生在他的大兒子德米特裡身上的一系列事件構成了整部小說的主要情節。

2、德米特裡·費堯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

德米特裡(米嘉、米劍卡、米特裡)是老卡拉馬佐夫的長子,也是老卡拉馬佐夫第一次婚姻的惟一一個孩子。他繼承了父親好色的特質,這也使他與父親常常有衝突。 德米特裡喜歡享受整夜的聲色犬馬和任何能帶來刺激的娛樂,這使他很快耗盡資財,更誘發了他與老卡拉馬佐夫更大的衝突。老卡拉馬佐夫被謀殺後,他也因為父子間緊張的關係自然而然捲入了警方的調查。事實是,他的確在與父親為同一個女人格露莘卡的爭奪中差點想殺了他。

3、伊萬·費堯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

伊萬是老卡拉馬佐夫的次子。他是狂熱的理性主義者,總困惑於莫名感受到的苦楚。就像他和阿遼沙在的《反叛》(第五卷第四章)這一章中說的:「我並非不接受上帝的存在,只是我謝絕了他的拯救。」

自幼,伊萬就表現得不溫不火,似乎隔離於世上的所有人。他雖然嘴上不說,但對老卡拉馬佐夫恨之入骨。這份仇恨最後卻演變成對於老卡拉馬佐夫死的愧疚,讓伊萬最終精神崩潰。小說中一些相當難忘或精彩的片段中都有伊萬的身影,包括《反叛》(第五卷第四章)這一章、緊接著的由他創作的詩劇《宗教大法官》,以及他關於魔鬼的噩夢(第十一卷,第九章)。

他也常被認為是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最黑暗的一個。

4、阿列克塞·費堯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

阿列克塞(阿遼沙、阿遼什卡)是老卡拉馬佐夫最小的兒子。小說的開篇,講述人即宣稱他為故事中的主人公(而陀氏在序中也這樣宣稱)。在故事一開始,阿遼沙是當地修道院的見習教士。因此他的信仰從一開始便和哥哥伊萬的無神論勢不兩立。他被佐西馬神父送回塵世,隨後就捲入了卡拉馬佐夫家族骯髒不堪的迷局中。他還在旁支的故事中幫助了一群小學童,他們的命運給了整部悲劇性的小說一絲希望。阿遼沙在小說中一般充當他的兄弟與其他人間的故事的傳話人或是目擊者。

5、帕維爾·費堯多羅維奇·斯麥爾加科夫

斯乜爾加科夫的母親「發出臭氣的Lizaveta」是街頭上的聾女,他的名字也取自「發臭氣人的兒子」的諧音。街坊都傳他是老卡拉馬佐夫的私生子,而故事一開始他便在老卡拉馬佐夫家當僕人和廚子。他沉默寡言、悶悶不樂,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個癲癇患者。還是個孩子時,他喜歡收集流浪貓,卻只是為了把他們吊死並埋了。斯麥爾加科夫總是形單影隻,卻對伊萬有著特殊的欽佩並和他一樣接受無神論,他甚至還向伊萬承認是自己而不是德米特裡殺了老卡拉馬佐夫並且聲稱是受了伊萬的指使。他的名字在俄語中還有「蠢蛋」、「無恥之徒」的意思。

6、阿格拉菲娜·亞歷山德羅芙娜·斯維特洛娃

阿格拉菲娜·斯維特洛娃(格魯申卡,格露莎)是當地有名的蕩婦,對於異性有著難以解釋的吸引力。年輕時,她曾被波蘭軍官拋棄,如今正被一個殘暴的吝嗇鬼包養。與此同時,老卡拉馬佐夫和德米特裡都為她傾倒,這對父子的情敵關係更直接使德米特裡牽扯入老卡拉馬佐夫被害的事件當中。可這對父子如此為情所困,卻換來格魯申卡的玩弄與嘲笑,甚至被包養她的吝嗇鬼好好傷害了一把。不過隨著故事的發展,她卻變得幾近寬宏大量。

