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們要善良;第二,我們要誠實;第三,我們以後永遠不要互相遺忘。」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馬佐夫兄弟》
「你們要知道,一個好的回憶,特別是兒童時代,從父母家裡留下來的回憶,是世上最高尚、最強烈、最健康,而且對未來的生活最為有益的東西。人們對你們講了許多教育你們的話,但是從兒童時代保存下來的美好、神聖的回憶也許是最好的回憶。如果一個人能把許多這類的回憶帶到生活裡去,他就會一輩子得救。甚至即使只有一個好的回憶留在我們的心裡,也許在任何時候它也能成為拯救我們的一個手段。」
卡拉馬佐夫的小兒子阿遼沙,一個修道士,在參加一個可憐的孩子的葬禮後,對這孩子的小夥伴們說了這番話。
在這個弱小靈魂死亡之前,他的大哥米卡剛剛因為弒父案被判定有罪即將發配到西伯利亞流放二十年,二哥伊凡患了腦炎精神失常生命垂危。
這一切厄運的發生,都是因為他們很不幸地有一個荒淫無恥的老爹——卡拉馬佐夫。
這是俄國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巔峰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講述的弒父故事,作者通過這本書想討論一個家庭倫理問題:如果一個墮落的父親生了孩子卻根本不愛孩子,那他還是一位父親嗎?
讀《卡拉馬佐夫兄弟》,被卡拉馬佐夫三兄弟近似變態的自我粗鄙化給震撼了,他們都很喜歡長篇累牘地自我獨白,抒發「作為一個卡拉馬佐夫,是多麼的粗鄙、可恥、卑劣」,因為他們的老爹是一個骯髒的下流胚子,流淌著老爹骯髒的血的兒子,一輩子也沒有辦法擺脫這個魔咒。
這個命中注定的魔咒驅動著他們迴避高尚、嘲笑純潔、憎惡憐憫,折磨一切對他們表示尊敬的人,因為他們認為任何高尚的救贖都是對不可救藥的他們的挑釁和羞辱,反而激發起他們更加歇斯底裡的抗拒和攻擊。
在他們的世界觀裡,骯髒的父母,只會生出骯髒的孩子,他們只配墮落入地獄,自我憎恨一輩子。
像卡拉馬佐夫兄弟這樣自我憎恨的人,在現如今的社會裡恐怕很常見。
心理學研究顯示:父親,是孩子的精神榜樣,決定了孩子在未來的世界裡如何自我認知。有責任感的父親,英雄的氣質會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傳遞給孩子,灌輸給孩子勇氣和力量,教會他們正面、積極地面對社會,友好地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係,擁有一種正向思考的力量。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father, 父親的名字決定了他的孩子將是怎樣一個人,這關於家族榮辱,關於個人命運。
卡拉馬佐夫的姓氏,給這個三兄弟都帶來了無盡的恥辱和悲憤,但最終作為長子的米卡,擔當了那個終結罪惡的自我犧牲者。
他很不幸地主動背負了父親的罪名。因為父親的荒淫、無恥、罪惡,他只能天然地、宿命般地承認自己也攜帶有父親的罪孽,不加任何反抗,只能躲在陰暗不見天光的小胡同裡作一隻臭蟲,慢慢腐爛。
即便遇到了拯救他的天使,這隻自甘為泥汙中的倔強臭蟲,回報的竟是惡意和仇恨。最終,為了一個同樣下流的女人,和老爹爭風吃醋,而動了殺死父親的念頭。
米卡的辯護律師質問:這樣一個荒誕無恥的父親,沒有不愛他的孩子,一天也沒有擔起過作為父親的責任,還幹出傷害和侮辱孩子的醜事,難道這樣的一個惡魔死去,不是一種天使的拯救嗎?
經過了漫長的審判,公訴人和辯護律師的長篇大論,終究沒能改變一直叫喊著要殺掉父親的米卡的弒父之罪,儘管真相併非如此。
「父親們,不要傷了你們孩子的心。」
因為,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將面對的,在英國是哈姆萊特,在俄國則是卡拉馬佐夫。
「誰的父親死了,請你告訴我如何悲傷?」
Written by KOYO