7、卡捷琳娜·伊萬諾芙娜·維爾霍夫策娃

卡捷琳娜·伊萬諾芙娜(卡嘉,卡箋卡)是德米特裡的未婚妻,雖然他和格露莘卡有如此公開的姦情。她之所以會被許配給德米特裡就是因為他為自己父親的債務埋了單。與此同時伊萬也愛著她,而她似乎也一貫以傲慢示之。不僅面對伊萬,卡箋卡的「高尚」、「慷慨」和「寬容」也在故事的開始時時體現,甚至讓人將這些品質與她完全畫上等號;她卻在後來墮落的過程中不斷地冷冰冰地提醒著所有人的罪。在審判的結尾,一切都證明了卡箋卡並不比小說中的任何一個人物多餘。即使是在結尾她向米劍卡懺悔並答應幫助他出逃時,面對進入醫院病房的格魯申卡,卡箋卡顯然還是無法放下自己的身段。

8、麗薩·霍赫拉科娃

麗薩·霍赫拉科娃(Lise、莉茲)是個十四歲的少女,富有寡婦霍赫拉柯娃的獨生女,也是阿遼沙的青梅竹馬,幼時曾和阿遼沙在莫斯科有所來往。她的腿部有殘疾,需坐於輪椅上。傾心於阿遼沙,曾送了情書給他,兩人私訂終生。她有歇斯底裡的傾向,但同時也極富有同理心,善於理解他人的心理,曾向阿遼沙剖析伊柳沙的父親拒收兩百盧布背後的心理。在鄰近結尾時託阿遼沙送了一封信給伊萬,但那封信被伊萬撕成碎片,在作者未寫續作即過世的情形下,無從得知此伏筆的確切情形。

9、佐西馬長老

佐西馬神父是阿遼沙在小鎮修道院時的老師,也是修道院中的長老。因為他預知未來、替人治病傳聞,所以在鎮中也是個名人,同時也為他在眾僧侶中帶來了崇拜與嫉妒。小說中,佐西馬長老曾經駁斥過伊萬的無神論,但更多時候他充當的是一個解釋和發展阿遼沙人格的角色。伊萬關於其無道德論的辯護至多也是毫無根據,不過卻反應了他的人格與家教。佐西馬長老的教育決定了阿遼沙日後在伊柳沙故事一線中對待學童的方式。

10、伊柳沙

伊柳沙是當地的學童,同時也是小說副情節的主要人物。他的父親,窮困潦倒的退伍上尉斯涅吉遼夫被老卡拉馬佐夫差遣去恐嚇背有債務的德米特裡,反遭後者的侮辱,整個家庭也因此蒙羞。我們因此可以相信正是伊柳沙後來的病魔纏身直至死亡(他的葬禮正是小說的結尾)更好地詮釋了小說的主題——即使一個微小的舉動都會影響別人的命運,或者說我們「都對別人負有責任」。

05作品簡介

第一卷:一戶人家的歷史

本卷大致介紹了卡拉馬佐夫家族的概況以及與小說情節相關的故事,如老卡拉馬佐夫的兩次婚姻及對三個孩子的毫不盡教養之責。另外,卡拉馬佐夫三兄弟的各自性格與他們回到老家的前因後果也予以充分交代。本卷的結尾,佐西馬長老神秘地讓阿遼沙還俗。

第二卷:不該舉行的聚會

本卷故事的開始,卡拉馬佐夫一家聚於小鎮的修道院,佐西馬長老決心做中間人,調解德米特裡和老卡拉馬佐夫因為德米特裡的財產而產生的糾紛。諷刺的是,伊萬這個無神論者提議了在這個很神聖的地方當著長老的面談論如此的問題。當然,德米特裡還是一如既往地晚來,而後的聚會反而讓父子關係更加惡化了。本卷還有一個細節:佐西馬長老安慰了一位承受著喪子之痛的婦女,這也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個人感情的滲透。

第三卷:酒色之徒

本卷介紹了更多了德米特裡,老卡拉馬佐夫與格魯申卡間三角關係的細節,並在刻畫德米特裡躲在老卡拉馬佐夫寓所外等待格魯申卡時偶遇阿遼沙的對話中探討了德米特裡的人格特點。就在那天夜裡,德米特裡闖入老卡拉馬佐夫寓所並威脅要在近期殺了他。這一卷還介紹了斯麥爾加科夫的身世,包括他的母親「發臭的Lizaveta」的故事。結尾時,格魯申卡吃醋於卡特琳娜被許配給德米特裡時被阿遼沙撞見,這讓這個驕傲的女人大驚失色。

第四卷:咄咄怪事

本卷分出了一個後面會詳述的情節:一日,阿遼沙目睹一群學童打一個病怏怏的名叫伊柳沙的學童並試圖阻止,卻反被伊柳沙咬了一下手指。阿遼沙後才得知,伊柳沙的父親(原上尉斯涅吉遼夫)受到了德米特裡拖出酒吧的侮辱,更目睹了這個家庭的艱難。而斯涅吉遼夫卻必須把僅有的錢當作賠禮送給德米特裡,阿遼沙當即提供了幫助。斯涅吉遼夫一開始欣然接受,隨後卻氣憤地把錢扔回阿遼沙,故作驕傲回到了房間。

第五卷:正與反

本卷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是小說的高潮。在與阿遼沙在咖啡館的見面中,伊萬充滿激情地讚美滲透於俄羅斯社會中的理性主義與無政府主義思潮,並為之辯護。在《反叛》一章中,伊萬宣稱他不接受神造的世界,因為那是建立在為無辜的孩子蒙羞的基礎上的。在小說或許最有名的章節《宗教大法官》中,伊萬通過他臆想的詩歌向阿遼沙講述了一個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中的領袖與他遭遇再次復活的耶穌的故事。在這裡,耶穌被世界的領袖排斥,那個領袖說道:「你為什麼這時來妨礙我們?……我們和他而不是和你一同活著……從他那裡我們得到了你不屑的東西,那是他給你的最後一份禮物,播撒你的光輝於寰宇之間。我們活在羅馬的光環、凱撒的光環中,我們是世界的至尊……我們應當勝利更應成為凱撒,人類也該開始籌備這屬於整個世界的幸福」。

第六卷:俄羅斯修士

本卷介紹了臨終的佐西馬長老的身世。佐西馬長老逝世前講述了自己年輕時的叛逆以及後來在一次打鬥中幡然醒悟,決定篤信基督成為修士的故事。他還宣揚了基督教的思想,認為人必須承認自己是有罪的,並寬恕一切;他還解釋道,沒有罪是孤立存在的,我們都應為他人的罪負責。佐西馬長老的哲學觀點與伊萬挑戰基督教權威的觀點完全對立。

第七卷:阿遼沙

本卷開始佐西馬長老就辭世了。人們都期望他的屍體能和所有神聖的人的屍體一般永不腐爛,但是佐西馬長老的屍體不但腐爛了,並且第一天開始就臭味難耐。這讓一些人對自己對於佐西馬長老的崇敬產生了懷疑。阿遼沙也因此感到崩潰,他的教友拉基津利用阿遼沙的脆弱安排了他與格露莘卡的見面。本卷的結尾,阿遼沙還俗了,觸摸到世俗那一刻的痙攣地大叫如同是一次新生。

第八卷:米嘉

本卷主要將了德米特裡因為瘋狂拜金而同格魯申卡私奔。此時,德米特裡欠了他的未婚妻卡特琳娜的錢,要是在去找格魯申卡前不還的話就會被認為是小偷。於是這筆錢逼得他假裝去鄰鎮做生意,卻吃驚地得知格魯申卡將要嫁給他有錢的父親老卡拉馬佐夫。當他生意失敗後,他陪著格魯申卡去了她的恩人那裡卻發現她金蟬脫殼,早早脫身了。

氣憤中,他隻身拿著黃銅製的杵去了老卡拉馬佐夫,從窗口監視他。從口袋中拿出杵後,他一念之差砸向了僕人格裡高利的頭。之後的德米特裡渾身是血、神經恍惚地站在大街上,手上拿著幾千盧布。不久,他發現格魯申卡被老情人帶著去了一家不遠的旅店。自此,德米特裡裝了一整手推車的食物,拂曉時分,當著格魯申卡的面肆意放縱,好像他將自殺一般。那個所謂名正言順的老情人,不過就是一個粗鄙的波蘭人,聚會上也出老千。行跡敗露後,他匆匆溜走,格魯申卡立刻湊到德米特裡面前說她愛他。聚會繼續進行,德米特裡與格魯申卡的調情也漸入佳境,就在此時警方突然進入並且以他涉嫌老卡拉馬佐夫的死將他逮捕。

第九卷:預審

本卷介紹了老卡拉馬佐夫被謀殺的細節,並具體描寫了對於德米特裡的審訊(雖然他本人堅決否認)。這起血案被認定是謀財害命。而身無分文的德米特裡卻在他的父親遇害不久被人在大街上看見在街上拿著3000盧布,與此同時,老卡拉馬佐夫留給格魯申卡的3000盧布也看見了。德米特裡解釋說這筆錢是來自於卡特琳娜,讓他交給她的姊妹。他那天晚上用了一半的錢縱酒亂性後,另一半錢則被他裝在布袋子裡準備出於尊嚴還給卡特琳娜。這番話沒法讓律師相信,因為所有的證據都對他不利。當時,屋子裡除了他只有斯麥爾加科夫——他前一天剛癲癇發作,不可能殺人。德米特裡「理」所應當被控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帶入監獄等待審判。

第十卷:大男孩和小男孩

本卷複述了第四卷中提到的學童和伊柳沙的故事,開端介紹了一個名叫柯利亞·克拉索特金的男孩。柯利亞是一個頗有才氣的男孩子,他宣稱自己「信奉」無神論、社會主義且篤信歐洲的思想。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他必須要追隨著伊萬的足跡,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通過他的所作所為,特別是他和阿遼沙的對話,取笑這個本質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說什麼的「歐化分子」。柯利亞對生活和他的母親給他帶來的無窮無盡的痛苦厭煩透頂了。他惡作劇地在火車通過前臥軌卻活了下來,成為了一個奇蹟。因此,所有人——特別是伊柳沙 ——都景仰他。伊柳沙的病情從第四卷之後不斷惡化,已不可能痊癒了,而柯利亞和伊柳沙在「虐狗事件」後鬧翻了,因為伊柳沙在斯麥爾加科夫的強迫下餵給了狗一塊藏有別針的麵包。幸好阿遼沙出面調解,學童們和伊柳沙和解了;而柯利亞不久後也陪伴在伊柳沙的床頭。這也是柯利亞第一次見到了阿遼沙,從此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虛無主義信仰。

第十一卷:伊萬

本卷介紹了伊萬對於周圍人的破壞性的影響以及他自己是如何陷入瘋狂的。本卷中伊萬與斯麥爾加科夫見了三次面,而最後一次是這一卷中的高潮。斯麥爾加科夫戲劇性地向伊萬懺悔,聲稱是他在假裝癲癇,然後殺了老卡拉馬佐夫並偷了他的錢。斯麥爾加科夫對伊萬對此表示驚異與無視感到不相信,他聲稱伊萬是他的幫兇:是他告訴自己什麼離開,更重要的是他灌輸給了他世界並非神造、「什麼事都是被允許的」的思想。本卷結束於伊萬關於魔鬼的幻覺,那個魔鬼拜訪了他並嘲笑他的信仰。而阿遼沙發現伊萬咆哮時就告訴他斯麥爾加科夫已經在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後自殺了。

第十二卷:錯案

本卷詳細描述了對於德米特裡的審判。法庭被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行了諷刺性地描寫,所有人被塑造得躁動而不懷好意,女性則毫無理性可言地被德米特裡的三角戀所吸引。伊萬的瘋狂讓法庭以威脅秩序為由拖了出去,此前他還是將他和斯麥爾加科夫的最後一次見面和斯麥爾加科夫的懺悔向法庭做了陳述。審判的轉折點出現於卡特琳娜詛咒意味的證詞上。她激動於伊萬的瘋狂,認為這是由於她假裝出的對德米特裡的愛,還向法庭展示了一封德米特裡醉酒時寫的信,德米特裡在裡面聲稱他要殺了老卡拉馬佐夫。本卷結束於檢方與被告律師在如火如荼的秘密辯論決定德米特裡有罪。

尾聲

故事開始於德米特裡含糊不清的逃跑計劃,因為要是不逃他將忍受20年的西伯利亞苦難勞工生涯。卡特琳娜到醫院與德米特裡相見,德米特裡本該被帶走卻生了場病,如今大病初癒。他們承諾相愛一生,但其實各自都心有所屬了。小說在伊柳沙的葬禮中結束。伊柳沙的學童朋友聽了阿遼沙的「石邊演講」,他保證會永遠記著柯利亞、伊柳沙和所有的學童,即使他們可能會分開永不得相見。阿遼沙懇求孩子們互相敬愛,要將伊柳沙的記憶永遠銘記,更要記得他們此刻石邊的相聚與相敬相愛。學童們在淚水中向阿遼沙保證他們會永遠記著這裡的每個人,拉著手回到斯涅吉遼夫的家中赴宴,高呼道「卡拉馬佐夫萬歲!」

06小說的影響

《卡拉馬佐夫兄弟》對後世的部分文學與哲學巨匠有著深刻的影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稱其為「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喜歡她的理由是其中的「伊底帕斯情結」。1928年,弗洛伊德發表了一篇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弒父》的論文並在其中探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的精神及其對於這部小說的作用。在論文中他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癲癇病並非自然發生,而是對於父親死亡含有愧疚的生理表現。在他看來,陀思妥耶夫斯基(包括他小說中的那些兒子)由於潛在的佔有母親的欲望而期盼父親的死亡。值得關注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癲癇病也正是在他的父親死去那一年(他18歲時)首次發作,弗洛伊德在理論中引此為證。《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弒父與罪的主題,特別是伊萬闡釋的道德負罪,可以被認為是對於弗洛伊德理論的有利作證。

弗蘭茲·卡夫卡是另一個自認為其作品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拉馬佐夫兄弟》影響的作家。卡夫卡自稱與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血緣關係」,或許是因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存在主義的主題。兩個作家或許還有一個相似處,就是他們和父親的關係不怎麼樣。《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父子間緊張的關係深深吸引了卡夫卡,使他在很多部作品中都闡釋了父子間的關係。這些作品中又以《審判》闡釋得最為明顯。

詹姆斯·喬伊斯注意到:「列夫·託爾斯泰很尊敬他卻認為它沒多少藝術頭腦。同時,他也說『他很尊敬這個作家』,這是真實的評價,因為即使小說中的人物多麼揮霍無度,多麼瘋狂,但他們的內心卻是如此堅定……《卡拉馬佐夫兄弟》……他是在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創造了如此難忘的細節……或許你知道那叫做癲狂,可是你卻無法完全理解,因為那是天才的傑作……我願叫他們亢奮……或許和瘋狂已經沒有區別了。事實上所有偉人都有這樣的性情,這正是他們偉大的源泉;那些「守規矩」,什麼都能循規蹈矩的人必定是碌碌無為的。」

07名言語錄

1、上帝與魔鬼在那裡搏鬥,戰場便在人們的心中。

2、在現實主義者身上,並不是奇蹟產生信仰,而是信仰產生奇蹟。

3、讓以前的事都過去吧,和以前的世界一刀兩斷,再不想聽到它的任何情況,任何消息,到一個新的世界,新的地方去,從此不再回頭!

4、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甚至惡人,要比我們想像中的他們幼稚得多、天真得多。其實我們自己也一樣。

5、對自己說謊和聽自己說謊的人會落到這樣的地步:無論在自己身上還是周圍,即使有真理,他也無法辨別,結果將是既不自重,也不尊重別人。

6、地獄是什麼?」我以為它是「由於不能再愛而受到的痛苦」

7、我認為,在世上人人都應該首先愛生活。愛生活勝於愛生活的意義?

8、我們的態度卻如此冷漠,不痛不癢,原因到底在那裡?是不是我們玩世不恭,?是不是在我們這個還如此年輕卻未老先衰的社會裡,智慧和想像力過早的枯竭了?是不是我們的道德準則已在根本上發生了動搖?

9、誰掌握著人們的良心和麵包,就該由誰來統治他們

10、如果世上不存在魔鬼,那麼是人創造了魔鬼,是人按照自己的摸樣造出了魔鬼。

11、一個人如果對誰都不尊重,也就沒有了愛;在沒有愛的情況下想要消遣取樂,無非放縱情慾,耽於原始的感官享受,在罪惡的泥沼中完全墮落成畜類,而一切都始於不斷的對人和對己說謊。

12、建塔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從地上登天,而是把天挪到地上來。

13、地獄就是苦於無法去愛。

14、對人應當像對孩子一樣小心謹慎,而對有些人則應加倍小心,就像侍候醫院裡的病人一樣。

15、因為人是為幸福而生的。誰十分幸福,誰就完全有資格對自己說:我在這世上履行了上帝的約言。所有虔誠的人,所有聖者,所有神聖的苦修者全是幸福的。

16、倒不是由於絕望而落淚,無非因為灑在墳墓上的眼淚能使我感到幸福,我將陶醉於自己的感動之中。

17、正常的父子關係,不是僅靠神秘主義的偏見維繫,而是建立在理智,清醒和嚴格合乎人道的基礎之上。

18、世界就建立在荒誕上面,沒有它世上也許就會一無所有了。

19、我怕你是一個夢,你是坐在我的面前的一個幻影。

20、不,人是寬廣莫測的,甚至是太寬廣了,我寧願它狹窄一些。鬼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真是的!理智上認為是醜惡的,感情上卻簡直會當作是美。

21、這個小城裡並沒有這種具體的小巷,可是有精神上的小巷。它僻靜幽暗,遠離大庭廣眾,那兒總有妙遇奇情。

22、有價值的人將佔有他應有的位置,而無價值的人將永遠躲進小胡同,躲進他骯髒的小胡同,他心愛而且正適合於他的小胡同,並且就在那汙穢和臭氣中,心甘情願而且愉快地結束他的生命。

23、即使您達不到幸福的境地,您也應該永遠記住,您走的路是正確的,千萬不要從這條路上離開。

24、有三種力量世上僅有的三種力量——能徹底徵服這些孱弱的反叛者的良心,為他們造福。這三種力量是:奇蹟、秘密和權威。

25、一個行為輕浮,生活放蕩,但面對真正高尚的行為和崇高的思想還是甘拜下風的年輕人的形象,便赫然呈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覺得這青年異常可愛。

26、他說,我愛人類,但是自己覺得奇怪的是我對全人類愛得越深,對單獨的人,也就是對一個個個別的人就愛得越少。

27、什麼也不要害怕,永遠也不要害怕,不要生煩惱。

28、總之,我是施恩圖報的,我要求立刻得到報答,也就是得到讚許和以愛還愛。否則我沒法愛任何人。

29、你不接過人們的自由,卻反而給他們增加些自由,使人們的精神世界永遠承受著自由的折磨。

30、不要讓人的罪孽幹擾你這樣做,不要怕它壞了你的事,使得它無法實現。

31、到底大家全生活著,現實地,而不是幻想地生活著;因為痛苦也就是生活。

32、看到所有的人都這樣活著,而且恐怕不可能換一種活法,又何必對自己撒謊呢?

33、今後您將在對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壯舉和自己的悲哀不斷進行痛苦的反思中度日,但結果這種痛苦將得到緩解,那時您的生活就會變成對自己的設想得以實現的甜蜜的回味,這一設想確實值得驕傲,無論如何是極其大膽的,但您贏得了勝利,這種意識最終將給您帶來最充分的滿足,使您甘願對其餘的一切認命……

34、對於一個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來說,人人都出來充當他的恩人,那是不堪忍受的。

相關焦點

  • 個人的聖經 靈魂的戰場 人性的深淵——卡拉馬佐夫兄弟
    老陀有兩大代表作:《罪與罰》為老陀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卡拉馬佐夫兄弟》則使老陀成為不朽!《卡拉馬佐夫兄弟》的故事並不複雜:老卡拉馬佐夫貪財好色,只顧自己的享受而完全不顧及三個兒子的生活,導致三個兒子性格迥異。老大德米特裡繼承了父親好色的特質,這也使他常常與父親衝突。喜歡享受整夜的聲色犬馬和任何能帶來刺激的娛樂,甚至因為一個女子和父親爭風吃醋,到處揚言要殺死父親。老二伊萬是一個無神論者,他的思想最為激進,自己也飽受這方面的煎熬乃至被刺激到發瘋。
  • 《卡拉馬佐夫兄弟》:當你有了善意的時候,會發現生活多麼美好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顯然比其它幾部作品走得更遠,可以視為其集大成之作,無論是《罪與罰》當中「到美國去」這條未能付諸實踐的解脫之路,還是《白痴》中梅詩金公爵對周圍環境徒然無力的感化,都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延續。
  • 卡拉馬佐夫-考研筆記35
    而《卡拉馬佐夫兄弟》是教材上的重點呢。陝西師範大學等高校出過關於卡拉馬佐夫性格的考題。簡答題:「卡拉馬佐夫性格」是什麼?答題樣本一:「卡拉馬佐夫性格」是十九世紀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的主人公卡拉馬佐夫家族的共同精神氣質。在這個地主家庭中,父子兄弟之間充滿仇恨和鬥爭,最後演出一幕殺父醜劇而結束。
  • 讀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文字無所不能,太有感觸了
    耗時11天,總閱讀時長12小時59分鐘,我讀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這本《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上下兩冊,字數78萬字。上海譯文出版社,榮如德翻譯的。封面的人物是阿遼沙,那個如天使一般的人。
  • 《卡拉馬佐夫兄弟》:誰的父親死了,請你告訴我如何悲傷?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馬佐夫兄弟》「你們要知道,一個好的回憶,特別是兒童時代,從父母家裡留下來的回憶,是世上最高尚、最強烈、最健康,而且對未來的生活最為有益的東西。人們對你們講了許多教育你們的話,但是從兒童時代保存下來的美好、神聖的回憶也許是最好的回憶。
  •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何把扛鼎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獻給妻子安娜?
    艱難的流亡生活和不離不棄的妻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於1859年結束了西伯利亞的流放生活,歷經十年艱辛,重返聖彼得堡,以報人、編輯的身份重返文壇,並立即捲入俄國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這一過程持續了五年。第四卷即從1865年開始,寫到187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家從國外返回為止。
  • 轟動全國的弒父案:從卡拉馬佐夫三兄弟看人性與道德的衝突與爭鬥
    而作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集大成者,《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他的封筆之作,也被認為是作者文學生涯的巔峰。這本書改編自一樁真實的弒父案,描寫了老卡拉馬佐夫同兒子之間的尖銳矛盾,以及弒父案件的法庭審判。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觀察角度《卡拉馬佐夫兄弟》的結局並不感人,而且實際上我覺得小說全篇都很克制。它就像一把手術刀,無比細膩又毫不留情地一刀刀剖析著每個人物的心理,這個活兒做的有多精細呢?精細到我可以把幾個和我迥異的人物的碎片拾起來,拼湊成一個自己。
  • 在中國引起轟動的父案:從卡拉馬佐夫三兄弟看人類與道德之間的衝
    作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大師,《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作者文學生涯的巔峰之作。這本書改編自是一個真正的殺父案,他描述了老卡拉馬佐夫與兒子之間的尖銳矛盾,以及法院對這起弒父案的審判。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觀察角《卡拉馬佐夫兄弟》的結尾並不感人,事實上我發現整部小說都受到了限制。他就像一個手術刀,極其細膩,無情地剖析了每個人物的心理,這件作品有多精緻?很好,以至於我能把幾個和我完全不同的人物的片段拼湊成一個自我。
  • 警營誦讀:《兄弟,你是我含淚仰望的飛翔》
    我們滿腔熱血,我們身心疲累;我們執著堅韌,我們和光同輝;我們願用聲音與激情,喚醒文字溫暖心靈,傳遞力量潤澤心性;並重溫當初誓言從警:「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們是來自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警界同仁,我們是來自五湖四海、全國各地的公安幹警;我們認真排版編輯制帖,我們業餘閒暇輪流值更;我們聚是一團火,我們散是滿天星;我們繁星散落人間雨,我們明月甘做世上燈;如您暨您的警界友人,也熱愛生活鍾情誦讀
  • 女孩摔壞外賣後含淚道歉,底層民眾生活不易?
    女孩摔壞外賣後含淚道歉,底層民眾生活不易?想必諸君都知道,近些日子,社區團購引起了民眾的憤怒,原因在中國的資本家開始盯住底層民眾最後的生存,對於社會來講,當資本決定社會的時候,那麼窮人的出路會變得越越窄,當底層民眾無法生存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樣的狀況,想想也是另人害怕。
  • 毛加恩分享喜悅之時感慨痛失高以翔,兩人真是一生的好兄弟
    雖然知心的朋友並不多見,但是還是有的,其中我們所熟知的高以翔和毛加恩就是其中的好兄弟,說到毛加恩相信大家並不是很熟悉,而是通過高以翔不幸去世的消息才認識到高以翔有這麼一位好哥們。高以翔不幸離世已經有很長時間了,相信大家在悲痛之中已經走出來了,可是作為高以翔的好兄弟毛加恩這半年以來幾乎沒有忘記過高以翔,在高以翔離世的那幾天毛加恩更是以淚洗面來緬懷自己的好兄弟。
  • 香港著名男歌手含淚宣布出櫃:不好意思,雖然很緊張但是我自豪!
    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香港著名男歌手含淚宣布出櫃就在8月13日,被稱為小肥的徐智勇,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含淚承認自己出櫃了。就是在前段時間尋這種,就在一個綜藝節目中,含淚承認自己出櫃了。在這個節目中,主持人咄咄逼人,一度詢問是不是喜歡男人,步步緊逼,在言語上沒有絲毫放鬆。徐智勇一開始並不想說,可是他在主持人步步緊逼的詢問下,含淚承認自己出櫃了。
  • 今日最動容:德拉季奇賽前熱身無法堅持眼含淚光
    最後,他無奈地坐在替補席上望著球場,眼含淚光仍用笑容掩飾——他心中不甘啊。不得不說,主力球員的傷病極大得影響了球隊實力,讓勝利的天平或多或少都倒向了另外一方。就比如今年的勇士隊,在主力水花兄弟的受傷情況下,球隊也一直在輸球,球隊吸引力肯定有所下滑
  • 網友:為什麼不是兄弟?
    比如去年弟弟黃家駒在演唱會上煞費苦心,邀請了許多有名的樂隊與歌星來演唱,這其中還有許多黃家駒多年的好友,當然了,黃家強自己也是含淚演唱了一首《遙望》,表達了自己對哥哥的思念,讓許多人淚目。而這次演唱會葉世榮和黃貫中雖然沒有到場,但是不影響現場的氣氛。而那天演唱會的時候正是黃家駒的生日。
  • 時隔22年祖海含淚重錄《為了誰》,當年MV正是在武漢拍的
    祖海含淚演唱「防護服,裹滿全身」「為了誰,為了我們武漢」「白衣天使, 武漢同胞,我的兄弟姐妹。」……武漢版《為了誰》的歌詞,作了些許改動,但歌中那份對同胞的關心和鼓舞,那份歌頌人民子弟兵和白衣天使的真情卻依然那麼動人。
  • 這些句子,村上春樹讀過12遍,每一句都道破生活真相
    〖見字〗第647期村上春樹說:「每當有人問我『哪三本書對你至為重要』,我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了不起的蓋茨比》《卡拉馬佐夫兄弟》和《漫長的告別》。」今天給大家分享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中的一些摘句,希望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 瓦妮莎生活重回正軌,科比兄弟看望瓦妮莎,送布偶禮物還抱起koko
    科比兄弟看望瓦妮莎,送布偶禮物還抱起koko,瓦妮莎生活重回正軌由於國際流行事件的影響,本賽季的NBA陷入了停擺狀態,而八卦的美國媒體一直報導瓦妮莎一家的八卦新聞,讓瓦妮莎持續成為世界的體育熱點。對於我們科比的球迷來說,並不是想湊熱鬧,我們希望看到瓦妮莎一家走出陰影,重回生活的正軌,這也是在天堂的科比願意看到的。科比不願意看到瓦妮莎久久無法走出難過的心境,這樣也不利於三個女兒的成長。而最近瓦妮莎一家傳出了正能量的消息,這些消息預示著瓦妮莎逐漸重回正軌。27日瓦妮莎居然化妝了,而這是之前看不到的,化了濃妝的瓦妮莎和安東尼的妻子lala同框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